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甘肃通志
甘肃通志
懐安渠 在武威县西与永昌渠同口共四堡一寨五坝分引灌田 河南坝沙河堡水源出永昌山分使永昌县蹇占口山水
黄羊川坝渠 在武威县东南一百七十里由黄羊山张义堡口流出入于黄羊川延流大河驿东凡四十五里分七坝分引灌田四百八十余顷沙沟水源出黒水脑引以灌田 防塔所下五坝水源出古浪山分使古浪县山水灌田
按武威水利区分六渠山泉不一其泉水坝每渠之末不过数沟每沟各有泉脑各有沟道定以昼夜日时循环灌溉但潦则水溢旱则水弱借力于山水者居多其山水皆发源于天山泄尾于沙河沙河为众水防归天山乃羣山总名凉地早寒壑多宿氷岩皆积雪山中深险之处虽盛夏亦寒而山之上下有原泉常混混不竭其泉源由天梯山南把截口而出者为金塔寺渠由杂木山口而出者为杂木口渠为大七渠由白岭山口而出者为永昌渠为懐安渠由黄羊山口而出者为黄羊川渠以地气而论望其冬月多雪则雪积而水源裕春日多晴则冻解而水流行夏秋多雨则雪消而水势长倘雨泽愆期其渠顿涸故俗传官斯土者嵗以天山之祭祷为先务焉
蹇占口渠 在永昌县东三十里亦名涧水源出雪山东北流经蹇占山口共分九坝三沟流灌民田
水磨川渠 在永昌县西南二十里发源鸾鸟山之平羗脑儿都山口防考来河暖泉东北流入水磨川东共分六坝冬夏不竭转磨溉田其利甚溥
暖泉坝城西三十里独为一渠
牧羊川渠 在永昌县北三十里自金川发源入水磨川绕流城北共分四坝流灌民田
大河口渠 在永昌县西南水源甚远共灌五坝必頼冬月雪盛至夏冻消水盈旱则势弱流竭土人谓西五坝为山水田
五颗树渠 在永昌县东北计灌十堡四坝与武威接壤旧为沃土
大河 在镇番县东南二十五里其源有二一为石羊河发源于凉州城西北清水河滩之尾海藏寺一为洪水河发源于凉州城东北髙沟塞头墩营东邉外由五墩斜入邉内至蔡旗堡河口入石羊河总防为大河自重兴黒山堡乱山窝新沟为上坝下至头坝大二坝更名小二坝四坝为下坝俱于此河分水灌田 蔡旗堡野猪湾上下皆分灌于永昌之乌牛坝
板槽坝 在古浪县西北二里暖泉坝在县东北五里俱引城西髙崖泉水分流灌田
大河上头坝 在古浪县东北三十里北三十里为三坝又北四十里为四坝西三十里为西坝西北二十五里为包垉坝北三十里为五坝俱引河水开渠灌田
土门暖泉坝 在古浪县土门城南十里引流暖泉水转磨灌田 头坝二坝东沟二坝西沟新河坝俱自古浪河县北分渠绕七十里引以灌田
大靖教塲坝 在古浪县大靖城南源自湖滩泉出引以灌田 大河坝长岭坝山泉坝俱发源于不毛山后由酸茨河北流百里至靖城南二十里硖门下始分河引以灌田
髙崖泉 在古浪县西二里水自崖下涌出流于西南可用转磨灌田
庄浪河 在平番县西门外发源于乌稍岭由镇羗河脑流入河西渠八一渠流二里溉田四顷二渠流十二里溉田四十一顷三渠流十二里溉田二十五顷四渠流十里溉田三十五顷五渠流八里溉田二十二顷六渠流七里溉田三十二顷七渠流十五里溉田十七顷八渠流十里溉田六十七顷河东渠九一渠流五里溉田十一顷二渠流二十里溉田四十三顷三渠流十五里溉田二十二顷四渠流十五里溉田二十三顷五渠流十五里溉田四十顷六渠流二十里溉田三十顷七渠流二十里溉田五十二顷八渠流十里溉田十二顷九渠流十里溉田二顷
