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澎湖纪略
澎湖纪略
但澎地古称荒峤,隋时仅着厥名,历唐迄宋,均未经理斯土,其澳社之有无,不可得而悉矣。迨元末始置官吏。夫有官则有民、有民则有居,而澳社亦阙如不可考也。至明初徙其人民并归内郡,地且为墟,澳社之无亦可知矣。继而海寇啸聚、红夷窃据,复又摧残于伪郑,其民不相率而为盗者几希矣!宁复有宁宇哉?自康熙二十二年平台而后,招徕安集,以渔以佃,人始有乐土之安,而澳社兴焉。其时澳则仅有九也。至雍正五年,人物繁庶,又增嵵里、通梁、吉贝、水垵四澳,遂十有三澳,共七十五澳社。此何非国朝深仁厚泽、涵濡煦育、轻徭薄赋、斯海隅日出之乡、生齿日蕃也哉?盖已九州之外,又九州矣,宁第如禹贡所云而已乎?官斯地者,披牍指掌,陫侧皆周,是犹一呼一吸而四体皆通也;百里之内非秦越、万井之中托腹心,则又存乎其人焉。
澎湖澳社列后:
一、东西卫澳(红毛城址在文澳西):妈宫社(协营各官衙署暨厅仓俱在此,内港乃商哨湾泊之所。距厅治陆路五里)、文澳社(旧名暗澳。厅署暨书院俱在此)、东卫社(距厅治陆路三里)、西卫社(距厅治陆路五里)、后窟潭社(距厅治陆路五里)、宅脚屿社(距厅治陆路六里)、案山社(距厅治陆路四里)。
一、嵵里澳(此澳于雍正五年从东西卫分设,北风时可泊船只):嵵里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九里)、井仔垵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九里)、鸡母坞社(距厅治陆路一十六里)、风柜尾社(距厅治陆路二十八里)、猪母落水社(北风时可泊船只。距厅治陆路一十七里)、锁管港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五里)、铁线尾社(距厅治陆路一十四里)、烟墩仔社(距厅治陆路四里)、石井社(距厅治陆路四里)、菜园社(距厅治陆路四里)。
一、林投澳:林投社(距厅治陆路一十六里)、龙门港社(距厅治陆路二十二里)、尖山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九里)、西溪社(距厅治陆路一十六里)、隘门社(距厅治陆路一十四里)、乌崁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一里)、双头跨社(距厅治陆路一十里)、太武社(有一小山,名太武。距厅治陆路一十里四)、东石社(距厅治陆路十一里)。
一、奎璧澳:奎璧港社(距厅治陆路二十二里)、北寮社(距厅治陆路二十三里)、果叶社(距厅治陆路二十三里)、湖东社(距厅治陆路二十里)、白猿坑社(距厅治陆路二十里)、湖西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九里)、青螺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九里)、红罗罩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七里)、大城北社(旧有红毛城,今址废。距厅治陆路一十里)。
