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疏

汉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阳共王子婴为侯国,全云:按此条足补《汉表》之《注》,然后知非涿之利乡也。守敬按:《史》、《汉表》同。王莽更之曰流泉。游水又北,历羽山西。《地理志》曰:羽山在祝其县东南。守敬按:《汉志》作在南,证以《山水泽地》篇亦作在南,此东字似衍。又五书《疏》引《志》作西南,《左传》杜《注》、《山海经》郭《注》同。《晋志》作在西。《隋志》,朐山县有羽山。《元和志》,在县西北一百里。《明一统志》在赣榆县西八十里。在今海州西北。《尚书》曰:尧畴咨四岳得舜,朱畴咨讹作时曰,全云:二字,当畴咨之误。戴、赵改畴咨。会贞按:明抄本咨字是也,惟作时犹误耳。进十六族,殛鲧于羽山,是为梼杌,与驩兜、三苗、共工同其罪,故世谓之四凶。鲧既死,其神化为黄龙,朱《笺》曰:龙字误,《晋语》作黄能,韦昭《注》,能似熊。宋庠《音释》云,能,乃来反。《字林》云,能足似鹿,又为 类。东海人祭禹庙不用熊白及 为膳。《汲冢晋春秋》云,平公疾,梦朱罴窥屏,则又变能为罴矣。全云:黄龙见于《山海经》郭《注》之《开筮》。会贞按:《海内经 注》,《开筮》曰,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戴改黄熊。入于羽渊,会贞按:《释例》郯地内,羽渊在祝其县西,羽山西南。《续汉志 注》引《博物记》,东北独居山西南有渊水,即羽泉也。是为夏郊,三代祀之。会贞按:尧畴咨以下见《尧典》、《舜典》兼采《左传 文十八年》及昭七年文。故《连山易》会贞按:《周禮 春官 太卜》掌三易之 ,一曰連山。《汉志》、
《隋志》皆不著录,盖已佚。《唐志》始有《连山》十卷,司马膺《注》[四八]多疑《连山》为隋刘炫伪作,而道元在炫前,所见犹是真本。曰:有崇伯鲧,会贞按:《史记 夏本纪 索隐》引《连山易》,鲧封于崇。伏于羽山之野者,是也。游水又北径祝其县故城西。守敬按:汉县属东海郡,后汉因,魏属东海国,晋属东海郡。宋废。在今赣榆县西五十里。《春秋经》书:夏,公会齐侯于夹谷。《左传 定公十年》,守敬按:定公十年四字,当在上句春秋下。公及齐平,会于祝其,寔夹谷也。守敬按:杜《注》,夹谷即祝其。不言所在。而服虔实以祝其县,[见《史记 齐世家 集解》。]《续汉志》同。郦氏因之。《通典》、《寰宇记》等书,相承无异辞。然去齐、鲁之都太远,近儒以莱芜之谷当之,见《淄水》篇。服虔曰:地二名。守敬按:《释例》同。王莽更之曰犹亭。县之东有夹口浦,游水左径琅邪即丘县故城之西。赵即丘改计斤,云:即丘字误,当作计斤。《汉书 地理志》,琅邪郡有计斤县,若即邱则东海之属县也。又云,按计斤县,杜预谓之计基城。乐史云,即《左传》所谓介根城。皆音之转耳。全、戴改同。守敬按:《左传》杜《注》称,黔陬县东北计基城。《寰宇记》,在高密县东南四十里,去游水甚远。即丘在今兰山县东南,实游水之所经。但莒子实起计基,郦引《汉志》,亦是计斤下之文,又缀以世谓之南莒,殊为差互。若以郦氏所叙实指即丘,而《沭水注》言,即丘为《春秋》之祝丘。庄四年杜《注》,祝丘,鲁地,非莒国地。若云计斤在赣榆、祝其之间,则《传》、《注》皆不可信矣。郦氏依附盲左,又墨守班《书》,何至违错如此。考《汉志》东莱、曲成下治水所出,南至沂入海。
说者谓沂字为计斤之误。今本《水经注》缺治水,余疑此盖其烂余之文。因即丘与计斤形近,浅人遂羼入之。其下本谓之北莒,又因其地在莒南,改为南莒。赵氏等且将县名改之,不知其方位全不合也。近丁履恒《游水疏证》考故城极详,而亦沿计斤之误,疏甚。至《地形志》怀仁有莒城,乃后起之名,与莒国无涉也。若西汉即丘属东海,此作琅邪,或郦氏笔误,又水径县城东,西亦东字之误。《地理志》曰:莒子起于此,后徙莒,有盐官,故世谓之南莒也。游水又东北径赣榆县北,守敬按:汉县属琅邪郡,后汉属东海郡,魏省,晋复置,仍属东海郡,宋因,齐、梁属北海郡,后魏武定七年属东海郡,在郦氏后,在今县东北五十里。东侧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一百五十步,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则三尺所见东北倾石,[四九]长一丈八尺,广五尺,厚三尺八寸,一行一十二字。守敬按:此碑《续汉志》赣榆刘《注》、《名胜志》赣榆下引《地道记》东侧巨海作海中,去海作去岸。《初学记》八引王隐《晋书》同,则此有误。五十步,《初学记》同,刘《注》作九十步,疑误。《名胜志》作半里许,又异。刘《注》作去则三尺见,《名胜志》同,此所字衍。长一丈八尺,刘《注》同。《名胜志》作高十一丈八尺,误。广五尺,刘《注》、《初学记》同,并误。《名胜志》作五丈为合厚三尺八寸,《初学记》同。刘《注》,《名胜志》作八尺三寸,异。十二字,刘《注》二作三,《名胜志》作一,并误。《御览》五百八十九引虞喜《志林》,《书钞》一百二引《徐州记》作二,与此同,可证。此碑欧、赵、洪皆不著录,盖已佚。今有秦山在赣榆县东四十里海中。游水又东北径纪鄣故城南。
