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厅志


   祠庙

  德政祠,在厅治明志书院左。旧为敬业堂,今祀同知袁秉义、薛志享、娄云、曹谨、曹士桂、李慎彝,凡六公。德政详列传中。

  寿公祠,在吞霄街北虎头山边。祀殉难幕宾寿同春。道光六年,水师提督许松年建,立碑纪之。

  土地祠,一在厅署内,一在文庙边,道光九年曾青华建。一在厅治城内暗街仔,一在南门外,一在北门外水田街,一在艋舺街。

  三官祠,一在霄里社,乾隆三十八年岁歉,黄燕礼等祈安建设。一在八块厝庄,嘉庆八年疫灾,庄民建设。

  千家祠,在厅治南门外大众庙西廊。祀孤魂。

  师祖庙(即清水岩),在艋舺街。泉州安溪分派,乾隆年间捐建。嘉庆二十二年重修。咸丰三年分类毁。同治六年重建。

  圣王庙,一在桃仔园街,嘉庆十八年简岳等捐建。一在桃仔园埔顶,乾隆五十六年王建等鸠建,道光四年江世流等重修。

  国王庙,一在新庄街,乾隆四十五年粤人捐建。一在猫里街,道光元年刘兰斯等捐建。在祀三山国王,乃潮州人所奉。三山者,即潮之明山、巾山、独山也。

  岳帝庙,在堑南二堡猫里街。

  上帝庙,在山仔顶庄。乾隆间林宽等捐建。道光五年林绍贤重修。

  大帝庙,在海山庄。嘉庆十七年张必荣捐建。

  元帅庙,在大姑嵌内棚庄。

  元坛庙,在南嵌庄。嘉庆十三年,黄仁寿等重修。

  文武尊王庙,在北港塘。嘉庆十九年蔡献等捐建。

  大众庙,一在厅治南门外里许巡司埔,俗呼南坛,旁有义冢。中元盂兰会极盛。一在艋舺街,一在中港,一在香山,一在观音山麓。

  水神庙,在大甲南门外。附祀戴逆之变各官绅义民。同治九年,官绅捐建,业户王昆冈捐充地基,有碑记。

  水仙宫,一在艋舺街,乾隆初郊商公建,祀夏王。道光二十年,张正瑞倡捐重修,未蒇工。一在厅治北门外。

  保安宫,在大隆同街。嘉庆十年捐建,道光十年告成。

  上帝公宫,在厅治西门外里许隙仔庄。祀元天上帝。

  惠济宫,在芝兰堡。芝山独峙,上祀开漳圣王。

  福仁宫,在大姑嵌。祀开漳圣王。

  天公坛,在厅治西门外里许隙仔庄。

  东坛,在厅治东门内,祀孤魂。

  义民亭,在竹北二堡枋寮庄。乾隆间,林逆乱后,林先坤等捐建,祀粤之阵亡义民。巡抚徐宗干赏给「同心报国」扁额。

  愍善亭,在后垄。祀孤魂。
 
淡水厅志卷七

  志六武备志

  兵制(粮饷、恤赏)海防船政(风信、潮信)

  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无备,古之志也。淡水在台之北,当康熙间,陈少林(梦林)即建议鸡笼为全台北门之锁钥,淡水为鸡笼以南之咽喉,大甲、后垄、竹堑皆有险可据,乃狃于目前之便安,不为后来之至计,增设县邑防戍,使山海之险弛而无备,将必俟亡羊而始补牢乎?高见远识,非寻常可及。厥后雍正元年,果增设彰化县治、又增设淡水厅治,一一如其言矣。然而武备,不可不亟讲也。政有新旧,随时转移,论议营制者亦附焉。要之,陆兵镇番卫民,不可扰使不靖;水兵驶船会哨,尤不可惰而自安。今则番社渐弱,陆兵第严诘内奸,可以无事;而洋船骈集各口,水兵非船坚炮利,殆遭轻侮。故兹篇于海防、船政诸条,尤致意云。志武备。

