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淡水厅志
淡水厅志
菁秤一款,道光二十六年总理张锦回献充,本系艋郊私抽。每篮抽钱六文。计觔一千,抽银一角。二十六年,艋舺县丞冯鸣鹤禀称:每年出入得息,约七百千文。除雇工外,约剩四百余千。同知黄开基谕董事苏衮荣收缴。咸丰十一年,同知秋日觐改谕泉北郊商炉主经管。同治六年,董事张书绅缴收。七年张书绅贌人定价银四百圆。现各廷欠未缴。
学海书院章程:院长束金四百圆,监院即艋舺县丞兼办簥价银六十圆。咸丰七年,县丞马庆钊详请,此款拨充膏伙,不再给经管,笔资四十圆,院丁三十圆,每月官师二课,生员超等一名,给膏伙银二圆,超等二名起,至特等一名止,均一圆。余特等皆伍角,一等不给。童生上取一名一圆。余均伍角。中取、次取不给。每年计应收谷六百余石,番银九百余圆。前任同知曹谨定案归官经理。同治五年,同知王镛谕自六年始举贡轮流接办,亦未起色,有治法惜少治人耳。
义垫
竹堑城四(设四城内),中港社一(废),后垄社一(今废),猫里社一(今废),吞霄社一(今废),大甲社一,新埔社一(今废),桃仔园社一(废),大姑嵌社一(今废),艋舺街二,大稻埕一(以上系同治六年同知严金清设互详「义仓」)。堑城外二(一在旧社,属东北乡庄。一在竹莲寺,属西南乡庄)同治九年增设。龟仑岭一,同治十年增设(拨桕仔林充公项下租银四十圆支给):计共义垫一十五所。
同治六年,同知严金清以义仓捐谷所剩,划出三千六百零石支给。近存废不一。又番业户巧黄珍献充德化社谷一百四十石,并罚充各款,归明善堂掌管,设堑城四垫。同治八年同知富乐贺泐石纪之。同知九年,新设城外二垫,兼教熟番,系遵同治八年台湾道黎兆棠札厅议,核以台地熟番中有堪造就者,若照旧章,仅取佾生,阻其进取,无以群兴观感,自先于郡城设学舍,取屯千把及各头人子弟,次及番民之子弟,择秀颖者,入学读书。宣讲圣谕广训,授以朱子小学,熟后,再令习经札。各厅县亦仿照举行。一、二年后,果能渐通文理,当援照黔省苗学例,另编字号考试,请设学额,一体乡试。其垫师如教导有方,亦照乌蒙设学例,六年准予充贡。俾归化者,亲逊成风云云。旋议,示谕熟番子弟,准其自同知九年始,一体投考明志、学海两书院肄业。另列一榜,优给膏伙,以广招徕。会同鹿港理番同知孙寿铭详覆在案。惜番童颇少,不果行。
社学
淡属土番社学凡六:曰淡水社,曰南嵌社,曰竹堑社,曰后垄社,曰蓬山社,曰大甲东社,今俱废。嘉庆二十年,中港社番胡经国,蒙台湾道縻奇瑜取入佾生。道光元年,中、垄、新、猫四社众番禀请:四社公租口粮谷九百石,内抽出八十石,永为育才学租,教训番童,鼓舞后学。如有新进佾生,上流下接。余社尚未举行。
淡水厅志卷六
志五典礼志
庆贺接诏迎春耕耤祭社稷厉祭救护日月乡饮酒乡约祠祀祠庙
礼,所以经国家,定民志。凡守土之官,必循朝廷典章,敬谨将事;而后山川、社稷感召甘,田园谷蔬岁登大有,以至疫厉不兴、闾阎安业,皆惇庸秩叙之故也。淡厅初辟,所有奉行仪注一遵「会典」,录要于篇。志典礼。
庆贺
接诏
迎春(鞭春附)
耕耤
祭社稷
厉祭
救护日月
乡饮酒
乡约
祠祀
祠庙
庆贺
万寿圣节、元旦、冬至、文武各官前一日斋沐,率属赴公所习仪。五鼓庭燎,穿朝服到龙亭前,文武分东西班,行三跪九叩礼,分班坐班,设纠仪官一员。万寿圣节前后三日,各官俱穿朝服坐班,至期行庆贺礼。
