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府志

  朱家陂 在必渊坑。俱四保里。
  大陂 一在源坑,一在细坑。
  磜合陂 在东地水口。
  门首陂 在塘下。
  雷公陂 在塘源坑。
  牛陂 在横坑。
  石梯陂 在羊蹄坑。俱仓盈里。
  牛家磜陂 石峡陂 黄陂 小坑陂 俱在三都。
  余朋陂 在干地夹。
  陈家陂 在罗坊。
  白沙陂 在四都。
  西坑陂 在石拔。
  品地陂 在一都。
  洞口陂 在矶头。俱梦溪里。
  上湖陂 在急龙。
  马山陂 在张家营。
  姚坊陂 在船湖。
  游坊陂 在班竹。俱北团里。
  石子下陂 段上陂 岩堂下陂 陈家岭下陂 岭下陂 新田上陂 石佛陂 黄家沙陂 俱在罗村里。

归  化
  济川桥 在县东。
  白沙桥 在城东二百步。
  惠利桥 在县左衙门前下。
  太平桥 在石珩村。
  大陂桥 在柳杨里。
  清平桥 龙湖桥 俱在兴贤里。
  万椿桥 在县东三十里平,俗名旱桥。
  芦隔桥 在城东五里。
  晏公桥 在县西十里新兴铺。
  夏阳桥 在县东北中和八十里。
  南阳桥 在归上里叶舍坑。
  继述桥 在兴贤里,揭文斌子应祯建。
  揭家桥 在兴贤里,揭赵真建。
  弘济桥 在归下里。
  青云桥 在夏阳。
  马栏桥 在莫布。
  梁家桥 在石珩。
  水尾桥 在后阳。
  岩前渡 在县东八十里,通沙县、永安。
  水口渡 在县西八十里。
  鱼潭渡 在县西七十里。
  八字陂 在县西二十五里,自五通凹引水灌田,可千余顷。
  杨嫲陂 在县东北十里黄窠,杨氏所筑。
连  城
  文川桥 在县南门外,旧名清溪,一名擢桂。
  画锦桥 在县西一百二十步。
  赤岭桥 在县北二里。
  定安桥 在县东。
  龙凤桥 在县东南在城里。
  通济桥 在县南在城里。
  黄公桥 在县北在城里。
  龙坑桥 溪边桥 俱在县东姑田里。
  永丰桥 在姚坊。
  常丰桥 在县南南顺里。
  惠政桥 在县北南顺里。
  还珠桥 在揭坊。
  永隆桥 在河源里。
  林公桥 李公桥 徐公桥 俱在北安里。
  项公桥 在河源里温坊。
  上庄渡 在河源里。
  杨家渡 在表席里。
  大田陂 一在北安里,一在南顺里。
  彭坊陂 在城里。
  吴公陂 在官坊。
  牛陂 在郭坑口。
  店前陂 在后洋。
  吴地陂 在峰头。
  隔畬陂 在龙坑。俱姑田里。
  官陂 在县南里班竹。
  黄城陂 在官陂下。
  大安陂 在下隔畬。
  丘坊陂 在中田尾。
  大分陂 在赤岭尾。
  新陂 在璧洲溪。
  余坊陂 在余坊尾。
  过路陂 在魏坊尾。
  岭背陂 在李坊村。俱河源里。
  官田陂 在家车。
  陈张陂 在阗溪。
  大洋陂 在蓆湖营。俱表席里。
  石陂 在城里。
  苏坑陂 在北山庵下。
  岩陂 在上江坊。
  夹口陂 在徐坊。
  石船陂 在黄屋山下。
  中陂 在溪头。俱北安里。
  龙爪陂 在县东南在城里。
  冯口渡 俗呼朋口。
上  杭
  浮桥 旧在县东。成化间,佥事余谅创,后圮。正德间,都御史王守仁移建于县南。
  驷马桥 在县西一里,旧名通驷。