  海口扼要情形,今昔各异。蓝鹿洲「平台纪略」云:『台湾南北中三路,皆有港门可入。中路鹿耳门最险,用武者所必争』。而陈氏盛韶则云:『鹿港番仔挖水止七更,计程四百二十里,西南风由厦门来、西北风由蚶江来,一日夜可渡。况地居中轴,得以南注台、凤,北顾嘉、彰;渡台之兵,非鹿耳,即番挖也』。近严氏金清所修「志稿」,乃同安举人林豪属草,则又云:『上二说皆一偏,未揽全局。不知淡水八里坌一口实台之要害,与鹿鹿耳、港为三大口。无论有事无事,防备内寇外寇,皆当时时留意。蓝氏急鹿耳者,第以平定朱逆由此进口也;陈氏急鹿港者,第以平定林爽文由此进口也。余急八里坌者,却不第以平定戴沅生由此入口也。夫福州省垣,为根本重地,而与淡水呼吸相通。福省民食不敷,每资淡水商船接济,木料、煤炭又无论也。又淡水港口,与天津水程尤近。上年运京米石,特于此采运,分配商船至天津交卸;缓急足恃如此。然则八里坌一口有关沿海大局,较鹿耳、鹿港为尤要也』。又云:『鸡笼三面皆山,独北临海,港口似不若沪尾之紧要;一经体察情形,实较沪尾为尤重。盖沪尾口门虽宽,两边沙线为累;鸡笼无之。此入口难易之不同也。沪尾有水师营,兵力既多,距艋舺参将营仅三十里,有警就近可以策应;鸡笼惟陆路汛兵九十名,距艋舺五十余里,鞭长莫及,又无舟师。此兵力厚薄之不同也。沪尾行铺众多,又与艋郊声气相应,易于救援;鸡笼反是。此人力多寡之不同也。咸丰四年,小刀会黄位等肆扰台北,窜鸡笼、不窜沪尾。八年,黄位余党复来窥伺,亦游奕于鸡笼、不逞志于沪尾,其明证也。同治初元,沪尾新立马头,设关征税;鸡笼本不在通商之列,乃各国洋艘咸收入鸡笼,远赴沪完税,其领事申请上宪增开鸡笼子口,又明证也。夫海口出入难易,生成之势,不能施力。若汛防多寡,尚可设法。倘就沪尾抽调百余名、兵船两只,前往添防,抑或将头围守备改为水师守备,驻守鸡笼、巡哨北洋,庶可藉资防御采』!

  右严氏志稿之论,不为无见。录之以俟诠采。

  兵制

  海防

  船政

   兵制

  竹堑北路右营

  旧制,额设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外委七员、额外三员,马步战守兵七百二十六名,合外委、额外十员,实共弁兵七百三十六员名;官马十六匹、兵马十二匹。驻扎竹堑,隶彰化协副将统辖。道光十年四月,奉文将镇标左、右营裁拨改设。计添游击一员,系镇标右营游击移驻,为北路右营游击。千总一员,系镇标右营千总移驻;把总二员,系镇标左右营把总各一员移驻;外委二员,系镇标左右营外委移驻。又裁拨马步战守兵,内镇标左营步战兵四十五名、镇标右营步战兵九十八名、镇标左营守兵五十五名、镇标右营守兵一百零二名,共添实兵三百名。又添官马十二匹。嗣以原设竹堑守备一员并千总、把总、外委各一员,新添兵二百名,移驻大甲,为北右营中军;计共额设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三员、把总六员、外委九员,额外三员,马步战守兵一千零二十六名;官马二十八匹、兵马十二匹。官弁兵丁汛防:竹堑城汛,驻札游击一员、千总一员、外委一员、额外二员,兵二百九十八名。桃仔园汛(兼管南嵌塘)把总一员,兵二十五名。南嵌塘外委一员,兵三十六名。杨梅坜汛(兼管香山塘海口塘)把总一员,兵六十七名。香山塘兵一十名。海口塘额外一员,兵十二名。中港汛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兵五十八名。后垄汛(兼管嘉志阁塘白沙墩塘)千总一员,兵五十三名。嘉志阁塘外一委员,兵三十八名。白沙墩塘外委一员,兵一十名。吞霄汛外委一员,兵三十名。大安汛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兵八十九名。大甲汛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兵二百名(道光十年添设)。斗换坪汛外委一名,兵四十名(道光十年添设)。铜锣湾汛把总一员,兵六十名(道光十年添设)。

  同治八年新章奏裁,实存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六员、额外二员,步战兵二百零七名、马战兵十二名、守兵三百一十六名、字识号令手十二名,共五百四十七名;合外委、额外八员,共弁五百五十五员名。官马十六匹、兵马八匹。官弁兵丁汛防:竹堑城汛驻札游击一员、把总一员、额外一员,兵一百六十五名。桃仔园汛(兼管南嵌塘)外委一员、南嵌塘外委一员,共兵三十二名。杨梅坜汛(兼管香山塘海口塘)外委一员、海口塘额外一员,共兵四十七名。中港汛兵二十九名。后垄汛(兼管嘉志阁塘白沙墩塘)嘉志阁塘外委一员,白沙墩塘外委一员,共兵五十三名。吞霄汛兵十六名。大安汛兵四十七名。大甲汛守备一员、千总一员、外委一员,兵一百零六名。斗换坪汛兵二十一名。铜锣湾汛把总一员,兵三十一名。

  艋舺营(附沪尾水师营)