接诏
诏书由郡派员赍送至城外,随传报各文武官员,具龙亭、彩舆、仪仗、鼓乐、出关迎接。赍送官捧诏书置龙亭,众官具朝服跪迎,鼓乐前导至公所,文武分东西序立。赍送官东立西向。乐作,行三跪九叩礼。赍送官捧诏授展读官,跪受,诣开读案前宣读。众官跪听。读毕,展读官捧诏授赍送官,捧置龙亭。众官行三跪九叩礼,毕,退。
迎春(鞭春附)
先立春一日,正官率属,俱盛服诣东郊,设案于芒神春牛前,陈香烛鼓酒,布拜席。通赞导至拜位,行一跪三叩礼,三献爵,复行三叩礼。属官先行,长官次之。乃舁芒神土牛,随后迎置厅头门外。土牛南向,芒神西向。届立春时,各官执采杖排立,乐工击鼓,赞鞭春,各官击牛者三,揖退。
土牛、芒神式
土牛胎骨用桑拓木,身高四尺(按四时),长三尺六寸(按三百六十日),头至尾长八尺(按八节),尾长一尺二寸(按十二时)。鞭用柳枝,长二尺四寸(按二十四气)。牛色以本年为法,头角耳用本年天干,身用本年地支,蹄尾肚用纳音(天干甲乙属木,色青。地支亥子属水,色黑。纳音如甲子年立春,纳音属金,用白色,余仿此)。笼头扚索以立春日,日干为笼头色。扚用桑拓木。索孟日用麻(谓寅申巳亥日),仲日用苎(谓子午卯酉日),季日用丝(谓辰戌丑未日)。造牛以冬至节后辰日,于岁德方取水土(甲年东方甲位,乙年西方庚位,丙年南方丙位,丁年北方壬位,戊年东南方戊位,巳年东方甲位,庚年西方庚位,辛年南方丙位,壬年北方壬位,癸年东南方戊位)。
芒神服色用立春日支辰受克为衣色,克衣为系腰色(如立春子日属水,衣取土克水,用黄色。系腰取木克土,用青色,余日仿此)。头髻用立春日纳音为法(金日平梳两髻在耳前,木日平梳两髻在耳后,水日平梳两髻,右髻在耳后,左髻在耳前,火日平梳两髻,右髻在耳前,左髻在耳后,土日平梳两髻在顶直上)。罨耳用立春时为法(从卯至戌八时,罨耳用手提,阳时左手提,阴时右手提,从亥至寅四时,罨耳或揭或掩,寅时揭从左边,亥时揭从右边,子丑二时全戴,盖寅亥时为通气,故揭一边,子丑时为严凝,故全戴)。鞋裤行缠以立春纳音为法(逢金木系行缠鞋裤,金行缠左阙,悬在腰左,木行缠右阙,系在腰右,水日俱全,火日俱无,土日着裤,无行缠鞋子)。老少以立春年为法(寅申巳亥老,子午卯酉壮,辰戌丑未幼,身高三尺六寸,按一年三百六十日)。
耕耤
直省府州县,各于东郊先农坛侧,择沃壤为耤田。广四亩九分。岁仲春吉亥,或用季春,有事先农之日,正官率在城佐贰耕耤。是日属员■〈目氐〉土宜,备谷种、青箱、朱鞭、耒服耜、黝牛,及他农器、耕器,预陈耕所。耆老率农夫,披蓑察笠,竢于田间。通赞分立田首,向阙张画屏、设香案、致祭先农。礼毕,各官易蟒袍诣耤田。正官就耕所,报事者授耒耜与鞭,皆左秉耒,右执鞭进。耕以耆老二人,一执种箱播种。一率牛。农夫二人扶犁,九推九返。毕,释鞭耒。各官补服,望阙行三跪九叩礼,各退。器具:农具赤色,牛黑色,耔种箱青色。所盛耔种,照本省土宜,择勤谨农人二名,免其差役,给以口粮,令看守坛宇,灌溉耤田,敬谨收贮所收米粟,以供各该处祭祀之粢盛。
祭社稷
直省府州县,各建社稷,皆社右稷左,异位同坛。坛高二尺一寸,方二丈五尺。岁以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长官主之。有故,则佐贰摄。在城文武官皆与祭。■〈目氐〉割牲,省粢盛。纠仪执事赞相礼仪。均于学弟子内选充。
