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水经注疏
水经注疏
[二八]「朐是其本」 按:朱《笺》云:《公羊春秋 僖二十二年》伐邾娄,取须朐,《左传》作「须句」。
[二九]「在今东平州西北十五里」 按:原稿此上有《方舆纪要》四字,今据补。
[三〇]「在今东阿县西八里」 按:原稿此上有《方舆纪要》四字,今据补。
[三一]「今彭城谷阳城西南又有项羽冢,非也」 按:《元和志》卷十「虹县」下云:《图经》云:项羽墓在县南六里。按羽死后,高祖以鲁公礼葬羽于谷城,在今郓州东阿县界。言在此,俗说之谬也。
[三二]「《书》之光被四表,亦作广被四表,则不独齐音然」 按:《书》自伏生为秦博士,汉定,伏生教于齐鲁之间。《史》、《汉 儒林传》皆云:伏生济南人,然则生是齐人,故用齐音。杨氏此语失照。
[三三]「《元和志》,湄湖泊」 按:聚珍本亦讹作「清沟泊」。
[三四]「《尔雅》曰:水艹交曰湄,通谷者微」 按:据邵晋涵《正义》,郝懿行《义疏》,《经》 《注》文当曰「穷渎汜」,《注》:「水无所通者。」《经》:「谷者微」,《注》:「通于谷」。郝云:据《水经注》,谷上当脱通字。今校订为「《释丘》曰:通谷者微」。杨《疏》谓今本《尔雅经》作「丘谷者微」,疑是原本作「丘谷者微」而误合为一句。郭《注》当依郦《注》校订。又按《说文 谷》字云:「泉出通川为谷。」是谷本有通义,「通」字不必加。
[三五]「朱升讹作什下同」 按:全、赵、戴皆讹作「什」,下孙升,升城同。今在今订上补「全、赵、戴同」四字。(「朱升……」一句今据台北本删)。
[三六]「俗谓之为沙沟水」 按:《通鉴》胡《注》标点本页四〇四〇引此文。
[三七]「朱邑作色」 按:沈炳巽本作「色」,南京图书馆藏善本朱《笺》作「邑」,不误。
[三八]「从朝阳桥河以度」 按:《弇传》原文上文是引兵而东,「从」上东字属上读,赵误属下,今删。
[三九]「从朝阳桥济河以度」 按:章怀《注》云:有漯河。释济河为济漯河,故云。
[四〇]「《地形志》,肥乡有巨合城」 按:此处钞脱十二字:「章怀谓巨里,聚名,一名巨合城。」据原稿本当在《地形志》上,今据补。
[四一]「西有深坑,戴作」 按:全作「坑」,赵作「 」。戴校是也。郦《注》中「坑」皆作「」。《禹贡锥指》卷三引《玉篇》:「 ,而勇切, 乃湖泊之类」。熙仲按:《御览》九百九十九蒲下有齐人谓湖泊曰,其证也。
[四二]「《地形志》,嬴县有马耳山祠」 按:《通鉴》义熙三年(页三六〇二)胡《注》:「魏收《志》泰山郡台县有马耳山。」
[四三]「《寰宇记》,在废全节县东南十五里」 按:《记》十九谭城在历城县东南十五里,废全节县在故东平陵西北十五里,春秋时谭国也。
[四四]「故陵城也,后乃加平」 按:原稿作「故平陵城也,后乃加东,与此异。」彼云:其说是也,《经》有脱误。今订。
[四五]「《世说新语》[《德行》]《注》……作昭先」 按:检《世说 言语》篇,伏滔叙青楚山物条注:「魏时有任昭先。」
[四六]「戴删全、赵同,」 按:全、赵同朱本,重「百脉」二字而戴删去,如《疏》则易误会为全、赵亦删,今乙「全赵同」三字于戴删上。
[四七]「有杨绪沟水,朱作杨渚沟水……守敬按」 按:此下杨氏按语,原稿作「熊氏按」。
[四八]「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里」 按:此下杨、熊按语略同,原稿作「熊按」而略详。
[四九]「何不云以《寰宇记》校增耶」 按:全氏校本固云:「是条旧多脱字,今以《太平寰宇记》校增。」杨《疏》误。
[五〇]「又东北过梁邹县北」 按:朱、胡、沈、全、赵、戴诸本皆作「东过」,无「北」字。《疏》及原稿作「东北」。
[五一]「萌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按:沈《疏证》云:「《名胜志》(山东一)明山在淄川县西北二十五里,盖即萌山之误。」
[五二]「而萌山其所经也」 按:原稿作「经流」,非是。
[五三]「《汉记》」 按:原稿《汉记》上有「东观」二字,云朱脱「东观」二字,今据增。
[五四]「会贞按:平安县不近漯水」 按:原稿作「守敬按」。
[五五]「守敬按:乙作平安,是也」 按:原稿杨按则以为非,原稿与影印稿本之间往往有此异同。
[五六]「博昌城西北五十里」 按:原稿城下杨、熊径补「在齐城」三字,影印稿本但云当有此三字,较矜慎。
[五七]「乐安越水差远」 按:原稿此处《疏》文,多与影印本不同,影印稿本疑是后定。
