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淳熙三山志
淳熙三山志
旧产钱二贯九百七十九文。
闽县 报恩光孝观 崇宁三年建。先是二年十月,诏天下建崇宁观。或谓:州南东西两山,左弱右强。乃建观九仙山之巅,号“天宁万寿”,楼阁岿然,遂与乌石相峙,为一州之胜。绍兴七年,改为报恩广孝观。十三年,改“广”为“光”。
九仙山 【本名于山高一百十五步。周回三百一步。(底本、库本作“三百一步”,崇抄作“三百十步”。)相传何氏兄弟九人升仙于此,因号九仙山。古《闽中记》云:“其山越王无诸,九日燕此,亦号九日山。”】
四彻亭 【在山上。旧名九仙。唐元和中元锡造。庆历中沈邈修,更名。蔡公襄有《登四彻亭》诗:“偶尔寻幽上翠微,游人啼鸟似前期。花间行印露沾纸,山下放衙云满旗。艳艳舞衣朝日处,飘飘商橹落潮时。传杯且与乘春醉,身世悠然两自遗。”后建观,亭始废。
《政和万寿道藏》 【政和四年,黄尚书裳奏请建“飞天法藏”,藏天下道书,】总五百四十函,赐今名,以镂板进于京。淳熙二年,令以所藏经文送于行在所。】
圣上万寿二楼:左玉虚、右金名。【殿前。政和五年黄尚书裳建,自为记。】
九天采访应元保运真君阁 【殿南。政和六年黄尚书裳自为记。】
旧产钱九百九十七文。
侯官 紫极宫 聚英坊之北。唐天宝元年,田同秀言:【(底本、崇抄皆作“田周秀”,据库本改,其事见史载。)】“老子降于丹凤门。”以锡灵符,因置混元皇帝庙。二年,改庙为宫。三年,以在京为太清宫,东宫为太微宫,诸州为紫极宫。今梁题云:“昭宗乾宁五年九月二日”,盖再建也。伪《闽录》云:光化三年创。
旧产钱一贯三百三文。
宁德 鹤林宫 县北七十里。梁大通二年置,霍童山下。即《洞天记》所谓霍林洞天是也。其峰最高者曰大童,次曰小童。二童之旁一峰,如香炉,曰金刚源。唐贞观六年,为第一洞天。武后时,司马炼师于此修炼,后驾鹤升天,道士王玄甫等以闻,遂赐额号鹤林。天宝六年,改曰仙游山。贞元中,钟台危侧,忽一夕风雨震电,乡人闻钟声,谓倾圮矣,迟明视之,则端然无恙。【(底本作“端然□正”,崇抄作“端然正”,不示缺,据库本改。)】后尝为支提廨院,寻复为观。
霍童山 【高约七里,(底本作“□□七里”,崇抄作“七里”,不示缺,据库本改。)顶平可坐百人。昔,吴郡人邓伯元、(底本作“邓元”,崇抄同,据库本补。按:是篇上下文皆记及“邓伯元”。)盐官人褚伯玉、沛国王玄甫于此,授“青精饭食、白霞丹景”之法,见五脏,(底本作“见五藏”,据库本、崇抄改。)夜中能书。僧法权、法群及其童子亦于此得道。上有泉名甘露,饮之延年。有石竹廊(底本作“□名甘露□之延年有石行廊”,崇抄作“上有池名甘露饮之延年有石竹廊”,据库本改补。)三十余步,石室颇深广,石桥横跨半空。有石臼、石盆、石盂,皆天成。石坛旁生竹一枝,遇风则能自扫坛上。西北有“玉镜”,(底本作“玉镜”,库本同,崇抄作“玉铙”。)碧色鹊尾,香炉在焉。】
桃花洲 【去合林一里。唐初始有此洲,今转高大,桃木日盛,故以名洲。】
午日岩 【岩高数百丈,瀑布直下。程公端午日尝采药于此,故名。】
旧产钱二百三十文。
