福州府志乾隆本

  广石江 在县东。江上居民繁多,以渔为业。
  松下江 在县东南三十里。东通大海,西界福清县。又有壶井江,在县东壶井山下,潮至则山没,有泉清冽,可给数百家。平沙中产海错,居民赖之,亦曰壶井澳。又东北有磁澳。详《海防》。
  大 溪 在县东南三十里。源出福清县境,分流至此,萦纡数里,溉田数百顷,东流入海。
  祉 溪 在县东南四十里。《海滨志》云:“源出福清县之镜岭,流至小祉澳入海。”
  三 溪 在县南。亦出福清县东,一名鼎溪。又有中溪、星溪、即猎溪。沙坂溪、后洋溪,皆县南,并入于江。
  观音溪 资圣溪 黄弄溪 竹林等溪 皆在东北,并入于江。
  龙下溪 大畲溪 宏源诸溪 皆在县东,达于海。
  延祥湖 在崇圣里。
  填沙湖 在新开里。
  横屿湖 一名福湖,又名北湖,在建兴里。
  桃坑湖 在进贤里。
  宾闾湖 在方乐里。
  陈令津湖 在良田里。
  林婆湖 在崇仁里。
  严 湖 在大宏里。俱详见《水利》。
    连江县
  龙漈山 在县北钦平下里。邑主山也。冈峦如龙,[HT5,6”SS]漈水夹涧而下。近南曰岱云山、龙卧山。有岭曰乌石岭。
  湖 山 亦名九龙山,在钦平下里。超出诸峰,有古道场,今为九天宫。详见《坛庙》。
  玉泉山 在县西里许清河里。泉出两峰间,色澄味甘。上有玉泉岩、灵羊洞、仙桃岩、拥秀堂、清涧阁、明月轩、流杯亭。今多榛芜。又西半里,为白塔岭。又北为凤凰山。宋李弥逊《玉泉山》诗:“山浮群玉碧空沉,万顷光涵几许深。梵刹楼台嘘海蜃,洞壶日月卷虚金。秋林结绿流连赏,春坞藏云次第吟。拟一泛舟追范蠡,从来世味不关心。”吴孔[HT6,7”SS]锜《玉山听泉》诗:“鸣泉出涧洁而莹,尽日锵锵解佩声。绝俗不须频洗耳,试听余响自心清。”
  西 山 在玉泉左。下有筠溪,俗名濂湖。溪畔有钓台,宋李弥逊致仕,归隐于此。互见《古迹》。
  白岩山 在县北安仁上中里。群峰高耸,夐出云表。有岭曰汤岭,曰白莲岭,曰陀岭。[HT6SS]俗名台市。中有龙潭。又东曰朱步岭。稍南一里,曰罗□山。
  罗汉山 在县西北安定里,白岩之北。上有石坛、石池、棋盘、仙人迹石。东曰狮山。后曰黄岩山,畲民居其上。岩石幽异。又东曰崎兜山。又北曰五峰山。迤逦而下曰陈坂山,中有棋盘石、仙人迹,有岭曰俞裴岭。古俞、裴二姓所砌路。又北曰宝林山,有大石形如覆釜。又北曰松岭山。
  紫萝山 在中鹄里。唐尚书张莹家居于此。互见《第宅园亭》。又北为紫岩山,中有虎跑泉。
  三望岭 在贤义里。有巨石、仙人迹,有岭曰乌岩岭,上有漈水,四时不竭。又东曰透岭。又东曰鹿池山。畲民所居。
  龟鱼山 在县东北安德里。宋郑鉴居此。
  香炉峰 在县北保安里。峰顶状如香炉。《九域志》:“邑人章寿学道于此得仙,有炉尚存。”《云笈七签》以为第七十一福地山,南有峰峭峻,曰章仙峰,有磨剑石、炼丹井、扫坛竹、石棋盘,又有童井,深仅尺余,不溢不竭。与香炉对峙,曰马鼻山,突出海滨。[HT6SS]宋郑鉴《仙人迹》诗:“峙立苍茫紫翠间,疏帘半卷镇长闲。神仙似有祈年术,一缕青烟起博山。”