[五八]「所谓先经起事」 按:此条原稿杨《疏》尚有长文驳赵氏先经起事之说,影印本省而未录。
[五九]「《地形志》……脱薄字」 按:标点本《魏书》已引此《疏》校补。
[六〇]「戴改献公」 按:原稿有「守敬按:《齐世家》是胡公自营丘徙薄姑,献公」十七字,此本钞脱,今据原稿补。
[六一]「城内有高台」 按:原稿无熊氏按语,可证影印稿本在后,写定时熊氏增入。
[六二]「《元和志》……海浦在县东北二百八十里」 按:聚珍本作「二百八里」,与《寰宇记》同。
[六三]「北注菏水。菏水又东南」 按:朱本皆误作「河」,杨校改。
[六四]「泗水西南至方舆入泲」 按:泲,《汉书》俗本误作「沛」,王念孙校改泲渠,此从之。标点本《汉书》漏校。
[六五]「县故梁也」 按:各本皆作「梁也」,全校改「梁地」,是也。《地理志》山阳国下云:「故梁,景帝中六年别为山阳国。」《志》无县字,郦《注》改写。
[六六]「薛季像碑」 按:朱讹作「薛棠」,诸家校改是也。此《注》连举三碑,其人皆称字不名。
[六七]「故欲置戍于此城」 按:原稿此下按语作「何说当止此」,影印本则熊氏以《宋书》本传校定,是亦影印底本为后来定稿之证,原稿则写在其前。
[六八]「[缺二字]」 按:下脱「家不能次以为两」七字,今补。
[六九]「秦梁,圮名也」 按:《初学记》卷五讹作「地名」,误,字当作「圯」,圯亦桥梁之称。《留侯世家》所谓圯下也。今点校本漏校,熊氏所据是善本。
[七〇]「遂因名为号……今本《博物志》号作弓,误」 按:《御览》三百四十七引正作「号」。
《水经注疏》卷九
后魏郦道元撰
宜都杨守敬纂疏
门人枝江熊会贞参疏
清水
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守敬按:《汉志》,内黄清河水出南。《说文》不载清水。《山海经》所言清水,出大时之山,在关中,非此清水。郭璞《注》,今河内修武县北黑山,亦出清水,是黑山之清水,始见于《水经》,郭璞因之。盖黑山之清水,本自入海。自周定王时,河徙,南注,黎阳以北,清水之流遂绝,而故道犹存。至曹操开白沟,遏淇水北流,行清水之道,故《淇水注》谓之清淇,互受通称。
黑山在县北,朱北作地,《笺》曰:宋本地作北,一作境。戴、赵改北。守敬按:《大典》本、明抄本并
作北。《御览》六十四引此作北。《通典》,汲县西北有黑山。《方舆纪要》,在辉县北四十里。白鹿山东,会贞按:《地形志》,林虑郡共有白鹿山。《寰宇记》,山在县西北五十三里,西与太行连接,引卢思道《西征记》,孤岩秀出,上有石自然为鹿形,远视皎然独立,厥状明净,有类人工,故以白鹿名。《一统志》,在辉县西五十里,接修武县界。清水所出也。会贞按:《地形志》,汲郡,北修武有清阳泉。《寰宇记》引《冀州图》云,清水出共城西北界白鹿山东。《卫辉府志》,清水河出辉县西南七十里山阳镇,则今清水上源有湮塞矣。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朱《笺》曰:《御览》引此作南流屈曲。赵云:今《御览》引作西南流屈曲,因据改。全改同。守敬按:宋本《御览》六十三引作南流西南屈曲,而《寰宇记》亦引作南流西南屈,《名胜志》同,则朱不误,故戴从之。瀑布乘岩,朱乘作垂,全、赵同,戴作乘。守敬按:《御览》、《寰宇记》、《名胜志》引作垂,[一]而黄省曾本作乘,锺、谭本载朱无易引《汉书》乘城、《淮南子》乘襄而流为证,谓不应改垂。今考《滱水注》亦有南出乘崖之文,是其词例。悬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之声,[二]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朱无石字,《笺》曰:疑脱石字。赵、戴增。守敬按:《御览》引此有石字。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剎灵之图。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朱远讹作达,戴改。赵据吴本改。守敬按:《大典》本、明抄本作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为胜处
也。其水历涧流飞,赵云:流飞,《御览》作飞流。守敬按:宋本《御览》作流飞。清泠洞观,朱无泠字。《笺》曰:《御览》引此有泠字。赵、戴增。谓之清水矣。溪曰瑶溪,又曰瑶涧。清水又南,与小瑶水合,水近出西北穷溪,会贞按:水当在今辉县西。东南流,注于清水。朱作注之清水,赵同,戴删之字。会贞按:之为于之误,今订。