大通渠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大通堡引大通河水河西一渠行二十五里溉田三十五顷河东一渠行七里溉田七十七顷二渠行三十里溉田二十顷三渠行五十里溉田十一顷
岔口渠 在县西北七十里岔口堡引庄浪河水西山二渠一渠行十里溉田四顷一渠行三里溉田一顷东山三渠一渠行九里溉田八顷一渠行七里溉田七顷一渠行五里溉田五顷
武胜堡渠 在县西北三十里一渠自西石嘴大河引水行五里溉田五顷二渠自小川儿河源内引水溉田七顷
苦水堡河东渠 引庄河水城北渠三道城南渠二道共溉田七十七顷
寜夏府
惠农渠 在寜夏县叶升堡东南雍正四年
皇上轸念寜夏边陲查汉托防地方汉唐二渠余波所不
及遂为荒野
特命侍郎通智单畴书相度土宜形势以黄流自青铜硖口而下分流至此足溉数万顷之田于陶家嘴南花家湾为进水口开大渠三百里建进水正闸一曰惠农闸建退水闸三曰永防曰通曰万全设永永固暗洞二以通上下交流设彚归暗洞一
以接汉渠余水正口加帮石囤头闸造石桥建尾闸以蓄泄之累石节以巩固之大渠口以东俱引灌大渠水其西岸不能归暗洞之小退水特留獾洞放之大渠絶无涨漫之患任春叶升二堡为徃来孔道于正闸覆造桥房沿渠之桥二十有二西河之桥十六行旅徃来赖以普济其枝渠四逹长七八里以至三四十里者百余道均作陡口飞槽二万余顷良田无不霑足于渠之东筑长堤三百二十余里以障黄流泛溢于渠之西防通西河旧淤三百五十余里以泻汉唐两渠诸湖减水各闸渠堤两岸夹植垂杨盘根可固湃防取材可供嵗修至于东北隅一带地广土沃改六羊河为渠百余里以佐大渠所不及建县城二一在田州塔南为新渠县一在省嵬城西为寳丰县设官吏建学校置营汛移市口于石嘴以便汉夷建城堡于山后以资守御防
皇上特颁帑金数十万两为物料工匠之用招徕耕种之资向之旷土今为乐郊亿兆欢呼趋附辟田园葺庐舍勤耕凿
钦锡嘉名曰惠农渠诚万民世享之业也
汉延渠 一名汉渠在寜朔县东南引黄河水入渠绕城自东而北流十二里至汉坝堡设石闸四空正闸外又设退水石闸三道水小则闭各闸使水皆入渠水大则开闸以泄之渠长二百三十里经寜朔寜夏东界而北溉田三千八百九十余顷合惠农渠明寜夏道汪文辉修葺
国朝顺治十五年廵抚黄图安重修康四十年河西道
鞠宸咨补修雍正九年重修
夏人呼堤坝为湃黄河自出青铜峡以来有支流五道汉延渠横截第五道之支流渠口筑湃曰石子湃乃截流之湃河水泛涨时内外波涛势险此湃最要又有蒋淮湃王岘湃俱汉渠迎水湃并同
石子渠底开暗洞三一在魏信堡一在张政堡一在王澄堡溉田之余水归于各湖湖满则溢故设洞以泄之明同知王三钖甃张政堡洞以石康熙五十一年同知王全臣重修各洞皆甃以石 汉渠东岸支渠水磨三水渠任春果子渠五道渠大营后渠小营后渠大小边渠大小髙渠南毛渠北毛渠中渠别渠王家渠果园渠胡家渠共十四道西岸支渠小南渠新渠舒渠囬渠小髙渠吴家渠沙渠小营渠防渠四渠四号渠庙儿渠六号小营渠翟家渠共十四道两支渠陡口共计三百六十九道每年四月开水必自下而上浇灌田畆官为分俵诸渠同
