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疏

聊因俗传书之耳。在今始兴县南。邪阶水又西北注于东江。会贞按:今始兴溪西北流,至始兴县西北入浈江。江水又西径始兴县南,守敬按:吴置县,属始兴郡,晋因,宋属广兴郡,齐属始兴郡,梁属安远郡。在今县西北。又西入曲江县,邸水注之。水出浮岳山,山蹑一处,则百余步动,若在水也,因名浮岳山。南流注于东江,守敬按:《齐书 五行志》,永明二年,曲江县山崩,壅底溪水成陂,即邸水也。《一统志》据此《注》,邸水在利水之上,谓浮岳山应在韶石之东,始兴县界。《方舆胜览》,在韶州东北五里。《明统志》,在韶州府东北二十五里。皆误。东江又西,与利水合。水出县之韶石北山。守敬按:今曰锦江,出仁化县东北分水坳。仁化本曲江县地也。南流径韶石下,其高百仞,朱《笺》曰:其一作石。赵云:按其字不误。广圆五里,两石对峙,相去一里,小大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守敬按:《元和志》韶石在曲江东北八十里。两石对峙,相去一里,石高七十五丈,周回五里,有似双阙,名韶石。《寰宇记》引《郡国志》曰,昔舜游登此石,奏韶乐,因名。在今曲江县东北六十里。《广东新图》载韶石山于锦江东,是也。古老言,昔有二仙,分而憩之,守敬按:《酉阳杂俎》韶石下云,晋永和中,有飞仙,衣冠如雪,各憩一石,旬日而去,人咸见之。《寰宇记》引《郡国志》谓在永和二年,而《御览》五十二引王韶之《始兴记》 二仙事于灵石,异。自尔年丰,弥历一纪。利水又南径灵石下,灵石一名逃石,高三十丈,广圆五百丈。守敬按:
《御览》五十二引王韶之《始兴记》,劳口北有逃石,一名灵石。《元和志》,牢石在曲江县东六十里,高七十丈,周回二十一里。《一统志》谓逃、牢声近而讹,在今曲江县东北。耆旧传言,石本桂阳汝城县,朱汝作武,《笺》曰:两《汉 地志》桂阳郡但有临武县而无武城,疑字误也。沈炳巽云:《晋志》桂林郡统武城县。朱氏但见误本作桂阳,疑武城县之有 ,而不知为孙吴所置。戴、赵并从沈说,改阳作林。守敬按:朱疑武城字误,而不知何字之误。沈以桂阳为误,而谓阳当作桂,非也。《寰宇记》,逃石本在桂阳汝城县。《舆地纪胜》逃石在曲江县,引旧《经》云,本在桂阳汝城县。《明一统志》引同,是此武城为汝城之误,今订。汝城县见《耒水》篇。因夜迅雷之变,忽然迁此,彼人来见,叹曰:守敬按:《寰宇记》作商人游此,识而惊曰。石乃逃来。因名逃石,以其有灵运徙,又曰灵石。其杰处,临江壁立,霞驳有若缋焉。守敬按:《元和志》,色备五彩,状若楼观。水石惊濑,传响不绝,商船淹留,聆翫不已。利水南注东江,守敬按:今锦江西南流,径仁化县,又东南至曲江县东北入浈江。东江又西注于北江,谓之东江口。会贞按:《初学记》六引盛弘之《荆州记》,始安郡有东、北二江,北江发源于桂阳之临武黄岑山,东江发源于南康大庾峤下,经始兴县界,南流西转,与北江合于郡东,注于南海。此郦氏称东江、北江所本,而 二水之源稍异。今浈江西南流径南雄州始兴县,至曲江县,南合乐昌水。溱水至此,有始兴大江之名,[三一]赵据
