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疏

[四七]「故护羌校尉治」 按:董氏引「《通鉴 注》:『汉宣帝置护羌校尉。』」《通鉴》神爵二年:「初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诏举可护羌校尉者。」胡《注》:「护羌校尉之官,始见于此。」范晔曰:「汉武帝时,诸羌与匈奴通,攻令居安故,围枹罕,遣李息、徐自为击定之,始置护羌校尉。」据此,始置在武帝时,胡《注》引之,董氏未详审。范《书 西羌传》云:「始置护羌校尉,持节统领焉。」
[四八]「进败之于牛心山」 按《通鉴》作「牛心堆」,董沿《清一统志》之误。《新旧唐书》皆作「堆」,无
作「山」者,据改。
[四九]「东北五里推之」 按:此下钞重「则土楼山」至「里推之」十九字,删去。
[五〇]「《通典》、《元和志》并称西平为建安中置」 按:《寰宇记》一五一同《通典》云「建安中置」,《元和志》则云「汉献帝分置」。
[五一]「姐音紫且反」 按:《后汉书》及朱《笺》皆作「音紫」,《后汉书 注》:「一音子也翻」。「且反」二字删。
[五二]「张轨分西平界,置晋兴郡」 按:《晋志》言在永宁中,《一统志》二百七引《十六国春秋》「永嘉五年,张轨分表」。据《晋书 张轨传》置武兴郡在愍帝为皇太子前(六年),《十六国春秋》云:「晋兴之立在五年」,是。
[五三]「望之皓然」 按:《记》原文,此下有「乃谓之白岭山」六字,说此山所以得名,不宜删。引文与《一统志》同,《一统志》亦引《寰宇记》,《疏》似转引。
[五四]「又东径和硕特」 按:此下钞脱「右翼前旗南,又东径和硕特」十一字,校补。
[五五]「《通典》昌松县街亭故城」 按:今本《通典》作「衙亭」。
[五六]「逆水出允吾」 按:朱《笺》曰:「《汉地志》云:『逆水出允吾参街谷』」,全、赵据增「参街谷」三字。今按:《通鉴》(页三二七五)《注》引《水经注》有此三字,可证。
[五七]「故《墨子》有『金城汤池』之言矣守敬按:今本《墨子》无此文」 熙仲按:《意林》四引应劭《风
俗通》云:「孙子云:『金城汤池而无粟者,太公墨翟不能守之。』」是语出孙子,涉及墨翟,故善长笔误。
[五八]「榆城溪在郡东」 按:《寰宇记》作「在邑(枹罕县)界。」
[五九]「《晋志》谓晋始复汉阳为天水」 按:董氏引《三国志》纪传为证,明魏已改汉阳为天水,非晋始复旧名,是也。今校点本有校记云:「晋」当作「魏」。魏时有天水郡,见《三国志 姜维传》及《注》、《杨阜传》、《曹真传》、《张既传》、《阎温传》。较董为密。附记于此。
[六〇]「西城即乞佛所都也」 按:下钞脱「又北入于河也」六字,校补。「乞佛所都」下钞脱董氏说:「《十六国春秋》,乞伏国仁置苑川郡,乞伏干归自金城迁都西域,二城当在今金县界中。」校补。
[六一]「戴改作三年……戴据《大典》讹文而未覆校原书,故误改。」 按:检《大典》本作「五年」,戴氏非据《大典》改「三」,杨《疏》误,盖未见《大典》本。(「据《大典》」以下一句今据台北本改「误矣」。)
[六二]「河西太守」 按:五年融被授凉州牧,光武赐融玺书云:「制诏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属国都尉」。
[六三]「方志舆图」 按:董氏据《清一统志》二百一石门水下语,其引《十六国春秋》亦然。
[六四]「牵条山」 按:《史记 五帝本纪》「黄帝登鸡头」下,《正义》引《括地志》云:「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原州平高县西百里。」《舆地志》云:「或即鸡头山也。」郦氏云:「盖大陇山异名也。」又《寰
宇记》三十三「平高县」下亦云:「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县西一百里。」引《史记》「黄帝西至于崆峒登鸡头」即此山也。《水经注》云:「盖大陇山之异名耳。」
[六五]「董佑诚曰……故此言故城」 按:《元和志》三邠州三水县下云:「后魏于今县理西二十八里重置三水县,取汉旧名,属新平。」不当言于泾州良原县下云:「本汉三水县地,属安定郡,今安定县界三水故城是也。」
