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水经注疏
水经注疏
叔夜。守敬按:亦略见《晋书 嵇康传》。
恒山为北岳,在中山上曲阳县西北。守敬按:《汉志》常山郡上曲阳恒山,北岳[原误谷。]在西北。[四五]后汉、魏县改属中山。山在今曲阳县西北。
碣石山在辽西临渝县南水中也。赵云:《禹贡锥指》曰,《汉志》右北平骊成县下云,大碣石山在县西南,莽曰碣石。辽西郡絫县下云,有碣石水南入官,不言有山也。及文颖注《武纪》曰,碣石在辽西絫县。絫县今罢,入临渝,此石着海旁。颖字叔良,南阳人,为荆州从事,谓此山临渝之孤石,与班固异。自颖始。《水经》有魏、晋闲人所附益。故亦云碣石在临渝。《后汉志》无骊成,刘昭《补注》遂于临渝言碣石。会贞按:《水经》魏初人作,赵尚未见及。赵自恒山下连为一条,与残宋本同。戴改。
大禹凿其石,守敬按:《汉书 沟洫志》昔大禹治水,破碣石。夹右而纳河,朱夹右讹作右夹,赵据《禹贡》校乙,戴乙同。秦始皇、汉武帝皆尝登之。守敬按:《史记 秦始皇本纪》三十二年,之碣石,刻碣石门。《汉志 武帝纪》,元封元年,东 海上,至碣石。《濡水》篇末 其事。海水西侵,岁月逾甚,而苞其山,故言水中矣。守敬按:详见《河水》篇末。
析城山在河东濩泽县西南。守敬按:《汉志》河东郡濩泽,《禹贡》析城山在西南。后汉、魏县属河东同。在今阳城县西。
太岳山在河东永安县。守敬按:《汉志》河东郡彘,霍太山在东。《分水注》,霍太山即太岳山,《禹
贡》所谓岳阳也。后汉改县曰永安,仍属河东同。在今霍州东南十五里。
壶口山在河东北屈县东南。守敬按:《汉志》河东郡北屈,《禹贡》壶口山在东南。后汉、魏初县属河东同。在今吉州东南。
龙门山在河东皮氏县西。守敬按:《汉志》左冯翊夏阳,《禹贡》龙门山在北。此言在河东皮氏西,盖龙门东西对峙,各指一面言之,在今韩城县东北,河津县西北,黄河两岸。
梁山在冯翊夏阳县西北河上。守敬按:《汉志》左冯翊夏阳,《禹贡》梁山在西北。《公羊传》梁山,河上之山也。后汉、魏县属冯翊同。在今韩城县西。
荆山在冯翊怀德县南。守敬按:《汉志》左冯翊里[古怀字。]德《禹贡》北条荆山在南。后汉县属冯翊同。山在今朝邑县南。
岐山在扶风美阳县西北。守敬按:《汉志》右扶风美阳,《禹贡》岐山在西北。后汉、魏县属扶风同。山在今岐山县东北。
山朱作关山,《笺》曰:《禹贡》无关山。《汉志》扶风 县有吴山在西,古文以为 山。《周礼》雍州之镇曰岳山。郑云,吴岳也。赵改开山,云:按《经典释文 尚书音义》曰,岍音牵,又作 山。马本作开,《释名》曰,吴山谓之开山。盖刘熙,郑康成弟子,而康成,马融弟子也。故同马本。关山,是开山之讹。又脱禹贡北条山也注。戴改 山。守敬按:《一统志》云,两《汉志》皆谓吴山即 山。《通典》、《元和志》、
《寰宇记》俱别有 山,与吴山不相蒙,近志皆因之。然脉络相连,在古只是一山也。在扶风 县之西也。守敬按:汉县属右扶风,后汉、魏属扶风同。山,在今陇州西,赵自析城下连为一条,与各本异,误。又于此下增《禹贡》北条山也六字《注》文,[四六]云,按道元既参用马融、王肃之说,以西顷为中条,嶓 为南条,则宜以 山为北条。《地理志》右扶风 县下云,吴山在西,古文以为 山,雍州山。又总 云,雍州山曰岳。师古曰,即吴岳也。此本《周礼》郑康成说。而《渭水》篇《注》则又引班《志》左冯翊怀德禹贡北条荆山之文。全增同。