上文庾仲初谓之大庾峤水,改江作庾。戴依改。会贞按:赵改似是,但考《元和志》亦云,溱水一名始兴大江。《舆地纪胜》引之,则此江字不误。《舆地广记》作始兴江。而南入浈阳县也。会贞按:县见下。
过浈阳县,出洭浦关,朱洭讹作淮,戴、赵改。守敬按:《汉志》中宿县有洭浦官,官当作关。此《经》及洭水经》并称洭浦关。郦氏实指关在中宿县,可证。《元和志》,洭浦故关在浈阳县西南四十五里,山谷深阻,寔禁防之要地。钱坫谓即湟溪关,在今英德县西南四十里。与桂水合。守敬按:即洭水也。《洭水经》南出洭浦关为桂水。
溱水南径浈阳县西,旧汉县也,朱汉讹作益,赵据《汉志》改,戴改同。守敬按:两《汉》、《晋》、《齐志》作浈,《宋志》作贞。汉县属桂阳郡,后汉因,吴属始兴郡,晋因,宋属广兴郡,齐、梁属始兴郡。在今英德县东。王莽之綦武矣。戴改基作綦。守敬按:《汉志》本作基,戴氏何用立异改作綦耶?县东有浈石山,广圆三十里,挺崿大江之北,盘址长川之际。守敬按:《元和志》,浈山在浈阳县北四十里,尉佗为城于此山上,名为万人城。今英德县东三十里有英山,产奇石,《县志》谓即浈石山。其阳有石室,渔叟所憩。昔欲于山北开达郡之路,辄有大蛇断道,不果。守敬按:《御览》九百三十四引《宋永初山川记》,始兴郡有大蛇,名青葱。[三二]浈阳县为始兴郡地,此云欲于山北开达郡之路,谓达始兴郡也。大蛇盖即青葱乎?是以今行者,朱《笺》曰:宋本,旧本俱作今者,
吴本增一行字。赵云:按盖宋本、旧本有脱字耳,何足据也。必于石室前泛舟而济也。
溱水又西南,历皋口、太尉二山之闲,是曰浈阳峡。两岸杰秀,壁立亏天。守敬按:《类聚》六引王韶之《始兴记》,梁、鲜二水口下流,有浈阳峡,长二十余里,山岭纡郁,丛流曲勃。《元和志》,浈阳峡一名皋石山,在浈阳县南二十五里,崖壁千仞,猿狖所不能游。《方舆纪要》,皋石山在英德县西南十五里,一名团山。又西南二十二里曰太尉山,一名香炉峡。汉邓彪尝至岭南,召还为太尉,因名。是浈阳峡在皋石山之下,太尉山之上。此《注》作皋口。《通鉴》梁大宝元年作大皋口,[三三]盖本皋口,后变称皋石也。昔尝凿石架阁,令两岸相接,以拒徐道覆。守敬按:《晋书 卢循传》,循与徐道覆闻刘裕北伐,循自始兴寇长沙,道覆寇南康、庐陵,豫章,皆陷之,进逼建康。刘裕遣将军孙楚、沈田子自海道袭番禺,拔之。裕及循战,及大雷,大破之。循南走番禺,道覆走保始兴。裕遣将军刘藩克始兴,诛道覆,循亦自杀。不言于此凿石架阁作道覆略也。
溱水出峡,左则浈水注之,水出南海龙川县,守敬按:县详《 水》篇。今水曰翁江,出翁源县东北展旗山,非出今南雄州之浈江也。《一统志》云,道元出龙川之说,实本应劭。自《元和志》云,浈水在曲江县东一里。《寰宇记》云,浈水源从虔州信丰县分流西至韶州,而浈与东江混。考《汉书》征南越,出豫章,下浈水,龙川本与豫章接界,出豫章而至龙川则下浈水矣。道元云,东溪水出始兴县东,南康县界。晋之南康县,则唐、宋之信丰县也。出信丰者,乃是东溪,一名东江,又曰始兴水,与龙川之浈水
无与。浈水经行之道,断从今翁源始。或知此为古浈水,仍牵于《元和志》、《寰宇记》之说,不得已加南字以别之,误矣。西径浈阳县南,右注溱水。守敬按:今翁江西南流。径翁源县,至英德县东入浈江。故应劭曰:浈水西入溱是也。赵云:按《汉志》浈阳县下,应劭曰,浈水出南海龙川,西入溱。道元引之,分而为二,上句又不云是应说。