会贞按:《寰宇记》,纪鄣城在怀仁县东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余。丁履恒曰,今赣榆县北四十余里,石桥镇东赣县海口中,每潮落,往往见城形,相传即纪鄣城北。《春秋 昭公十九年》,齐伐莒,莒子奔纪鄣。莒之妇人,怒莒子之害其夫,老而托纺焉。取其纑而夜缒,缒绝,鼓噪,[五〇]城上人亦噪。莒共公惧,启西门而出,齐遂入纪。会贞按:《左传》文。杜《注》,纪鄣,莒邑也。孔《疏》,纪即纪鄣。故纪子帛之国。《谷梁传》曰:吾伯姬归于纪者也。会贞按:《谷梁 隐二年》文。考《左氏经 隐二年》,纪裂繻来逆女。又纪子帛、莒子盟于密。杜《注》,裂繻纪大夫。又云,子帛,裂繻字。是纪为纪国。《汉志》,淄川国剧县,古纪国。《巨洋》篇载之。此纪即纪鄣,与纪国无涉。且郦氏下引杜说,明知纪与纪鄣为一地,何至取纪国为证?此二句当是后人所加。杜预曰:纪鄣,地二名。东海赣榆县东北有故纪城,会贞按:《释例》莒地内文,地作纪,此误。又无故字,孔《疏》引亦无故字。《通鉴》齐建武二年,青、冀二州刺史王洪范遣军主崔延,袭魏纪城据之。称纪城同。即此城也。朱城讹作水,全、赵、戴改。游水东北入海,旧 之燕岱,常泛巨海,惮其涛险,更沿溯是渎,由是出。《地理志》曰:游水自淮浦北入海。守敬按:见《志》淮浦下。《尔雅》曰:淮别为浒。守敬按:见《释水》。游水亦枝称者也。守敬按:游水自今安东县西枝分北流,经海州赣榆县,又自县西东流,至县东北入海。《方舆纪要》,安东县涟水盖即游水。
钱坫曰,游水今无所考,而安东县北有盐河,东北流,合硕项、青伊二湖,大约即游水,故流为湖水所浸溢而断蚀也。淮水又东入于海。守敬按:篇末当有此句以应《经》,见上,今增。今淮河自桐柏县东流,径信阳州正阳县、罗山县、息县、光州、固始县,又东北径阜阳县、霍邱县、颍上县、寿州凤台县、怀远县、灵壁县、凤阳县、五河县、泗州盱眙县入洪泽湖,径桃源县、清河县、山阳县,又东北至云梯关,入于海。
校记
[一] 「《禹贡锥指》,余山乃桐柏之别名」 按: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卷十三云:「按《说文》云:淮水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地理志》云:南阳郡平氏,《禹贡》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东南至淮陵入海。《水经》云:出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然则此《经》云余山者,或桐柏之异名也。」检《禹贡锥指》第十六未见此语。
[二] 「《寰宇记》,胎簪山在县西北三十里」 按:金陵局本《寰宇记》桐柏县下未见此文,而《禹贡锥指》卷十六导淮自桐柏下引之,此转引。《方舆纪要》卷五十一引同。
[三] 「又乐宁载武阳关」 按:今标点本在《地形志》中南司州下,「武阳」作「咸阳」,但《校记》从温氏校并引《元和志》卷二十七,关在应山县东北一百三十里之说,别引同书卷七申州义阳县下亦见武阳关,甚精密。惜卷二十七误排,应作「二十八」,卷七误排,应作「卷十」,附记于此。《元和
志》卷十义阳县下云:「按义阳有三关之塞,此其一也。武阳、黄岘二关在安州应山县界。长老云:『此关因山为障,不营濠隍,故名平靖。』」又卷二十八应山县云:「澧山关,即《齐志》所谓武阳关也,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又云:「平靖关,因古平靖县为名。」
[四] 「考唐天宝中, 改乐安县为仙居县,乐安山为仙居山」 按:《寰宇记》原文「分轪县立乐安县,唐天宝元年改为仙居县。北仙居山原名乐安山,唐天宝中 改为仙居山。」熊氏此《疏》不宜合而言之。