罗源 洞宫天庆观 县北六里。唐天宝七年。五月十三日,望□□□□□□□移置老君像此山下。樵采有禁。□□□韦尚书岫廉问,嗣而兴之,始给田度道士,□□宫观。【(底本“望”字下缺七字,崇抄末有“广州”二字;又底本“尚书”之前缺四字,崇抄有“韦”字,其余同缺;底本“宫观”二字之前亦皆缺二字。库本则自“望”字起至“宫观”止,皆无之,径以“五月十三日”下接“朱梁时”。今仍存底本所缺,待质。)】朱梁时,王氏尚佛,遂废。皇朝建隆元年,邑人林瑞复创殿一间。大中祥符二年,诏置天庆观,县令和恽挂额于殿门。有叟余成请大建堂宇,至天圣七年乃备。【有余成自为记,今存。】政和八年,以观徐真人旧宅,岁久颓损,其邻仙茅寺久据其地。可并归之。
洞宫山 【高三百八十步。原出建州武夷山。(底本作“建□□荑山”,缺二字,崇抄作“建宁府武夷山”,据库本补。)真诰云:洞宫山,七十二福地,(底本作“洞宫山□□□福地”,崇抄作“洞宫山为第□福地”,据库本补。)此其一也。”村有神姥石。《旧记》云:昔有神姥来自罗源,所践之迹,入于磐石。”】
仙茅山 【去洞宫四里。徐真人炼茅根之所,后于永福高盖山上升。】
八仙亭 【开成中创。】
旧产钱七十六文。【“曾记”:三十六文。】
侯官 冲虚宫 西禅寺之南。梁王霸父增,自齐朝渡江入闽,【(今西禅,其宅也)】善黄老术。霸幼好之,每登怡山经宿乃返,年三十,游武夷山十六年,还旧居。乃于山南凿井,有白龟吐泉。炼药既成,点瓦为金。是岁,闽中斗米千钱,乃鬻金运米,以济贫民。后以所余药服之,旬日如醉,忽于所居皂荚木下蝉蜕而去。【林嵩记云:“梁时三月三日也”。周朴诗云:“王君上升处,信首故居前。皂荚即须朽,白龟应亦全。云间犹一日,洞里已千年。碧色坛如黛,今时谁可仙。”】唐贞元中,观察使李若初尝登楼西望,有五色云当其宅,遂以为冲虚宫,塑任敦、董奉、徐登及霸像为四仙祠。伪闽王延翰重创。其木与坛、井今存。【林嵩为记云:“坛灶基墌犹存。井有白龟,时或游泳。水能祛疾。”初王霸云:“坛坏不用修,木枯不用伐。皂木不结子,结子人得道。西南白龟井,吾乘之去来。龟归吾亦归。”庆历中,皂荚再生。王守逵诗:“修炼曾君此,(底本、库本作“曾君此”,崇抄作“曾居此”。)传闻固异常。坛留皂荚树,人去白云乡。龟向胎中息,(底本作“龟□胎中息”,缺一字,崇抄作“龟得胎中息”,据库本补。)神藏肘后方。辽东鹤未返,华表夜苍苍(底本作“□苍”,缺一字,据库本、崇抄补。)。”林安道《白龟井》诗:“古甃千龄在,寒泉味最纯”。(底本作“□龄在”、“□□纯”,缺二字,崇抄同,据库本补。)《皂荚木》诗:“海外蟠桃同永久,月中丹桂共参差”。(底本作“□参差”,缺一字,据库本补。)绍兴中,皂荚复生,然未见其异也。惟□号(底本作“推□号”,缺一字,库本作“推推号”,据崇抄改。)“真君济贫金”犹有之。旧陈植诗:“鼎边鸡犬知何在,云外龙鸾去已赊。惟有黄金馀瓦砾,贫民时复得些些。”今每风雨后,数里间耕者或得遗金,紫磨色,半瓦印文宛然,重不过三四铢。】
景真堂 东轩【孙逢吉、吴栻有诗。】
旧产钱三贯五百五十九文。【“曾记”:三贯六百文。】
福清 福真观 在海口镇。元祐七年,道士林知源创。政和八年赐今额。殿西隅有丹井,饮之愈疾,侧有宣圣庙。号丹井书堂。
旧无产钱。
福清 灵宝观 县南一里。昔有林真君玄光于石竹山炼丹【。丹成,骑虎上山。(底本、库本作“上山”,崇抄作“上升”。)今有虎岩溪,右有井,旱不涸,或曰炼丹水。】后为观。绍圣二年,移于水南玉融山之阴。宣和三年为灵宝道院。【曹绩书额。】乾道九年,史丞相浩重修。
旧产钱二百二十九文。