  东街桥 在县城东。
  将军桥 郑坑桥 俱县北东北白沙里。
  丰济桥 安乡桥 就安桥 便民桥 青龙石桥 俱在潭渡社口。
  水浦渡 涧头渡 俱县北在城里。
  张滩渡 在县南三里有渡田。
  蓝屋渡 迴龙渡 俱县北平安里。渡有义田三百六十秤。
  梅溪渡 在县北梅溪寨。
  南塔渡 在县南南塔寺边。永乐间,曾始良、龚济浦捐买安乡田税二百一十一秤,为造船掌渡资。
  水南渡 在县南在城里。
  语口渡 在县东在城里。
  潭头渡 在县东门外。
  水西渡 在县东北在城里。
  黄狖渡 在县东胜运里。
  蓝家渡 在胜运里安仁寺前。
  南蛇渡 在来苏里。
  丰稔渡 在胜运里丰稔寺前。各渡俱有官船一只、渡夫二名。
  梁陂 在县西二里。
  高陂 在县南太平乡。
  官陂 在县东白沙里。
  赖溪堤
武  平
  东安桥 在县东二十里。
  太平桥 在县东丰顺平里。
  青云桥 在县南五里,旧名迎恩。
  三岭桥 在县南五里。
  万方桥 在县北五里。今圮。
  万福桥 即青湖桥,在县南五里。
  通济桥 在县西三十里。
  西安桥 在县东十里,今圮。
  登龙桥 在县南一里。
  化龙桥 在县南三十里。
  金鸡桥 二所各去县二十余里。
  赖坊桥 在县南五十里。
  双湖桥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九龙桥 在县南一里。
  望仙桥 在县治五里。
  阴隲桥 在所城西。
  连陂桥 在归郡里。
  南安桥 在县南八十里均庆院,今毁。
  济川桥 在县南十五里。
  仁济桥 在水仙公馆。
  九龙渡 麻姑墩渡 黄田陂 在县西丰顺平里。
永  定
  古溪桥 在县南溪南里。
  深渡桥 在县东北太平里。
  卧龙桥 在城东。
  迎恩桥 在城西。
  箭滩桥 在溪南里箭滩村。
  湖雷桥 在丰田里湖雷村。
  白沙桥 在胜运里。
  古田渡 在县东通明门外,后造卧龙桥。
  锦丰渡 在县西。
  丰稔渡 在胜运里。
  司前渡 在县南门外旧兴化巡司前,今改南山堂渡。
  罗滩渡 在县东北罗滩村。
  葛传渡 在长远隔口。
  清江渡 在武义坪。俱溪南里。
  新罗渡 在太平里。
  高陂 在县东太平里,上、永界。
  大陂 在胜运里乾田。
  蔡家陂 在溪南里龙漈,昔蔡姓者募筑。
  杭陂 在县西北胜运里。
  石陂

卷之六 风 俗
  风导于上,俗成于下。风俗之淳漓,庶政之治忽系焉。汀邻江、广,壤僻而多山,地灵之所融结,地气之所熏蒸,人多刚果朴直,惟在上之君子,有以率作而整齐之。将见輶轩所采,与“兔罝”、“江沱”诸诗比盛焉。若夫气候之殊,岁时之异,则在乎和阴阳而齐习尚者之转移之已尔。志风俗。
  长汀县 明志云:人安朴素,士乐诗书,乡甲半于郡封,闾阎全无机巧。天、崇以来,科名星落,城社烟墟,酒食竞为奢华,谷屋归于佌蔌,讼狱繁兴,奸宄迭见。国朝气运初回,人心返朴,民趋勤俭。仕习诗书,登显士者,赫有闻人;隐林泉者,恒多端士。衣税食租之子,不出户庭;力田治山之民,常安本分。虽习尚间涉虚华,而人心终还朴素,当亦省风者所色喜也。