[六六]「羌有献金马者」 按:《御览》八九四引《续汉书》云:「羌离湳上奂马二十疋,大豪尝以金渠八枚遗奂,奂召主簿张祁云云尽还不受。」据此,「金」下加顿号。尽还者,还金与马也,奂亦以马与金分别誓之。《奂传》有此事。
[六七]「宋本河下有一汭字」 按:全引谢兆申曰「汭」字据宋本补。但重校本抹去「汭」字,而云谢据宋本补「汭」字,非也。
[六八]「今本《汉志》眴作 ,字书不载其字。」 按:《汉志》应《注》作「 」,「 」音旬日之旬,是,旧本不误。今标点本亦作「 」。
《水经注疏》卷三
  后魏郦道元注
         宜都杨守敬纂疏
                 枝江熊会贞补疏
 河水三戴无三字。
又北,朱又上衍河水二字,赵同,戴删。过北地富平县西。
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闲,即上河峡也。朱无也字。全增谷字,云:以宋本补。赵据《御览》引此增也字。戴增也字同。守敬按:全未检出,《御览》假托宋本,不知峡、谷义近,二字不可连称。古书无称上河峡谷者。此与《浊漳》篇滥水下,全氏称宋本者,皆不可信。会贞按:河水至富平有上河之名,故峡亦有上河之目。世谓之为青山峡。朱脱峡字,赵据《寰宇记》引此增,戴增同。守敬按:《通
鉴》唐武德九年,安州大都督李靖与突厥战于灵州之硖石。又长庆元年,灵武节度使李进诚败吐蕃于大石山。乐史云,大石山即上河峡也。《明史 地理志》,灵夏卫西南有峡口山,黄河流其中,一名青铜峡。董佑诚曰,峡口山在灵州西。河水历峡北注,枝分东出。董佑诚曰:即下枝津。赵云:《寰宇记》庆州乐蟠县马岭山,俗名箭筈岭,与青山相连亘。有马岭坂,左右带川,相传汉之牧地也。有水出县西北。《水经注》云,与青山水合。今本无之。乐蟠县,汉北地郡富平县地。章怀《后汉书 注》,青山在北地参 界。青山水所出也。《续志》,北地郡参 县,故属安定,有青山。马岭水亦见补附洛水。守敬按:《寰宇记》乐蟠之青山,在今环县西,去河甚远,与此青山峡无涉。赵氏以之当青山峡,谬甚。又马岭水即汉泥水,青山水入泥水,则与青山水合,盖《泾水》篇佚文。洛水与泥水隔越重山,赵补洛水,搀入亦非。
河水又北,径富平县故城西,朱此十一字讹作《经》,戴改《注》,云:今考《经》举当时郡县,至道元时,或废或徙,《注》是以目为故城,后并同。全、赵改同。会贞按:《注》称县故城,始于上卷叙漓水径白石县故城,戴氏此条当移彼。《汉志》不载立县时代。据《注》下句治县城之文,则秦置也。汉县属北地郡,后汉徙废,在今灵州西南。秦置北地郡,治县城。朱作北地都尉治县城,赵地改部,云:《汉志》北地作北部,北部都尉治神泉障,非县城,道元误。戴改同。守敬按:此有误文,当作秦置北地郡,治县城。都尉二字是郡字之误,今订。王莽名郡为威戎,守敬按:今本《汉志》
作威成,讹。县曰持武。朱持作特,《笺》曰:《汉 地志》作恃。戴改持。赵同。会贞按:《大典》本、明抄本作持。建武中,曹凤,字仲理,为北地太守。守敬按:《曹全碑》,祖父凤历张掖属国都尉丞,右扶风隃麋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太守。政化尤异,黄龙应于九里谷高冈亭,角长三丈,朱讹作尺,戴、赵同。守敬按:《大典》本、明抄本并作丈。《太平广记》四百十八引此同。大十围,梢至十余丈。朱梢作稍,赵、戴校改。天子嘉之,赐帛百匹,加秩中二千石。守敬按:曹凤,范《书》无传,但见《西羌传》中,不及为北地守时事,《注》盖本他家《后汉书》。
河水又北,有薄骨律镇城,朱此句讹作《经》,无有字,戴改《注》。全、赵同。全从胡渭说,北下增径字,赵增同。守敬按:《御览》一百六十四称,《十道志》引《水经》云,河水北有薄骨律镇城。《十道志》,唐梁载言撰,引《注》作《经》,足见《经》、《注》混淆,自唐已然。又《寰宇记》引亦同。据二书引北下脱有字,今增。《魏书 刁雍传》,太平真君五年为薄骨律镇将。《地形志》,太延二年,置薄骨律镇,孝昌中改灵州。董佑诚曰,城即唐、宋灵州城,在今灵州西南十余里。在河渚上,朱在上有城字,全、赵同,戴删。会贞按:《括地志》,城在河渚之中,随水上下,未尝陷没。
