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三山志

  林春一 【栗之孙,公庆之子。】  段舜咨  吴之选 【内舍。】  林伯介 【内优。】  任汝贤  洪子寿 【卓、震、振龙之侄。】
  林椿 【内舍。】  黄应辰  吴之道 【上舍。】
  林尧龙 【上舍。】  黄必大 【上舍。】  陈锡荣
  黄遂 【景亮之侄。】  倪洪 【上舍。永福人。】  陈懿伯
  章贽 【内舍。】  王良翁  林孟磁
  杨叔济 上舍。次郑之侄孙,琦之弟,梦斗之兄。

《三山志》卷第三十二终


●卷第三十三 寺观类一

  僧寺

○僧寺 

山附

  三山鼎秀,州临其间。极目四远,皆巍峦杰嶂,环布缭绕,峻接云汉。居人过客莫辨向背。回顾莲峰,凸锐捷出;面直方山,突兀正立。左瞻石鼓,如憩如植,镇塞不动;右觑双髻,若赴若骤,追跳相蹑;以为险峭,【(库本作“奇峭”。)】四面尽此矣。穷幽逐胜,乃北逾复岭,支提、太姥;南越重江,白鹿、黄蘖;东航海邑,福山、灵鹫;西道雪峰,凤林、大目;绵亘四境皆数百里,千岩万壑,不可以形状名计。何其富也。
  始州,户籍衰少,耘锄所至,甫迩城邑。穹林巨涧,茂木深翳,小离人迹,皆虎豹猿猱之墟。自非捐俗割爱,童发毁服,无所顾慕,【(底本作“无所顾暴”,据崇抄改。)】谁肯奋足于单危寂绝之境。是以重峰叠巘,顿锡成市;诛茅穴石,仅可容榻;往往尘喧不到,苦节坐忘,似得道者,遂以惊动世俗。
  自晋太康,始寺“绍因”于州北。既而终晋,才益二寺。越二百载,齐之寺一,梁之寺十七,陈之寺十三,隋之寺三。唐自高祖至于文宗二百二十二年,寺止三十九;至宣宗乃四十一,【时郡人林谞作《记》:(底本作“林谓”,据库本、崇抄改。)存寺七十八,废寺三十六。】懿宗一百二,僖宗五十六,昭宗十八。殚穷土木,宪写宫省,【(各本皆作“宪写”,疑为“宪式”。)】极天下之侈矣。而王氏入闽,更加营缮,又增为寺二百六十七,费耗过之。自属吴越,首尾才三十二年,建寺亦二百二十一,【自前至此,共为寺七百八十一。特以会到有起置年月者计之,余或更名,或重建,不可知也。】虽归朝化,颓风弊习,浸入骨髓,富民翁妪,倾施赀产以立院宇者无限。庆历中,通至一千六百二十五所。【此林世程庆历三年所记也。其所记有寺额者一百一所。今见存者,共一百七十二所,外二十九所已不载州籍。如安福寺、宝峰寺,以主僧不谨及童行不律废;余恐更易名额,或颓圮产绝。若通计之,比绍兴间已少百二十一。】绍兴以来,止一千五百二十三。【绍兴甲寅曾师建“记”,(甲寅为绍兴四年。曾师建,本志卷四十“岁时”记述云:“曾师建,郡人,记闽事,纪岁时、闾里、礼节、行乐尤悉……”“寺观类”各卷中亦多引用,或称“曾记”。)惟总云一千六百二十六所,其逐县所载,只一千五百二十一所,皆不可以为据。惟绍兴二十二年,奉使钟世明“根括寺院宽剩”时,共管寺院一千五百一十二所,内一千四百八十六所常住所收“有余”及“无余”,三十七所无僧尼主持。】今《州籍》、《县申》,犹一千五百四。【自太平兴国四年终庆历,寺二百四十一;皇祐后,寺二百六;率多旧寺重建。其未会到起置年月者,一百七十五。共为寺七百二十三。若通前代计之,比绍兴间又少一十九所。恐废坏无人住持,遂成绝产。】祠、庐、塔、庙,雕绘藻饰,真王侯居,而日与市人交臂接席。回视曩昔,异乎吾所闻者。
  惟是烟霞绝顶,泉石清趣,异时截崖谷、挽藤萝,可望而不可到者,今奔蹄走毂,所至精舍访古者便之。故附山于寺。自城郭至诸县,以寺兴置先后为次,而山见焉。余非显者不著。
  