  髻美峰 在建兴里。
  南峰山 在二十八都,炉峰之南。东曰三德山,亦名三台,有三峰并列,关锁海门。
  马鞍山 在二十七都,以形似名。
  鳌鼻山 在二十七都。秀而特出,有峰曰小华峰。互见《碑碣》。
  云峰山 在县西光临里,下有月石。又有宝溪山,大溪出其右。
  文笔山 在光临里。一名云台,卓立高千余仞,甲于诸峰。
  张旗山 在文笔山北。西南为金鸡山,相传山石有声,剖之,见金鸡飞去。
  覆釜山 在县东南新安里。有三峰,中峰状如覆釜,故名。左曰门中,右曰阳明山。多奇景,曰石门,有巨石双峙,道出其中。曰玉华洞,其中深邃,灿若玉华。曰玉人峰,上有石池,名玉女洗头盆,旁有牡丹石。曰清阴洞,其下平广,可坐数十人,绕以清泉,盛夏如秋。又有石鼓、石鱼、五台、斗牛诸石,皆以形似名。
  金鳌山 在新安里覆釜山右,峰峦秀拔。西曰矩庾山,相传矩、庾二仙所居。下有春堤、秋浦、雪坞、云潭诸胜。南曰南乾山,有仙人迹、棋盘石。北曰北乾山,上有大石,不着苔藓。下曰西泉山,曰兑峰。右转为五马山,五峰拱向县治,形如奔马。有岭曰东峰岭。
  大坪山 在县东南安庆里。山顶坦夷若平地。又有玉楼山,有岭曰澄岩岭。
  荻芦山 在安庆里。详《古迹》。
  定岐山 在安庆里,古名九龙山。东曰王孙山。
  云居山 在县北永贵里。山椒有塔,名普光,观日出处。旁有云居堂,堂前大石如壁,有石刻。详《碑碣》。堂西北二百步,石上有仙人迹,长二尺许。北有龟石。山半有石甚巨,状如菡萏,上平下尖,四围有瓣。有指动石附于盘石上,轻摇则动,力撼则否。又有老翁石、龙角石、出米石,皆奇秀。南有狮子岩。小转曰东岱山。明陈国彦《游云居山》诗:“载路山花发异芬,遥观海蜃起秋氛。群鸦树杪栖残照,孤鹜天涯带落云。月到上方僧入定,肴殳分香积酒微醺。绝怜万籁心俱寂,一曲清歌上界闻。”董应举《云居山》诗:“万山东赴海,一壑转藏云。树里石争出,岩头水迸分。闲庭犹积叶,高枕易成曛。何处来清音,潮音天外闻。”
  斗门山 在县东之江岸。南曰洪塘山,绵亘二里许。
  荷 山 在县东江北岸,山形如荷叶。又北曰澜墩山。
  北竿塘山 在县东北大海中。山形峭拔,与南竿塘并峙。中有白沙、镜港、堘村、芹石、塘崎、石尖、孟澳等七澳。洪武初,徙其民于内地。《三山志》:“上下竿塘、大小亭山、桑屿、关岭、蛤沙、北茭镇,俱在县东北海中。”又有东洛山、西洛山、西洋山,皆在北茭外海中。《方舆纪要》:“相近又有拱屿澳。嘉靖三十五年,倭贼犯县,官军击却之,贼夜遁,由拱屿澳出洋。”互见《海防》。
  海 在县东二十里。详见《海防》。
  连 江 在县城南,一名鳌江。《名胜志》:“源出罗源县黄土溪、黄柏潭,旧怀安县桃州密溪,三派合流至县前。环抱如带,东流入海。”《县志》:“探讨水源:一出古田秀峰寺,一出古田牛头岭,至杉洋一百二十里,会流于双口渡;一出闽清二十九都雪峰;一出侯官里数百村,至大廷坪皆一百八十里,会流于双口渡。右纳宁德之排楼溪,罗源之罗溪;左纳闽清、侯官、塘下之西峰水,又经西峰,而徐隆溪、大王溪、佳湖、曲水溪之水,总汇于掌濑。掌濑与小沧对溪,故南而五县寨溪口,并侯官之日溪,悉注小沧,而赤口、溪口之水亦入焉。嗣是东北注者,为高岳,为龙潭,为东岸。自西南注者,为芙蓉溪,为贵湖溪,至陈溪而会流焉。陈溪去城七十里。按此,连江受五县之水。旧以为只三溪,误也。
