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纪略

  水仙宫庙在妈宫渡头,距厅治五里。神有五像,或曰大禹、伍子胥、屈原。又其二有谓为项羽、鲁班者;更有以鲁班易奡者,更属不经。或曰:王勃、李白。按禹平水土,功在万世;伍子胥浮鸱夷以遯;屈子投汨罗;王勃省亲交趾,溺于南海;李白秕视尘俗,沉于采石,没而为神,理颇近焉。凡洋中欻遭风浪,危急不可保,惟划水仙一事,庶能望救。其法在船诸人,各披发蹲舷,以空手作拨棹势、假口作钲鼓声,如五月竞渡状;即樯倾柁折,亦可破浪穿风,疾飞抵岸。其灵应如响,亦甚殊绝矣哉。
  真人庙庙一在奎里澳,一在奎璧澳。真人姓吴名本,乃泉之同安县白礁人。母梦吐白龟之祥,生于宋太平兴国四年。长而学道,以医济人,用药如神。景佑二年卒,里人祀之。部使者以庙额为请,敕为慈济。庆元间,封为忠显。开禧二年,封英惠侯。土人以神为医,故此庙独盛。今各澳多建祀,不独嵵里、奎璧已也。
  大王庙庙祀大王,其神不可考。盖亦金龙大王之类,乃土神也。庙一在龙门港,一在通梁澳。今考各澳多有此庙,不止此二处也。
  将军庙庙在八罩纲垵澳,神无考。其名将军屿者,亦因有此庙,故得名焉。
  无祀祠无祀祠者,盖彷古者泰厉、公厉之祭也。其礼,始自明洪武三年颁其祭于天下,凡郡县俱立坛于北郊。其制:广丈五尺、高二尺,前陛三级,余无阶,缭以垣;盖坛也,实非庙也。每岁清明、中元、十月朔,凡三祭。先期三日,牒告城隍;至日,迎城隍位于坛上以主之。设无祀鬼神牌于下,左右排列祭物、果品、羹饭、香烛、褚帛、冥衣数百具以祭焉。此定制也。今澎湖易坛以庙,虽非古制,而祭孤之礼,意则一也。其间祠祀,俱系历任守土文武职官因感时事,捐俸创兴;盖以为非庙则主无所依,而守庙之人亦无所居焉。亦何嫌于与古制之不相若也哉!一祠在妈宫澳海边,土名西垵仔。庙中周岁灯油,俱系协营捐办。祠左有一大坟,即埋瘗枯骨之处也。祠建于康熙二十三年,高不过寻、宽不及弓,于乾隆十五年前厅何器与协镇邱有章等公捐增修廓大。二十九年,右营游府戴福等又公捐重修焉。一祠在西屿内外堑,适中道左。乾隆三十一年,余与左营游府林云、右营游府戴福捐俸创建。盖有感于三十年九月二十三日大风覆没商船、淹毙商民一百二十余人之惨,立祠以祀,俾孤魂得所依焉。勒石祠前,以垂永久。
  ·街市
  易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礼亦有司市之官,所以为民通有无、平物价、息争讼计者至详至悉也。市之时义大矣哉。澎湖自归版图而后,生齿日繁、资用日广,况地土硗瘠,不产百物,所有衣食、器用悉取资于外郡。如布疋、绸缎、磁瓦、木植等货,则取资于漳泉;米谷、杂粮、油糖、竹藤等货,则取资于台郡;无一物不待济于市,则通商惠工实守土者之所有事也。况一十三澳并无马头、市镇以及墟场交易之地,率皆远赴妈宫埠头购觅买售。然妈宫之所以诸货悉备者,固在于坐贾开铺之人,而亦半藉于往来商船随带台、厦货物,以致于足用也。市顾不重哉!