陇山、朱此二字合下终南云云为一条,作《经》。戴同。赵二字连上《禹贡》北条荆山也作《注》,云:全氏曰,此篇专释《禹贡》,而陇山非《禹贡》所及。《汉志》陇西郡下,应劭曰,有陇坻在其西也。师古曰,陇坻谓陇 ,即今之陇山。 、陇相接,道元或因 及陇,本《注》中剩字,其后脱落缪置,误作《经》文,未可知也,今改正。终南山、敦物山在扶风武功县西南也。朱敦作惇,戴、赵同。会贞按:朱从吴本作惇。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黄本并作敦。考《禹贡》作惇,《汉志》武功下则作敦,[《续志》同。]此《经》所据也。今改敦以还旧观。《汉志》右扶风武功,太壹山,古文以为终南。垂山,古文以为敦物,皆在县东。[当作南。]后汉、魏县属扶风同,太壹山今曰太白山,在武功县南九十里。垂山今曰武功山,在县南一百里。
西顷山朱脱西字,赵同,戴增。又朱顷作须,《笺》曰:《汉 地理志》作顷,读曰倾。戴、赵改顷。在陇西临洮县西南。赵云:按《汉志》陇西郡临洮县,《禹贡》西顷山在县西,南部都尉治。县西句,此云西
南,盖误截。守敬按:《禹贡,正义》作在县西南,《史记 夏本纪 索隐》同。乃今本《汉志》脱南字。后汉县属陇西同。山在今洮州厅西南三百三十余里。赵此条连上文,与各本异,误。
《禹贡》中条山也。朱《笺》曰:《禹贡》西倾因桓是来,马融、王肃《禹贡说》云,岍为北条,西顷中条,嶓 南条,凡三条也。
嶓 山在陇西氐道县之南。守敬按:《汉志》陇西郡西县下,载《禹贡》嶓 山。《续汉志》亦称西有嶓 山。此言山在氐道,与西接壤也。两汉县并属陇西,山在今秦州南。
南条山也。
鸟鼠同穴山在陇西首阳县西南。会贞按:《汉志》陇西郡首阳,《禹贡》鸟鼠同穴山在西南。后汉、魏县属陇西同。山在今渭源县西。
郑玄曰:鸟鼠之山有鸟焉,与鼠飞行而处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也。会贞按:《诗 秦风 秦谱 正义》引《禹贡》王肃《注》鸟鼠、同穴皆山名,则亦以为二山。鸟名为鵌,似鵽而黄黑色,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处,鼠内而鸟外。孔安国曰:共为雌雄,杜彦达曰:同穴止宿,养子互相哺食,长大乃止。张晏言不相为牝牡,守敬按:《尔雅 释鸟》,鸟为鵌,鼠为鼵。郭《注》云云,亦见《西山经》,郭《注》、郑《注》当同。鼠如
句,鼠字下当有名为鼵三字,与上文对。郭又俱引孔说、张说,此兼采之,惟参以杜说。《书 疏》引李 曰,鵌鼵,鸟鼠之名,共处一穴,天性然也。不如杜详。故因以名山。朱《笺》曰:沈约《宋书》,沙州甘谷岭北,有雀鼠同穴,或在山岭,或在平地。雀色白,鼠色黄,地生黄紫花草,便有雀鼠穴。此虽非本注,存之以广异闻。
积石在陇西河关县西南。守敬按:《汉志》金城郡河关,积石山在西南羌中。后汉、魏县属陇西。今曰大雪山,在西宁边外西南五百三十余里,黄河北岸。
《山海经》云:山在邓林山东,河所入也。戴云:案《山海[《西山》]经》郭璞《注》引此为《水经》之文,其《注》乃后人所托,[四七]不足据证。守敬按:见《西次三经 注》。