在城
  
  僧尼寺共五十二所。庆历《记》:三十所。曾师建“记”:五十一所。内闽县十四所,侯官十九所,怀安十八所。五十所有起置年代,二所未详,外有安福庵,《州籍》无。
  
  怀安乾元寺 州北无诸旧城处也。晋太康三年,既筑新城,遂以为绍因寺。唐乾元三年,防御使董玠奏赐今名。皇朝咸平六年,赐御书一百二十三卷。御制:【《心轮偈颂》十四卷、《秘藏详》三十卷、《逍遥咏》十一卷、《缘识》五卷、《青龙疏》六卷、《秘阁赞》、《九弦琴》、《阮歌》、《喻言》、《双钩书》、《圣教序》、《心轮图》、《无名说》、《笔法》、《日行诚有益无法帖》十二卷、《大字诗》三卷、《益铭》四体、五体书二卷;】草书:【《孝经》、《千字文》、《孤城诗》、《颠草书》、《急就章笔法歌》、《杂字》九轴,《故实》九轴。八分书:《千字文》、《故实》、《真定王碑》】;飞帛:【“帝佛”二字、《杂言》无注、《杂言》有注、《下假诗》、(底本、库本为“下假诗”,崇抄作“不假诗”。)《远看诗》。】皇祐三年,赐御书二轴:飞帛、【“明堂之门”。】篆书。【“明堂”。】至和元年,赐《皇祐新乐图记》三卷。【已上,天宫院掌之。旧山趾八寺通往来。今乾元、天宫同用一记,文曰:“乾元天宫院记”。】有:
  琴石 【闽越王鼓琴所。】
  金鸡井 【越王井。中有金鸡,昔牧羊儿见之,因以石投,久而闻声,后不复见。】
  钦马池 【亦越王迹。】
  戒坛 【唐大中四年,长溪建善寺始开坛度僧三十人。光化元年,闽王审知复置于本寺。天复二年,移开元。余见“开元寺”。】
  旧产钱一十三贯一百二十一文。【未经界前,谓之旧产;已经界后,谓之新产。今税、苗、盐、役,虽用新产科纳,而敷四色钱犹用旧产。故特存之。后准此。】【
  怀安大中寺 州西。梁太守袁士俊之第。内有小山,时闻钟声,因名钟山。普通二年,舍以为寺,号袁寺。隋仁寿二年,始以舍利为塔。大业二年,改为鸿业寺,寻为钟山寺。唐上元元年,更名福唐寺,会昌例废。大中四年复之,赐今额。天圣中灾,历数年再创,垂成复灾,元丰改元始新之。有:
    定慧塔 【旧九层。朱梁开平四年,伪闽建。天圣中爇之。累数年,闽人复创,漕使陆轸为《赞》。后复灾。】
    八百罗汉像 【佛书云:“诺矩那与其徒八百众居震旦国”。今五百居天台,三百居雁荡。是堂像八百,颜题云“天台雁荡”以此。】
    观音像 【政和间,清凉寺僧宗颜为木观音像,久而色故,将命工饰之。忽梦谓曰:“我当城居,令亿万众瞻仰”。俄而,大中僧数百人亦以梦来致之。(底本、库本作“寺中僧数百人”,据崇抄改。)今在寺之西偏。】
    旧产钱一十一贯八百四十五文。【“曾记”:“一十一贯九百九十五文。”】
  侯官南涧寺 州西南。梁中大通六年,【(各本皆作“梁大通六年”,显有抄误。按:南朝梁大通年号只有三年,中大通年号则有六年。据改。)】居士苏清以宅为之。唐乾宁二年,闽王创天王殿。三年,号南涧护国天王,合庵十二为寺,以居涧旁,故名。【王谹诗云:“水清居士涧,景好天王刹”。】
  《御书》一百二十三卷。【同乾元。但无明堂篆及帛书。】
    寺阁 【唐周朴有诗。】