一、鼎湾澳:上鼎湾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一里)、下鼎湾社(距厅治陆路一十里)、港底社(距厅治陆路一十里)、沙港头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三里)、港仔尾社(距厅治陆路八里)、鼎湾头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三里)、水窟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五里)、土地公前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五里)、潭边社(距厅治陆路一十里)。
以上五澳四十四社,总名为大山屿,乃澎湖诸岛之主山也。至厅署陆路可通。
一、瓦硐澳:瓦硐港社(距厅治陆路三十里)、后寮社(距厅治陆路三十里)、港尾社(距厅治陆路一十九里)、城前社(旧有红毛铳城,今基址亦废。距厅治陆路一十八里)、中塾屿社(距厅治陆路二十里)。
一、通梁澳:通梁社(距厅治陆路三十一里)、长岸社(距厅治陆路三十一里)、大仓社(距厅治陆路一十八里)。
一、赤嵌澳:大赤嵌社(旧有红毛城,名赤嵌;今基址无存。台湾亦有赤嵌城。距厅治陆路二十九里)、鸟屿社(距厅治水陆程四十五里)。
一、镇海澳:镇海社(距厅治陆路二十二里)、岐头社(距厅治陆路二十三里)、港仔社(距厅治陆路二十三里)、小赤嵌社(距厅治陆路三十里)。
——以上四澳一十四社,总名北山屿。在大山屿之北,中隔一港,潮退陆路可通。
一、吉贝澳:吉贝社(旧有炮台一座,相传红毛所筑,今址亦废。距厅治水程八十里)。
——右吉贝一澳,乃孤屿也,为大山屿极北之地。北山一澳是其南卫,澳北藏沙一片最为险隘。该澳恃此为设险。雍正五年从镇海分设,另为一澳焉。
一、西屿澳(在大山屿之西,出产文石):内堑社(乃北风泊船之处,文武汛口在此。距厅治水程三十里)、外堑社(此山颇高,台厦往来船只皆视此为标准,亦北风泊船之处。距厅治水程三十里)、小果叶社(距厅治水程三十里)、大池角社(距厅治水程三十里)、小池角社(距厅治水程三十里)、横礁社(距厅治水程三十二里)、后螺社(距厅治水程三十二里)、二嵌社(距厅治水程三十里)、合界头社(距厅治水程三十二里)、缉马湾社(距厅治水程三十二里)、竹篙湾社(距厅治水程三十二里)。
——右西屿一澳,中分一十一社。其山颇高,凡自台往厦、自厦往台船只,必望见此屿,然后放洋,实标准也。
一、纲垵澳:纲垵社(距厅治水程八十里)、山寮社(距厅治水程八十里)、将军澳社(台、厦往来船只,南风时停泊之处,文武汛口在此稽查点验。距厅治水程八十里)。
一、水垵澳(此澳于雍正五年从纲垵澳分设):水垵社(距厅治水程八十里)、花宅社(距厅治水程八十里)。
——右纲垵、水垵即八罩屿,乃大山屿极南之地也,水路最为险要。二澳共五社,在汪洋大海之中。
·庙祀
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自天子命祀而外,下至于州县,凡有守土之责者,莫不竭虔尽敬,率乃典常,以修岁祀,孔惠孔时,冈或忒焉。礼曰:祭则福。盖言祭而诚则受厥福也。又曰:淫祀无福。若滥祭则亦何福之有?唐狄仁杰毁天下淫祠四千七百余所,诚以惑人耳目、乱人心志、败人风俗,愚夫愚妇赴之若渴、慕之如饴,烧香结会,大为世道人心之蠹者,不可不惩也。况闽俗人情浮动,信鬼而尚巫,如迎赛闯神、崇奉五帝(闽人称瘟神为五帝),则尤为淫祀之尤者也。督宪苏、抚宪庄痛悉其弊,凡有土木之偶,尽毁而投诸水火,于乾隆三十二年六月恭奏奉旨严禁,斯真振颓拯弊之一大政也哉!其习俗相沿,无愆于义者,则亦例不禁焉。澎湖自归版图以后,即设有专官以镇斯土,以主斯祀。虽无山川、社稷、风云雷雨诸坛与夫文庙春秋释菜之礼,而奉文致祭,载在国典者,岁时肇举,斯亦守土者之所有事也。至于一十三澳,澳各有庙,士庶奉为香火者,率皆土神,因地以祭;均无败俗伤化,与闯神、五帝二事相似为淫恶之祀,在所必禁也,则亦仍之而已。
