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水经注疏
水经注疏
要》云,云杜城在沔阳州景陵县东南,南新市城在承天府京山县东北百里,《水经注》,新市治杜城。杜佑曰,在今富水县东北,《笺》说非也。新市县治也,《郡国志》以为南新市也。中山有新市,会贞按:中山国之新市,在今新乐县西南四十五里。故此加南,分安陆县立。朱讹作立县,赵删县字,戴乙。会贞按:后汉南新市属江夏郡,魏、晋因。宋以中山之新市陷北魏,此去南字。齐、梁因,城见上。又王匡中兴初,举兵于县,号曰新市兵者也。会贞按:《后汉书 刘玄传》,王莽末,新市人王匡、王凤聚 攻离乡聚,地皇三年,匡等北入南阳,号新市兵。富水又东南流,于安陆界左合土山水,世谓之章水。水出土山,守敬按:《梦溪笔谈》,清浊相揉者为漳水,别有云梦之漳水,与涢合流,邑理如螮蝀,数十里方混。《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并云,漳水在安陆县西五十里。即此《注》之漳水,今曰杨家河,出随州西南,则土山在州西南。随之土山县盖取山为名。或谓土山城在州东北五十里,殆未考此文矣。南径隋郡平林县故城西,守敬按:晋置,汉属义阳郡,旋属随郡,后废,宋末改置西平林县,属随阳郡,[三二]齐属东新安左郡,[《志》脱林字。]梁为上明郡治,在今随州东南。俗谓之将陂城,与新市接界,守敬按:新市在平林之东。故中兴之始,兵有新市、平林之号。守敬按:《后汉书 光武帝纪》,伯升招新市、平林兵。《刘玄传》,平林人陈牧、廖湛聚 千余人,号平林兵。又南流,右入富水,守敬按:今杨家河自随州东南流,径安陆县,至云梦县西
北入涢,不入富,与古异。《一统志》云,章水本合富水,始入涢,自明弘治中,涢水直 而南,遂与章水合流,自此章水不复入富,富水亦不复入涢,而径达于汉。富水又东入于涢。守敬按:水今自京山县东南流,径应城县,又南逶迤湖泽之间,至汉川县西入汉,盖下流改道矣。
涢水又径新城南,永和五年,晋大司马桓温筑。会贞按:《初学记》八引《舆地志》,安陆县东[《寰宇记》引作东南。]有新城,桓温征石季龙所筑,南临涢水。在今云梦县东南四十里,城垣尚存。
涢水又会温水。温水出竟陵之新阳县东泽中。守敬按:县见《沔水注》中溾水下。口径二丈五尺,垠岸重沙,端净可爱,靖以察之,则渊泉如镜,闻人声,则扬汤奋发,无所复见矣。其热可以燖鸡,洪浏守敬按:明抄本作流。百余步,冷若寒泉。东南流注于涢水。守敬按:《初学记》九引盛弘之《荆州记》,新阳县东[原误惠。]泽中,有温泉,遥望白气如烟,有车轮双辕形。世传昔有玉女,乘车自投此泉。今人时见女子,往来倏忽,为此《注》所未及。《御览》七十一又引云,人造泉所,一有声则沸从下出,不可止。《寰宇记》,温泉在应城县西南,人静则泉清,人闹则泉沸。《应城县志》,温泉俗称汤池,上池周围二十余丈,水翻沸不息,其南数丈为下池,热稍减,居人于下池之南,引水南出为汤池港,至响水潭,入五龙潭河。据此则温水下流亦有变迁矣。
又右得潼水,水出江夏郡之曲陵县西北潼山,孙星衍曰:曲陵当作西陵。守敬按:《宋志》江夏有曲陵县,本名石阳,吴立,晋太康元年,改曰曲陵。明帝泰始六年并安陆,即此曲陵也。在今应城
