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澎湖纪略
澎湖纪略
蝇:酉阳云:蝇声在翼。身青者粪能败物,故诗刺青蝇。巨者首如赤火,号为景迹。故欧赋曰:大忌赤头,号为景迹也。青蝇乱色,故诗以刺谗。苍蝇乱声,故诗曰:匪鸡则鸣,苍蝇之声。埤雅云:蝇好交,其前足有绞蝇之象。故蝇为字从「蝇」省。
蚊:列子谓之瞀芮。王周赋曰蚋子。古今注:蚊所化不一:洿水有孑孓之蜕,江南有吐蚊之鸟;塞北有蚊母之草,南中有产蚊之木。是草木禽虫皆可化也。注:草虫,昏虫也。「昏」下从「虫」,乃古篆文「■〈蠢,昏代春〉」字也。扬子法言:善挠人。通夕不寝寐,昼伏夜飞。又有一种名蟆子,黑色而小于蚊,不碍纱榖,夜伏昼飞,人尤苦之。
蜘蛛:布网如罾右绕,蛛自处其中。飞虫触网者,缠缚食之。尔雅多名,今皆省文作蜘蛛。诗蠨蛸在户,即小蜘蛛长股者。俗呼为喜子;陆贾曰「蜘蛛集而百事喜」是也。
蛜蝛:尔雅谓之鼠负。郭注曰:瓮器底虫。陶隐居曰:鼠在坎中,背则负之。一名鼠妇。陆佃云:食鼠妇,令人善淫;故有妇名。诗:蛜蝛在室。室无人则生故也。太平御览载:葛洪疟方用鼠负。
螥螂:状如龙蝨,缘壁善走。好在厨箧中,遇物■〈口替〉食,亦■〈虫替〉书与墨。以其食油,闽人或呼为油虫。俗呼曰黄虿。正语曰漆虫。
蜥蜴:似蛇而四足,青碧色,以五色者为雄,而不备者为雌。一种善缘篱壁,形小而黑,名蝘蜓,亦名蛇师。以其常在屋壁,故又名守宫。一种形小尾长,见人不动,名龙子,在草泽中;大者名蝾螈,捕蝇曰蝎虎。首随十二时变色者,曰十二时虫。东方朔射覆曰: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非是守宫,即蜥蜴。
蚓:月令:孟夏蚯蚓出,冬至蚯蚓结。结,屈也。天寒蚯蚓入穴,首向下,阳动则首向上;其身屈曲也。一名螾,一名■〈月旬〉■〈月忍〉(音蠢闰)。一名土龙,长吟于地中。江东谓之歌女。荀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槁壤、下饮黄泉,其用心一也。凡中蚯蚓毒者,以盐汤洗之愈,或更饮盐汤一杯甚良;不可不知也。
蜈蚣:赤腹、黑头,多足。善啖蛇,食其脑;能螫人。一名蝍蛆;庄子谓「蝍蛆甘带」是也。旧说:蟾蜍食蟾蛆,蝍蛆食蛇,蛇食蟾蜍;三物相值,莫敢先动,俗名百足虫。
蠹:凡地蒸湿则多蠹,甚为衣帛书画之害。始则黄色,老则有粉,碎之如银。一名白鱼,一名衣鱼,一名壁鱼;俗呼蠹鱼。一名蟫。杂俎载:何讽得黄纸中一发,长四寸,卷之无端;用力绝之,两端滴水。方士云:衣鱼三食神仙字,则化此,名为脉望。夜持映天中星,星使立降。又壁鱼入道经中食神仙字,则身有五色;吞之可以致仙。
灶鸡:本草名灶马,俗呼亦同。穴灶而居,状如蟋蟀。诗义疏云:似蝗而小,善跳好斗,立秋后则夜鸣。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
蛇:毒虫也。尾如指甲。其舌双,其耳聋,其听以目,其蟠向壬,其毒在涎,其珠在口;其行也纡,其食也吞。蛇交蛇则雄入雌腹,交已乃退出。交雉,则生蜃及蟂。草居常饥,稍饱即蜕。冬含土入蛰;春出蛰则吐之,圆重如石,谓之蛇黄。蛇之为类甚多,大小不一,不能悉载。