  妈宫市
  仓前街:酒米铺、鲜果铺、槟榔铺、打石铺。
  左营街:盐馆(一所)、酒米铺、杂货铺、打铁馆。
  大井街:药材铺、竹器铺、瓦器铺、磁器铺、面饼铺、酒米铺、油烛铺、打银铺、故衣铺。
  右营直街:绸缎铺、冬夏布铺、海味铺、杂货铺、药材铺、酱菜铺、酒米铺、凉煖帽铺、面饼铺、鞋袜铺、猪肉案、磁瓦器铺、故衣铺、油烛铺。
  右营横街:海味铺、酒米铺、杂货铺、酱菜铺、绸缎铺、冬夏布疋铺、故衣铺、鞋袜铺、面铺、凉煖帽铺、药材铺、鲜果铺、槟榔铺、饼铺、磁瓦器铺、麻苎铺、油烛铺、猪肉案。
  渡头街(又名水仙宫):酒米铺、咸鱼铺、瓜菜铺、槟榔铺、小点心铺。
  海边街:当铺一家(乾隆三十二年新开)、杉木行、砖瓦行、石铺、酒米铺、麻苎铺、杂货铺、瓜菜铺、鲜鱼铺、咸鱼铺、槟榔桌。
  鱼市(在妈宫庙前,系逐日赶赴,并无常住铺舍):农具、黄麻(零卖)、苎麻(零卖)、鲜鱼(各色俱齐)、螃蟹(各色不一)、鲜虾(各色不一)、青菜、瓜果、水藤、竹篾、木料(杂用木料如犁耙等项)、薯苓(染网用)、高粱、豆麦、薯干、瓦器(杂物俱备)、槟榔桌、点心、木柴(乾隆三十一年台湾漂来,各澳民拾获甚多。澎湖无木,乃拾获并破船板之类)、草柴、牛柴、(即牛粪,土人捏成饼样,晒干出卖,名为牛柴。名字亦新,人家逐日皆热此)。
  西屿外堑海边,亦有小铺数间:布铺、油烛酒米铺、青菜豆腐铺、咸鱼铺、药材铺、猪肉案(遇节方屠宰,亦不常有也)。
  染布铺(东卫社一家、港底社一家、双头跨社一家)。
  贩卖咸鱼往台换杂粮铺(嵵里社一家、缉马湾社一家)。
  大赤嵌:杂货小铺一家。
  西屿缉马湾社:小药铺一家。
  八罩澳:杂粮小铺、光饼铺、贩卖咸鱼铺。
  其余青菜、豆腐、猪肉俱无出卖,民亦苦矣哉。
  ·井泉
  淮南子曰:伯益作井,而龙登元云、神栖崑仑。此井之权舆也。自是而地无伏泉,民用以济,利亦溥哉!夫饥而食、渴而饮,人之性也。当其渴而思饮,得之则生,奚翅食重也!以故游海曲者,必载水而行;入岛屿者,必问水泉所在。诚以赤卤之区,甘泉为重,谋之不豫,何嗟及矣。易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尤;必井泥不食,首为兢兢也。澎湖一屿,孤悬瀛海之中,四面汪洋,水尽咸卤,又无高山大麓溪涧川流以资浥注;澎之人其需井而饮也,较诸他郡为独亟焉。然凿井于澎,则更有难焉者。或地中多石,井将成而为盘石所硬者有之;或地脉无泉,凿至数寻终为弃井,虚费人力者有之。或即得泉,而水性硷苦,面浮铁膜而不可食者有之。或一澳而得一井焉,幸也,或一澳而得二、三井焉,则更幸矣。岭南记载:郁林有司命井;今澎湖之井,不诚为澎民之司命也哉!余于此盖不禁三致意焉,诚重之也。
  东卫社村前井水最清冽,且泉流甚旺,即亢旱亦不干涸。距厅署三里,署中煎茶必取此水。实澎湖之第一泉也。
  文澳社书院内井此井系乾隆三十二年新凿,水亦清洁。形家云:此处地脉最正,故井水最清云。
  嘉荫亭井(俗名五里亭)此井泉流极旺,亦无咸卤之味。凡往来商船、战舰,皆赴此井取水。井身甚浅,举手可汲;实乃山凹流泉,故亢旱亦不涸焉。
  妈宫社大井康熙二十二年靖海侯施琅率师讨郑逆,先克澎湖,驻兵万余于此。先时,水泉微弱,不足以供众师之食;候虔祷于天后神,甘泉立涌,汲之不竭,兵无竭饮。至今此井水泉亦甚旺焉,但水味略觉有些硷气耳。
  协镇署内井此井水亦清冽。然在署内,取汲未便,不能资济居人。
  观音庙前井井在妈宫澳之西,逼近海边。而泉流清澈,味甚甘美,与东卫井相彷,亦井中之佳者也。但此井旱久略咸,东卫之井雨多则味略带土气;二井于晴雨亦各有不同焉。然均之,非他井所能及也。
  镇海澳西寮井水亦清洁,味甘甜,无咸卤之气。土人云:亦可比美于东卫井云。
  西屿外堑社井此井在半山之腰。水亦清甜,无硷气,亦井中之略佳者。
  澎湖一十三澳,澳各有井,未免俱带卤气,水味略咸,不如此数井之清冽耳。然土人久食不觉,相与习而安焉。但亢旱则干涸,妇女彻夜守井取水,截竹筩以汲之,嗷嗷渴待,似甚于饥。澎之人,其亦苦矣哉!