长乐 祐圣堂 旧有之。绍兴初,县令题今额,招道士住持,遂著《州籍》。其邑人自言:“大中祥符六年,既改东华宫为观,始以上相青童君香火于今所盖造奉安。”宣和间,知神霄宫刘静一增创殿宇。【淳熙七年,邑人有请欲以旧东华广德宫额于此张挂。】
旧无产钱。
《三山志》卷第三十八终
●卷第三十九 土俗类一
土贡
戒谕
谣谶
○土贡
州距京师四千五百里,远矣。然得天之气,和平而无戾,燠不为瘴,寒不至冱;得地之形,由建、剑溪湍而下,泉、莆潮涨而上,適至是而平。民生其间,故其性纾缓,其恐强力,可以久安无忧,【(底本作“其恐强力可以久安士忧”,库本作“而能强力善治可以久安”,崇抄作“其思强力可以久安无忧”。疑底本误“而”为“其”,复误“亡”为“士”,“亡”通“无”,今取崇抄“无”字。)】真乐土也。产惧薄以勤羡,用喜得以实华。【(底本、库本作“用喜得以实华”,崇抄作“用喜啬以实华”。)】其君子外鲁内文,而小民谨事畏法。市廛阡陌之间,女作登于男,四民皆溢,虽乐岁无狠戾;能执技以上游四方者,亦各植其身。丰年治世,气象闲暇,习尚可视齐、鲁。圣朝轸念遐服,厥贡土物,旧不逾三四。【在唐,贡蕉布、海蛤、文扇、茶、橄榄。见《唐志》。粉姜、红姜、姜鲊、鞍桥、朴白、藤箱等,见庆历《记》及《元丰九域志》。国初以来,厥贡蕉布、干荔支之属而已。】归化之始,犹命以系省钱给,且禁分配属县。仁圣节俭,又以其非急困民,罢之,德泽隆洽。冠带衣履,可不识所自也。具于左方:
荔支干 大中祥符二年,岁贡六万颗。元丰四年,增减价本钱一百七十二缗有奇,岁以银输左藏库。三年,条次贡物如祥符之数。元祐元年,定为常贡,数亦如之。崇宁四年,增一万三千颗。大观元年,又增三千。政和增贡一万。宣和,于祥符数外进八万三千四百。七年,损抑贡物,减政和之半。建炎三年罢。
荔支煎 大中祥符二年,定额一百三十瓶。丁香荔支煎三十瓶。元丰三年,条次贡物如祥符之数。元祐元年,名为常贡。崇宁四年,定岁贡,亦如之。建炎三年罢。【(底本作“三年□”,缺“罢”字,据库本、崇抄补。)】
圆荔支 崇宁四年,定岁贡一十万颗。大观元年,增一万颗。宣和中,增十万六百颗。七年,减政和岁贡之半。建炎三年罢。
生荔支 绍兴初始贡,至二十四年,因罢贡温州柑,亦令不得供进。【宣和间,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锡二府宴,赐御诗云:“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子丹。玉液乍凝仙掌露,(底本作“山液”,崇抄作“琼液”,据库本改。)绛苞初降水精丸。酒酣国艳非朱粉,(底本作“朱粉”,崇抄作“珠粉”。)风泛天香转蕙兰。何必红尘飞一骑,芬芳数本座中看。”时,余太宰深诗,有“赐比西山药一丸”之句。上称赏之。】
红蕉花布 大中祥符二年,以二百四为额。【(各本皆作“以二百四为额”,疑“四”为“匹”之抄误;下“二十四”之“四”,亦疑“匹”字。)】天圣六年,令其半浅色,余仍旧。元丰三年,条次贡物,于原额外增贡二十四。元祐元年,定以为常贡,深浅二色,如天圣之数。绍兴五年,因福清观音尼院陈请,住罢。
干姜 天圣元年,以州产干姜,岁运十万斤,如温州例。熙宁四年,或议:“地远,姜亦非温比”,令漕司以价钱市银上京。元祐元年,定为钱一千一百六十八贯足。岁以银输左藏库。
沙鱼 崇宁四年,定岁贡三十斤。大观元年,增贡三十斤。建炎三年罢。
鹿角菜 崇宁四年,定岁贡二十斤,宣和七年罢。
