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疏

浙江又东注于海。守敬按:今率水自休宁县东流,经歙县,曰新安江。又经淳安县、寿昌县、建德县,又东北曰富春江。经桐庐县、新城县、富阳县,又东北曰钱塘江。经钱塘县、萧山县,至海宁州南入于海。故《山海经》曰:浙江在其东,在闽西北入海。戴以在其东三字为衍而删之。守敬按:《海内东经》有此三字。郝懿行曰,其字疑讹。据《寰宇记》引作蛮,[四一]郭《注》,黟即歙也,黟亦引作蛮。以《地理志》、《说文》证之,当是也。径删失之武断。韦昭以松江、浙江、浦阳江为三江。守敬按:《吴志》本传作韦曜。裴《注》本名昭,史为晋讳改。《越语 注》浙江作钱塘。《史记 夏本纪 索隐》引韦昭亦作钱塘江。浙江于余暨东合浦阳江,是言浙江,已包浦阳,不得分而为二。而岷江正环吴之境,不得独遗之。《沔水注》引郭璞曰,三江者,岷江、松江、浙江也。故胡渭云,以此当《国语》之三江,则长于韦矣。郦氏但取浦阳江之名,未遑计及此也。
斤江水出交址龙编县,东北至郁林领方县东,注于郁。戴云:按《汉书》作斤员水。会贞按:朱作斤江,误。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并作斤南,是也。《汉志》作斤员,亦非。详见《温水》篇。又朱址作趾,全、赵同,戴作址。按黄本作址,与《江水》、《叶榆》等篇同。龙编县见《叶榆》篇。《汉志》临尘有斤员水,领方斤员水入郁。《温水经》云,郁水东至领方县东,与斤南水合。《注》临尘县有斤员水,径临尘东,入领方县,流注郁水。均与此篇《经》、《注》互见。今水曰丽江,源出交趾广源州,东流入广西,经龙州厅、崇 县、新宁州,至宣化县西,为左江。合左江即所谓注郁也。
《地理志》云:径临尘县至领方县,注于郁。
容容、
夜、
●、会贞按:字书无此字。
湛、
乘、
牛渚、
须无、
无濡、
营进、
皇无、
地零、
侵离朱作黎,赵同,戴改。会贞按:黄本、吴本作黎。残宋本、明钞本作离。考《禹贡》之合黎,《水经 山水泽地》作合离,犹《吴志》之黎斐,《文选 辨亡论》又作离斐。盖离、黎音同通假。乃胡渭谓《十六国春秋》吕光遣吕纂讨段业,战于合离,离为黎之误,非也。《经》则本《汉志》作侵离。朱自容容下为一条,赵同,戴改。
侵离水出广州晋兴郡,郡以太康中分郁林置。会贞按:《晋志》元年,分郁林,立晋兴郡。《宋志》晋元帝太兴元年分立,异。郡治晋兴县,今宣化县治。东至临尘,朱东讹作得,赵改行,戴改东。入郁。赵云:按《汉志》郁林郡临尘县下云,又有侵离水,行七百里。亦见《温水注》,云径临尘入领方,注郁。会贞按:《注》侵离水出晋兴郡,就当时之郡言也。临尘,吴时已省。至临尘入郁,就《汉志》为说也。今曰明江,源出上思州,西南流经宁明州,又北,合龙江为尘江,又东合右江,即所谓入郁也。
无会、
重濑、
夫省、
无变赵云:按无变见《温水注》。
由蒲、
王都、
融、
勇外朱自无会至此为一条,赵同,戴改。
此皆出日南郡西,东入于海。朱重一东字,戴、赵删。又此十一字朱讹作《经》,全、赵同。戴改云:今考《经》文,总上二十水见于后,此乃《注》文体例。又朱《笺》曰:汉《地理志》,日南郡有小水十六, 行三千一百八十里,属交州。此无会诸水,盖十六水之名也。容容水在南垂,名之,以次转北也。
右二十水,从江已南,至日南郡也。朱二十作三十,又此十三字作《注》。赵云:按自容容以下,文义难晓。今以双字数之,得十七水耳。而《注》云三十水,岂有脱文耶?《汉志》日南郡下云,有小水十
六, 行三千一百八十里,属交州。稍为近之。全三作二,仍作《注》,云:《汉志》日南郡西卷县下云,水入海,则西卷亦水名。西卷水见《温水注》。戴改二十,改作《注》,云:考《经》文后云,右《禹贡》山水泽地所在,凡六十。体例与此同,今改正。
