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水经注疏
水经注疏
昭《注》引《广志》曰,有阳泉湖。会贞按:明抄本作阳泉口。《通鉴》魏明帝太和六年《注》引此同。《满宠传》阳宜,乃阳泉之误。至《施水》篇之阳渊与此中隔肥、泚、泄等水,邈不相涉,不得牵入。
又北入于淮。守敬按:今史河东北流,径商城县,折西北,径固始县,又东北入淮。
俗谓之浍口朱浍讹作决,赵同,戴改。会贞按:俗谓灌水为浍水,故此复谓之浍口,戴改,是也。非也,斯决、灌之口矣。会贞按:此决水入淮,本决口,灌水入决以入淮,亦可曰灌口,而流俗传呼失实,误灌口为浍口,故郦氏驳之,特正其名曰,斯决、灌之口矣。余往因公至于淮津,会贞按:《北史》本传,孝昌初,梁遣将攻徐州,杨州刺史元法僧于彭城反叛。[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所斩获。未明言到淮南,不知所谓因公至淮津,即此时否?舟车所届,次于决水,访其民宰,与古名全违。脉水寻经,方知决口。朱口讹作水,《笺》曰:宋本作口。赵、戴改云:按上文既以俗谓决口为非,而此又云方知决口,何耶?或恐有脱误。守敬按:赵不知上文决口为浍口之讹,故有此疑。盖灌、浍声相伦,习俗害真耳。守敬按:此申明浍口致误之由,意谓决口即灌口,而灌、浍声近,流俗不觉讹变失真也。
沘水
沘水出庐江 县西南,霍山东北。朱沘讹作泚,下同。赵改云:《后汉书 光武本纪》,与甄阜、梁邱赐战于沘水。章怀《注》,沘水在今唐州沘阳县南。庐江 县亦有沘水,与此别也。章怀所云唐州沘阳县之沘水,是沘水之误。[按此说非,见《比水》篇。]其云庐江 县亦有沘水,即是水也。道元云沘水或作淠,以沘与淠音同,若 此作泚,相去远矣。篇中泚字,俱当作沘。戴改同。
者,山、水名也。《开山图》 山围绕大山为霍山。朱《笺》曰:《尔雅》,大山宫小山曰霍。郭《注》云,宫谓围绕之。郭景纯曰: 水出焉。守敬按:《尔雅》,霍山为南岳。郭《注》,今在庐江 县西,即天柱山, 水所出也。汉武帝以衡山辽旷,因谶纬皆以霍山为南岳,故移其神于此。《汉志》, 天柱山在南。《江水注》引之,亦云天柱山即霍山。《方舆纪要》,霍山在霍山县南五里。又云, 山在 山县西北二十里,绵 深远,与霍山县接界,即霍山矣。《广雅》云,天柱谓之霍山。今谓之皖公山,皖水出焉。别流曰 水合流入于江。今潜水出潜山县西北山,东南流入皖水,又东南至怀宁县西入江。县即其称矣。守敬按:《汉》、《晋》、《宋》、《齐志》作 ,《续汉》、《后魏志》作 ,二字通。汉县属庐江郡,后汉、魏、晋因,宋为郡治。齐郡徙,县属。梁因,后魏复为郡治。[前汉、晋、宋、齐治,作 。后汉复,
《魏志》作 ,二字古通。]在今霍山县东北三十里。《春秋 昭公二十七年》 因楚丧,围 是也。守敬按:《左传》文, 作潜。杜《注》,楚邑,在庐江六县西南。《地理志》曰沘水出沘山,不言霍山,朱《笺》曰:孙云,按《汉志》沘山,沘水所出,北至寿春,入芍陂。师古曰,沘音比,又音布几反。沘,字或作淠。守敬按:《說文》之 水,或以為 之省,但在丹陽,不在廬江,蓋別一水也。《宋书 长沙王道怜传》,芍陂有旧沟,引 水入陂。《通鉴》唐干宁四年,汴葛从周奔还,扬行密等追之,及于淠水。《寰宇记》 水源出多智山。今淠河出霍山县南, 山县西北境山。