[五] 「颍川定阴人」 按:今标点本作「颍阴」。
[六] 「知许伟君」 按:沈钦韩曰:「许杨,《后汉书 方术传》。」
[七] 「何故败我濯龙渊」 按:《后汉书 方术传 许杨传》记此语作「何故」,《疏》不从戴作「敢」仍作「故」,是也。郦《注》本《杨传》。
[八] 「《括地志》,黄国……春秋时,黄都在光州定城县西十里」 按:此据《元和志》十光州定城县改正。《括地志》七光州定城引《史记 楚世家 正义》引《志》文,「春秋」并讹作「秦」,「西」并讹作「四」。标点本从讹未校正。秦时安得有黄都,黄早灭于楚成王时矣。
[九] 「按:《元和志》作穆陵关,云在麻城县西北八十八里,穆陵山上」 按:《元和志》二十八黄州麻城县下穆陵关无此数语。《清一统志》光州下木陵关已见上引,又二百六十四黄州府下穆陵关引《元和志》如此作。
[一〇]「宋置光城县,为光城左郡治,齐因」 按:沈钦韩《疏证》云:「钦韩按:《宋州郡志》,以蛮民立郡县者为左郡左县,以别于内郡县。」
[一一]「《初学记》八引此作伍子相,并不作胥」 按:今本《初学记》八作伍子胥,不如熊氏所说。熊改作「伍相庙」,实据《寰宇记》。
[一二]「而《寰宇记》、《九域志》并云,古庐子国」 按:卷五无此语,当在古迹中。
[一三]「汝南郡有富陂县」 按:两《汉志》均作「富波」,《东观记》同。惠栋补引《孙叔敖碑》波与陂古字通,依阚说县多陂塘故曰富陂,亦有义。今按《孙叔敖碑》波障源泉,波即陂。沈炳巽云:「《史记 货殖传》:『木居千石鱼陂』,又《灌夫传》:『陂池田园』,《汉书》俱作波,此一证也。」
[一四]「全云:五字羡文」 按:全七校本、赵氏《刊误》引全校,此下尚有「盖径城南者,即椒水也,何合之有?」
[一五]「晋讳春改阳」 按:晋简文帝母李氏名阿春,孝武时始讳「春」改「阳」。
[一六]「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寔城父矣」 按:孔颖达《正义》云:「杜以地名《经》、《传》不同而传言实者,则以为名有改易也。」
[一七]「昭二十七年《传》使延州来(季子)」 按:「来」下本无「季子」,《左传》原文以「使延州来季子」为句,张氏引文过略,不成句,不宜省,故补「季子」二字。仍加括号。
[一八]「《礼 檀弓》、《公羊》、《史记 吴世家》、《汉书 地理志》皆云延陵,不云延州来」 按:「《公羊》」
下有「误语」二字不得其解,依上下文当是书名,检《国语 吴语》亦无其文,今删。
[一九]「朱脱即字……戴增同」 按:「朱」上原有「官本曰按近刻」,此实录王氏合校本语,与全《疏》体例不合,今改作「朱脱即字……戴增同。」(「戴」上「全」字今据台北本删。)
[二〇]「《齐书》,建元三年……即此城也」 按:检《南齐书 高帝纪》及《垣崇祖传》文不同,实用《通鉴 齐纪》一页四二四三文。
[二一]「《春秋左传 哀公七……年》」 熙仲按:《御览》卷四十三涂山凡引书四则:应劭《汉书 注》、《太康地记》、《郡国志》之后全引郦《注》此文,而不云出何书。今影宋本如此。朱讹作「十年」,《记》正作「七」。「禹会诸侯」与《左传》原文同作「合」。杜预下有「注」字。「《国语》」作「《家语》」,「堕」作「至」。节专车上有「其」字。禹致群神不作「神」而作「臣」,防风氏当为臣不应作「神」,优于它书。王肃之 孔子廿二世孙亦脱「廿二」两字。「孔猛」作「孔 」。附记之于此。
[二二]「戴作●,当是《大典》钞本歧出」 按:检《大典》本不作「●」,作「●」。杨先生不及见《大典》复印件。
[二三]「戴删云:原本及《竹书》皆无此语」 按:戴校称《大典》本为原书。《竹书》确无此六字而《大典》本正有之,不知何据?
[二四]「积为蓬洪陂」 按:《睢水》篇:「睢水于城之阳积而为洪陂。」作逢,赵氏此篇「沟水自蓬洪陂东南流,蓬作逢」是也。
[二五]「据《晋书 裴秀传》在泰始时」 按:《秀传》云:秀薨于泰始七年,《传》 于修地图之后,熊氏故云。
[二六]「说者引江统《徂淮赋》以为证」 按:说者谓杜佑。《通典》襄阳谷城下杜引《统赋》为证,其文曰:「戾 城而倚轩,实萧公之故国。」见《通典》卷百七十七。
[二七]「又《史 蒯成传》元年作二年,误,应作居,尤误,居乃应子」 按:《史记》不误。《集解》引徐广说云:「《表》云:孝景中元年,封 子应为郸侯谥康。中二年,侯居立。」则是孝文五年 卒,子昌代侯,有罪国除,至孝景中元年,封应为郸侯。应卒,侯居立,居立在二年。《史 传》子应以中元年封,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