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通志

  明初凡元升各州复改为县领州一县六十八至正德间増设四县饶州府万年南康府安义抚州府东乡南安府崇义嘉靖间増设二县广信府兴安临江府峡江隆庆间増设一县贑州府定南万厯间増设二县贑州府长宁建昌府泸溪凡领县七十七
  皇清因之康二十一年裁各道惟分廵饶南九道贑南道领州县如故【癸亥安志】
  雍正九年以督粮道领辖南昌抚州建昌三府为督粮兼廵南抚建道驿盐道领辖瑞州袁州临江三府为驿盐兼廵瑞袁临道饶南九道増辖广信一府为分廵广饶南九道贑南道増辖吉安一府为分廵吉南贑道按厯代各府沿革或为国或为郡或为部或为都督府或为州或为军或为路或合或分统属不一具详各府县沿革如左
  南昌府
  春秋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髙帝改为淮南国分置豫章郡【舆地广记】
  豫章以木氏都【风俗记】
  景帝三年改为汉郡东汉复为豫章郡【南昌府志】豫章郡统县十六【晋书志】
  宋齐以后并为豫章郡【太平寰宇记】
  平陈置洪州緫管府大业初废复置郡【隋书志】
  洪州因洪厓井为名【元和郡县志】
  武德五年置洪都緫管府天寳元年改豫章郡【唐书志】唐天寳初改豫章郡后以避代宗讳只称章郡【郡县释名】乾元元年复为洪州【唐书志】
  乾元二年置南昌军元和六年废【唐书注】
  建中四年陞江西道节度使咸通六年加号镇南军【名胜志】
  周显德六年南唐中主以建康与敌境隔江豫章据上流秋七月升洪州为南昌建南都建隆二年至南都【马令南唐书】
  太平兴国元年分洪州属江南西路隆兴三年以孝宗潜藩升为隆兴府【宋史志】
  元改为隆兴路又改龙兴隶江西行中书省【元史志】明初改洪都府寻复为南昌府【续文献通考】
  初领县八南昌新建丰城进贤奉新靖安武宁宁县治十六年升宁县复为宁州【嘉靖通志】
  皇清因之领州一县七【安志】
  南昌县
  汉置附郭【寰宇通志】
  莽曰宜善【汉书】
  东汉复旧县名建安中析置富城钟陵宜丰县晋省入陈永定三年复析置西昌县【南昌府志】
  隋平陈改为豫章县【元和郡县志】
  武德五年析置钟陵县又置南昌县以南昌置孙州八年州废省南昌钟陵【唐书注】
  寳应元年避代宗讳改豫章曰钟陵贞元中又改曰南昌【舆地广记】
  宋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四百四十九里【安志】
  新建县
  宋太平兴国六年析南昌县置与南昌分治郭下【舆地广记】本汉南昌县地晋分置宜丰县陈又分置西昌后俱省宋太平兴国六年割南昌之水西一十四乡置今县【名胜志】
  本南昌县西境取南昌旧地而新建之也【郡县释名】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十里【安志】
  丰城县
  本汉豫章郡南昌县地三国分置富城县【郡县释名】晋太康元年改名丰城雷焕得龙渊太阿于此【舆地广记】隋开皇九年并丰城入广丰县初隶抚州后属洪州【太平寰宇记】
  仁夀二年避炀帝讳复丰城【名胜志】
  唐天祐中朱全忠以父名城改丰城为吴臯后唐同光元年复改吴臯为丰城【南吕府志】
  元至元二十三年升丰城为富州隶龙兴路【元史志】明洪武二年复改为县【丰城县志】
  皇清因之编户三百五十四里【安志】
  进贤县
  本汉南昌县东境晋立钟陵县废唐复析置钟陵县寻改为进贤县【寰宇通志】
  崇宁三年分南昌四乡新建二郷合本镇改为县仍曰进贤【宋朝防要】
  或曰省城有进贤门相传澹台灭明南游从此而进即进贤义或曰县东有栖贤山【郡县释名】
  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九十八里【安志】
  奉新县
  汉髙帝平定海内分徙江东大族置之他郡于是迁涂山氏于此号曰新吴以旧隶楚今新属吴也【名胜志】新吴县灵帝中平年立【后汉书注】
  隋开皇九年省入建昌【元和郡县志】
  唐髙宗永淳二年复置新吴县伪唐割据江南改名奉新【太平寰宇记】
  宋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五十一里【安志】
  靖安县
  本建昌县地唐广明之后草寇侵掠本州以靖安孝悌两乡去州稍逺乃于此置镇至伪吴干贞二年升为塲唐升元中改为县仍析建昌奉新武宁三县地以益焉【太平寰宇记】
  靖安里名因里名乡因乡名镇因镇名塲因塲名县【郡县释名】
  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里【安志】
  武宁县
  古西安县也后汉建安中分海昬县立西安县至晋太康元年改为豫宁王僧绰封豫宁侯即此县陈立豫宁郡【太平寰宇记】
  隋废郡以豫宁并入建昌隶洪州唐长安四年分建昌置武宁景云初改豫宁寳应元年避代宗讳复为武宁【名胜志】