城隍庙城隍神,元学士王恽作汴梁城隍祠记,谓世说秦功臣冯尚见梦于汉高帝曰:奉天帝令,与王知领城隍事。遂以为城隍之祀,始于西汉焉。而南阳王鸿儒则以为周礼八蜡之祭,有水庸之神。庸,城也;水,隍也。此为祀城隍之始。且城复于隍已见于前,则周时已有此祀矣,固不独汉也。自是而后,历代皆有祠祀,惟唐为着。至宋时,或赐封爵、或赐庙额,祠宇遂遍于天下。至有迁就附会,各指一人以为神之姓名,如镇江、庆元、太平、宁国、华亭、芜湖诸郡邑,皆以为纪信、龙沮。江西郡县城隍,率祀汉颍阴侯灌婴;考汉高六年命灌婴下江南,定豫章,或平定之后奉以祀焉,未可知也。至于近世,郡称威灵公、州称显佑侯、县称显佑伯者,则自明洪武三年始也。凡守土官入境,必先祭城隍而后履任;及祈祷水旱,必先牒告而后祷于坛。即祭无祀,亦必前三日牒告;至日,迎城隍神位于坛,以主斯祭焉。今澎湖城隍庙在厅署之东,规模狭隘,不足以展敬,实限于地也。
关帝庙庙在妈宫澳西偏,距厅治五里,日久倾圯。乾隆三十一年,余与协营诸公捐俸增修,祠宇式廓,今焕然一新焉。祀神勇关圣也。元至治时,封义勇武安王。明洪武都金陵,建一十四庙,一曰汉前将军寿亭侯庙,以四孟朔日、岁暮除日,应天府官主祭;又有仲夏太常之祭。祭以少牢。自是香火遍天下,穷乡僻壤皆祀之。嘉靖十年,太常卿黄芳始奏改称汉前将军汉寿亭侯。盖汉寿本封邑,在今犍为;亭侯爵第五等,曰彻侯、曰关内侯、曰县侯、曰乡侯、曰亭侯,是亭侯居第五等之末。今人以侯仕汉,以寿亭侯为封爵非也。本谥壮缪;缪与穆同,用伤武功之不成。今人为碑讳不书谥,亦非也。万历四十二年十月,司礼太监李思始斋九旒冠、玉带、龙袍、祀金牌,敕封为帝,颁知天下。然太常祭祀,则仍旧称。史官焦竑曰:称汉前将军侯,志也。天启元年,太常少卿李宗延有修明祀典疏云:臣于本年正月亲诣本庙,内标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冠冕俱系帝服。然本寺职掌初无凭也,此封号所当考核者也。按此,则帝封非朝议矣。及天启四年七月,礼部覆题得旨,祭始称帝。至国朝顺治九年,加封忠义神武之号。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廷议以原谥壮缪未协,请更定谥号,改谥神勇;岁祀用太牢,典礼与阙里并隆焉。乾隆三十三年三月,奉上谕:『加封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其官建祠宇、秩在祀典者,并依新号设立神牌,以申崇奉。钦此』。澎湖自乾隆三年奉文起,每岁三祭,开支钱粮银一十八两。
天后宫庙在妈宫澳,距厅治五里。天后林姓,世居莆之湄洲屿,宋都巡检林愿之第六女也。始生时,地变紫,有祥光异香。长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宋雍熙四年二月十九日,升化。是后常衣朱衣,飞翻海上,里人祀之。宣和癸卯,给事中路允迪使高丽,中流震风,七舟俱溺;独路所乘神降于樯,安流以济。使还,奏闻,特赐顺济庙号。绍兴己卯,驾风扫海寇。干道二年,又降于白湖,掘泉饮疫者;累封灵慧昭应崇神夫人。淳熙十一年,加封善利。绍兴间,特封灵惠妃。庆元戊午,以雾遮大溪寇。