  宁化县 旧志云:男力稼穑,不为商贾;女业麻苧,少事蚕桑。《闽书》云:田畴鳞次,草木绵蔚,男耕女织,人物富庶,而气刚愎。国朝,民竞守财,亦隆气节。士多好古,尤喜文词,他如泼墨染笺,互相效仿;模山范水,别有师传。谱奕调丝,治病相宅,初无口授,各俱心灵。他如喜斗健讼,拒捕抗租,亦称强悍难治云。
  清流县 明志云:山水独秀,人物颇清,士励诗书,而科甲有人。民务耕种,而言动知谨。俗稍存乎信义,心尚惑于鬼神。《闽书》云:因山高峻,接竹引水以代汲;即湍驶急,使水转轴以代舂。人家编竹蔽,阖市少游女。民矫健者,刺船建、剑、汀郡间,穿滩出峡,雷轰电转,最称能手。国朝,俗尚俭约,不事浮华,冠婚丧祭,亦颇近古。居乡以刺船为业,陆而樵、水而渔者,仅足衣食,此外别无土产。外货不至,城鲜贸易,盖由地瘠民贫之故。
  归化县 明志云:质直好俭,不务浮靡。男力耕种而重迁移,女勤织纫而资交易。子女不忍轻鬻,贫馁不敢非为。县志云:民质直无华,男力耕作,女勤织纺。舟楫不通,无大商巨贾,率多市贩以治生业。故咸习艰难,重犯法,官司易治也。国朝,地褊俗陋,善保身,重犯法,市井鲜嚣凌之习,公庭少敲朴之声。惟丧葬夸奢,不循乎礼。在司土者所宜风俭也。
  连城县 明旧志云:土壤瘠硗,人民贫啬,士知读书尚礼,俗重登科取名。男务勤劳,女安俭朴。漳南志云:士知向学,民多末作。县志云:闽中僻邑,习尚朴素,士慕诗书,民安稼穑。富者仅足于供输,贫者间免于饥冻。途无行货之妇,市乏赌博之风。不通舟楫,而财货甚少;各务生理,而商贾为多。阃范最严,妇耻再嫁。但土不宜蚕,女职纺织;田不宜麦,农种稻粱。豪右好争而少让,乡落习武而少文。国朝,土瘠民贫,男耕女织,户多贾贩,利尽锱铢。士尚文,人习武,族重家规,鲜乱宗之子,室严阃范,少再醮之妻。穷民甘于负戴,世家耻为衙役。固山水之刚气所钟,抑习俗之洗除颇力也。
  上杭县 明志云:士勤学问,女守贞烈;衣冠文物,颇类大邦;礼乐诗书,实多济美。漳南志云:尚文近侈。邑志云:士则崇儒重道,民则尚义奉公。男耕女织,各安其业。婚姻丧葬,邻保相助。国朝,文物类于大邦,科名甲于诸邑,家家建追远之庙,户户置时祭之资,其渐摩于熙朝之德化者,良深也。
  武平县 明志云:山峻地僻,俗梗民强,尚武勇足以御敌,力本业足以营生。邑旧志云:勤劳稼穑,不事商贾,病不服药而崇鬼,人颇知学而习武。俗尚淳直,人知礼义;力本者多,末业者少;贸迁有无,类非土著。邑新志云:疆圉硗瘠,物产稀有,士知务学而敦诗书,民力农事而急赋税。省志云:专事师巫,不任医药,尚武少文。国朝,任侠轻财,习文重武;男尚意气,女守贞操。但俗信师巫,服食颇事奢华耳。
  永定县 明志云:山高水驶,土爽地腴,民性质直,气习劲毅。男勤生业,市无赌博之风;女务织絍,乡服耘馌之劳。取仕登科者不乏,读书传业者恒多。《闽书》云:山峻水驶,其人朴愿少文,崇尚廉耻。其俗吊死问疾,有相关之谊,然颇悍勇,轻生喜斗。邑志云:艺不求工,商不远贩,子弟充衙役者不齿,闺门有礼,孀居完节者恒多。省志云:贫者栽山种畬而鲜行乞于市。国朝,家弦户诵,朴陋少文。勤力作,妇女亦同劳苦;喜任恤,戚邻不惜匡扶。睹淳沕之风,欣然庆矣。然聚族而矜逞斗,藐法而好讦讼,是亦瑜瑾之疵也。惟司牧者,宽以养其卞急,明以烛其诪张,则庶几称纯俗焉。
气候(附)