县东南。若江夏之西陵,在黄冈县西北,潼水安得出此?《隋志》,应阳有潼水。应阳今应城,即故曲陵地,水出曲陵西北,当出今应城西南。东南流径其县南,县治石潼故城,城圆而不方。东入安陆,注于涢水。守敬按:水自今应城县东南流,当至汉川县东北入涢,今地多沦为湖泽,枉渚交奇,洄湍 澓,故道难详矣。
又东南入于夏。守敬按:《说文》东入夏,以此作东南为合。涢水入沔,而云入夏者,《汉志》沔过江夏谓之夏水也。
涢水又南,分为二水,东通滠水,守敬按:详《江水注》三。西入于沔,守敬按:互见《沔水注》中。谓之涢口也。守敬按:《通鉴》晋建兴三年,荆州将吏郑攀、马隽等,以陶侃被黜,率其徒三千人屯涢口,即此。《初学记》八引《汉水记》,自汉口入二[当作一。]百里,得涢口,有村。今涢水自随州东南流,径安陆县、云梦县、应城县、汉川县,至夏口厅西北,涢口塘入汉。
校记
[一] 「鲁山为尧山之误」 按:此用王念孙说,见《读书杂志》四之六。王云:「此涉上文鲁山而误。今滍水出鲁山县西界之尧山,若鲁山则在县东,非滍水所出。」
[二] 「又东径胡木山」 按:又东上戴重「滍水」二字。
[三] 「此西川当西山之误」 按:熊氏未细味《注》文,上文有「霍阳西川有大岭东谷」,郦《注》驳俗称,大岭非歇马岭,西川非广阳川。
[四] 「水出鲁阳关外分头山横岭下夹谷,东北出入滍」 按:《清一统志》百七十四东北句绝,下重出「东北」二字。
[五] 「应侯之国。《诗》所谓应侯顺德者也」 按:郦《注》释《诗》此语与《毛诗》异。毛释应为当言周武王当顺德,虚词,郦则实指为应国之侯。检陈乔枞《韩诗遗说考》,即引《水经注》此节,又应,《路史 国名纪》:「应,《韩诗》云侯国。」是道元于《诗》亦用《韩诗》之说。郑玄注此《诗》,用毛《传》,郑亦兼治《韩诗》。郦氏于此《诗》则舍毛、郑而采《韩诗》说。陈氏又引《汉志》:「颍川郡父城,应乡,故国,周武王弟所封。」为作应侯之证,别引《路史 盟会图》云:「汝之鲁山有应城。」
[六] 「支离之山,淯水出焉」 按:今本《山海经》作「济水」。郝懿行订讹云:《经》文「济」及《注》文「齐」并当为「淯」。
[七] 「淯水导源」 按:自此以下是《注》文,当提行低一格,钞写者误连上文,混入《经》文,今改正。
[八] 「东径百章郭北」 按:辑本《元一统志》卷三引《荆州记》云:「《张衡碑》北二十里故城曰百章郭,俗呼擘獐郭也。」《注》引自《大元大一统志》三六五南阳府,见王方《辨方志》。沈钦韩《疏证》云:「此转据《水经注》讹文以为古迹。」沈谓「百章」盖「百重」之讹,百重山在南召县南七十
五里。
[九] 「于文当作所未详也……复倒错耳」 按:此说嫌迂曲,颇疑原文不误。《注》意谓皇后城之得名,由于税舍所在,而浴室之得名,则又由于后曾幸此石室耳。《独断》上:「天子所至曰幸。」《后汉书 皇后纪》光烈皇后下有「永平三年冬,明帝从太后幸章陵」,则后与太后车驾所主亦得曰幸也。
[一〇]「后魏复置北雉县,属北淯郡」 按:标点本作「北淯郡」,《校记》四十八引钱氏《考异》云:「当作淯,据《肃宗纪》,北淯与阳并举及《杨大眼传》北淯郡尝有虎患,时大眼为荆州刺史为证,谓北淯以淯水得名。」从钱氏说,是也。
[一一]「东南径房阳城北」 按:沈炳巽《集释订讹》作「方阳」,《汉书 董贤传》亦作「方阳」,《汉表》亦作「方阳」。
[一二]「汉哀帝四年」 按:哀帝凡二元,封孙宠事在建平四年,其次年改元为元寿。