淠水又东北径博安县,朱脱淠字,戴、赵增。守敬按:县见《泄水》篇。泄水出焉。守敬按:《泄水》篇见后。
东北过六县东,会贞按:前汉之六县,后汉改六安,据《吴志 孙权传》嘉禾六年,遣卫将军全琮袭六安,当魏景初元年。《朱异传》魏庐江太守文钦营住六安,在魏正始中。是魏仍称六安。《经》作于魏时,当作六安县,而作六县,盖传抄脱安字也。又《注》作径县故城西,与《经》作东不相应,而《注》不辨《经》之误,知《经》本作西也。
淠水东北,右会 鼓川水,水出东南 鼓川,朱脱鼓字,戴、赵增。会贞按:当作水出东南 鼓山《隋志》开化有蹋鼓山,蹋、 通。山当在今六安州东南。西北流左注 水。会贞按:水当在
今六安州南。
淠水又西北径马亭城西,朱作马享,《笺》曰:宋本作马亨。戴、赵改亨。守敬按:非也。《后汉书 丁鸿传》,元和三年,徙封马亭乡侯。章怀《注》引《东观记》,以庐江郡为六安国,所以徙封为马亭侯,是此当作马亭无疑,今订。在今六安州北。又西北径六安县故城西,守敬按:《史记 项羽本纪》,立黥布为九江王,都六。又《布传》,六人。故顾祖禹、高士奇并云,秦置六县,汉为六安国治,后汉改曰六安,属庐江郡,魏初属庐江,后为郡治。晋复曰六,郡徙,县属。宋废。在今六安州北十三里。县故皋陶国也。守敬按:《汉志》六,故国,皋繇后,偃姓,为楚所灭。夏禹封其少子,奉其祀。守敬按:《史记 夏本纪》,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后汉书 张衡传 注》引《帝王世纪》,皋陶卒,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今县都陂中有大冢,民传曰公琴者,即皋陶冢也。守敬按:《史记 夏本纪 集解》引《皇览》,皋陶冢在庐江六县。《括地志》,咎繇墓在寿州安丰县南一百三十里,故六城东,东都陂内大冢也。《寰宇记》,六安县北十三里白沙城上有皋陶庙,东五里有皋陶冢。在今六安州东北。楚人谓冢为琴矣。赵云:按此文与《汝水》篇《注》可参证,《皇览》亦谓之曰岑也。汉高帝元年,别为衡山国,五年属淮南,文帝十六年,复为衡山国,武帝元狩二年,别为六安国,守敬按:自汉高帝以下《汉志》文。高帝元年,立吴芮为衡山王。五年,属淮
南王英布,布亡,属厉王长。文帝十六年,立淮南厉王子勃为衡山王,后徙庐江王赐,武帝元狩二年,立胶东康王子庆为六安王。王莽之安风也,《汉书》所谓以舒屠六。守敬按:《汉书 高帝纪》,五年,使人诱楚大司马周殷,殷畔楚,以舒屠六。晋太康三年庐江郡治。会贞按:当是《太康地记》之文,盖魏自阳泉移郡于此,晋初因之,至后郡仍还阳泉,故《晋志》庐江郡以阳泉居首。淠水又西北,分为二水,芍陂出焉。朱脱芍陂二字,戴据归有光本增,全、赵增同。会贞按:归本增芍陂二字,甚精。此一水即《肥水注》所谓芍陂水,上承淠水于五门亭南,别为断神水者也。因芍陂详叙于彼篇,此只提明一句以与之应。《汉志》沘水北至寿春入芍陂。即是此道。