  岱 江 在东岱山。下衍、蟾步、浦口之流而注于此,为海疆要口云。旧以为即鳌江,亦非也。
  利安溪 在县南五里。源出文笔诸山,潆洄下流,合浦溆入于江。又南曰雪溪,源出覆釜山下,洞壑深邃,合利安之水入于浦。
  竹 溪 在县南四里。带赤砂、馆前,流经龙塘以入江。
  宝 溪 在县西二十里。源出云峰山,上自潘渡、凌岭以下,达罗山仑,萦环民居如宝带。明周正子诗:“云拥潘家渡,飞帆去复回。乍闻樯燕语,复见岸花开。潮满濑声寂,山迷雨势来。使人无病涉,须仗济时才。”
  芦 溪 在宝溪西二十里。僻在山隈,林峦秀美,泉流其间。又曰牛溪,为横溪、鳌峰、长熙、峬边四水所汇,以东入江。曰周溪,有石关溪口,下为潭,上接朱翁水,合三峡注于牛溪。
  陈 溪 距城七十里。上受侯官、古田、宁德、罗源并连江界内之水以入江。
  财 溪 在县东。源出乌岩,亦名百丈岩。漈水不竭,近川居民引为坝,利灌溉。经岱云塘入于江。
  鲤 溪 出炉峰之北。相传有赤鲤潜其中,神灵能兴云雨。又有木庶溪,自鹿池导源,经益砌浦入于海。
  附:温 泉
  温 泉,在光临里。
    罗源县
  凤 山 在重上里,县治后。山势耸起,两翼舒展如凤。右二百步为群玉山。
  文殊山 在县东隅。《闽都记》:“山如伏狮。宋邑宰林榷尝梦岩中电光四起,明晨往视,石罅中有文殊像,遂构殿居之,故名。山有章突洞,在群玉峰之西,有石突然,其上平坦,相传章寿炼丹之所,有石刻‘章突洞’三字。”印屿浮其东,在岐阳洋中,方平端正,周围六十余丈。迤北曰尖山,有王家林岭,下有棋盘石。相传仙人奕处。
  南华洞 在县东一里许。宋林迥隐此,建风月堂,左为天池窝,右为锦绣谷。详《第宅园亭》。又西隅,为上梅岭,下有鲫鱼屿;东隅为下梅岭。又东五里,有三峰矗起,曰三台峰。
  莲花山 在县西隅。《闽都记》:“中有圣水岩,岩有石洞,洞有井,甘冽可愈疾。又有奇石二,尖秀如笔,方平如砚。邑人岁登览,冠盖相望,俯视城市、景物之胜,在目睫间。”元陈高记:“罗源负山而邑,县治左有莲花山,不甚高大,多清泉怪石。予道经闽邑,省左司郎中葛君、理问王君,要与同游。始上山百步,至圣水寺。中有鉴池,泉自池中出,石龙泠泠喷注。佛殿傍夹室有白玉蟾题诗壁上,书大草字,颇雄伟。出寺,傍石径行二十步,至眠鹤亭。望连山叠若屏幛,市廛居室,历历目中。自亭转行至寺后,有石室,室中有金钟潭。前有方池,池畔为壶春亭。行稍倦,憩亭上,仰望见普陀峰。因上至峰所,大石岿然,下瞰空洞,有观音大士阁。自石壁而上,可三十步,至龙虎岩。高广四五丈许,势如虎蹲龙蟠。泉水出岩罅,涓涓如缕,名曰仙源,鉴池、金钟、方池,其源皆出于此。龙虎之上,有笔砚峰。二石相并,其一立,色白;其一偃,色黑,而上平。笔砚之间有仙迹,路险塞,莫能穷。大抵山水可游者,多在辽远幽僻,又多深窈峻拔。兹山去县治不过一里,无攀跻登陟之疲,而泉石幽雅,赏玩不厌,可谓奇绝。同来者六人,彭城葛良仲温、永嘉陈高子上、灵武王翰用文、沛郡朱希文仲絅、东莱太史元子元安,钟元子初。至正二十六年二月十八日记。”
