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水经注疏
水经注疏
山阳,山阳郡详本卷上文。济兵于此处也。守敬按:略见《大典》本《汉记 苏茂传》。
又东南过沛县东北。守敬按:县详《泗水》篇。
济与泗乱,故济纳互称矣。朱故济讹作故沛,互讹作于。戴改。全改于为互而仍沛字,云:沛亦水名,乃济、泗二流之间,所互变通称者,故善长于此言之。而《泗水》篇亦曰,许由隐于沛泽。赵仍沛字,而改于为两,云,即上文所谓济与泗乱也。守敬按:下称留县故城,翼佩泗、济,则泗济并称,此谓济纳泗之称,沛乃泲之讹也。上文《经》言菏水既入泗水,此不言菏与泗乱流,而言济与泗乱者,言济即包有菏。《水经》以济水立篇,以济为主也。《东观汉记 安平侯盖延传》曰:延为虎牙大将军,守敬按:《大典》本《汉纪 盖延传》,延为虎牙将军。《后汉书》本传同,此大字衍。与刘永等战,永军反走,朱讹作与战水军反走,《笺》曰:水军一作永等,即刘永也。赵与下增永等二字,水改永,云:当作永军,军字不误。溺水者半。复与战,朱复讹作后,全、赵、戴改。连破之,遂平沛,沛郡详《睢水注》。楚、楚郡详《获水注》。临淮临淮郡详下。悉降。延令沛修高祖庙,高祖庙详《泗水注》。置啬夫、祝宰、乐人,因斋戒祠高庙也。守敬按:以上并《东观汉记》文,《后汉书 盖延传》较略。
又东南过留县北。
留县故城,守敬按:前汉县属楚国,后汉、魏、晋、宋、后魏并属彭城。《括地志》,故留城在沛县东南五十五里。在今沛县东南五十里。翼佩泗济。守敬按:因泗、济同流,故《注》泗、济并称。宋邑也,《春秋左传》所谓侵宋吕、留也。守敬按:襄元年,楚子辛救郑,侵宋吕留。吕详《泗水》篇。故繁休伯守敬按:《魏志》,繁钦附《王粲传 注》引《典略》,钦字休伯。《避地赋》《避地赋》今佚。曰:朝余发乎泗洲,夕余宿于留乡者也。张良委身汉祖,始自此矣,终亦取封焉。守敬按:见《史记 留侯世家》。城内有张良庙也。会贞按:《宋书 武帝纪》,义熙十三年,军次留城,经张良庙。《郡国志》刘《注》引《西征记》,城中有张良庙。《地形志》,留县有张良冢、祠。
又东过彭城县北,●水从西来注之。朱●讹作睢,《注》同。全、赵沿其误。戴改获,云:原本讹作●。守敬按:《大典》本作●,明抄本同。即二十三卷之获水也。彼云入泗,此云入济,泗济乱流,故得通称。据《说文》,睢阳有●水,则此当作●,自《汉志》误作获,后人遂以改《水经注》,幸《大典》本于此,尚有作●之一字。此校改之不尽者。戴氏不因以考《说文》,乃谓●为讹字,断然改作获,遂使《说文》之●水俄空焉。吁!又按《广韵》雒水名,在梁郡,雒亦●字之误。《玉篇》邑部,●,胡灰切,睢阳乡名。亦●字之异文也。今订。
济水又南,径彭城县之戴删之字。故城东北隅,彭城故城,详《获水注》。不东过也,会贞按:此先驳经东过之文。●水自西注之,详《●水》篇。城北枕水湄。
济水又南,径彭城县故城东,朱此十一字讹作《经》,全、赵、戴改《注》。不径其县北也,戴删县字。盖《经》误证。
又东南过徐县北。
《地理志》曰:临淮郡,汉武帝元狩五年置,守敬按:今本《汉志》作六年。治徐县。王莽更之曰淮平,守敬按:《后汉书 侯霸传》,初为王莽淮平大尹。县曰徐调,故徐国也。朱脱故徐二字,赵增云:《汉志》徐,故国,莽曰徐调,《寰宇记》引班《志》故徐国也,此落故徐二字。全、戴增同。守敬按:后汉废临淮郡,徐县属下邳,魏因,晋属临淮,后省。《一统志》,在旧泗州城西北。《春秋 昭公三十年》, 子执锺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遂灭徐。徐子奔楚,楚救徐,弗及,遂城夷以处之。守敬按:《左传》文。锺吾见《沭水》篇,夷即城父,见《淮水》篇夏肥水下。张华《博物志》录著作令史茅温所为送。戴云:按此三字当有脱误,未详。刘成国《徐州地理志》守敬按:《后汉书 刘芳传》,为徐州大中正,行徐州事,撰《徐州人地录》二十卷。《新唐志》有刘芳《徐地录》一卷,但芳字文伯,非成国。成国,刘熙字,不闻有《徐州地理志》,而此条皆《博物志》文,不过字句小有异同,则又以刘成国为是,刘芳非张华所及也。云:朱作曰,全、赵同,戴改。徐偃王之异,言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于水滨。孤独母会贞按:《后