  宋属隆兴府【治县志】
  至元二十三年置宁州县为倚郭大德八年于分宁县置宁州武宁直隶本路【元史志】
  明仍其旧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一里【安志】
  宁州
  豫章郡领艾县注云莽曰治翰【汉书地里志】
  汉艾县豫章郡所领晋分置永修县以修水为名隋省入建昌唐析建昌置武宁县贞元中又分武宁置分宁县【名胜志】
  以县分自武宁故名分宁古艾地也【宋郡县志】
  隆兴分宁县北有艾城春秋吴公子庆忌居之【郡县释名】至元二十三年于武宁县置宁州领武宁分宁二县大德八年割武宁直隶本路徙州治于分宁【元史志】洪武初改宁州为宁县治十六年从廵抚林俊请复改为宁州【嘉靖林志】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六里【安志】
  瑞州府
  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寰宇通志】
  今州城即汉之建成县属豫章郡【大平寰宇记】
  莽曰多聚【汉书】
  汉中平中析建成置上蔡县徙汝南上蔡人居之晋太康元年以上蔡人思归改名望蔡由汉迄隋析合废置不同皆属豫章郡【瑞州府志】
  武德五年改为髙安仍置靖州统髙安望蔡宜丰阳乐华阳五县七年改靖州为米州其年又改为筠州八年废筠州省华阳望蔡二县以髙安属洪州【唐书志】按豫章书及府志云请改建成为髙安则安抚使李大亮也奏改米州为筠州则江南道都督鲍安仁也奏废筠州省县入髙安属洪州则安抚使韦继武也
  唐末其地属淮南【瑞州府志】
  保大十年春正月分洪州髙安县置筠州割万载清江上髙属焉【马令南唐书】
  自唐以前地理与洪州同【舆地广记】
  开寳八年割万载县隶袁州【瑞州府志】
  绍兴十三年改髙安郡寳庆元年避理宗讳改今名【宋史志】
  郡治碧落堂后产瑞芝一本太守沈谥作颂表奏于朝诏改为瑞州因号瑞阳【瑞州府志】
  元至元十四年升瑞州路【元史志】
  明改为瑞州府领县三【嘉靖林志】
  皇清因之【安志】
  髙安县
  汉髙帝六年置隶豫章以其创建城邑故曰建城后汉灵帝析建城置上蔡县【雷次宗豫章记】
  孙吴増置阳乐宜丰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为望蔡又改阳乐曰康乐隋开皇中废望蔡康乐宜丰三县入建城【太平寰宇记】
  武德五年改为髙安仍于县置靖州八年废州复为县【元和郡县志】
  南唐保大十年分髙安置上髙【瑞州府志】
  形地似髙而实安故名【郡县释名】
  宋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百九十里【安志】
  上髙县
  本髙安之上髙镇以地形髙上得名【太平寰宇记】灵帝时分建成置上蔡县晋改为望蔡唐武德中并入髙安僖宗朝钟傅始建上髙镇于此【顾野王舆地志】五代时置属洪州南唐来属筠州【舆地广记】
  南唐保大置县因镇名也【郡县释名】
  宋太平兴国七年割宣风义钧二乡之半属新昌县【上髙县志】
  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六十七里【安志】
  新昌县
  本汉建成县地吴析置宜丰县隋省入建成县【豫章书】唐武德五年复置【舆地广记】
  南唐以宜丰旧地为盐歩镇宋以地广势崄又于宜丰故城置新昌县【豫章书】
  太平兴国六年析髙安地置新昌县【宋史志】
  割髙安上髙等地而新建县故曰新昌【郡县释名】元贞元年升新昌县为州【元史志】
  明仍以州为县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二十三里【安志】
  袁州府
  春秋属吴楚之国秦为九江郡亦曰南楚【宋韩综袁州郡防记】汉为豫章郡之宜春县【太平御览】
  莽曰修晓【汉书】
  吴属安成郡晋宋齐梁陈因之【舆地广记】
  晋太康元年平吴改宜春为宜阳避太后讳仍属安成郡【太平寰宇记】
  平陈置袁州【隋书志】
  宜春旧曰宜阳开皇十一年废吴平县入十八年改名焉大业初置郡【同上】
  武德四年平萧铣置袁州天寳元年改为宜春郡乾元元年复为袁州【唐书】
  开寳八年曹彬平江南得州十九袁居其一是年割筠州万载来属雍熙元年析宜春县立分宜县淳化三年割新喻县属临江军【袁州府志】
  至元十四年改緫管府领县四设録事司隶湖南行省十九年升袁州路隶江西行省【元史志】
  明以袁州路为袁州府领县四【嘉靖通志】
  皇清因之【安志】
  宜春县
  本汉旧县也属豫章髙帝六年灌婴于此筑城置宜春县【太平寰宇记】
  武帝封长沙定王子为宜春侯【汉书】
  按西汉县名宜春者二一属汝南郡一属豫章郡后汉时属汝南加北宜春以别之