都野泽在武威县东北。会贞按:《漢志》武威郡武威,休屠澤在東北,古文以為豬 澤。《史记 夏本纪》作都野。后汉县属武威同。泽在今镇番县东北。
县在姑臧城北三百里,会贞按:《寰宇记》,县在番和县西北三百里。在今镇番县北。东北即休屠泽也,古文以为猪野也。朱《笺》曰:《禹贡》,至于猪野。其水上承姑臧武始泽,会贞按:《通鉴》晋永和十一年, 宋混军于武始大泽。《地形志》,襄城有武始泽。今水曰三坌河,俗呼为郭河,源出武威县南境重山中。泽水二源,东北流为一水,径姑臧县故城西,朱脱径字,戴、赵增。东北流,水侧有灵渊池。朱渊作源,《笺》曰:宋本作渊。戴、赵改。会贞按:残宋本、明钞
本并作渊。《寰宇记》,灵泉池在姑臧县南城中。《十六国春秋》,张玄靓五年,有大鸟集灵泉池。后 吕光太安三年,宴 僚于灵泉池。王隐《晋书》曰:汉末,博士炖赵作敦。煌侯瑾,善内学,语弟子曰:凉州城西,泉水当竭,有双阙起其上。朱脱起字,赵以《晋书 张轨传》校增,全、戴增同。会贞按:《类聚》六十二引王隐《晋书》有起字。至魏嘉平中,武威太守条茂,起学舍,筑阙于此泉。太守填水,造起门楼,与学阙相望。会贞按:《张轨传》略同。泉源徙发,赵徙改陡,云:陡,音斗,通作斗。《史记 封禅书》。成山斗入海。昌黎《答张十一诗》,斗觉霜毛一半加。皆其义也。全改同。重导于斯,故有灵渊之名也。泽水又东北流径马城东,守敬按:《地形志》武兴郡有马城县,取此城为名。──城即休屠县之故城也。守敬按:汉县属武威郡,后汉因,后省。《地形志》,襄城有休屠城。在今武威县北六十里。至后魏武兴郡有休屠县,则别一城矣。本匈奴休屠王都。──守敬按:《寰宇记》休屠城即汉休屠王所理之地。谓之马城河,又东北与横水合,水出姑臧城下,武威郡凉州治。守敬按:汉县为武威郡治,后汉、魏、晋因,后魏改曰休中,仍为郡治。今武威县治。州治见下。《地理风俗记》曰:汉武帝元朔三年,改雍赵有州字。曰凉州,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也。守敬按:《晋志》略同。《释名》西方寒 。或曰河西土田薄,故曰 。迁于冀,全云:按《续志》 州刺史治汉阳陇县,其再迁冀,则中叶以后
事。会贞按:献帝时, 州治冀,见《魏志》阎温及《蜀志 马超传》。晋徙治此。守敬按:《通典》,魏、晋并置 州,理武威。盖建安十八年省 州,后魏文帝复置州于此,而晋因之也。王隐《晋书》曰:凉州有龙形,故曰卧龙城,南北七里。东西三里,本匈奴所筑也。会贞按:《类聚》八十三引王隐《晋书》此文,作 州城有卧龙形,足证此脱城字,卧字,惟七、三下并有十字,则非。《通鉴》晋升平三年,《注》引王隐,三作二,亦微误。《张轨传》作七里、三里,与此同。《后汉书 窦融传 注》引《西河旧事》, 州城,昔匈奴故盖臧城,后人音讹名姑臧。及张氏之世居也,朱及讹作乃,赵据黄本改,戴改同。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并作及。《晋书》,自张轨为 州牧,至天锡,凡九世。又增筑四城,箱各千步。东城殖园果,命曰讲武场,北城殖园果,命曰玄武圃,皆有宫殿。守敬按:《御览》一百九十七引王隐《晋书》增筑以下同。中城内作四时宫,随节游幸,并旧城为五。街衢相通,二十二门。大缮宫殿观阁,采绮妆饰,拟中夏也。