    石像 【“唐天宝八载五月六日,骤雨雷震,须臾晴霁。亭亭石心涌出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列侍环卫。”欧阳詹《记》。】
    普眼庵 【安文头陀因游寺山,莽蔓中得岩石,侧足而入,有一穴仅可容身,遂晏坐,号“头陀岩”。七年,主僧辟而润色之,其后日广。有“降睡塔”。大观间,颜曰“普眼庵”。山在城中,游者络绎。头陀尝摩崖云:“客至不点茶,相看淡如水。白云深谷中,稳坐浮生里。”今犹存。】
    静胜轩 【有张劝诗。】
    旧产钱七贯五百二文。
  怀安开元寺 子城东。太清三年置,在灵山之西。【(崇抄作“在灵芝山西”。)】旧号灵山,寻改大云。唐初曰“龙兴”。开元二十六年,以年号改今名,【后人名开元后山为芝山,以别于灵山。】有明皇像。会昌中,汰天下寺,州存一,即是也。天禧中灾,庆历三年复创。有:
    辟支佛像 【辟支,自天监四年隐身于金陵山窟间,(底本作“天□四年……”,崇抄作“天福四年”。参对下文有“唐以来凡六现”之句,知当在唐之前,而“天福”为五代梁之年号,在唐之后。今据库本作“天监”,辟支佛之传说,固在梁武帝时。)时现异于人。唐以来凡六现。梁贞明四年,闽王以梦故,炼□□□万斤,以橐■〈籥页〉东七十所于城东。故□□□□□万三丈有七尺,创以金,置太平寺。□□□□承赞《记》。(底本、库本同缺文,崇抄作“闽王以梦故铸铜万斤,置太平,翁承赞记”,其间缺字暂无从校。)政和六年五月,以寺为神霄宫。陈尚书弥作文。通议询移置开元戒坛。】
    戒坛 【唐天复二年建。时王审知于此开坛,奏度僧三千人,乞保昭宗銮辂回京。其后,光化元年,审知又于乾元寺开戒坛,奏度二千人。子鏻,天成三年,又于太平寺开戒坛,度僧二万人。似又无常所矣。至皇朝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往开元僧合枢复新其坛于寺之东偏。崇宁三年移置天宁寺。建炎元年,复归开元。四年,沙弥受戒至三千九百四十有八人。绍兴元年,又兼就天宁开坛。五月,开元受戒五百七十人。十月,天宁受戒七百二十八人。二年,复并归开元。国朝诞节拨放童行,其目有四:(底本、崇抄皆作“其目寡四”,据库本改。)曰御书,曰臣僚功德院,曰进奉回赐,曰比试。大中祥符三年,应赐太宗皇帝御书,寺院、宫观承天节依例比试外,特放童行一人不试经;大观中,尚书祠部格:侯官护国天王,怀安天宁,拨放支提山;雍熙,闽县圣泉、鼓山,福清黄蘖,侯官雪峰、长庆,各年放一人;宣和福州格:天宁节拨放掌御书德童,黄蘖、雪峰、长庆外,各一人;氏说,涌泉观亦一人;此以御书拨放者也。元祐四年,(底本先作“元神四年”,原校改为“元符”,但元符无四年,据库本改作“元祐四年”。其后“大乘爱同寺”条下,有“元祐中门下侍郎许将”云云,可互证。)许左丞将请:“福州闽县大乘爱同寺、开封积庆崇报寺,兴龙节间,岁拨放童行各一人”;重和元年,余少宰深请:“广因嗣祖寺,天宁节拨度一人。”此以臣僚功德院拨放者也。