  ●澎湖纪略卷之三
  岭南胡建伟勉亭纂着
  官师纪
  建官
  调补
  俸廉
  职事
  题名
  列传
  ·建官
  通判,古长史、别驾之职也。秦罢侯置守,则有长史之称。汉名别驾,秩六百名,位重端僚。晋、宋、齐、梁、陈因之。清初亦称长史;大业年间,罢长史,置通守,又名赞治。唐名别驾。武德十年,改雍州别驾为长史。其以元帅节度使等知州事,则称行军长史,又称判官。宋名通判,又有签书判官之名。元、明皆称通判。国朝因之,统称曰倅。倅者,副也;所以副郡守者也。庾亮云:别驾与刺史同,宣王化于万里。其任居刺史之半,别乘传车,故谓之别驾。汉循吏传:宣帝赐别驾车,缇油屏泥车前,以彰有德。后汉周景为豫州刺史,辟陈蕃为别驾。蕃不就,景乃题别驾舆曰:陈仲举坐也。不复辟,蕃乃起视职。世因号别驾为题舆。至晋以孔源休为晋安王长史。隋以赵轨为齐州别驾,唐以卢岘为渭州别驾,宋以王珪判广陵、苏轼判黄州、朱子判漳州。率皆当年郡守、刺史所辟,署为僚幕官也;与今制亦略异焉。
  澎湖向为蛮服,其名始见于隋史。然自唐迄宋,皆未有设官经理其地。元末,置巡检一员,属泉郡同安县。明洪武五年撤其官,迁徙民人归于内郡而墟其地。郑逆时,置伪安抚司。至康熙二十二年台平,乃设巡检,专员驻劄,改隶台湾府台湾县。雍正五年,以澎湖孤悬海岛,巡检微员不足以弹压,于添设厦门道员案内,设改通判。此建官之源委也。
  ·调补
  澎湖为台、厦居中扼要之区,稽查弹压,实为海疆要缺。现奉例行,自到任起,连闰历俸,扣至三十六个月为满;先九个月前,备具履历,亲供政绩、印结各七本,具文通详各宪报满,预行调补,或陞补接任。旧任回至内地,留在本省题补陞用,与台湾厅县一体遵行。其历年节次奉行条例,则有康熙三十年奉旨:台湾各官自道员以下、教职以上,俱照广西南宁等府之例,将品级相当堪调之员,仍归部选,着为令。又康熙六十年议准:嗣后台湾大小文武官员,不许携带眷属。
  雍正七年,奉上谕:台湾地方远隔重洋,全在道府厅县各得其人,而该员又须熟悉其风土情形,殚心办理,于地方始有裨益。向例文员以三年为满,后经原任总督满保条奏请将三年任满之员再行加衔留任三年,所以慎重海疆,俾谙练之人久于其任也。今据总督高其倬摺奏:「台员以六年为满,而调任之时,渡海而往即须数月;任满之后,候缺挨陞以及交盘渡海,又或一、二年不等。是前后合计须八、九年,方得陞用。且台湾之例,不带家口;其父母妻子隔越海洋,转托亲朋照看,未免有所牵挂,意念分驰。应否请以四年为满」等语。朕思台湾道府厅县等官,自宜选用谙练习熟者;然定期六年为满,又加以候缺、交盘渡海之期,实属太久。其父母妻子隔越重洋,难免内顾之虑。今再四思维,台湾文员自到任之日为始,将满一年之期,着该督抚于闽省内地官员内拣选贤能之员,乘冬月北风之时,令其到台,新旧协同办理;半年之内,大约可以熟悉地方情形,则令旧员乘夏月南风之便,回至内地补用。将来接任之员,俱照此更换。该员到台协办之时,俱各一体算俸并给与俸银及养廉之项。如此更换调补,则台员易于得人;且该员在台前后不过二年,为期甚近,而更换之员先往协办又可习练地方事宜,似有裨益。其道府大员作何请旨、拣选同知以下等官作何铨选调补及量加议叙之处,该部详悉妥议具奏。议准:台湾道、府、同知、通判、知县到任一年,令该督抚于闽省内地拣选贤能之员,乘北风之时,令其到台与旧员协办;半年之后,令旧员乘夏月南风之便,回至内地补用,。政绩优著者准其加二级,称职者准其加一级,以示鼓励。