溱水又西南,洭水入焉。朱洭讹作●,《笺》曰:当作洭。戴、赵改。守敬按:《洭水》篇见后,此释《经》与桂水合之文。《山海经》所谓湟水,朱讹作●水,戴、赵改湟水。守敬按:湟水一名洭水,见《洭水》篇。今《山海经》作潢水。出桂阳西北,戴北下增山字。东南注肆入郭浦西者也。戴、赵据《山海经》改肆作肄,改郭作敦。守敬按:《海内东经》文。肆字是,不当改,见本篇首。郭、敦未知孰误,当仍旧。毕沅、郝懿行据此改《山海经》作郭,亦臆断。
溱水又西南径中宿县会一里水,守敬按:《异苑》称中宿县千里水,千为一误。今有琶江,出佛冈厅东北,西南流至清远县,东北入浈江,疑即一里水也。其处隘,名之为观峡。[三四]连山交枕,绝崖壁竦,朱峡作岐,戴、赵同。又崖作岸,《笺》曰:一作崖。赵仍,戴改。守敬按:《御览》五十三引此作观峡,又引王韶之《始兴记》,中宿县有观峡,横峦交枕,绝崖岝 。盖郦所本,则岐为峡之误,岸为崖之误,无疑。《元和志》,观亭山一名观峡,一名中宿峡,在中宿县东三十五里。[三五]《舆地纪胜》,峡山在县
东三十里,崇山峻峙,如擘太华,中通江流。今峡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下有神庙,背阿面流,坛宇虚肃,赵改虚作灵。庙渚攒石,巉岩乱峙中川。时水洊至,鼓怒沸腾,流木沦没,必无出者。世人以为河伯下材。朱作林,《笺》曰:当作材。戴、赵改。会贞按:《酉阳杂俎》十亦云,中宿县山下有神宇,溱水至此,沸腾鼓怒,槎、木泛至此沦没,竟无出者,世人以为河伯下材。又《异苑》云,观亭有江神祠坛,经过有不[字误。] 者,必狂走入山,变为虎,异。晋中朝时,县人有使至洛者朱者字在至字上,戴、赵同。会贞按:《御览》五十三引此作有使至洛者,《寰宇记》同,此误无疑,今订。事讫,将还。忽有一人寄其书,云:吾家在观峡前,[三六]朱观下有脱文,戴、赵增岐字。守敬按:于文当有峡字,《御览》引亦无峡字,则脱误已久。戴、赵不知上岐为误字,据增,失之。石闲悬藤,即其处也。但叩藤,自当有人取之。使者谨依其言,果有二人出外取书, 延入水府,衣不沾濡。守敬按:《类聚》八十二引王歆之《始兴记》,[三七]晋中朝有质子将归,忽有人寄其书,告曰,吾家在观亭,亭庙石闲有悬藤,君至叩藤,家人自出。归者如其言,果有二人出水取书,并曰,江伯令君前。入水,见屋舍甚丽。今俗咸言观亭有江伯神也。《异苑》亦载之。言此似不近情,然造化之中,无所不有,穆满西游,与河宗论宝,以此推之,亦为类矣。守敬按:穆满与河宗论宝,见《穆天子传》。详《河水注》一。
溱水又西南径中宿县南, 孙皓分四会之北乡立焉。守敬按:汉县属南海郡,后汉因。郦云,孙皓分四会立,盖后汉末尝废入四会,吴重立也。吴属始兴郡,晋因。宋属广兴郡,齐属始兴郡,梁为清远郡治。在今清远县西北六十里。四会县见《 水》篇。
南入于海。