按社祭五土,稷祭五谷,宋时社稷风雨师各一坛。明社稷为一坛,设神牌二,左稷右社,以木为之,朱漆青书,题某处某社某稷之神,藏城隍庙。祭日设坛,守土官行三献礼。祭以春秋二仲上戊日,今仍之。
厉祭
直省府州县岁三月寒食节,七月望日,十月朔日,祭厉坛于城北郊。前期守土官饬所司具香烛,公服诣神祗坛以祭厉,告本境城隍之位。至日,奉请城隍神位,入坛设于正中。守土官行礼毕,仍奉城隍位,还神祗坛,退。(淡水惟七月祭)。
「春秋传」:子产为伯有立后,使鬼有所归,遂不为厉。厉坛之设,正以无主孤魂,或能依草附木,求食殃民,故于季春、仲秋、孟冬岁祭者三。迎城隍神以为之主,即国侨治郑之遗法也。
救护日月
直省府州县卫,运日月食,按钦天监推定时刻分秒,随地救护。所见不及一分,及不见食者,无庸救护。凡救护,正官一人,领班行礼。置纠仪二人,通赞二人,阴阳官一人,在正署素服、设香案、布拜席,陈金鼓于仪门外。报初亏,行三跪九叩礼,三上香,伐鼓三声,仪门外金鼓振作。报复圆,金鼓声止,行礼如初。毕,各退。外省衙门行礼三次。乍亏,食甚,皆素服,行一跪三叩礼。复圆,盛服行一跪三叩礼。
乡饮酒
顺治初,令直省府州县,每岁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于儒学之讲堂,举乡饮酒礼。主者府知府、州知州、县知县。如无正印官,佐贰官代位于东南。大宾以致仕官为之,位于西北。僎宾择乡里年高有德之人,位于东北。介以次长,位于西南。三宾以宾之次者为之,位于宾主介僎之后。除宾僎外,众宾序齿,僚属序爵。司正以教职为之,专司扬觯以罚。赞礼者以老成生员为之。其经费于存留钱粮内支办。
乡约
顺治九年,颁行六谕卧碑文。十六年,令直省府州县举行乡约,于每月朔望日聚集公所宣读,康熙九年,颁上谕十六条。二十五年,令各营伍将弁兵丁,并土司各官通行讲读。雍正元年钦定圣谕广训十六章,计万言,刊刻颁行府州县乡村,令生童诵读。每月朔望,地方官聚集公所,逐条宣讲。公所之设,在各府州县乡堡,择适中地为乡约所,选老成公正一人为约正,朴实谨守者三、四人值月,按期集所部民,宣讲颁行各谕,择文内民俗易犯者,咸宣示之。守土官实力董率,并饬各属随时巡行倡导,兵民圜听。宣毕各退。乾隆十年,议准将五年钦颁太学训饬士子文,通行颁发直省学宫,令朔望一体宣读,永远推行。案以上互见「学校」。
祠祀
社稷坛、山川坛、先农坛,在厅治东门外土城内,南向。高方如制。出陛三级。中祀社稷,左山川、右先农,同为一坛。外旷地一所为耕耤田。道光九年,同知李慎彝建坛,右有五谷庙。
风云雷雨坛,在南门内。设牌位附祀于龙王祠,道光九年,李慎彝建。
厉坛,在北门外水田街。嘉庆九年同知胡应魁建。道光九年李慎彝重修。
龙王祠,旧为五谷庙。乾隆三十四年,同知宋应麟建。道光九年李慎彝改祀龙王,以风云雷雨神牌位附之。建祠一座三间,高一丈六尺二寸,深二丈七尺,宽三丈八尺二寸。
火神庙,拟建。每岁弁兵设位,绿营中祀之。
城隍庙,在厅署右侧。乾隆十三年同知曾日瑛建。五十七年,袁秉义重修。嘉庆四年,清华捐建后殿,祀观音、佛祖。八年,胡应魁在西畔添建观音殿,以后殿祀城隍夫人。道光八年,李慎彝修。三十年,黄开基重修。