  (上疑有脱文)为遵旨议奏事:于雍正八年大学士公马等议准署闽督将军阿奏请,嗣后调台各员,到任二年,该督抚另选贤员赴台协办半年之后:将旧员调回,则在台各官为期既不为过久,亦可免交盘频叠及借此诿延之弊;所奏与台湾情形相宜。至自台调回各员,应令该督抚仍据实分别实能称职及居官平常之处,照例具题,以昭劝惩可也。
  雍正十一年覆准:台湾道员准其照镇协之例,三年报满;知府、同知、通判、知县准其照参将之例,二年报满。俟协办人员到台半年之后,令各该员交代清楚,回至内地;该督抚照例察核,分别具题。如果实心办理,地方宁谧,俱准其以应陞之缺即用。再查道、府应陞之缺,俱系特旨补用,应令该督抚给咨赴部引见,候旨陞用。其同知、通判、知县俱留于本省,遇有应陞缺出,该督抚即行具题陞用。
  雍正十二年,总督郝玉麟奏准:调台官员年逾四十无子者,准其挈眷过台。
  乾隆九年,于一件「为请定台员俸满限期、以专责任、以昭画一事」案内议准:嗣后台湾府厅县准其照道员、佐杂、教职等官一体三年期满,报明督抚照例具题,分别陞用,免其在台协办。查协办之例,自雍正七年起,至乾隆九年于「请定台员俸满限期等事」案内,停止协办。其协办时,新旧各有俸廉;旧员俸满,仍留协办,半年期满,调回内地分别陞用。例载:台湾厅县俸满,回至内地,遇应陞之缺,不论中简繁缺,俱得陞补。
  定例:台湾文职缺出,厅县以下等官,不论有无参罚,俱准其调补;仍令该督抚拣选有才、有守者保题。如将不肖之员滥行保题,事发之日,将保举之督抚各官照保荐不实例议处。
  乾隆二十一年,吏部为请旨事:文选司案呈,查各省题陞人员,惟卓异未满三年者,定例毋庸送部引见;其余题陞知县以上官员,定例俱令送部引见,恭候钦定。惟台湾一属,例载:凡调往台湾各员,于期满调回内地之日,该督抚分别保题。道员、知府赴部引见,候旨陞用;同知、通判、知县俱留本省,遇有应陞之缺,该督抚即行具题陞补。定例以来,凡该督抚保题调回内地候陞人员,遇有应陞缺出,该督抚题请陞补到部,臣部俱照定例准其具题陞补,毋庸送部引见。但查台湾俸满人员,俸满时督抚保题并未送部引见,及至遇缺陞用,又祗具题陞补。恐调回内地人员有迟至数年始遇缺题陞者,其人之年力才具,距该督抚保题之时已久,胜任与否,必须恭候钦定,方足以昭慎重。且查广东之崖、感、昌、陵各缺,俸满调回内地候陞人员,向来遇有题陞者,俱令送部引见;而台湾俸满人员,祗令具题陞补,于例未为画一。臣等酌议,请嗣后台湾俸满留于本省候陞人员,遇得缺知县以上等官,该督抚具题到部,臣部照各省题陞人员之例,令其送部引见,以昭慎重而归画一。理合奏明,奉旨依议。又准部覆:调台官员及差使渡海乘坐船只,道免船三只、府免船二只、厅县免船一只、教官佐杂等官免半只;各衙门递解人犯,计差犯每名免配谷五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