唐来渠 一名唐渠在寜朔县西据汉延渠之上三十里黄河出青铜峡东北流渠口即于峡之尽处开凿引水绕城自西而北行二十里至唐坝堡设闸六空【西四空为唐渠东二空为贴渠】旧皆以木为之明汪文辉始易以石驾桥构宇其上至今为利正闸外亦设退水石闸三道渠长三百二十里经寜朔寜夏平罗县界溉田四千八百余顷零明汪文辉廵抚李虞防修葺闸口
国朝康熙四十八年同知王全臣于倒流河増建退水闸
雍正九年重修
唐来之贴渠与唐渠同口异闸溉唐渠东岸地之最髙者至郭家寺分二稍一至陈俊堡长四十里一至蒋鼎堡长五十里贴渠素被河水浸囓昔人筑张贵湃以防之嵗费修理康熙四十七年都司王应龙于河水从入处筑湃曰马关嵯水遂不入张贵湃可以不修 唐来东岸支渠丁王渠芦叶渠罗家渠五道渠大新渠大沙渠红花渠引水渠塔渠亦的小新渠撒延渠张亮营后渠言刚渠新北髙渠王家渠共十五道西岸支渠杜家渠他他渠吴渠良田渠曹家渠于良杨召渠阿里八字渠
掠米渠满达喇渠罗哥渠即里白塔渠大小髙渠髙荣果子渠陈家渠闸渠张林渠屠家渠共十七道两支渠陡口共四百三十六道 又明永乐间总兵何福以寜夏城中地鹻水咸于西北正南开窦凿小渠二道引唐渠水入城又于东南开窦凿小渠一道引红花渠水入城以资灌溉汲饮
大清渠 在寜夏府汉唐二渠之间其渠距汉渠口五里引黄河水北流七里至陈俊堡设石闸二空即名大清闸闸外设退水闸三道又于大清闸后建过水笕一道以木为之横架渠上以渡贴渠之水渠长七十五里余经寜朔寜夏二县界溉田一千一百二十余顷零合唐来渠康熙四十八年同知王全臣创开并于本渠宋澄堡大清堡底建暗洞雍正九年重修 东岸支渠魏家渠鸭子渠长行渠台埧渠王渠大小边渠董渠召名髙渠红庙渠西岸支渠地八渠姜家渠曹家渠罗家渠蒋家渠李家渠
河忠堡渠 在寜夏县东南去灵州五里渠 受汉延渠之水顺治初因黄河冲囓灵州乃于西岸挑沟以泄其势后竟成河而河忠堡遂在河中矣有小渠二沿长十余里溉田三十余顷系堡民所自开每嵗春工官为董率之
汉书太初三年夏四月遣光禄勲徐自为筑五原塞列城西北至卢朐后遂名为光禄塞则寜之光禄渠应属自为所开濬又后汉书西羗传顺帝永建四年尚书仆射虞诩奏复朔方西河上郡廼使谒者郭璜激河浚渠为屯田省内郡费亿计则寜夏之渠应是东汉郭璜复浚者也唐渠意亦即汉故渠而复修之者 唐书李聼节度灵盐境内有故光禄渠废久聼复开决以溉田是聼所开亦汉故渠也又吐鲁番传载马重英防灵州塞汉御史尚书光禄渠则三渠皆为汉渠无疑 又后魏刁雍为薄骨律镇将请自富平西三十里有艾山凿以通河作渠溉田按富平即寜夏城今城西三十里有废渠疑即艾渠也又唐书吐蕃防灵州郭子仪败之七级渠宋刘昌祚围夏城夏人决黄河七级渠以灌营元和志言千金陂在灵武县北四十二里汉渠在县南五十里从汉渠北流四十里始为千金陂旧志谓虞郭濬于东汉李杨濬于唐宋则史有可考者 又按唐汉二渠其来久逺朔方志谓肇自董文用郭守敬所开导授民者非也董郭皆元人其时二渠湮塞二人者因旧迹加之防濬耳
清塞渠 在平罗县五墩左右受唐来渠水长六十七里溉田一千八百余畆东西两岸共支渠陡口二十二道康熙五十三年同知王全臣千总李朴创开
羙利渠 在中卫县引黄河水入渠旧自石龙口尾达胜金闗曰蜘蛛渠明嘉靖间改濬易名沿长一百二十里溉田七百三十顷康熙四十年副将袁钤开坝叠埂四十五年西路同知髙士铎鸠工加凿渠口砌石成湃水乃通利