汉书 东夷传 注》引亦作孤独。而今本《博物志》作独孤,《史记 秦本纪 正义》、《御览》三百六十引同。有犬,名曰鹄仓,会贞按:今本《博物志》仓作苍。又类聚九十四、《御览》五百五十六引《述征记》,并作后苍,后字当是鹄字之脱烂。猎于水侧,得弃卵,衔以来归。孤独母以为异,朱脱孤字,全、赵、戴增。覆暖之,遂成儿。生时偃,故以为名。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长而仁智,袭君徐国。后鹄仓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偃王葬之徐中,朱葬作昔,《笺》曰:昔字误,谢云,疑作厝。 云,當作葬。按《博物志》云,偃王葬之徐梁界内,是也。全、赵作厝,戴改葬。会贞按:《御览》三百六十引《博物志》,作葬之徐界中。而《初学记》八引作徐里中,里乃界之误。然则此徐下当有界字。今见有狗垄焉。会贞按:今本《博物志》垄作袭,误。《类聚》九十四引《述征记》,彭城东岸有一邱,俗谓之狗葬,或云,斯则徐偃王葬后苍者也。偃王治国,仁义着闻,欲舟行上国,守敬按:《御览》七十五引《博物志》作周行,考杞梁华周,《说苑》[《女节》]周作舟,古音同。乃通沟陈、蔡之间,朱通作导,全、赵同,戴改。守敬按:残宋本、《大典》本作通,《博物志》作通,《御览》七十五、三百四十七引亦作通。得朱弓矢,以得天瑞,遂因名为号,守敬按:今本《博物志》号作弓,误[七〇]。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服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使至楚,令伐之。守敬按:《史记 秦本纪》称,周穆王时,徐偃王作乱。《后汉书 东夷传》,穆王令楚文王灭之。张
守节引《古史考》,徐偃王与楚文王同时,去周穆王远矣。然则《博物志》但称周王,但称楚,皆不着其名,盖慎之也。《韩非子》[《五蠹》]云,徐偃王行仁义,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伐徐,灭之。偃王爱民,不 ,遂为楚败,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者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山上立石室庙,有神灵,郦氏于《泗水注》武原县下,叙徐山、徐庙。民人请祷焉。守敬按:以上《博物志》文。依文即事,似有符验,但世代绵远,难以详矣。今徐城外有徐君墓,昔延陵季子解剑于此,所谓不违心许也。朱《笺》曰:季子解剑事,见刘向《新序》。会贞按:已见《史记 吴太伯世家》。《续汉志》徐县《注》引伏滔《北征记》,县北有大冢,徐君墓,延陵解剑之处。《地形志》,高平郡朱沛有徐君墓。《元和志》,徐君墓,在徐城县北三十二里。《一统志》,墓在旧泗州城北九十里,安湖北界。
又东至下邳睢陵县县详《睢水注》。南,入于淮。
济水与泗水浑涛东南流,朱浑涛讹作泽淘,《笺》曰:泽,宋本作浑。赵云:按淘当作涛,朱氏失笺。全、戴改作浑涛。会贞按:上卷称济水与河浑涛东注,是其证。至角城,同入淮,守敬按:《泗水》篇,泗水径角城注于淮,济水亦至角城入淮,故郦氏言济与泗浑涛东南流,同入淮,以见泗济合流,其委同也。角城亦见《淮水》篇。《经》书睢陵,误耳。
校记
[一] 「《春秋左传》……出菏泽」 按:《经》文至分为二止,《春秋左传》以下至出菏泽是《注》文,应另行低一格,钞者误接上,今改正。熊氏未校正,但第二十一册原稿不误。今校卷八《济水》(二)即以第二十一册对校。
[二] 「自是东北流,朱讹作北东流」 按:朱讹作「出东流」,原稿亦误钞为「出东流」,今改正。
[三] 「以济水出其北,东注」 按:原稿(卷八第二页下同)云:在中六年上,朱有「以济水出其北东注」八字,文意与上下文复,今删。影印本仍存此八字,是也。八字不复,《注》意在说明济阴国得名之由。水南曰阴,济水出其北,则国在水南也。此条可见今影印稿本在山东刻《水经注疏》原稿之上。济阴国是景帝中六年分梁,于定陶置,影印稿本文从字顺,于是指北济西定名也句可解。
[四] 「或以令名,赵……如闻喜,获嘉之类」 按:本篇(影印本页四十五)「班固曰,千乘郡有乐安县。应劭曰,取休令之名矣。」令名即其义也。原稿有杨氏按语:「如禄福、长寿之类是也。」赵所举例不贴切。
[五] 「访之故老」 按:朱「故」作「国」,戴改「故」。杨原稿云:按《类聚》引作父,改作父老。今按:《寰宇记》二引作「古老」。