  吴寳鼎二年以宜春属安成郡晋太康元年以太后讳改为宜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宜阳为宜春大业三年罢袁州为宜春郡【太平寰宇记】
  县侧有暖泉随地涌出夏冷冬暖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以名县【名胜志】
  唐以后俱仍旧明因之【嘉靖通志】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五十里【安志】
  分宜县
  本宜春县地【舆地广记】
  雍元年置分宜县【府志】
  析宜春县之神龙招贤等十乡置分宜县以便民欲当宜春新喻两县界之中也【太平寰宇记】
  分宜县以其地分自宜春也【郡县释名】
  元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八十里【安志】
  萍乡县
  吴置属安成郡晋以后因之隋属宜春郡唐因之【舆地广记】相传楚昭王渡江获萍实于是邑故孙吴立县取以为名本汉宜春县地【名胜志】
  地理志以萍为苹【郡县释名】
  元贞元年升萍乡州【元史志】
  洪武已酉改州仍为县【嘉靖林志】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三十里【安志】
  万载县
  本阳乐县地吴黄武中置晋太康元年改为康乐属豫章郡宋因之唐武德五年复置阳乐县属靖州八年州废省入髙安【舆地广记】
  杨吴顺义元年分髙安四乡置万载塲因其乡以名其地南唐保大十年升髙安县为筠州遂升万载塲为县以属焉今割隶袁州【太平寰宇记】
  开寳末自筠州来属宣和三年改名建成绍兴元年复今名【宋史志】
  按宋徐升万载修县记云万载本髙安故地初宜塲隶于洪伪吴顺义元年也复为县隶于筠南唐保大十年也皇朝下江南遂割属袁州则开寳八年也宣和初改曰建城而复旧名则绍兴元年诏也
  元因之明设县治仍称万载【嘉靖林志】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四里【安志】
  临江府
  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寰宇通志】
  汉志豫章郡十八县新淦建成在焉三国志吴置安成郡新喻隶焉今新淦新喻不改而建成至唐改为髙安即今之吉安也【名胜志】
  隋开皇九年改属洪州新淦并入庐陵郡新喻废入吴平属豫章十八年置袁州新喻属袁州【临江府志】唐武德五年改建成为髙安置靖州七年又改筠州八年废隶洪州新淦属吉州新喻仍属袁州【同上】
  淳化三年以筠州之清江建临江军【宋史志】
  至元十三年隶江西行省都元帅府十四年改临江路緫管府元贞元年新淦新喻二县升为州【元史志】洪武元年改临江路为临江府领县三【嘉靖通志】嘉靖五年析新淦之南置峡江县即古石阳巴邱地领县四【临江府志】
  皇清因之【安志】
  清江县
  本汉建成县地【郡县释名】
  升元元年陞吉州萧滩镇为清江县不隶州【唐余纪传】五代时置属洪州南唐属筠州宋置临江军于此【舆地广记】至元十四年升军为路而县为倚郭【元史志】
  明仍其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百五十三里【安志】
  新淦县
  本汉旧县豫章南部都尉所居县有淦水因以为名【元和郡县志】
  莽曰偶亭【汉书】
  晋为新淦厯代不改陈属巴山郡隋开皇十年废以县属吉州【太平寰宇记】
  唐为防吉五州廵抚使治所五代时杨吴为都制置治所宋初属吉州【豫章书】
  淳化三年自吉州来隶【宋史志】
  元贞元年升为新淦州【元史志】
  明洪武二年新淦州复为县嘉靖五年析新淦地置峡江县【新淦县志】
  皇清因之编户二百二十七里【安志】
  新喻县
  本汉宜春县地属豫章郡吴孙皓分宜春立新喻县属安成郡【太平寰宇记】
  晋宋属安成郡隋属宜春郡唐属袁州【舆地广记】采渝水为名唐志本作渝天寳后相承为喻【名胜志】南唐升元中置清江县割新喻建安乡入焉【新喻县志】淳化五年自袁州来隶【宋史志】
  元贞元年升为新喻州【元史志】
  明洪武二年复为县
  皇清因之编户二百六十七里【安志】
  峡江县
  本新淦县地汉永元中分置石阳县吴分置巴邱县俱属豫章至隋皆省入新淦明置峡江镇廵简司于巴邱故城嘉靖五年以盗贼出没知府钱琦建议立县【名胜志】按费宏峡江县记云临江所领县惟新淦最大环其境数百里盖兼古巴邱石阳二废邑之地而有之自成化改元以来往往以分地设县为请中更多故寝而弗行及嘉靖甲申廵抚御史秦钺陶俨以前议申请于朝得允赐名峡江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七十六里【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