蟾蜍:与虾蟆同类。居陆地下阴处,身大背黑,行迟。腹下有丹书「八」字者,真蟾蜍也。抱朴子云:蟾蜍千岁,头上有角,腹下有丹书。名曰肉芝;食之得仙。战国策:月魄象蟾兔。故世谓月彩为蟾光者,不考所从出耳。
石之属
文石:产于西屿外堑、小池角二处。石外有璞,剖其璞而石始出。石有五色,错而成文,故名。以黄者为上。土人以有眼者为贵;琢为念珠物类,以供玩赏。然石质松脆,遇北风时则皆折裂。近日挖掘殆尽,构求甚难,亦无有大如鸡卵者;不过零星细小,只可作扇坠等物而已。以余观之,殆不及寿山石远矣。
·水产
水之大者莫过于海。海为天池,所以纳百川者也;上应天星,下饶物产。传曰: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传亦约之而已。若夫析而言之,则有尔雅之书所不及详、山海之经所〔不〕能纪者焉。今澎湖一岛,四面环海,汪洋巨浸,茫无际涯,何奇不有?何怪不储?试就鱼而论,极其大可以吞龙舟,极其小可以穿针孔,更何有于天琛鲛绢、诡晖异质者哉?欲一一而详之,亦孰得而详之也!第澎人以海潮为田,以鱼蛤为命;海之所生即谷之所出,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均有赖于水产。余仅就其日夕采捕常见之物,有名可称、有形可举者,类纪之而已。至于耳之所未闻、目之所未睹,无济于食货、无益于闾阎者,存而勿论焉可耳。
鳞之属
鲸鱼:一名海鳅,俗呼为海翁。身长数十百丈,虎口虾尾;皮生沙石,刀箭不能入。大者数万斤,小者数千斤。有言其背生草木,樵者误登其上,须臾转徙,不知所之。此亦荒词,无可考据也。闽大记云:最巨能吞舟;日中闪鬐鬣若簸朱旗,遒健好动,故又名鱛。闽中海错疏:海鱛喷沫,飞洒成雨。其来也形若山岳,乍出乍没;舟人相值,必鸣金鼓以怖之、布米以厌之,鱛乃逝去。否则,鲜有不罹其害者。间有自毙沙上者,土人梯而脔之,炙其皮以为油,艌船甚佳。其目珠,即明月之珠;鱛死即脱落,故死两目皆空,世罕得而获焉。澎湖于乾隆二十二年夏四月,有一鱛自毙于虎井屿湾上。土人争割其肉,约有数千斤云。今澎署大门尚有支门鱼骨一条,长数尺、大数把;其脊骨可以作碓臼,两眼亦空无目珠。澎人云:此尚是鱛之小者也。
海竖:状如海翁,其大次之;亦有千余斤及数百斤者。三月妈祖诞时,海翁来潮,必三跃而后去。跃时,水浪滔天如雨,土人所酒云此。其不可网也明矣。
龙占鱼:形似海鰂,大仅一、二斤,腌以作鯗,味亦颇佳。此乃澎鱼之上品也。
泥■〈鱼卖〉鱼:即涂魠鱼。形如马鲛而大,重者四、五十斤;口阔身黑,无鳞。澎海之鱼,推此为第一品云。初冬时出,仲春即止。康熙二十二年平台之后,提督施令输鱼规一千二百两,以为赏兵之用。及提督许良彬奏请,将此项归公,以为提督衙门之用,岁以为常。至乾隆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奉上谕永行禁革此项陋规,制宪郝遵奉出示晓谕。大哉皇言!澎民永受恩膏于无穷矣。