溱水又南注于郁,而入于海。守敬按:《经》言溱水入海,从《山海经》也。《注》言注郁而后入海,并应《汉志》也。详《洭水》篇。郁水即温水之下流,见《温水》篇。今乐昌水自临武县东南流,径宜章县、乐昌县、曲江县,与浈江会,自下通为浈江,亦谓之北江。西南径英德县,清远县、四会县,分为二水。正派东南径南海、番禺,支津西南径三水县,与西江之支津会,即《注》所谓注郁也。又东南合正派入海。
校记
[一] 「唐山,盖路山之别名也」 按:宋本《寰宇记》百一十五武冈县下云:「唐纠山,《汉志》所谓都梁之路山,资水出焉。」又云:「晋武帝分都梁立为武冈县,今冈东五十里有汉都梁故城是也。」
[二] 「此《注》作武冈……乃别有所据」 按:《元和志》三十云:「吴宝鼎元年改为武冈县,因武冈为名。一云:晋武帝分都梁县置。」杨《疏》谓别有所据,是也。
[三] 「戴、赵增」 按:全氏校本阙佚,王梓材以全氏底本无存,从赵本大小《注》照例补之。
[四] 「《汉表》作洛阳」 按:《汉表》洛陵侯童,长沙定王子,四年三月乙丑封,此作「洛阳」误。
[五] 「名之为茱萸江,盖水变名也」 按:《元和志》三十益阳县下云:「资水一名茱萸江,南自邵州流入,经县南三十步。」
[六] 「《寰宇记》引罗含《记》入作没」 按:《元和志》三十六全义县下湘水条作「日月若出入其中」。
[七] 「如淳曰……九嶷在苍梧冯乘县」 按:《礼记 檀弓》上亦云:「舜葬于苍梧之野。」如淳云:「故或云舜葬苍梧也。」杨氏未引此语。
[八] 「考《史记》云……葬于江南九疑……殆全氏笔误欤」 按:全氏不误。云归葬于江南九疑者,胡氏《通鉴 注》(始皇帝三十七年)引太史公语也。
[九] 「罗含《湘中记》,有雍水注湘」 按:王先谦《集解》作「雍州」,序在第三。今标点本《后汉书》作「灌水」,无校记。
[一〇]「迤逦不断,凡数十里」 按:《清一统志》二百八十二山在东安县北一百五十里,山根迤逦不断四十余里。
[一一]「王隐曰:应阳县本泉陵之北部」 按:标点本《史记 五帝本纪》(页四十五)引《正义》引王隐书,标点作「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象所封也」。
[一二]「赵改衡水作衡山」 按:赵有校,《刊误》云:「《方舆纪要》云:衡山县,汉湘南县地,三国吴析
置衡阳,晋改衡山。水字误。」《疏》未录。其言有据,今补记于此。
[一三]「治湘南」 按:戴本作「治晋湘南」,杨氏驳之。沈钦韩《疏证》乙作「治湘南晋」,从朱及赵也。沈云:「按赵本太守上加晋字,此(指戴本)盖承之。考《州郡志》衡阳内史,宋治湘西,《何承天传》元嘉中出为衡阳内史正是宋人,赵妄加晋字。」
[一四]「《梁书 元帝纪》,李洪雅自零陵率众出空云滩」 按:标点本校改「空云」作「空灵」,据《通鉴》胡《注》「姚思廉《梁书》作空灵滩」是也,但《校记》二十二有排印小误,云「本书《王僧孺传》」,应是「王僧辩」之讹。僧孺梁武帝普通年间已死,事见于《僧辩传》。熊氏作「僧辩」是。
[一五]「水西有橘州子戌」 按:孙说近是,但传钞者二字倒互耳。《清一统志》二百七十六橘洲下引《水经注》作「橘子洲」。沈钦韩径改「橘子州戍」,引《方舆胜览》在善化县西湘江中,今犹此名,准以地望沈改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