  席帽山 在县西隅五里许。峰峦秀拔。
  罗汉山 在县西隅,罗汉之水出焉。西南曰金钟山、铁幛山,二山相连,一圆如钟,一峙如屏幛。前曰天马山。元王翰《金钟山》诗:“造化为炉迥不群,沉沉深映碧山云。霜风午夜清如水,好使清音远近闻。”明周景辰《天马山》诗:“风鬃雾鬣与云齐,何日来从月窟西。一自茂陵人去后,至今风雨夜闻嘶。”
  松崎山 在县南拜井里,有仙人石。
  帘 山 在县东贤一里。山形如帘,前后有石笋、仙人迹、感梦泉、山羊鼻、石虎、文笔峰、通济桥、马鞍山、双石与帘山为十奇。傍诸山曰香炉山、堆禾山、真武山、龟山、蛇山、笔架山、石笏、锦潭甘泉八景。
  乌岩山 在海滨,下有网门,曰狮子岩,一石突起江头,几二丈;曰匹石岩,突起高数十丈。唐吕岩《题匹石岩》诗:“天风扶我步崔嵬,此日登临第二回。长啸一声川谷应,山灵知是道人来。”
  仙茅山 在徐公里。两山相连,曰大茅、小茅,相传徐登尝采仙茅于上。有泥鼓、棋盘石、罗喜洞,洞深数丈,中多奇石,环者如垣,敞者如坛,级者如磴,洼者如盆。有泉无源,汲之不竭。其下佳木森翠,曰半岭。
  洞宫山 在徐公里。去仙茅四里许,发脉于崇安武夷,高三百八十步。下有神姥石,中有童子峰、五马峰。
  四明山 在县西隅三里,一名毒火。《寰宇记》:“屹然如削,高列四峰中。”有古坛,生钓丝竹。其上有石井,泉甘如蜜,挠之不浑。有石洞,石棋局尚存。又西十里,双箭峰。
  象 山 在县西南三里。状如伏象,俗名登高山。《旧志》云:“上有晋冢,三砖各印‘元康元年始改晋郡为晋邦’十一字。”又西南有逍遥洞。
  吕洞岭 在县东南里许。岭有巨石,中一白痕如剑迹,不染苔藓。相传吕仙挂剑于此。
  天堂山 在罗平里。下为洪福山,有飞来石。山顶一峰突出,有大石平如砥。又有鳌峰,上一石如鼓,宋景祐间自鸣,有丰年之应,后凡鸣辄稔。又为福原山,有龙湫。又海滨有禹步石。其东根盘海曲,与阳梅湾并峙者,曰金炉嶂。
  逍遥洞 在县西南。越一里有栏盘石,水激之有声。
  宝胜山 在县东北丰上里。最高大,黄沙溪之水出焉。傍为金粟山,有妙喜洞。又为后山,为太白岩,山巅有巨石,石下有龛。
  紫霄岩 在临济里,一名石八娘岩。详《古迹》。上有飞来石。
  道者岩 在丰下里。高十余丈,方广百余丈,石罅有仙人迹。有岭,曰龙兴岭,傍有泶泉,从石罅中出。《尔雅》:“夏有水,冬无水,曰泶泉。”以名焉。后有石鼓。
  万石山 在县西北。傍诸山,曰曹山,曰梧桐山。又有西洋岭。
  海 在县东北十五里。又南接连江,至海二十五里。滩澳浅僻,不利登涉。详见《海防》。
  罗 川 在县城西。源出县西境蒋山,接金钟潭。水流经四明山下,合四明溪。又南流分三派:曰中溪,曰南溪,曰后张溪。流经松崎山达于海。亦曰松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