又北径五门亭西,会贞按:上言分为二水,以芍陂出焉为枝津,此北流乃淠水正流。五门亭详《肥水》篇。西北流径安丰县故城西,守敬按:汉、魏、两晋之安丰故县,在今固始县东,详见《决水》篇。《宋志》南豫州弋阳郡有安丰县,又有安丰郡、县,《齐志》脱。《地形志》霍州、扬州俱有安丰郡、县。考《宋志》弋阳郡安丰下云,旧郡,并为县。安丰郡下云,晋安帝省为县,宋末复立郡。是安丰只一县。未立安丰郡以前,属弋阳,既立安丰郡以后,属安丰。而《宋志》遂两载之。《地形志》之安丰亦先属某州,后没于梁,武定中复有其地,转属某州,因两存之,非有二也。然则南北诸志郡县之同名者,非必尽同时并立,盖得失不常,遂前后复书耳。此安丰县之地,据《寰宇记》,先在霍邱县西南十三里,梁天监元年移于霍邱戍城东北,大同元年改为安丰州,在霍邱县南四十里射鹄 ,并徙旧安丰郡于此。北齐天保七
年,废州为县,遂于无期 置安丰县,在霍邱县东南三十八里。隋开皇三年移就芍陂塘下。是安丰故县之外凡四迁,以时考之,移于射鹄 者,盖郦氏所称安丰县,移就芍陂塘下者,乃隋唐以下之安丰县也。但宋霍邱县即今霍邱县治,今淠河径霍邱东,若安丰在霍邱南,则不得径县西,与《注》不合。故《一统志》谓东晋即侨置安丰于寿州南,引此文为说,县在寿州南,则水适径城西也。《晋书地道记》:安丰郡之属县也,俗名之曰安城矣。守敬按:《寰宇记》,废安城府在安丰县南四里,隋开皇十六年,于白雀驿置,以近安城故名焉。是隋府犹沿俗名矣。
又北会濡水,按:泄水亦谓之濡水。此北会濡水,即《泄水注》所云北流注于淠也。乱流西北注也。朱也讹作之,赵同,戴改。
北入于淮。
水之决会,谓之沘口也。守敬按:今淠河北流,径霍山县,又东北径六安州,又西北至霍邱县东北入淮,俗谓之溜子口。
泄水
泄水出博安县,全氏《鲒埼亭集 跋泄水》篇曰:《说文》,泄水受九江博安洵波,北入氐。洵波不知
所在。《尔雅》濄为洵,则当是濄水之旁出。但濄在淮北,泄在淮南,相望而不相就。许氏安所指乎?所谓入氐者,乃泚[当作沘。]也。赵云:按《汉志》九江郡有博乡县,《续志》无,盖后汉省。《说文》云泄水受博安洵波,岂顺帝以前,曾改博乡为博安乎?顾祖禹曰,即寿州之都陆城。元帝封六安缪王子交为侯邑,[五]考《晋志》又无之。会贞按:段氏《说文 注》谓洵波当作芍陂,氐当作比、[沘]是也。但以为受芍陂入沘,与《汉志》 如溪水受沘入芍陂适相反。窃谓《说文》实从《汉志》传写,误芍陂为洵陂,误沘为氐,又互错耳。段氏尚未见及,赵不知洵波为误字,尤疏。至汉元年封缪王子交为博乡侯,明见《汉表》,景范所本,赵求诸晋,失之远矣。
博安县《地理志》之博乡县也,守敬按:汉县,在今霍邱县南。王莽以为扬陆矣。守敬按:《通鉴》魏甘露二年,诸葛诞据寿春,吴遣朱异赴救,异留辎重于扬陆。胡《注》,即都陆欤?泄水自县,上承沘水于麻步川,朱沘讹作北,戴、赵改。守敬按:明抄本作麻布川,误。《地形志》霍州边城郡,治麻步山,此川盖以山得名。今有河,源出六安州香和岭,与泄水一名濡水音近,盖即此水,但非自淠河出,则上流有湮塞耳。西北出,朱出讹作山,错入历字下。戴、赵改移。历濡溪,谓之濡水也。全云:《汉志》,六安国六县如溪水首受沘,东北至寿春入芍陂,即濡溪水也。