  郡距江、广,复岭重岗,旧传为山都所居(《舆地纪胜》云:造治初,砍大树千余,其树皆山都所居。有三种:下曰猪都,中曰人都,其高者为鸟都。即如人形而卑小,男、妇自为配偶。猪都皆身如猪;鸟都人首能言,闻其声不见其形;人都或时见形。当伐木时,有术者周元大,能禹步为厉术,以左合赤索围木而砍之。树仆,剖其中,三都皆不能化,执而煮之于镬内)。率多岚瘴,故燥湿杂揉,寒燠靡常,大都恒燠鲜寒,冰雪罕见,禾稼再熟,民度腊少衣絮者。或一日暄凉顿别,所云“日中常有四时天”是也,二、八月为甚。每岁正月即多阴雨。春、夏之交,霉雨蒸郁,琴书衣珮,湿润易斑。时复大雨,溪河暴涨,为田园陂坝害;时或终风不雨,或苦雨弥旬,或日中骤雨骤止。七、八月亦多阴雨,重阳以后,各以其风雨占冬及来岁所宜。其风有应时发者,春曰花信,夏曰吹荷花,秋曰冻木犀,冬曰黑风冻。若风雨不叶候,多损禾稼;而种山畬者,不嫌雨多。此通郡之气候也。然闽地最下,古称炎方。汀居闽上游,远溯九龙,至郡城最高,地气稍寒。至三月始蒸溽,可服葛。上、永二县,居郡下流,地近潮、漳,气益暖,故多产青果、柑桔之类。若郡邑各在万山之中,秋后岚气尤盛,虽朝食时,犹霏烟蔽空,草树尽溟濛色。或有微霜,朝凉昼燠,候多不正,行旅患之。此气候之大凡也。
岁时(附)
  元旦 早起礼神毕,诣所亲贺岁,主人出辛盘款接,至五日乃止。
  春祈 各坊社以金珠锦绣妆扮故事,鼓乐迎神,晚设经坛以祈岁稔。
  上元 街市燃灯。
  社日 农家烹豕,就场祭神会食。
  清明 折柳悬于户外,仍以插鬓。是日,人家往展墓,壶浆络绎郊原。祭毕,就祠飨馂余,或就丰树下,藉草啣杯,递为酬劝。
  四月八日 僧徒于朔日起,舁佛像沿门作歌,索布施,谓之洗佛,共龙华会。
  端午 泛蒲觞,悬艾虎,以角黍相馈遗。午时,采百草煎汤沐浴,云祛百病。
  七夕 女儿罗瓜果中庭,为乞巧会。社学生彩画葫芦,清晨往郊外,或并燃所习课纸。
  中元 人家各祀其先,以楮作五色绮绣之状,并金银楮锭焚之,所在为盂兰盆会。
  中秋 绅士作月饼相遗,夜置酒酣宴。乡人作社事,妇女于月下设果饼,拜请月姑,置筐于几,神降则筐自举,为剥啄声,视其数,以卜灾祥。
  重阳 士大夫载酒为登高会。
  冬至 人家作米圆,家众团栾而食,谓之添岁。
  腊月二十四日 每家拂尘。俗传百神以是日上阊阖谒帝,人家俱备物供养,焚楮而送之。
  除夕 前数日,亲友各以牲馐相饷,谓之馈岁。是日,各祀先礼神。黄昏,门外爆竹,其焰薰天,谓之辞岁。焚香张灯,老幼团席据炉,坐以待曙,谓之守岁。
卷之七 古 迹
  汉家宫殿,魏国山河,当夫势异时迁,亦付之夕阳芳草,又何有于废台颓榭、残碑断碣之戋戋乎哉?然而人随事去,地以人传。汀虽僻荒,而信国之营,尚悲猿鹤;平章之垒,犹壮风云。或词人名士之所眺游,或缁衣羽客之所栖息。或一抔藏骨,谁叹白杨;或片石埋烟,孰知黄绢!此惟农夫厮养,不尽指画而道之,荐绅士大夫,固不可任其泯没矣。古人有云: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不能不以之兴怀,其此志也夫。志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