关帝庙,一在厅治南门内,乾隆四十一年同知王右弼建。一在新庄街,乾隆二十五年贡生胡焯猷建。道光三年县丞王承烈重修。咸丰三年械斗毁,旋重建。
文昌祠,一在厅治东门内,嘉庆八年同知胡应魁建,道光十七年同知娄云修。一在新庄街,嘉庆十八年县丞曹汝霖捐建。一在芝兰堡,有记。一在桃仔园,同治六年,同知严金清谕绅董李腾芳、徐玉衡等捐建。一在枋桥街,同治二年,绅士林维让、维源捐建。
天后宫,一在厅治西门内,乾隆十三年,同知陈玉友建。四十二年,同知王右弼修。五十七年,袁秉义捐修。据袁秉义碑记云:庙僧称为陈护协所建,王司马修之。创始何年弗可考。久集都人士,谋节俸倡修,凡费番镪三千有奇。襄厥成者,守戎卢植,二尹陈圣增,分司章汝奎,董事邵起彪。道光八年,李慎彝重修。同治九年,官绅复重修。一在北门外,乾隆七年,同知庄年,守备陈士挺建。嘉庆二十四年,郊户同修。淡北:一在新庄街,乾隆十八年(府志作雍正九年)建。四十二年,巡检曾应蔚修。嘉庆十九年,县丞曹汝霖重修。一在艋舺街,旧属渡头,乾隆十一年建。嘉庆十八年,火灾,道光九年修。一在关渡门,原建山顶,康熙五十八年,移建山麓(府志作康熙五十六年诸罗知县周锺瑄建)。乾隆四十七年修。道光三年重修。一在沪尾街,嘉庆元年建。一在八里坌街,乾隆二十五年建。一在金包里街,嘉庆十四年黄天进等建,旋毁;吴以赖等捐建。一在芝兰街,嘉庆元年,业户何锦堂献地捐建。一在锡口街,庄民捐建。一在大鸡笼城,一在大鸡笼港口。淡南:一在中港街,嘉庆二十一年,甘腾驹等捐建。一在后垄街,乾隆三十三年,林进兴倡建,道光十一年,杜斐然等捐修。一在猫里街,嘉庆十六年,林璇玑等捐建。一在苑里街,乾隆三十七年,陈诏盛等捐建,嘉庆十八年陈文丰等修。一在大甲街,乾隆三十五年,林对丹等捐建,五十五年,吴遍等重修。
名宦、乡贤、昭忠、节孝四祠,在学宫左畔。名宦、乡贤、昭忠共祠。一座三间,节孝祠一座亦三间。高各一丈六尺,深各二丈五尺,宽共四丈二尺。榭屋两间,各为一院,总竖一崇祀门楼。前后围墙高九尺六寸,长八十丈。道光九年,同知李慎彝建。名宦祠拟祀同知曹谨、曹士桂,经绅士郑用锡等迭次禀请,未准行。乡贤祠祀监生郑崇和,道光十三年奏准入祀。昭忠祠中龛祀北路副将卢植、知县衔寿同春、竹堑巡检张芝馨、镇标中营把总尹仰舟、篷山汛把总尹贵各牌位。左龛祀镇标左营千总郭云秀、竹堑息庄把总吴洪、霄里汛把总高茂、白沙墩汛外委虞文光各牌位。右龛祀艋舺营游击李天华、都司陈廷梅、千总陈必升、沪尾营把总刘高山各牌位。东廊祀艋舺营兵丁邱安、阮觐照、陈国祥、李得胜,竹堑北路右营兵丁王学政、范元英、范朝龙、陈连高、陈得华、黄金宝、王国祥、于定国、郑天华、叶得魁、严得标、郑国清、辜鹏飞、叶先荣、许连标、林朝安等二十名牌位。西廊祀义勇张德、邓常德、谢超彰、徐赓扬、赖启亮、徐大义、薛察、吴决、陈阿贤、刘土、谢佳沐、郑红、吴抽成、刘昌盛、李汉生、谢大英、黄南、徐来伯、许雅、陈胜、廖斋公、徐观泰、徐兴隆、黄任速、李四,番勇加朥已乌踏、六观嗄务、加匏九骨,商船水手吴兰、吴赛、蔡兰、蔡川等三十二名牌位。俱李慎彝照奏恤案设牌入祀。九年十一月,李慎彝筹拨城隍庙口充公店屋一所二进,又北畔一间,以给香灯祭祀诸费。节孝祠祀林门杨氏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