《禹贡锥指》曰:弱水,《经》不言所出,桑钦以为出张掖删丹县。郑康成曰:众水东流,此独西流。而《水经注》无之,其所经与所入,不可得而详也。一清按:《史记 索隐》曰:《水经》曰:弱水出张掖删丹县,西北至酒泉会水县入合黎山腹。《汉志》张掖郡删丹县,桑钦以为导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即是小司马所引之文。是唐时尚有《弱水》篇,今本尽失之耳。张守节《正义》亦云:合黎水出临松县东,而北流径张掖故城下,又北流至县北二十三里,合弱水。弱水自合黎山折而北流,径沙碛之西,入居延泽,行千五百里。又《汉志》金城郡临羌县下云:有弱水。《说文》曰:弱水自张掖删丹西,至酒泉合黎,余波入于流沙。观此则弱水之源委,约略可得矣。又曰:山也,或曰弱水之所出。《十六国春秋》乞伏札子击吐谷浑,觅地于弱水西。《元和志》弱水在删丹县南山下。《括地志》兰门山一名穷
石,在删丹县西南七十里。《离骚》夕次于穷石。《淮南子》弱水出穷石山是也。《隋书 地理志》删丹县有祀山、弱水。胡渭曰:疑即字之误。《寰宇记》曰:合黎水一名羌谷,鲜水,一名覆袁水,亦名张掖河,南自吐谷浑界流入。《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孔安国云:合黎,水名,在流沙东。即谓此也。详《河水》篇第二篇《注》中。
《禹贡锥指》曰:《传》云:黑水自北而南,经三危,过梁州,入南海。《正义》云:《地理志》,益州郡计在蜀郡西南三千余里,故滇王国也。武帝元封二年,始开为郡。郡内有滇池县。县有黑水祠。[四二]止言有祠,不知水之所在。郑云:今中国无也。《传》之此言,顺《经》文耳。案郦道元《水经》黑水出张掖鸡山,南流至炖煌,过三危山,南流入于南海。然张掖、炖煌, 在河北,所以黑水得越河入南海者,自积石以西,皆多伏流,故黑水得越而南也。渭案:滇池所祠之黑水,即金沙江,与雍州无涉。《山海经》曰:灌湘之山,又东五百里曰鸡山,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鸡山不知在何郡?郭璞无注。而孔《疏》引《水经》以为出张掖之鸡山,检今本无此文,盖其书有散逸耳。《太平御览》引《张掖
记》曰:黑水出县界鸡山,亦名玄圃。昔有娀氏女简狄,浴于玄丘之水,即黑水也。据此则鸡山当在甘州张掖县界,汉为●得县地。今陕西甘州卫西,有张掖河,即古羌谷水,出羌中北流,至卫西为张掖河,合弱水,东北入居延海,俗谓之黑河。此水 不经三危入南海,安得以此为《禹贡》之黑水耶?《山海经》明言南流注于海,必非东北入居延之张掖河,其鸡山恐亦不在县界也。又曰:夏、殷之衰,雍州西北境皆为戎、翟所据。及周室东迁,旧都八百里之地,悉弃以予秦。秦染夷俗,诸侯摈之,不与中国会盟。輶轩之使,莫有过而问焉。 三危西裔之区乎?故屈原《天问》曰:黑水玄趾,三危安在?盖自战国时,此地之山川,已与昆仑弱水,同其渺茫,仅得之传闻而无从目验矣。秦火之后,载籍沦亡。汉兴,治《尚书》者,不能言黑水、三危之所在。武帝通西域,玉门、阳关之外,使者往来数十辈,不闻涉大川而西,可以当古之黑水者。故班《志》张掖、酒泉、炖煌郡下, 无其文。司马彪亦无可言。至郦道元始云:黑水出张掖鸡山,而其所谓南流至炖煌过三危入南海,亦不过顺《经》为义,与他水历 所过之郡县者,详略相去远矣。故杜佑云:道元注《水经》,锐意寻
讨,亦不能知黑水所经之处。唐初,魏王泰《括地志》云:黑水出伊吾县北。此与张掖鸡山,未知孰是?然其所谓南流绝三危者,竟亦不可复寻。禹治黑水,不若治河之详。自屈原已不能知,而 伏生辈乎?自古文《尚书》家,已不能知,而况班固、司马彪、郦道元、魏王泰诸人乎?至若樊绰、程大昌、金履祥、李元阳等,纷纷辨论,系风捕影,了无所得,徒献笑于后人而已!
