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疏

伯喈,卢植字子干,《后汉书》并有传。马日磾,马融族孙,《后汉书》附《融传》。远来奔丧,持朋友服。朱脱持字,戴增,赵据《隶释》校增。守敬按:残宋本、《大典》本有持字。心丧期年者,如韩子助、宋子浚等二十四人。其余门人,着锡衰者千数。其碑文故戴删其碑文故四字。守敬按:此四字是郦氏语,当作故其碑文,传写者误以故字错入文字下,《隶释》亦沿其误,戴氏竟删之,非也。蔡伯喈谓卢子干、马日磾曰: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惟郭有道无愧于色矣。守敬按:详见《后汉书 郭太》本传。《元和志》,周武帝时,除天下碑,惟林宗碑诏特留。盖有感于伯喈言。汾水之右,有左部城,守敬按:《寰宇记》,左部城在孝义县南二十五里。今县治即宋城。侧临汾水,盖刘渊为晋都尉所筑也。守敬按:《晋书 刘元海载记》,魏武分匈奴之众为五部,以元海父豹为左部帅。晋太康中,改置都尉,左部居太原兹氏。会豹卒,以元海代为左部帅。
又南过冠爵津。黄本、吴本作寇爵,云:一作冠。朱《笺》曰:《御览》引此作冠。戴、赵改。守敬按:残宋本作冠,《寰宇记》引同。又《初学记》八引作鹤,盖鹳之误,鹳、冠音同。
汾津名也,守敬按:《初学》八、《寰宇记》引此并作汾水关名也,盖误。《御览》六十四引作汾津。在界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会贞按:《通鉴》,陈太建八年,周伐齐,遣齐王宪将兵二
万,守雀鼠谷。《隋志》,永安县有雀鼠谷。《寰宇记》引《冀州图》云,谷在孝义县南二十里,长一百十里,南至霍邑县界。数十里闲,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朱《笺》曰:《御览》引此偏作编。守敬按:《御览》六十四引作编,[一九]而《御览》四十五、《寰宇记》、《通鉴 注》引并作偏。阁道,累石就路,守敬按:朱累作累,戴、赵同。残宋本、明抄本作累,《御览》四十五、六十四,《通鉴 注》引并同,又《御览》四十五就作成。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朱脱水字。《笺》曰:《御览》引云,或去水一尺。孙潜云:一丈字不误。戴、赵增水字。守敬按:残宋本、明抄本并有水字。《御览》六十四、《通鉴 注》引并作一丈。或高五六尺,朱脱五字,尺讹作丈。《笺》曰:《御览》引云,或高五六尺。戴、赵增改。守敬按:宋本《御览》、《通鉴 注》引并有五字,而作丈,亦误。上戴山阜,下临绝涧,俗谓之为鲁般桥,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崄也。全、戴崄作险。
又南入河东界,河东郡详《涑水注》。会贞按:《续汉志》太原、河东二郡,以介休、永安二县分界。又南过永安县西。
故彘县也。守敬按:此句及下汉顺帝云云,并《郡国志》文。前汉县属河东郡。《一统志》,今霍州东北。周厉王流于彘,守敬按:见《周语》,又见《左传 昭二十六年》。即此城也。王莽更名黄城。汉顺帝阳嘉三年,改曰永安县。守敬按:《宋志》作二年改。后汉县仍属河东郡,魏、
晋属平阳郡。《地形志》,永安郡建义元年置,治永安城。永安县,真君七年,并禽昌,正始二年复属,治仇池壁。《寰宇记》,魏末复还治,当在郦氏后,置永安郡时矣。《一统志》,今霍州治。霍伯之都也。
历唐城东。朱此四字作《注》,全、赵同。戴改《经》,云:四字原本及近刻并误入《注》内。接霍伯之都也下,以体例考之,乃《经》之书法,与《注》异,今改正。董佑诚曰:本《注》引薛瓒注《汉书》云,尧所都也,东去彘十里。《诗 正义》引作东于彘十里,则在彘东,汾水不得出其东,《正义》本误也。城在今霍州西。
瓒注《汉书》云,尧所都也。东去彘十里。会贞按:此《注》当在《汉志》彘县下,师古删之,而于晋阳引臣瓒曰,所谓唐,今河东永安是也,去晋四百里,乃钞变瓒说。《一统志》,臣瓒以为此唐所都,惟师古是之,诸家皆以为误也。汾水又南,朱作东,全、赵同,戴改。与彘水合,水出东北太岳山,会贞按:《禹贡》,至于太岳。《地形志》,汾州介休有太岳山祠。《一统志》,霍山在霍州东南,盘踞二百余里,南接赵城、洪洞二县界。彘水出州南五里石鼻谷。《禹贡》所谓岳阳也,即霍太山矣。上有飞廉墓。朱无墓字,《笺》曰:脱墓字。全、赵、戴增。守敬按:《史记 秦本纪 集解》,皇甫谧云,去彘县十五里,有飞廉冢,常祠之。《一统志》,在霍州东。飞廉以善走事纣,朱无飞廉二字,《笺》曰:脱飞廉二字,全、赵、戴增。恶来以朱无以字,《笺》曰:疑脱以字。全、赵增。多力见知。周王伐纣戴周下增武字。兼杀恶来。飞廉先为纣使北方,守敬按:《史记 秦本纪》,是时,蜚廉为纣