守敬按:《晋书》,张茂大城姑臧,修灵均台。又张骏于姑臧城南筑城,起谦光殿,画以五色,饰以金玉,穷尽珍巧。殿之四面各起一殿,东曰宜阳春殿,以春三月居之。南曰朱阳赤殿,夏三月居之。西曰政刑白殿,秋三月居之,北曰玄武黑殿,冬三月居之。又张重华母严氏居永训宫,所生母马氏居永寿宫,又张天锡居安昌门、平昌殿。皆可与此相参证。若后 、南 《载记》称北城、南城,又称朱明、青阳等门,及融明观、紫阁,大率仍张氏之旧也。其水侧城北流,注马城河。守敬按:水在今武威县东。河水
又东北,清涧水入焉,俗亦谓之为五涧水也。水出姑臧城东,而西北流注马城河。守敬按:《晋书 载记》,秃发檀率步骑三万,次于五涧。即此。《寰宇记》番和县下,引《周地图记》,青涧源与五涧水合流。分青涧、五涧为二,误。又姑臧县下云,五涧谷水,自番和县界北流入白海。水亦在今武威县东。河水又与长泉水合,水出姑臧东揟次县朱《笺》曰:按《汉 地理志》,揟次县属武威郡。孟康云,揟音子如反,次音咨。旧本作楫,误。守敬按:两《汉》、《后魏志》作揟,《晋志》作揖。汉县属武威郡,后汉、魏、晋因。后魏属昌松郡。在今古浪县北。王莽之播德也。西北历黄沙阜,而东北流注马城河,守敬按:今黄洋川出武威县东南,北流,又东北入郭河,盖即此水也。又东北径宣威县故城南,守敬按:汉县属武威郡,后汉、魏、晋因。后魏[《志》误作《宜盛》。]为武安郡治。在今镇番县南。又东北径平泽、晏然二亭东,守敬按:《汉志》,休屠,莽曰晏然。是休屠即晏然,此称晏然亭,似即王莽之县,而去休屠故城颇远,岂王莽改晏然时,有迁徙欤?《地形志》武兴郡有晏然县,盖又以亭为县也。又东北径武威县故城东。汉武帝太初四年,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置武威县,武威郡治。朱脱治字。赵增云:阎若璩曰,汉武帝太初四年,以休屠王地,置武威县,为武威郡治。县居班《志》之第二。戴增同。赵又云:齐召南曰,《本纪》元狩二年置武威、酒泉郡。《志》云,武威郡,太初四年开,则不同时矣。疑当以《纪》为是。按《功臣表》昆邪以元狩二年封,则《志》误也。善长又误仍之。守敬按:《注》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云云,此明
明引《武纪》之文。疑郦氏本作元狩二年,后人据《汉志》改之。王莽更名张掖。《地理志》曰:谷水出姑臧南山,北至武威入海。届此水流两分,一水北入休屠泽,俗谓之为西海;一水又东径一百五十里入猪野,世谓之赵有为字。东海,通谓之都野矣。全云:《汉志》,武威郡姑臧县,南山,谷水所出,北至武威入海,行七百九十里。道元以为通谓之都野,是也。考苍 县南山, 陕水所出,北至揟次入海。休屠县都尉治熊水鄣。谷水、 陕水、熊水,皆泽之所属也。 ,师古曰,古松字也。陕音下陕反,两山之间也。 陕,陕名。守敬按:《一统志》三岔河自武威县东北流出边又三百余里潴为大泽,方广数十里,俗名鱼海子,即古休屠泽。但《水经注》谓其东别有潴野,与《汉志》谓休屠即潴野泽,异。而《括地志》谓都野泽在姑臧城东北二百八十里,似指今古浪县东 陕水出边所汇之泽为潴野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