北过芍陂,西守敬按:芍陂详《肥水》篇。与沘水合。朱沘作泚,戴、赵改。会贞按:《沘水》篇见上。
泄水自濡溪径安风县,朱径讹作水,《笺》曰:宋本作口。赵改口,下增径字。戴改水作径。又朱
安风讹作安丰。会贞按:明抄本、黄本、吴本并作安风,今据订。盖此非《决水》篇过安丰东之县,亦非《沘水》篇径安丰西之县,乃《淮水》篇穷水出安风之县也。得此益足证《淮水》篇,安丰为安风之误矣。北流注于淠亦谓之濡口。[六]朱作一谓之其濡口。赵云:其濡口当是濡须口之误。戴改其濡作濡须,又改一作亦。会贞按:濡须坞为孙吴重镇,濡须口见《沔水》篇,在今无为州东南,与此口风马牛不相及,不得混而为一,《注》衍一其字耳。《泄水注》淠谓之泄口,因泄水有濡水之名,故亦谓之濡口。今河自六安州东北流,至霍邱县东入淠河。
西北入于淮。会贞按:《经》上云与沘水合,《注》以为注淠,则已入沘矣。而复云入淮者,与沘并入淮也,此互受通称之例。乱流同归也。朱归讹作国,《笺》曰:宋本作归。戴、赵改。会贞按:此与上篇叙淠水会濡水乱流西北注同。
肥水
肥水出九江成德县广阳乡西。守敬按:汉置合肥县,则肥水之名自久,而《汉志》不载肥水。应劭谓夏水与肥合,其说虽误,[详《施水注》。]足征此地有肥水,而《水经》因以著录。据《尔雅》归异出同流肥,是此《肥水》及下篇《施水》本皆名肥水,以施水径合肥县知之。至汉、魏闲,但以此水为肥水,而以径合肥之水为施水,《水经》遂沿其殊目,然以施水为肥水别,则亦明明谓施水即肥水也。唐卢潘合肥辨识其旨,
详见《施水》篇。今有将军岭在合肥县西四十五里,或云,即广阳乡。
吕忱《字林》曰:肥水出良余山,守敬按:今谓之紫蓬山,在合肥县西南,周十余里,肥水所出也,俗名南肥河。俗谓之连枷山,守敬按:《寰宇记》谓之蓝家山,蓝家与连枷音近,又俗称之变名也。亦或以为独山也。守敬按:《尔雅 释山》,独者蜀。《疏》,山之孤独者名蜀。此独山又以形名,故《方舆纪要》江南大川下,以庐州府西之大蜀山当之。但肥源尚在大蜀山西南,此即《水道提纲》所谓大尖山也,岂古本一山乎?北流分为二水,守敬按:北流二十里而分,见上,分处在今合肥县西北。施水出焉。守敬按:即《施水注》所谓受肥于广阳乡也。
肥水又北径荻城东,朱荻讹获,戴、赵改。守敬按:城当在今寿州东南。又北径荻丘东,朱丘讹作江。赵改云:南、北朝置戍守于此。《魏书 李神传》,为陈留太守,领荻丘戍主。亦曰荻城,梁普通五年,裴邃自合肥拔荻城是也。戴改同。会贞按:《梁书 武帝纪》、《裴邃传》、《南史 裴邃传》、《通鉴》并作狄城,此《注》作荻,与《魏书 李神传》合。据《李神传》,城即在丘上,或城置于丘南隅,故郦氏分叙之。右会施水枝津,朱右讹作又,《笺》曰:宋本作右。戴、赵改。水首受施水于合肥县城东,朱首上无水字,赵同,戴增。会贞按:合肥县详《施水注》,此即彼篇所谓施水之东,分为二水,枝水北出,下注阳渊者也。因阳渊已见彼篇,故不叙,乃详略互见之法。《寰宇记》,废小史埭在安丰县东五十二里。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