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水经注疏
水经注疏
[二八]「此县之音,苏林、孟康、颜师古、司马贞与郦道元皆音多,自是旧读如此」 按:王氏《读书杂志》卷四之八自注云:「苏林《周 传 注》、孟康《地理志 注》、郦道元《淮水 注》、颜师古《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注》、《百官公卿表 注》、司马贞《高祖功臣侯表 索隐》。」
[二九]「《隋志》,临涣有稽山。稽当作嵇」 按:标点本校正作「嵇」,《校勘记》即引郦氏《淮水 注》改。
[三〇]「又引王粲诗以证是建安中立」 按:《宋书 州郡志》二豫州谯郡太守下云:「按王粲诗『既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粲是建安中亡,非明帝时立明矣。」今按《疏》云「《宋志》云,魏明帝分立」,此语不妥。《宋志》云:「何志故属沛,魏明帝分立。」则谓明帝时立者何承天说,而《宋志》引王粲诗驳何也?当云:何承天谓谯郡故属沛,魏明帝分立,《宋志》引王粲诗以证……。「又」
字当删,二说非出一人,不当曰又。
[三一]「《续志》作虹。会贞按:《续志》作红」 按:标点本作「虹」。《校勘记》云:「汲本作红。」熊据汲古阁本。今按:刘昭《补注》引《地道记》云:「《左传 昭八年》大搜于红。」杜《注》云:「红,鲁地,沛国萧县西有红亭。远,疑。」《清一统志》卷九十四泗州下虹县故城条云:「梁武帝于此置贡城戍,后魏复置虹县。《汉志》作「 ,莽曰贡。」师古曰:「 亦音贡。」是 本有贡音,梁时犹尔,不必作「红」。(引文中此节文已据台北本删并改。)
[三二]「王莽更名其县曰肴城」 按:标点本《汉 志》作「莽曰育城」,误,「育」当作「肴」,以此证之。
[三三]「潼沱为激沟」 按:梁本作「潼沱」,《元和志》十锺离县下引作「潼沱」,《寰宇记》百二十八引亦作「沱」,今有沱河。
[三四]「九月淮堰坏」 按:「九」原作「八」,《笺》作「九月」,《疏》引误作「八」,证以《通鉴》亦作「九月」,今订。又《笺》此下有「死者十余万口。」《疏》脱六字,当补,否则突接「《南史》杀数万人」,不明晰。
[三五]「史称乡在蕲西」 按:「称」原作「极」,「史极」疑是「《史记》」之误。(今据台北本改「称」。)
[三六]「又东北至下邳淮阴县西……魏属广陵,《经》作于魏人,当作广陵淮阴」 熙仲按:淮阴,《汉志》属临淮郡,《续志》属下邳,《宋志》临淮太守下淮阴令云:「《晋太康地志》属临淮。」《通鉴 注》言魏广陵郡徙治淮阴。但胡《注》于黄初六年两言「下邳淮阴县」,是淮阴仍属下邳郡。至魏明帝时,青龙二年五月,孙权始遣孙韶、张承入淮向广陵、淮阴。广陵与淮阴并称,似非广陵之
淮阴,《通鉴 注》徙治之说未见于《宋志》。而《晋太康地志》始言淮阴属临淮郡,则其前当仍属下邳郡。谓广陵郡徙治之说或出误会。拙稿《考水经作书年代》,上限在黄初二年,即吴嘉禾二年之前十一年,下限在黄初六年。又云:广陵太守,晋武帝太康之年治淮阴故城。
[三七]「(《宋志》作甬,依《通鉴》引改。」 按:《通鉴 注》云:「《五代志》作甬城。」标点本《隋 地理志》漏校。标点本《宋志》校改,详其《校勘记》三十一及四十二。