白腹鱼:状如涂魠而小。
马鲛:形如白腹,青班色,无鳞,有齿。又名章鮌。
长翼鱼:头光、身圆而大,有细鳞,翼甚长,重亦有二、三十斤。与涂魠同时而出,形亦颇相类。
梳齿鱼:状亦与涂魠相仿,重者七、八十斤。
鮸鱼:即敏鱼,头大,鳞大。鳞有金色。
鲳鱼:闽中海错疏:鲥之小者,其形扁。谚云:山上獐,海下鲳。言其味之美也。又闽书云:鱼游,群鸟随之,食其涎沫,有类于娼。又曰昌美也。
鲨鱼:海族志:以皮如沙得名。其种不一:有胡鲨,青色,背上有沙。大者长丈余,小者长五、六尺,鼻如锯。皮可镂为脍,槁以为修,可充方物。鲛鲨,皮可饰剑;鲨尾如剑。虎鲨,头凹而有虎文。■〈鱼狗〉鲨,头如狗。黄鲨好食百鱼,大者五、六百斤。凡鲨鱼翼鬣,取以作馔,俱名鱼翅。
狮刀鱼:背腹如刀,故名。无鳞,肉多刺,味亦美。
乌颊鱼:口尖,身扁,有鳞。黑色,故名。大寒时出。
鳓鱼:三山志:似鲥而多鲠。海错疏:鲥鳓其美在腴。鲥侈口圆脊,多鲠;大者长三、四尺,重六、七斤。鳓狭口,剑脊,亦多鲠;大者长二、三尺,重三、四斤。
鳗鱼:似鳝而腹大,有黄色、青色,春生者毒。产海中者相类而大,土人名慈鳗。
乌颊:即墨鱼也。闽书:形如鞵囊,肉白,皮班,无鳞。埤雅曰:乌鰂八足绝短,前有二须极长。集足在口,缩喙在腹。怀板含墨,遇大鱼辄噀墨溷其波以远害。遇小鱼虾过其前,即吐墨涎以致之。背有板洁白,形如布梭,轻虚如通草,可镂刻;以指剔之如粉,名海鳔鮹。
柔鱼:似乌鰂而小厚,味甘美。小者曰猴染。又小者曰墨斗,似锁管。墨斗能吐墨。
青鳞:俗名青鲫。味颇劣。
乌燕鱼:状如燕子,身有黑花;大有十余斤。
狗母鱼:身长、嘴大、尾尖,以形名也。
金目鱼:即松江之鲈四腮者也。
金梭:身圆如梭。沙梭鱼亦同类。
米鱼:身扁细鳞,重止三、四两。
乌鱼:本草名鲻鱼。闽志称:从黄河而来。冬至前捕之,名曰正头乌,肥而味美:冬至后捕之,曰回头,则瘦而味劣。吴王论鱼,以鲻为上。隋大业六年,帝出鲻鱼以赐近臣,称为奇味。
跳鱼:生海屿边泥涂中。大如指,善跳,故名。俗曰花鱼,以其身有花文化。作羹食,味颇佳。
丁香:身圆尖,长寸许。澎人用以作酱,名丁香酱。
水尖鱼:身圆而尖,嘴尖而长。
飞乌鱼:鱼疑是燕所化,两翼尚存。渔人俟夜深时,悬灯以待,乃结阵飞入舟中;舟满,则灭灯以避焉。
白带鱼:身薄而长,其形如带,无鳞。小者谓之带柳。闽中海错疏:带冬月最盛,一钓则群带衔尾而升;故市者独多。或言带无尾者,非也;盖为群带相衔而尾脱也。
赤鯮鱼:身短、头大,尾两开;赤色,有鳞。
马鞭鱼:身赤,长而扁。尾尖上有丝一条,故名。
竹叶鰮:身扁,鳞相重叠,大只二、三两。作鲑佳。
石老鱼:头圆、身扁,青色、粗鳞,大有十余斤。
鲢鱼:口小,鳞细,色白。亦有红鳞者,名红鲢。
青嘴鱼:状如龙舌,头上有一条青色。作鯗佳。
象耳:身扁,色黑,其刺最利。重有五、六斤。
鸡鱼:身扁,赤色,细鳞。形颇如鸡,故名。
莺歌鱼:乌嘴,红色,遍身皆绿如莺,故名;即鹦鹉鱼也。
刺龟鱼:身圆如球,头尖尾短,两边有小翼,有刺无鳞,形如龟。其刺如蝟,故名焉。好事者脱其皮以作灯,留为上元节赏玩,殊有可观。
鳅哥:头圆而小,红色,口上有须。