[六] 「即《战国策》……所谓酸枣,虚、桃者也」 按:《秦策》黄歇说秦昭王云:「王又举兵而攻魏,杜
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人。」高诱《注》云:「桃人,邑名,处则未闻。虚,空也。」朱《笺》引之。今按,据《秦策》则桃为邑名,虚非地名。其义为尽俘桃邑之民,使城空关。「拔」与「杜」、「举」及「虚」皆非地名实字,而大梁、河内、酸枣、桃为地名。如此似文义较顺,但其处何在,则高亦未闻。
[七] 「按《史记 田完世家》」 按:原稿本亦作《田世家》,不辞,今补「完」字,《史记》作《田完世家》。
[八] 「以首垣为二邑」 按:《史记 春申君传 索隐》云:「首盖牛首,垣即长垣。」
[九] 「有长罗泽」 按:孔广陶本作「罗泽」,脱「长」字。
[一〇]「覩蒲城之丘墟兮」 按:朱《笺》本此下有「生荆棘之蓁蓁,蘧氏在城之东南兮」十四字,全、赵、戴本皆有,而《疏》本及原稿皆钞脱,今校补。
[一一]「观典府,宾亭父畴」 按:沈钦韩《疏证》以观典府为句,宾亭父畴为句,似可从。
[一二]「而设舍于濮水之上」 按:《韩非子 十过》篇「好音」下云「设舍以舍」,《史记 乐书》引作「至于濮水之上舍」,据此则郦《注》所引出《韩非》。
[一三]「朱作沛阴」 按:沛,原本作「泲」,形近而讹,沈炳巽本正作「泲」。
[一四]「后汉魏晋后魏属济阴郡」 按:据《寰宇记》十三晋属济阴郡。《清一统志》属济阴郡。宋属北济阴郡。后魏属西颍州济阴郡。
[一五]「然宋公求诸侯于楚」 按:《疏》钞变原文,小司马作襄公始求诸侯于楚,《疏》以上文未出襄
公,故变其文。
[一六]「宋公求楚,不于近楚之地与楚盟,乃越楚而北,与宋盟」 按:两「与宋盟」,当作「与楚盟」,方与上文宋公求楚合,若宋公与宋盟,费解,此熊氏所以云「宋有纰缪处」者也,此杨氏老年急于成书故致失照。今订。
[一七]「刘《注》引《陈留志》,有谷亭,古句渎之丘」 按:今标点本作有谷亭,古句渎之丘。与杨氏读异。杜氏《注》二名地则一。「谷亭」下宜用逗号。
[一八]「朱无平字」 按:《类聚》四十、《御览》五百六十引《皇览 冢墓记》亦皆无「平」字。考《三国志 魏书 杨俊传》王象作《皇览》,从延康元年始撰集,数岁成。《明帝纪》太和六年二月诏曰:「其改封诸侯王,皆以郡为国。」《东平王徽传》:黄初五年改封寿张,是太和六年改封东平,正以郡为国之证。曹徽封寿张,改封时,以郡为国则作东平郡寿张,是也。
[一九]「据《魏志 张邈传》,东平寿张人。」 按:邈为东汉末人,《传》之东平,盖汉东平国,《疏》与东平王徽牵连言之,非是。据《邈传》可证东汉时寿张属东平国。据《曹徽传》可证魏时先为郡后为国,《皇览》可证。
[二〇]「《寰宇记》……引同」 按:《寰宇记》十三郓州中都县下引《皇览 冢墓记》无「冢高七丈」句。
[二一]「《史记 五帝本纪 集解》引至绛帛句止,不如此全」 按:《史记 黄帝纪》「遂禽杀蚩尤」下引。
[二二]「《汉书 郊祀志》,祠蚩尤于寿良」 按:祠于寿良,西汉宣帝时事,前此祀于长安。秦始皇八神
祠,蚩尤其三为兵主,祠于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
[二三]「王镇恶克长安,生执泓」 按:《宋书》作「生擒」,朱《笺》同。今据改。
[二四]「《注》叙广其功于入长安之年,于事稍戾」 按:沈钦韩《疏证》云:「《宋书 王懿传》,懿字仲德,义熙十二年北伐,进仲德征虏将军率龙骧将军朱牧、宁远将军竺宁秀、严纲等开巨野入河。」据此则开巨野在入长安前。
[二五]「《公羊传》谓之微」 按:《公羊》、《谷梁》并云:「《左氏传》作麋。」今《左氏经》文作「郿」。杨《疏》云:「郿音眉,眉与微通。」熙仲按:此亦钱辛楣古无轻唇音之一例。《公》、《谷》作「征」,重唇读与眉同。《左氏》亦作「麋」,「眉寿」亦作「麋寿」,音同叚借。《左》作「郿」,重唇。《公》、《谷》作「微」,古读重唇。
[二六]「守敬按:杜语见《释例》小国地内」 按:《要删补遗》卷八有此条云:今杜《注》无此文,《路史》引「璠曰微子国」,然则是京相璠语。今按:影印稿本是杨氏晚年本,往往有与《要删》不同处。此条当由续检得《释例》此语,故不复录。
[二七]「而《寰宇记》云,聊城」 按:《寰宇记》十五沛县下云:「微山在县东南,上有微子冢,山下有故沛城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