  旧制,额设北路淡水营都司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外委五员、额外二员,马步战守兵二百八十一名;官马十八匹、兵马六匹。驻扎艋舺,隶彰化北路协副将统辖。嘉庆十三年,改设水师游击一员,兼管水陆;系福建水师右营游击移驻。道光四年,添设参将;为台湾艋舺营参将。嘉庆十三年,又添设守备一员,水兵三百五十二名,战船二只。综计兼辖水陆原设兵共六百三十三名。其管辖陆路也,中军守备一员,系延平左营守备裁拨移驻;千总一员,原设额缺;头司把总一员,系镇标左营左哨头司把总裁拨;二司把总一员,原设额缺;外委一员,原设额缺,由罗源营头起拨换;头司外委一员,原设额缺,由台湾镇标中营左哨头司外委裁拨陆提中营四起拨换;二司外委一员,原设额缺,由桐山营三起拨换;外委二员,俱原设额缺,一由福宁右营头起拨换、一由建宁中营头起拨换;额外二员,一系原设额缺,由长福营右军三起拨换,一系台湾镇标右营裁拨督标右营四起拨换。原设都司一员,移驻台湾水师右营缺裁。其管辖水师也,沪尾水师营守备一员,系兴化协标左营守备移驻;千总一员,系台镇右营右哨千总拨换;头司把总一员,原设额缺;二司把总一员,系台协水师右营右哨头司把总拨换;外委一员,系台镇左营右哨外委千总抽拨;由水提右营四起拨换;头司外委一员,原设额缺,由烽火门二起拨换;二司外委一员,系台协水师中营右哨二司把总抽拨,由金门右营三起拨换。外委一员,系台协水师右营左哨外委把总抽拨,由海坛左营头起拨换;额外三员,一系原设额缺,由桐山营四起拨换,一系台协水师左营抽拨,由金门右营二起拨换;一系淡水续添台募水兵内拔补,案经详归福宁右营四起拨换。至陆路续添马步战守兵五百一十九名,并原设共成八百名,道光四年奉文抽去兵一百名,拨入噶玛兰营添防外,实兵七百名;水师在淡续募添水兵一百五十名。嘉庆十五年,奉文就台协水师三营裁拨台募水兵一百九十八名,随驾战船四只,到淡添防,并原设共成实兵七百名。其马匹原设官马如前;兵马经咸丰裁汰二匹,马兵二名归入步战兵额。其沪尾战船,原设二只;嘉庆十五年,添募水兵,随驾战船四只,为平字一号、二号、定字三号、澄字四号。今此六只,俱编为波字号。又添设守港战船知字号四只。外如噶玛兰都司头汛守备,仍归艋舺营兼辖。计共额设参将一员、守备水陆各一共二员、千总水陆各一共二员、把总水陆各二共四员、外委陆五水四共九员、额外陆二水三共五员,马步战守兵七百名、水兵七百名;官马十八匹、兵马四匹,战船十四只。旧制官弁兵丁汛防:艋舺营汛(兼管北投汛),驻札参将一员、中军守备一员、千总一员。协防营汛兼北投汛,外委一员、额外二员,兵四百零五名;北投汛兵一十名。大鸡笼汛,把总一员,兵九十名。大三貂港口汛(兼管灿光寮塘),把总一员,兵三十名,灿光寮塘,兵一十名(嘉庆十年添设)。

  海山口汛(兼管龟仑岭塘),外委一员,兵六十名。龟仑岭塘,兵一十名。水返脚汛,外委一员,兵三十五名(嘉庆十三年添设)。马鋉汛,外委一员,兵三十名(嘉庆十三年添设)。三爪仔汛(兼管暖暖塘汛),外委一员,兵一十名。暖暖塘,兵一十名(嘉庆十三年添设)。沪尾水师营炮台汛,驻札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外委一员、额外三员,兵五百八十名(嘉庆十三年添设)。北港塘汛,兵五名。八里坌汛,外委一员,兵三十名。小鸡笼塘,兵五名。石门汛,外委一员,兵三十名。金包里汛,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兵五十名;战船十四只(舵工、炊粮兵一十四名,归并在炮台汛防兵内)。

  案道光四年,署道方传穟与总兵观公喜上议曰:『台湾三口对渡,鹿耳门与同安厦门对、鹿港与泉州蚶江对、八里坌与福州五虎门对。戍兵往来,本可量地配载;徒为向例厦门台郡点验之故,跋涉迂途。台湾北协中左右三营兵三千一百十名、艋舺参将水陆二营并兰营新旧兵二千二百一十四名,凡五千三百五十四名,尽由鹿港一口配舟;八里坌并无配载。商人苦乐不均,且带弁有赔垫之苦,亦难责其钤束。官与兵商三者皆不便,丞宜量为变通。以兰、艋舺、沪尾、北右四营中上府兵二千二百四十一名改由艋舺参将点验,自八里坌配渡入五虎门;四营中下府兵与北协三营兵,仍由鹿港如故。其内地换班来台应拨兰、艋舺、沪尾、北右四营者,亦请以督标、福协、延建、邵汀、福宁、长福、海坛、闽安、罗源、连江、桐山、枫岭、烽火诸营,我上府兵由督协或福协点验,令闽安协酌拨福宁、烽火、闽安诸营;水师哨船配载有不敷,令福防同知封雇商船协载。均自五虎门竟渡八里坌登岸,由艋舺参将点验分收各营,仍如鹿耳门向例。即顺载戍满各兵回内,商船每兵一名,减配官谷三斗。惟兰营中有兴化兵数十名,虽非上府,而距福州甚近,且素与漳、泉兵不和,请皆由省点验配载。戍满之日,亦由艋舺参将点验,自八里坌配渡归营。如此,则戍兵来往无跋涉之劳,带兵可免赔垫之苦,而商船亦不致偏困之嗟矣』。奏入,如议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