[一三]「在今南阳县北」 按:沈炳巽云:「在今南阳县界东北石桥堡,《崔瑗碑》断石犹存。」
[一四]「邓奉怨汉掠新野,拒瓜里」 按:沈钦韩《水经注疏证》云:「汉字上案文少一吴字。」是也。范《书 岑彭传》有云:「时破虏将军邓奉谒归新野,怒吴汉掠其乡里,遂反,击破汉军。」即其事也。今按此条诸家皆未校及,沈氏治学精细,未可轻诋。
[一五]「《潜夫论》三十五,申城在南阳宛北序山之下」 按:「三十五」原作「九」,书手误「三十五」为
「九」,今改正。原书有《注》云:「北序山即北筮山。」北筮山见《汉 志》班自注。
[一六]「《正义》引《释名》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 按:「而居」原作「旧名」,检《史记 秦本纪》昭襄王三十五年初置南阳郡下《正义》作「而居阳地」,与郦《注》同,不作「旧名」,今订正。
[一七]「《宋志》晋孝武改云阳。《齐志》、《地形志》并作云」 按:《齐志》、《地形志》并作「云」,但《宋志》今标点本仍作「云」,异。今按:昱、育音同,故晋孝武讳嫌名,育缺其半,存云,传写作「云」。作「云」无义。
[一八]「《笺》云:此下原有廿二字重出,今删去」 按:沈炳巽云:「原本讹以此后《经》文西过邓县东及《 水经》文一段错简于此。今删去。」按共二十一字,《笺》本误「一」作「二」,实二十一字。
[一九]「黄淳聚」 按:范《书 刘演传》引作「黄淳聚」,《通鉴》地皇三年《注》引作「潢淳聚」。
[二〇]「黄本自也淯水又东南径士林东至《 水注》汝水于奇 城西别东派时人谓之止共二十余行」 按:沈炳巽云:「此下二十余行错简在三十三卷《江水》篇内,今据宋本改正。」(下文「错简……下」,今据台北本补。)
[二一]「《左传 桓七年》,邓侯吾离来朝」 按:邓侯吾离来朝是《春秋》文,《左传》但云「邓侯来朝名,贱文也。」《疏》误,今订。
[二二]「《文选 陆士衡<辨亡论>》……」 按:《文选》李《注》引郦之《水经注》,邓塞「北」作「者」,「东南」作「东北」,「方俗」作「先后」,「名」作「因」。则朱本讹字,唐时已尔。
[二三]「《寰宇记》,鄾城在邓城南八里」 按:《寰宇记》百四十五邓城县下云:「鄾城即古鄾子之国,邓之南鄙。」
[二四]「今有奥来山,在遂平县西七十里」 按:《方舆纪要》五十「奥来山在遂平县西七十里。」《疏》盖本之。
[二五]「吴房县山溪有白羊涧,涧水旧出羊」 按:今影印本《御览》「涧」作「渊」,与《疏》异。
[二六]「《楚辞 天问 注》,手拍曰扑」 按:王逸《注》无,朱熹《注》作击手曰扑。沈钦韩《疏证》曰:「扑字误,改作拍,亦非,盖本抃,字坏作扑。《集 》:拚亦作抃。《说文》:拊水也。」按:沈说是也。王逸《注》本作「抃」,《天问》有「抃」无「扑」。段玉裁云:「拚,俗作抃。」沈炳巽本正作「抃」,可证。
[二七]「说见王念孙《读书杂志》」 按:《读书杂志》四之三舞阳条云:「此侯所封在瀙水之北,舞水之南,故曰瀙阳侯。舞阳与瀙水,皆在舞水之南,而舞阳乃在舞水之北,则瀙阳之不属舞阳审矣。」
[二八]「赵云:按《寰宇记》引此文,出《圣贤冢墓记》」 按:《寰宇记》百四十二方城县下有:「黄城山即方城山也。」《地志》:「南阳叶县方城邑有黄城山。」朱本作「故《地理志》曰南阳叶方城邑西有黄城山。」《疏》依戴氏改作「《圣贤冢墓记》」,赵引《寰宇记》亦云。今按:仍当作《地志》,不必改,「理」字衍文,当删。朱本不误。《注》文此下即接是长沮桀溺耦耕之所云云,可证。《寰宇记》此语在比阳县「即黄城山也」下。