紫菜 崇宁四年,定岁贡二十斤,宣和七年罢。
蕉干 崇宁四年,定岁贡三百斤,建炎三年罢。
○戒谕
州自圣朝风化之厚,人知敦尚本业,上下相守,气习朴钝,盖浑然易治也。有如疾溺于巫,丧溺于佛,婚溺于财,与夫僧胥之情伪,狱市之烦扰,下至遐乡僻邑,牙侩、船户及蓄蛊之家,所以伤害人者。自庆历、嘉祐、元符以来,积观长吏,诲敕裁革,其见于碑刻、榜谕者,今并存之。庶观风宣化,倘犹有遗习可举而行也。
劝用医 庆历六年十二月,蔡正言襄知州日,作《太平圣惠方后序》,亲书于碑。其略曰:“太宗皇帝一平宇内,集古今名方与药石、诊视之法,敕国医诠次,类分百卷,号曰《太平圣惠方》。诏颁州郡,传于吏民。州郡承之,大率严管钥、谨曝晾而已,吏民莫得与其利焉。闽俗左医右巫,疾家依巫索祟,而过医门十才二三,故医之传益少。余治州之明年,议录旧所赐书以示于众。郡人何希彭者,通方伎之学。凡《圣惠方》有异域瑰怪难致之物,若食金石草木得不死之篇,一皆置之,酌其便于民用者,得方六千九十六。希彭谨愿自守,为乡闾所信,因取其本誊载于板,列牙门之左右。所以尊圣主无穷之泽,又晓人以巫祝之谬,使归经常之道,亦刺史之一职也。”今其碑在府衙宅。堂右希彭家。今太平公辅坊有墨宝轩藏蔡公真迹。“治平图”:“榜《圣惠方》虎节门内。”
五戒 蔡正言襄知州日作:“一曰:观今之俗,为父母者,视己之子犹有厚薄,迨至娶妇,多令异食。贫者困于日给,其势不得不然,富者亦何为之?盖父母之心不能均于诸子以至此。不可不戒。二曰:人子之孝,本于养亲以顺其志,死生不违于礼,是孝诚之至也。观今之俗,贫富之家,多是父母异财,兄弟分养,乃至纤悉无有不较。及其亡也,破产卖宅以为酒肴,设劳亲知与浮图以求冥福。原其为心,不在于亲,将以夸胜于人也。是不知为孝之本,生则尽养,死不妄费。理之岂不善乎?(底本、库本作“理之岂不善乎”,崇抄作“行之岂不善乎”。)三曰:兄弟之爱,出于性天,少小相从,其心俱忻,(底本、库本作“性天”,崇抄作“天性”;底本作“惧忻”,库本“惧”作“俱”,崇抄作“欢忻”。按:“惧”,今之简化字,据改作“俱”。)岂有间哉?迨因娶妇,或至临财,憎恶一开,即成怨隙,至有兴诉讼,有刑狱至死而不息者,殊可哀也。盖由听妇言,贪财利,绝同胞之恩、友爱之情,遂及于此。四曰:娶妇欲以传嗣,岂为财也。观今之俗,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未有婚姻之家不为怨怒。原其由,盖婚礼之夕广靡费,已而校妇橐,(底本作“校□橐”,库本作“校囊橐”,据崇抄改。)朝索其一,暮索其二,姑辱其妇,夫虐其妻,求之不已。若不满意,至有割男女之爱,辄相弃背。习俗日久,不以为怪。此生民之大蔽也。(底本作“大蔽”,崇抄、库本作“大弊”。)五曰:凡人情莫不欲富。至于农人、百工、商贾之家,莫不昼夜营度,以求其利。然,农人兼并,商贾欺谩,大率刻剥贫民,罔昧神理。譬如百虫聚居,强者食啖,曾不暂息。求而得之,广为施与,冀减罪恶。(底本、库本作“冀减罪恶”,崇抄作“冀灭罪恶”。)其愚甚矣。今欲为福,孰若减刻剥之心以宽贫民,去欺谩之行以畏神理,为子孙之计则亦久远,居乡党之间则为良民。其义至明,不可不志。”(底本、崇抄皆作“不可不志”,库本作“不可不思”。)今见公《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