贴渠 在中卫县即中所渠也改筑渠口设减水坝二道埂一道沿长七十里溉田五百余顷
北渠 在中卫县镇靖堡沿长五十里溉田一百四十余顷
新北渠 在中卫县镇罗堡旧皆荒滩土人穿渠引黄河水自堡东北至胜金闗沿长三十里溉田一百顷
胜水渠 在中卫县胜金闗下沿长五十里溉石空寺堡中分支渠溉永兴堡又张义堡旧渠坍壊亦接用此渠之水三堡共溉田三百余顷
顺水渠 在中卫县枣园堡沿长七十里溉田二百六十顷
常永渠 在中卫县鐡筒堡沿长三十里溉田四十九顷
石灰渠 在中卫县广武堡自鐡甬碾盘滩起至五塘沟止长五十七里溉田一百二十七顷 以上七渠俱在河北
七星渠 在中卫县黄河南沿长百余里溉新寜安威武鸣沙三堡田五百余顷中卫诸渠羙利之外惟此最大由来久逺工费视他渠亦倍同知髙士铎添石渠口创流恩盐池二闸萧家沟冯春沟暗洞二道渠始流通不受山水冲淤
栁青渠 在中卫县旧寜安堡地宜枸杞资渠灌溉羚羊夹渠 在中卫县宣和堡长四十余里溉田二百余顷康熙十五年创开
羚羊店渠 在中卫县永康堡渠逼山趾常有山水冲决之患康熙四十七年同知髙士铎设暗洞一道渠始不淤
羚羊角渠 在中卫县常罗堡渠旧溉田七十三顷通畸渠 在中卫县张恩堡渠长三十里溉田七十八顷 以上各渠俱在河南
秦渠 在灵州一曰秦家渠相传创始于秦引黄河水南入渠口设闸二空曰秦闸沿长一百五十里溉田一千三百顷零渠尾泄水者曰黒渠闸前此每嵗修筑徒应故事康熙【缺】 年叅将李山重修以石甃底长百余丈嵗省夫役木植不可胜数
汉渠 在灵州一曰汉伯渠相传创始于汉其渠口即在秦渠上流青铜峡之麓沿长八十里溉田一千三百顷入渠口亦设闸二空曰汉闸秦汉两闸明初始易木以石其后河势日下二渠常苦无水康熙四十五年中路同知祖良正改建两闸其底较深六尺防濬渠之上下深亦如之又增长両渠之迎水湃水乃足用 先是汉伯渠苦无出泄腴田皆成巨浸明河东道张九徳创开芦洞长十三丈五尺髙广各三尺五寸自秦渠北岸抵窑桥防沟三十里泄水入河复故田数百顷嵗久淤损其秦渠东岸一带二十余里每受山水之害渰没田房康熙五十二年同知祝兆鼎重修
光禄渠 在灵州东汉开久废唐李聼为灵州长史引渠溉田千顷以省转饷
薄骨律渠 在灵州南六十里溉田千余顷七级渠 在灵州南溉地千顷唐吐蕃防灵州郭子仪败之于七级渠
特进渠 在灵州西唐长庆四年开溉田六百顷昌润渠 在新渠县东四十里雍正四年
钦命侍郎通智单畴书经营查汉托防地方开大渠以资灌溉筑长堤以障狂澜引黄河支流六羊河水入渠培湃岸之倾圮濬河流之淤塞渠口建正闸一曰昌润闸外设退水闸曰清安以泻水内设退水闸曰清畅以分水使不至于涨溢分列支渠二十余道复设逼水闸三曰永惠永润永屏以束水使其仍由故道以入于河设桥于渠上以通耕牧徃来栽栁于渠旁资其根力以固湃岸大渠以东易畜牧为桑麻者三百余里
钦定名曰昌润渠渠之两旁良田万顷比戸千家为万年
之乐利云
西河 在寳丰县西三十里惠农汉唐诸渠并湖水由此入黄河
西寜府
伯顔川渠 在西寜县西六十里即西川河分渠有九共灌田五百四十七顷余
车卜鲁川渠 在西寜县西北九十里即北川河分渠有十共灌田五百七十七顷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