开禧丙寅,解淮甸围。莆民难食,米船阻于朔风,神反风即至。景定辛酉,海寇肆暴,醉卧廓庑间,神纵火焚之,又令风沙昼晦,跨浅而败;累封助顺、显卫、英烈、协正、善庆等号。元以海漕得神助,赐额灵济。明永乐间,累着灵蹟,命修祠宇,加封号。国朝康熙十九年,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遣官致祭。二十二年,我师克澎湖,恍有神兵导引;及屯兵妈宫澳,靖海侯施琅谒庙,见神衣半湿,始悟实邀神助。又澳中水泉止可供数百口,是日驻师万余,忽涌甘泉,浥之不竭。施琅上其异,敕建神祠于其原籍湄洲,勒文以纪功德。二十三年,加封天后。六十年台匪窃发,天后显灵,鹿耳门水骤长数尺,舟师扬帆并进。七日,克复全台。雍正四年,巡台御史禅济布奏闻,御赐「神昭海表」之额。十一年,又赐「锡福安澜」匾额于福州南台神祠,并令有江海各省,一体葺祠致祭。乾隆二十二年五月,内阁交出天后封号,奉旨:『原封天后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此次加封天后诚孚。钦此』。按天后即妈祖;凡海舟危难,有祷必应,洋中风雨暝晦,夜黑如墨,每于樯中见神灯示佑,亦灵异也哉!澎湖自乾隆四年奉文起,每岁三祭,开支钱粮银十七两。是年五月,前厅周于仁、协镇顾元亮、左营游府柳园共捐俸银三十六两,置买澳民黄明店屋,每月纹广租银六钱五分,交约正高士典等按月收租,以为庙中香灯之费;勒石庙中,以垂永久。
真武庙庙在妈宫澳,距厅治五里。北极真武元天上帝,乃北方元武之神也。元武属水,水色黑,故帝衣服旗帜俱黑;即所谓元冥乘坎而司冬,称冬帝曰黑帝者是也。神为五行之一;五行之祀,载于月令,此天地之正气也。说者谓帝北而位南,南为火,不相克耶?不知民非水火不生活,坎离相济,而人得以养。今南方祝融之墟多祀之者此也。至封神传所称帝为通天教主之弟子,则吾不得而知也。
观音庙庙在妈宫澳,距厅治五里。康熙三十五年,游击薛奎创建。乾隆二十九年重修。祀大慈大悲南海观世音菩萨也。南海,即今宁波郡普陀山是也。山旧为古昌国州地。其所称慈悲者,即吾儒恻懚也。恻懚之心,仁之端也。人能以恻懚之心推广仁术,如火然泉达,随处充满,天理周流,无少间断,即仁人也。世有仁人,无不俎豆祀之、千秋奉之矣;理之正也,祀之宜也。若夫菩萨云者,则释氏之尊词也。佛书云:菩提萨■〈土埀〉,言觉有情也。从省文称菩萨耳。又释典云:菩,普也;萨,济也;能普济众生,故尊之为菩萨也。此犹与慈悲之理相近。至于观世音之义,余尝论之矣。凡物有色者可观,音则有声无形,观于何有?乃不观色而观音,欲举世间之无形有击者一一而监别之,其与神视气听之说,将毋同?此所以为禅、此所以为佛也。今世之人,每诵观音经以求福佑,宜乎穷乡僻壤,皆有庙焉。若夫小说家以观音为庙庄王女,则更荒诞不经,存而不论可也。
祖师庙庙在厅治之西半里许。康熙年间建。乾隆二十九年,里人重修。所祀之神,称曰祖师。询之居民,云前于康熙年间有一和尚从泉州清水岩到此,与人治病,极有神效,不取药资,即送钱米亦不收受,甚有道行。去后,因立庙祀焉,所以云报也。
嘉荫亭(俗名五里亭)亭在厅治西二里许,前厅胡格于乾隆四年建。因澎湖道旁不长树木,行人无所休息,故建此以备往来偶憩之所;如樾之有荫,因以名其亭焉。亭内,中祀三官神、左祀文武二帝、右祀龙王神;余改祀文武二帝居中、三官神居左、龙王神居右焉。亭久渐圯,乾隆二十九年里人重修。余揭其额曰「古嘉荫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