[三八]「《孟子》云,淮注江,非误」 按:此赵改,胡氏原文作:「《孟子》云淮注江亦误。胡氏意中渎水首受江,自广陵至山阳入淮,是其水自南入北,非自北入南,故云《孟子》亦误。
[三九]「逗白马以憩舲」 按:「逗」原作「径」,《晋书 谢灵运传》「径」作「逗」,「径」是讹字。逗,范《书》音住,言住留白马湖,使舟行得小憩也。今订正作「逗」。
[四〇]「不思崖亦岸也,见《荀子 劝学》篇《注》」 按:《吕览 召类》篇《注》云:「浦岸,一曰崖也。」亦崖亦岸也之一证。
[四一]「朱径作匡,《笺》曰:匡字 ,未详」 按:沈炳巽云:「又下当有径字,或匡字是径字。」
[四二]「宋省。至后魏武定七年复改,梁招远曰朐,属琅邪郡」 按:于文不顺,依《魏书 地形志》海州琅邪郡原《注》,晋下接萧衍改为「招远」,武定七年复之次序,改乙「梁招远」三字于宋省下,至后魏上。
[四三]「《寰宇记》同」 按:金陵局刻本无「阙」字,乃与今本《史记》同,与《疏》异。
[四四]「二州……刺史……内附」 按:此文及小《注》为钞书者颠倒在前,当移入「送衍青冀」下。「《魏书 世宗纪》」当上承上行「始治郁州上」五字下。今订。
[四五]「是郦氏时青州正治郁州也。此当作今青州治」 按:沈钦韩《疏证》云:「《宋州郡志》:明帝失淮北,于郁州侨立青州。《地形志》武定七年改海州,治龙沮城。则道元时犹为青州,《注》讹青为郁。」沈氏所见与熊氏同,而沈在前。杨氏于沈书未之见,竟轻诋之,可惜。
[四六]「其山自苍梧徙至……」 按:《元和志》三十六梧州苍梧县下有「郁水南去县八里」。传言或因郁水而起。
[四七]「今存牛栏一村」 按:《寰宇记》二十二朐山县下云:「牛栏村,《郡国志》云:糜竺放牧之所,今民祭犹呼糜堆。」即此村。糜竺,《三国 蜀志》云:「东海朐人。」《一统志》七十二有牛栏村。
[四八]「《唐志》始有《连山》十卷,司马膺《注》」 按:《旧唐志》作「《归藏》十三卷」,《注》:「《殷易》,司马膺注。」司马膺注《归藏》,而无连山。《新唐志》则有《连山》十卷,司马膺注《归藏》十三卷,「司马膺《注》」四字属下《归藏》读。熊氏《疏》与《旧唐》异,以四字属上连山读。今按《旧唐 经籍志》依母照四部书目,前无连山,且是小注,释《归藏》为《殷易》后,方云司马膺《注》,文亦明晰。疑熊氏句读有可商榷。《新》、《旧》二《志》都未言膺注连山,可证。
[四九]「去则三尺所见东北倾石」 按:《书钞》一百二引无「所」字,孔云「见上有文字」。今按:「所」作许解,三尺所犹言三尺许。见字依刘《注》属上读。
[五〇]「老而托纺焉。取其纑而夜缒,缒绝,鼓噪」 按:郦氏约《左传》原文过简,今略释之。此老妇怨其夫为莒子所杀,欲复仇,及其年老时,托居于纪鄣,以纺为生。纺麻作布,其布长短,以城高为度。平时藏之,齐人来攻,则投布于城外。齐人取布夜缒而登城。登者六十人,缒布断绝,登者鼓噪,城下齐师亦鼓噪,莒子惧,启西门而逃。
《水经注疏》卷三十一
后魏郦道元撰
宜都杨守敬纂疏
门人枝江熊会贞参疏
滍水
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全云:按《左传》楚子上与晋师夹泜而军。杜预曰,泜水出鲁阳县东,经襄城、建陵入汝,即滍水也,盖音同字异耳。守敬按:《后汉书 光武帝纪 注》、《文选 南都赋 注》引此并无之字,而《御览》六十三引亦有之字,则自宋已衍。《汉志》,南阳郡鲁阳鲁山,滍水所出。鲁山为尧山之误。[一]《说文》,滍水出南阳鲁阳尧山,此《经》亦云出县西尧山,其明征也。