大中祥符四年,雪峰僧守献进奉瑞象香合,年与剃度五人;皇祐二年,仁王、圣泉进《芝草图》,特与度僧二人;元祐二年诏:“坤成节诸州拨放比兴龙节,与度三之一,不及三分者,亦与之。一名者,二岁与度一人”。长庆寺进《坤成功德疏》,岁一人,二岁该回赐一人。雍熙,寺进《坤成功德疏》,岁三人,该回赐一人。(底本、库本作“岁三人该回赐一人”,崇抄作“岁一人二岁该回赐一人”。)崇宁四年,东禅进《藏经》,令天宁节度一人。大观四年,减罢。政和三年依旧。此以进奉拨放者也。咸平元年,州《僧帐》二千九十四人,皆钱氏时度为之,真伪莫辨。乃令比试“经业”,中者与《给据》,余还俗。大中祥符二年,系《帐》童行每百人,选“经业”精熟者与度二人,如不及数,亦听选。天圣元年,令福、建州、军僧四百人处,圣节与度一人;不及者,亦特放;并考试“经业”。《嘉祐编敕》:以周显德二年及至和二年敕,详定诸童行比试:福、建诸州,每僧三百、尼一百各放一人,不及者亦特放。熙宁中,同天节拨放,如嘉祐之数。元符元年,诸试经以通判以下五员就长吏厅所,问不得过四字,(底本先作“间”字,复校改为“问”字,库本、崇抄皆为“间”字。)取通多者。通数同,取先系帐者;帐同,取先出家者;又同,则以齿。其应拨放者,量试。三年,令天宁节如例拨放。宣和二年,(底本、库本作“二年”,崇抄作“三年”。)令天下间岁拨放、试经,其特旨等、度牒、紫衣、师号,住给降五年。七年,内外拨放、试经、特旨等,度牒、紫衣、师号各展三年。靖康元年承宣和七年敕:拨放、师号等并仍旧给降。寻令限满后,减半。建炎元年敕文:“应隔下拨放童行,许于所属自陈、保明,申部给降。”礼部请:不系住给年分供帐之人,更不推恩。二年,礼部言:“寺观自崇宁后,往往格外陈乞,增添拨放,实侵财计。请罢非格、令所载者。”三年,令依《嘉祐编敕》施行,仍依靖康减半之令。绍兴二年,权祠部王居正言:“渡江以来,条格散失,所恩、例并权住。今岁给降空名度牒不下五、六万,乃无一人以试得度者。请天申节令诸路依减半法试经。敢于格令合给外陈乞者,礼部执奏。”十月,乃令诸州、军守臣,岁首照《帐》以合取人数,分于天宁、乾龙、天申节,三次试、度,余数并归天宁节。(宋代各朝皇帝、皇太后生日,例为全国庆节,各有专名。上文所记“坤成节”(哲宗之母)、“兴龙节”(哲宗)、“天宁节”(徽宗)、“乾龙节”(钦宗)、“天申节”(高宗),后文尚有“会庆节”(孝宗)、“重明节”(光宗)等,皆见《宋史·礼志》。)五年,令以合取人数衮同三节试、度。六年,有言:“名山福地及有金宝牌若御书之处,向以数溢,权罢许试经业。今州郡姑息,惟务足额。乞权罢。”五年,令权住三之二。寻,令权住三年。七年,令礼部别修新法度牒五千道。其臣僚恩例及试经、拨放等并住给。虽奉特旨,礼部亦得执奏。九年,或言:“兵火后,户口凋耗,宜务蕃息。今僧、尼、道士、女冠,皆播种之民也,官实资之。宜停放、度。会易新法,度牒出卖。礼部奏:“绍兴六年指挥:‘权住三岁’。今限满,合放、度。”有旨:“依七年住给旨挥。”此,以比试拨放者也。其后,度牒久不给降。军兴事起,乃命出卖,始度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