使北方。徐广曰,皇甫谧云,作石椁于北方。当因下石棺而附会之。刘伯庄遂谓霍太山在纣都之北,更为牵涉。郦氏以石为使,于情事为合。《御览》五百五十一引《史记》亦作使,岂六朝相传《史记》异本耶?抑即从《水经注》改订耶?还无所报,乃坛于霍太山,守敬按:《汉志》,彘县霍太山在东。而致命焉。得石棺,守敬按:《史记》云,为檀霍太山而报,得石棺。《正义》,报云得石棺。郦以为致命,深得其旨。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汝石棺以葬。守敬按:以葬,今本《史记》作以华氏,《索隐》谓光华其族,迂曲,不如郦氏所订。死遂以葬于《笺》曰:于疑作焉。全、赵、戴改焉。守敬按:《史记》本作遂葬于霍太山,朱氏截下三字属下读。遂疑于为焉,全、赵、戴亦不考《史记》,径改为焉,失之。霍太山。守敬按:以上见《史记 秦本纪》。有岳庙,庙甚灵,会贞按:《地形志》,永安有霍山祠。《元和志》,霍山庙在赵城县东南三十里霍山上,甚有灵验。庙在今赵城县东南。乌雀不栖其林,猛虎常守其庭。又有灵泉,会贞按:《一统志》,灵泉在州东霍山三十里,今名打鼓泉。以供祭祀,朱祀作事。赵云:孙潜校改祀。会贞按:《御览》七十引作事,而《寰宇记》、《广博物志》则并引作祀。鼓动则泉流,声绝则水竭。[二〇]《寰宇记》引水作泉。湘东郡详《湘水注》。阴山县县详《 水注》。有侯昙山,侯昙山,亦见《 水注》。上有灵坛。坛前有石井,深数尺,居常无水,及临祈祷,则甘泉涌出,周用则已,守敬按:《御览》一百八十
九引《幽明录》,山阴县九侯神山,上有灵坛,坛前有古井,常无水,及请告神,水即涌出,供用足乃复渐止。又《御览》一百八十九引《郡国志》称衡州侯昙山,称石井。古湘东即唐宋衡州,则《御览》引《幽明录》山阴为阴山之误,侯神山为侯昙山之误,有与九声近致误,石与古形近。亦其比也。彘水又西流,径观阜北,故百邑也。原过之从襄子也,受竹书于王泽,以告襄子。襄子斋三日,朱日作月,《笺》曰:旧本作日。戴、赵改。亲自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朱作天史,《笺》曰:宋本作天使,《史记》同,戴、赵改。[二一]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智氏,汝亦立我于百邑也。戴删也字。襄子拜受三神之命,遂灭智氏,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之,守敬按:以上《赵世家》文。世谓其处为观阜也。会贞按:《括地志》,三神祀,今名原过祠,在霍山侧。《寰宇记》,观堆祠在霍邑县东南三十里,堆高二里,周回十里,俗谓其处为观阜。《一统志》,观堆祠在霍州东南。彘水又西流,径永安县故城南,西南流,注于汾水。
汾水又南,径霍城东,守敬按:《霍州志》,霍城在霍州西南十六里。故霍国也。昔晋献公灭霍,赵夙为御,霍公求奔齐,朱公求作求公,下同,《笺》曰:求公当作哀公。赵云:按《史记 赵世家》是霍公求,徐广曰,求一作来。盖字倒互耳。守敬按:朱氏疑求公为哀公之误,以求无谥法
也。然《史记》明作公求,正不必别生枝节。晋国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使赵夙召霍君奉祀,晋复穰也。戴删也字。守敬按:以上《史记 赵世家》文。盖霍公求之故居也。
汾水又径赵城西南,董佑诚曰:《地形志》,永安县有赵城。《寰宇记》,赵城在赵城县南三十五里。按今县治南至洪洞县治三十五里。洪洞治即宋治。今赵城治又视宋城稍移而北,记所云三十五里,当有误字。或即义宁所置县,在宋城之西三里,今县之西南也。穆王以封造父,赵氏自此始也。守敬按:见《史记 赵世家》。
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山。守敬按:《御览》四十五引《隋图经》,霍山在洪洞县东北,霍水出焉。《一统志》,霍水源出霍山南麓。董佑诚曰,今为赵城县霍山西麓。发源成潭,阔七十步,朱 作涨,全、赵、戴同。守敬按:《御览》、《寰宇记》引此并作 。今订。而不测其深。西南径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赵云:《寰宇记》洪洞县下引《水经》云,霍水出赵城县东三十八里,广胜寺大郎神西,流至洪洞县界。与今本异。
又南过杨县东。
涧水朱作间水,《笺》曰:克家云,疑作涧水。全、赵、戴改涧。赵云:按嘉靖《洪洞县志》,涧河,其源二,出岳阳安吉岭与金堆里。《水经注》曰,涧水东出谷远县西山,径杨县,西流入于汾,是也。会贞按:
明《地理志》,岳阳县北有涧水。东出谷远县县详《沁水注》。西山,董佑诚曰:谷远城在今沁源县南门外。今涧水出岳阳县东北堆金岭,为汉谷远县西境。西南径霍山南,又西径杨县故城北,朱杨县二字讹在霍字上,全删杨县二字,[二二]赵又于故城上增杨县二字,戴订。守敬按:戴订是也。两汉县属河东郡,魏、晋属平阳郡,后罢。后魏复置,属永安郡,在郦氏后,据下文,郦氏时属平阳郡。《地形志》,杨治杨城。《平阳府志》,在洪洞县东南十五里范村,又名危城村。晋大夫僚安之邑也。朱僚安讹作僚公去安,《笺》曰:《郡国志》云,河东郡杨县有高梁亭。晋羊舌大夫叔向邑也。[二三]此云僚公去安,诚所未详。全氏引顾炎武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僚安为杨氏大夫,则公去二字为衍文无疑。赵、戴并依删,是也。朱氏但知《郡国志 注》杨县为叔向邑,而未检《左传》其后分为僚安之邑,故云未详。朱氏博极羣书,而有此失,古人所以有目睫之论也。应劭曰:故杨侯国。守敬按:《汉志》杨县颜《注》引应说。王莽更名有年亭也。其水西流入于汾水。汾水径杨城西,不于东矣。守敬按:此驳《经》过县东之文。《魏土地记》曰:平阳郡,治杨县,郡西有汾水南流者,是也。
西南过高梁邑西。
黑水出黑山,守敬按:《元和志》,黑山今名乌岭山,[二四]在神山县东四十四里,黑水出焉。《一统
志》,黑山在浮山县北四十里,接岳阳县界。西径杨城南,又西与巢山水会。《山海经》曰:牛首之山,劳水出焉,西流注于潏水,守敬按:《中山经》文。疑是水也。孙星衍曰:按《山海经》道里,郦君所证是也。而世以《山海经》劳水为是关中之水,非也。守敬按:郭《注》,今长安西南有牛首山。不知此《中山经》文,在霍太山之南,不得在关中。潏水即巢山之水也。水源东南出巢山东谷,守敬按:《元和志》,潏水今名三交水。《一统志》,崇山在襄陵县东南四十里,三交水出焉。则崇山即巢山,三交水即巢山水也。北径浮山东,守敬按:《元和志》,浮山在襄陵县东南七里。《临汾县志》,山在县东南。又西北流与劳水合,乱流西北,径高梁城北,西流入于汾水。
又南,戴又上增汾水二字。径高梁故城西,会贞按:《郡国志》,杨县有高梁亭。《地形志》,平阳有高梁城。《平阳府志》,城在府东三十七里,高梁都程黄里。故高梁之墟也。会贞按:《左传 僖十五年》,晋史苏繇曰,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春秋 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纳公子重耳于晋,害怀公于此。会贞按:见《左传》。《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三年,朱作三十年,《笺》曰:今本《竹书》作二十年。沈炳巽云:按《竹书》是十三年。[二五]赵、戴改十三。会贞按:《史记 赵世家》,出公十七年奔齐。徐广曰,《年表》云,出公立十八年,或云二十年,又《竹书》一本,周贞定王十一年,出公出
奔齐,正出公之十七年。《索隐》引《纪年》云,出公二十三年奔楚,文虽歧出,总之,出公无三十年,则三十字误无疑。今本《竹书》系于周贞定王七年,当出公之十三年,而《竹书》附《注》,一本,出公二十年,《笺》说所本,盖讹十三为二十,朱又讹二十为三十耳。智伯瑶城高梁。今本作晋荀瑶城南梁。汉高帝十二年,以为侯国,封恭侯郦疥于斯邑也。朱疥讹作介。赵改云:本《表》作疥。全、戴改同。守敬按:《史》、《汉表》同。《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魏无知封高梁侯,以荐陈平功也,当亦在高祖末年,岂又夺以封疥乎?《睢水注》引《陈留风俗传》,郦食其封高阳侯,疥袭封。当亦是高阳。
又南过平阳县东。
汾水又南,径白马城西,魏刑白马而筑之,故世谓之白马城。守敬按:《一统志》,白马故城即今平阳府治。今平阳郡治。守敬按:《地形志》,平阳郡,太和十八年罢。又云,建义元年,改唐州为晋州,治白马城,则在郦氏后。
汾水又南,径平阳县故城东,守敬按:两汉县属河东郡,魏晋属平阳郡。后魏太平真君中省,太和中复置,仍属平阳,皆在今临汾县西南。据《地形志》,晋州治白马城。平阳县,州治。《寰宇记》,魏建义元年,晋州移故平阳城东北二十里白马城为理。县盖与州同移,是县徙治在郦氏后矣。晋大夫赵 之故邑也。《左传 昭二十八年》,赵朝为平阳大夫。应劭曰:县在平河之阳,尧舜并都之也。守敬按:《汉志》颜《注》引应劭曰,尧都也,在平河之阳。又《史记 五帝本纪 集解》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