尧之未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守敬按:见《左传 昭二十九年》。《汲郡古文》,孔甲七年,刘累迁于鲁阳。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故
张衡《南都赋》曰: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守敬按:《赋》见《文选》,祠于作祀乎。尧山在太和川太和城东北,滍水出焉。会贞按:《汝水注》,汝水东流,径太和城北,又东屈尧山西岭下。是尧山在太和城东北无疑。至太和川则异。滍水东流,此云出尧山下,云又历太和川,是尧山在太和川西,而不在东北。太和川,当太和山之误。太和山、太和城并详《汝水》篇。《元和志》,滍水出鲁山县西大陌山。《寰宇记》,尧山俗名大陌山,亦号大龙山。今水曰沙河,出鲁山县西九十里没大岭。张衡《南都赋》曰:其川渎则滍、澧、 、浕,守敬按:《汝水》篇有醴水,《比水》篇亦有澧水,《文选 注》引《山海经》澧水出雅山,则以《汝水》篇之水当之。 水详《比水》篇,浕水见《沔水》篇白水下。发源岩穴,布濩漫汗,漭沆洋溢,总括急趣,守敬按:黄本作总激急趣,《御览》六十三引同,《文选》作总括趋欱。箭驰风疾者也。滍水又历太和川守敬按:大和川以近大和山得名。《魏书 高祖纪》太和十七年襄阳蛮酋雷婆思等率一千三百余户内徙,居于太和川,即此。东,径小和川,守敬按:滍水只一水,上称太和川,此又称小和川,盖乡俗以意名之也。又东,温泉水注之。水出北山阜,七泉奇发,朱脱阜字。赵据《寰宇记》校增,又改泉作源。戴改同。守敬按:《寰宇记》、《名胜志》引此并作七泉,泉字自通,不必改。《泗水注》五泉俱导,是其证。泉在今鲁山县西。炎热特甚。阚骃曰:县有汤水,可以疗疾矣。戴删矣字。汤侧又有寒泉
焉,会贞按:今有凉泉,在鲁山县西八十里。地势不殊,而炎 异致,虽隆火盛日,肃若冰谷矣,浑流同溪,南注滍水。朱南下有流字,戴、赵删。又东径胡木山,[二]会贞按:山在今鲁山县西。东流又会温泉口,水出北山阜,炎势奇毒。痾疾之徒,守敬按:《寰宇记》引此痾作 ,二字同。无能澡其冲漂。救养者朱《笺》曰:《白氏六帖》作救痒。戴改痒。赵云:按痒本作●,《荀子 荣辱》篇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凡 ,后人所加。咸去汤十许步别池,然后可入。汤侧有石铭云:皇女汤,可以疗万疾者也。守敬按:据石铭,此温泉又有皇女汤之名。而《新唐志》云,梁县西南五十里有温汤,可以熟米,即此。下引杜说, 皇女汤之事,接云,又有黄[黄皇通。]女汤,则分温汤、皇女汤为二,失之。《元和志》温汤水在鲁山县西四十里。《一统志》称旧《志》皇女汤有上、中、下三泉,上水微温,中水平温,下水最热如沸。在鲁山县西六十里。故杜彦达云:状如沸汤,朱状讹作然,戴、赵同。守敬按:《元和志》作状如沸汤,是也。可以熟米,饮之,愈百病。朱饮之作饭而,《笺》曰:一作饮之。戴、赵改。守敬按:明抄本作饮之。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饮,朱饮作饭,《笺》曰:一作饮。戴、赵改。守敬按:明抄本作饮。多少自在。四十日后,身中万病愈,三虫死。守敬按:柳宗元《 尸虫文序》,道士言,人皆有尸虫三,处腹中,伺人隐微失误,日庚申,出谗于帝。《酉阳杂俎》,上尸,青姑伐人眼,中尸白姑,伐人五藏,下尸血姑,伐人胃肺。学道遭