[二九]「《汉志》安阳县故江国……阳安县故道国」 按:三语皆《汉志》颜《注》引应劭说。
[三〇]「刘弘遣陶侃、蒯桓、皮初等讨昌于竟陵」 按:《张昌传》作「桓」,《刘弘传》作「恒」,《通鉴 注》亦作「恒」,据改。
[三一]「《汉志》江夏郡无新市县,《续志》有之」 按:《续志》有南新市,侯国。
[三二]「属随阳郡」 按:标点本《宋书 州郡志》云:「明帝泰始五年还属郢,改为随阳。」《校记》五十九引洪颐 《诸史考异》云:「顺帝升明二年十一月甲子,改封南阳王翙为隋郡王,改随阳郡。《志》误。」今按《宋书》九十《随阳王翙传》云:「二年,以南阳荒远,改封随阳王。」
《水经注疏》卷三十二
后魏郦道元撰
宜都杨守敬纂疏
门人枝江熊会贞参疏
漻水
漻水出江夏平春县西。守敬按:漻水始见此《经》。《说文》,漻,清深也。兹水殆取清深为名欤?县见《淮水》篇。
漻水北出大义山,守敬按:《舆地纪胜》,大义山在随州东北,几环百里。民居其间,贫富自相取足,有义风,故名。《名胜志》,山在州东北五十五里。《一统志》,在州东北五十里。则漻水出州东北。今州东北一水南流,即此水而失其名。南至厉乡西,守敬按:厉乡详下。赐水入焉。水源东出大紫山,按《寰宇记》,锡水在光化县西北十里,源出随县大浩山。锡与厉声不近,必赐之误,大浩当亦大紫之误。《舆地纪胜》,大紫山在随州东北一百三十里。今有溧河,出州东北五十里
螺蛳山。《一统志》以为即此水。分为二水,一水西径厉乡南,水南有重山,赵改重作童。会贞按:《御览》五十四引此作重,重山本盛弘之《荆州记》不误,见下。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 水动。井今堙塞,遗迹髣 存焉。亦云赖乡,朱脱赖字,戴、赵增。故赖国也,有神农社。会贞按:《初学记》七引盛弘之《荆州记》,隋郡北界有厉乡村,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神农所生。村西有两重,内有周围一顷二十亩地,中有九井,神农既育,九井自穿。又云,汲一井则 井水动。即以此为神农社,年常祠之。《续汉志 注》引略同,是郦所本,而兼采他说。《礼记》[《祭法》]作厉山氏。郑玄曰,炎帝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元和志》,厉山亦名烈山,在随县北百里。《一统志》谓在随州北四十里《汉志》随,厉乡,故厉国。师古曰,厉读曰赖。赐水西南流入于漻,会贞按:今溧河西南流,于随州东北,合州东北南流之水。即厉水也,赐、厉声相近,宜为厉水矣。一水出义乡会贞按:《山海经》[《海内东经》],淮水出余山,余山在义乡西。《元和志》,桐柏县,汉平氏县之东界,梁于此置义乡县。在今桐柏县东。西南入隋,戴作随,下同。会贞按:入隋者,入隋县境也。隋县见《涢水》篇。又注漻。会贞按:此一水在上一水之南。漻水又南径隋县注安陆也。会贞按:安陆县见《涢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