花鰋鱼:状如长翼鱼。
■〈鱼月〉鱼:身扁无鳞,尖头短尾。亦名牛牯■〈鱼月〉。
青威:遍身青色,故名。状如石脑,大有十余斤。
虎鱼:状如虎,巨口细鳞,长不满尺。肉嫩而美。
比目鱼:形如鲽沙,鳞细色紫。一目两相比乃行,故名。闽人呼为鞋底鱼,以形名之也。又谓之贴沙鱼。
章鱼:腹圆,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旁,内皆有圆文凸起,紫色。春初出,夏初止。澎人以火照取;用作钓饵,亦可充馔。又一种似章鱼而大,居石穴中;人或取之,能以足粘石拒人,名曰石拒。又一种曰涂婆。
琵琶鱼:郭璞江赋名鱝鱼。身圆而扁长,尾状如琵琶,故名。有红、黑二种。无鳞,尾上有刺,能螫人,俗呼为锅盖鱼,亦以形名也。游则浮于水面,故又呼为浮鱼。
饲子饭:无细骨。可和饭饲儿,故名。
铁甲鱼:鳞硬如甲,去皮方可食。
黄翅鱼:状如乌颊,肉细味美。其翅黄,故名。
扁鱼:形如贴沙而薄。晒干作鯗,味极香美;闽人之所乐嗜者也。鲜食亦佳。一名涂剃。
金钱鱼:身圆,眼有金睛,故名。体薄多刺。
大头丁:头大尾尖,状如铁丁,故名。
牛尾鱼:状如牛尾,无鳞;身直如条,黑色。
遍身苦鱼:身有花点,细鳞,重只一、二两。
班午鱼:身有班点,细鳞;重只三、四两。
咬网狗:黑色;口歪,无分左右。状似扁鱼。
来猫鱼:头大口阔,细鳞,有花点,皮肉甚粗。
黄爵:身薄而小,多鲠。疑为黄雀所化,故名。
虾:溪、泽、江、海皆有之。磔须钺鼻,皆有断节。尾有硬鳞,多足好跃。其肠属脑,子在腹外。水母依以为眼;越绝书云:「海镜蟹为腹,水母虾为目」是也。一种龙虾,长有二、三尺,须长亦有一、二尺;刳其肉,壳可以作灯。一种红虾,大亦有一、二尺;可理为杯,名曰虾杯,多出于福清。又南海杂志云:商舶见波中双樯遥深(?),高可十余丈,意其为舟。老长年曰:此海虾乘霁晒双须耳,非舟也。鰕之种大小甚多,不能悉载。鰕本鱼族,故当从「鰕」。
(附)淡水鱼(以下数种,澎地西溪、大城北二社内水坑中有之)
鲫鱼:吕子曰:鱼之美者,洞庭之鲋。鲋,小鱼也,即今之鲫鱼。肉厚味美,性不食钓。埤雅云:此鱼旅行,吐沫如星以相即也;故谓之鲫。以其相附,故谓之鲋;易井九二所谓谷射鲋者也。本草云:诸鱼属火,独鲫鱼属土。土能制水,故有和胃、实肠、行水之功。
鳝:埤雅谓之鳗鲡鱼,本草亦名白鳝。时珍曰:背有肉鬣连尾,无鳞,有舌;腹白,脂膏甚多。生于泥中。头角焚之,可以辟蠹。说文云:鲡与鳢同。此鱼有雄无雌,以影漫于鳢而生,故谓鳗鲡;一曰鮎亦生鳗;盖其乳子三分之二为鮎、一为鳗。此说近之。
鳝:鳝腹黄,故世称黄鳝。异苑作黄■〈鱼旦〉。似蛇无鳞,体多涎沫。夏出冬蛰。凡贮以水缸,畜数百头,夜以灯照之,其蛇化者必项下有白点,遍身浮水上。当弃之勿食,食则伤人。
泥鳅:即泥鱛也。似鳝而短,无鳞;以涎自染,难握。与鱼为牝牡;庄子所谓「麋与鹿交,鱛与鱼游」是也。古云:守鱼以鳖,养鱼以鱛。盖鱛性善扰,令鱼利转;制字从鱛,得毋是乎!尔雅谓之鰼,注:鰼,寻也。寻习于泥,而厌其清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