清水又东南流, 泽陂水注之。水上承 陂吴陂详下。于修武县故城西北。守敬按:两汉、魏县属河内郡,晋属汲郡,后魏改为南修武,仍属汲郡。《一统志》,今获嘉县治。修武,故宁也,详下。亦曰南阳矣。朱南讹作朝,戴、赵改。守敬按:《大典》本、明抄本作南。《续汉志》,修武,故南阳。马季长曰:晋地自朝歌朝歌详《淇水注》。以北至中山中山详《滱水注》。为东阳,朝歌以南至轵轵详《济水注》。为南阳。守敬按:《后汉书。马融传》,着《春秋三传异同说》,《隋》、《唐志》不著录惟此《注》及《左传 疏》、《王制 疏》、《文选 吴都赋 注》引其文。[三]故应劭《地理风俗记》云:河内,殷国也,周名之为南阳。又曰:晋始启南阳。守敬按:《左传 僖二十五年》,晋于是始启南阳。杜《注》,在晋山南河北,故曰南阳。今南阳城是也。守敬按:《续汉志》,修武有南阳城。在今修武县北。秦始皇改曰修武。守敬按:《汉志》修武,颜《注》引应后说。徐广、王隐并言始皇改。守敬按:《史记 秦本纪 集解》引徐说,又《续汉志》同。瓒注《汉书》云:
按韩非书,《初见秦》。秦昭王越赵长平,朱脱赵字。赵据《汉志 注》校补。长平详《沁水》篇。西伐修武。时秦未兼天下,修武之名久矣。守敬按:《汉志》颜《注》引瓒说。余按《韩诗外传》言,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更名宁曰修武守敬按:见《外传》三。矣。魏献子田大陆,还卒于宁,是也。守敬按:见《左传 定元年》杜《注》,宁今修武县,近吴泽。汉高帝八年,封都尉魏遫为侯国。全云:《索隐》曰,济南,盖以为宁阳也,当从善长。胡三省亦主善长。守敬按:《史表》作宁侯魏选,《汉表》作宁侯魏遫,《匈奴传》亦作遫。亦曰大修武,有小故称大。小修武在东,会贞按:《续汉志》,修武有小修武聚。《汉书 高帝纪》颜《注》引晋灼曰,小修武在大修武城东。《一统志》小修武聚在今获嘉县境。《怀庆府志》谓在修武县东南十五里,非也。汉祖与滕公济自玉门津会贞按:玉门即成皋北门,见《河水注》。而宿小修武者也。会贞按:钞略《汉书 高帝纪》文。大陆即 泽矣。会贞按:杜氏《释例》大陆,修武县西北吴泽。《魏土地记》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 泽陂,朱讹作吴沟水,以陂字下属。戴、赵惟改沟作泽。守敬按:《大典》本、明抄本作泽,戴、赵似是,然犹未尽《名胜志》引作泽,无水字,以陂字断句,为长。今据订。《寰宇记》,吴泽陂在获嘉县西北十五里。《获嘉县志》,即县西北三桥陂,亦名太白陂。按图但有小丹河之下流径获嘉境,《水道提纲》,亦不言有陂,盖近今不常锺水矣。南北二十许里,
东西三十里,朱西作则,戴改,赵以《名胜志》校改。守敬按:《大典》本、明抄本原作西,《名胜志》作则不作西,赵误。西则长明沟入焉。朱讹作蔡沟入焉,全、赵改蔡沟作界沟水,戴改作长明沟。会贞按:据《沁水注》,界沟注沁水,不得入吴陂,全、赵改非。下明云蔡沟入长明沟,长明沟入吴陂,戴改是也。水有二源。会贞按:谓长明沟及下蔡沟也。北水上承河内野王县东北界沟,赵以界沟为误,改作光沟。会贞按:《沁水注》,界沟水上承光沟,东南流,长明沟水出焉,是承光沟者界沟,长明沟则承界沟,此界沟字不误。全、赵误改上长明沟为界沟,遂并改此界沟为光沟。戴不从之,为有识矣。分枝津为长明沟,朱讹作为长明沟分枝津,全、赵同,戴改。会贞按:下叙长明沟只一水,如朱本是有二水矣。赵亦沿其误。戴改是也。今曰小丹河,自河内县东北大丹河分出。古初分为光沟,又分为界沟,又分为长明沟。长明沟分处仍在野王县东北,即今之河内县东北也。东径雍城南,寒泉水注之。水出雍城西北,泉流南注,径雍城西。《春秋 僖公二十四年》,王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雍,文之昭也。会贞按:《左传》文。京相璠曰:今河内山阳西有故雍城。会贞按:《释例》小国地,内同。《续汉志》,山阳邑有雍城。《地形志》,州县有雍城。在今河内县东北。又东南注长明沟,会贞按:水在今河内县东北。沟水又东,径射犬城北。会贞按:《续汉志》,野王有射犬聚。《通典》,射犬故城在武德城北。《一统志》,在河内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