难逢危,终无悔心,可以牢神存志。即《南都赋》守敬按:张平子《南都赋》见《文选》。所谓汤谷涌其后者也。然宛县有紫山,守敬按:紫山在宛县北,见《淯水注》。山东有一水,东西十五里,南北二十朱十作百,戴、赵同。黄本作步,与下复,明为讹字。吴臆改作百,朱从之,亦非。守敬按:明抄本作十是也。今订。步,湛然 满,无所通会,冬夏常温,世亦谓之汤谷也。《笺》曰:盛弘之《荆州记》曰,南阳郡城北有紫山,山东有一水,无所会通,冬夏常温,因名汤谷。非鲁阳及南阳之县故也。赵云:按《汉志》宛、鲁阳俱属南阳郡,何以云非鲁阳及南阳之县?殊不可解。郦盖以宛有汤谷,鲁阳亦有之,《南都赋》所云,是宛之汤谷,非鲁阳之汤水。西京南阳治宛,而王莽更宛曰南阳,故亦或有直称宛为南阳之县也。然文义特晦。守敬按:《注》明云温汤即《南都赋》所谓汤谷涌其后者也,随称宛县之汤谷而驳之。以温泉去南都,比宛县汤谷为远,故云张平子广言土地所苞,明非此矣,此字指宛县汤谷,赵氏乃谓郦以《南都赋》所云,是宛之汤谷,非鲁阳之汤水,语适相反。观《注》未审。至赵释南阳,以王莽之南阳为说,殊嫌迂曲。且既云是宛之汤谷,何谓非南阳之县,与正文尤不合。此句显有讹误,又疑是衍文。张平子广言土地所苞,明非此矣。守敬按:《文选 南都赋 注》引盛弘之《荆州记》文,则以宛县之汤谷当之。朱珔《文选集释》亦云,郦说未然。宛正为南阳郡治,汤谷在城北,故曰涌后。淯水在县南,故下云淯水荡其胸,后字、胸字,
确不可易,不应转舍此而偏举鲁阳之温泉也。滍水又东,房阳川水注之。水出南阳雉县西房阳川,北流注于滍。守敬按:雉县详《淯水》篇。其 洱水径房阳城北,俗谓之房阳川,是城即在水南,因以为名。此水在洱水之北,又隔淯水,则去房阳城甚远,不应亦有房阳川之名,疑有误字。水在今鲁山县西南。滍水之北有积石焉,世谓女灵山。守敬按:山在今鲁山县西。其山平地介立,不连冈以成高,峻石孤峙,不托势以自远,四面壁绝,极能灵举,远望亭亭,状若单楹插霄矣。北面有如颓落,劣得通步,朱通作道,《笺》曰:当作通。戴、赵改。好事者时有扳陟耳。会贞按:此条 女灵山之特拔,形容尽致,未见他书,盖道元为鲁阳太守时,以目验得之。滍水又与波水合,水出霍阳西川,大岭东谷,会贞按:霍阳山详《汝水》篇,此西川当西山之误。[三]俗谓之歇马岭,川曰广阳川,非也。会贞按:《名胜志》,鲁山县西八十里,有歇马岭,犹沿俗称。今有水出鲁山县西北,东南流入沙河,盖即波水,则并无广阳之名矣。《一统志》谓波水出歇马岭下,流入汝,乃本此《注》为说耳。即应劭所谓孤山,波水所出也。马融《广成颂》曰:浸以波、溠。会贞按:《广成颂》见《后汉书 马融传》,《汝水》篇详引之。其水又南径蛮城下,会贞按:城当在今鲁山县西北。盖蛮别邑也,俗谓之麻城,非也。守敬按:《汝水注》麻解城,故鄤乡城也,谓之蛮中。《左传》所谓蛮氏。杜预曰,伊洛之戎。陆浑,蛮氏城也。俗以为麻解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