嵩高为中岳,在颍川阳城县西北。守敬按:嵩高句,《尔雅 释山》文,下泰山、霍山、华山、恒山同。《汉志》颍川郡 高县太室山是为中岳。后汉省 高,入阳城,故《续汉志》颍川阳城有嵩高山。在今登封县北。
《春秋说题辞》曰:阴含阳,故石凝为山。守敬按:《古微书》引同。《国语》曰:禹封九山,山,土之聚也。守敬按:《周语》下太子晋曰,山,土之聚也。又曰,禹封崇九山。此合引之。《尔雅》曰:山大而高曰崧。守敬按:《释山》文,无曰字。《释文》崧又作嵩。《释名》云,山大而高曰嵩。合而言之为崧高,分而名之为二室,西南为少室,东北为太室。戴二为字 作有。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作有太室、为少室。黄本、吴本 作为。《淮南 墬形训 注》,少室、太室,崧高之别名。《类聚》七引戴延之《西征记》,嵩高山,岩中也。东谓太室,西谓少室,嵩高,总名也。
《嵩高山记》会贞按:《初学记》五屡引卢元明《嵩山记》,《寰宇记 河南道》亦一引之,此是卢作。曰:山下岩中有一石室,云有自然经书,自然饮食。会贞按:非也。《类聚》六十二、《御览》八百四十九引《嵩高山记》此条,有此四字,今增。又云:山有玉女台,言汉武帝见三仙玉女,朱脱此四字,戴同。赵谓见字上下有脱文,增作尝见之。会贞按:《御览》一百七十八引《嵩高山记》同。《书钞》一百四十二引稍略。因以名台。朱《笺》曰:《纪异志》,嵩山有玉女捣帛石,立秋前一日中夜,常闻杵声。」
泰山为东岳,在泰山博县西北。守敬按:《汉志》泰山郡博县岱山在西北。岱、泰字古通用。后汉魏县属泰山同。在今泰安县北五里。
岱宗也,守敬按:《书 舜典》,至于岱宗。孔《传》,岱宗,泰山,为四岳所宗。王者封禅于其山,示增高也。有金策玉检之事焉。朱《笺》曰:应劭《汉书 注》云,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于天,登封泰山,刻石记号,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检之封焉。守敬按:此《武帝纪》颜《注》引孟康说,朱氏误为应劭。应云,封于其上,示增高也。则郦所本,此封禅于其山,当封于其上之误。
霍山为南岳,在庐江 县西南。守敬按:《汉志》庐江郡灊县天柱山在南。《尔雅》郭《注》,霍山即天柱山。[四三]《续汉志》作潜,属庐江同。山在今霍山县西北五里。
天柱山也。《尔雅》云:大山宫小山为霍。朱为作曰,赵同,戴改。守敬按:残宋本、明钞本作为。《释山》原文作大山宫小山霍,黄本同。《开山图》曰:其山上侵神气,下固穷泉。全云:按《禹贡》不志霍山,盖以五岳而类及之。赵云:按下又出衡山,则《禹贡》荆州之山为南岳也。此因汉武帝改祀而特记之。守敬按:郝懿行曰,《风俗通》衡山一名霍山,其说是也。《诗 崧高 正义》引孙炎以霍山为误,当作衡山。二说虽不同,要其大意,皆以南岳为指衡山。郭氏不从,而以霍山为指天柱。《诗》及《左 昭四年 正义》引郭《注》,霍山今在庐江 县,潜水出焉。别名天柱山。汉武帝以衡山辽旷,故移其神于此。今其土俗人皆呼之为南岳。南岳本自以两山为名,非从近来也。而学者多以霍山不得为南岳,又言从武帝始乃言之,即如此言,为武帝在《尔雅》之前乎?斯不然也。此盖郭《音义》之文,虽本《尔雅》,以天柱为霍山,但《尔雅》之霍山本谓衡山,不谓天柱,自汉武移岳祠于天柱,而后彼土俗人皆呼之为南岳,此说甚明。可知天柱无妨亦名霍山,而不得冒南岳之名,郭为误据。乃孔颖达不主应劭而驳孙炎,反以郭说为然,谬矣。审如其说,亦止为汉武之南岳而不得为《尔雅》之南岳矣,近洪颐轩着《霍山为南岳解》,深明此义。
华山为西岳,在弘农华阴县西南。会贞按:《汉志》京兆尹华阴,太华山在南。后汉、魏县属弘农,在今华阴县南十里。
古文之敦物山也。朱敦作惇,《笺》曰:《汉书》云,惇物山,垂山也。岂垂、华字相乱耶?赵云:按《汉志》右扶风武功县下云,垂山,古文以为惇物。非华山也。道元误引。会贞按:当作敦物,说见下。
《经》明言敦物在扶风武功县西南,郦氏安得以华山为敦物?此《注》当是后人因《汉志》讹文而妄加。《史记 夏本纪 索隐》引《志》作华山,古文以为敦物可证。[四四]《括地志》误同。
雷首山在河东蒲 县东南。会贞按:《汉志》,河东郡蒲反雷首山在南。《续汉志》作蒲 ,属河东同。《史记 夏本纪 索隐》南作东南。后汉、魏县属河东同山,在今永济县南。
砥柱山在河东大阳县东河中。会贞按:《禹贡》作底,《史记 夏本纪》作砥。又朱无山字,赵同,戴有山字。按残宋本、明钞本有山字。孔《传》,底柱,山名。在河水中,若柱。两汉、魏并属河东。《索隐》引此县东作县南,山在今陕州东北四十里。
王屋山在河东垣县东北也。朱垣下衍曲字,赵据两《汉》、《晋志》删,戴删同。会贞按:《汉志》河东郡垣,《禹贡》王屋山在东北。后汉县属河东同,在今垣曲县东北一百里。赵自雷首下连为一条,与各本异,误。
昔黄帝受丹诀于是山也。会贞按:《抱朴子 极言》篇,黄帝陟王屋而受丹经。
太行山在河内野王县西北。守敬按:《漢志》河內郡 [古文野字。]王太行山在西北。后汉、魏县属河内同。在今河内县北二十里。
王烈得石髓处也。朱《笺》曰:《神仙传》,王烈,字长休,邯郸人。尝之太行山,见山破石裂数百丈,两畔皆青石,石中一穴,有青泥流出如髓,烈取泥试丸之,须臾成石,嚼之,气如粳米饭,用携少许示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