赫连果城也。会贞按:《元和志》,赫连勃勃置果园,后魏平赫连昌,置薄骨律镇。而《括地志》云,镇初在河北胡城,大统六年,于果园复筑城。盖误。《注》言镇城即赫连果城,则郦氏时治果园,不待大统时。且《注》下叙胡城,亦不言尝为镇治。桑果余林,仍列洲上。守敬按:《十道志》,《寰宇记》引此并作桑果榆林,列植其上。但语出戎方,朱语讹作诸,赵、戴改。不究城名。访诸耆旧,咸言,朱言下有故老宿彦言五字,赵、戴言改云。全云:按五字重文。今删。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以为邑号,故目城为白马骝。朱马作口,赵、戴同。守敬按:《寰宇记》灵州下,白马骝城,《十六国春秋》云,赫连勃勃时,有骏马死,即取毛色为号,故名其城为白马骝。然则此《注》白口为白马之误。韵转之谬,朱无转字,《笺》曰:韵下当有转字,谓白口骝转读作薄骨律耳。赵增转字。守敬按:朱尚不知口为误字。遂仍今称,所未详也。赵云:《汉志》,北地郡灵州县,有河奇苑,号非苑。师古曰,苑谓马牧也。骏马之称,或因汉旧牧苑而得名也。守敬按:赵说足正俗传之失。
河水又径典农城东,朱此八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赵又下增北字,复据《寰宇记》引《水经注》,典农城上有朔方郡宏静县六字,依增,惟改县作镇。孔刻戴本增同。全增宏静镇三字。董佑诚谓典农城既两见,而宁夏亦非朔方郡地。《寰宇记》所引当非原文,今删朔方郡及典农城六字。
会贞按:董谓宁夏非朔方郡地,是也。但宏静镇即汉城[详下。]不得又以此城当之。《寰宇记》亦不足据,盖杂采后世地志而误为郦《注》也。董增宏静镇三字,反删典农城三字,尤非,详下。世谓之胡城。会贞按:《元和志》灵武县下,后魏破赫连昌,收胡户徙之,因号胡地城。据称东南至灵州八十八里,则在今灵州西北。又北径上河城东,董佑诚曰:在今宁夏县南。世谓之汉城。会贞按:《寰宇记》引隋《图经集》云,汉城居河外三里,乃旧薄骨律镇仓城,后魏立弘静镇,徙关东汉人以充屯田。《元和志》亦云,后魏立弘静镇,俗谓之汉城。薛瓒曰: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即此也。冯参为上河典农都尉所治也。赵云:《巵林》曰,《汉书》,冯参为上河农都尉。《百官表》曰,农都尉,武帝置。《后汉 百官志》武帝时,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建武六年,边郡往往置都尉。《注》引《汉官仪》曰,农都尉不治民。《御览》引《魏略》曰,曹公置典农中郎将,秩二千石,典农都尉,秩六百石,典农校尉,秩比二千石。然则汉官无典字,至当涂始更耳。《水经》[周氏以为《经》,误。]及《注》作典农,皆非。《梁统传》,光武拜梁腾酒泉典农都尉,蔚宗亦误。一清按:《续志 注》,农都尉以下无《汉官仪》一条,而《御览》所引《魏略》之文,则见于大司农之下,[一]作《魏志》也。然愚窃有疑者,裴世期注《三国志》引《先贤行状》云,陶谦表陈登为典农校尉,则在曹氏之先,已有典农之称矣。此与《巵林》所引范《书》可参证也。守敬按:《冯参传 注》,师古曰,上河在西河富平,于此为农都尉。齐召南云,《地理志》,西河郡有富昌县,无富平县,且富昌县下亦不云农都尉治。又颜注《叙传》曰,上河,地名,农都尉者,典农事。二
《注》自相矛盾。按《地理志》富平有二,一属平原郡,故名厌次,宣帝时更名也。一属北地郡,亦不云农都尉治也。惟张掖郡番和县,有农都尉治明文。余考《通典》,河经灵武郡西南,便北流千余里,汉人谓之西河。瓒因上河是河名,因以西河、富平实之,非谓西河郡也。师古注《参传》,即用瓒说,其注《叙传》,又云上河,地名,偶有不照耳。《参传》、《叙传》并称上河农都尉,则富平有农都尉治,毫无疑义。《汉志》不载,自是脱漏。或谓北地都尉,或偶更名,《志》不详载。不知《志》明云北部都尉治神泉障,浑怀都尉治塞外浑怀障,不治此也。
河水又北,径典农城东,朱此九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董佑诚曰:城当在今宁夏县东。[二]俗名之为吕城,皆参所屯,以事农甿。朱脱甿字,《笺》曰:宋本农下有一毗字。赵云:按毗字绝无意义,当是甿字。守敬按:《方舆纪要》合上三城以为参所分屯,是也。盖典农城有三,河水初径典农城,谓之胡城,又北径上河城,谓之汉城,即参所治典农城也。又北径典农城,谓之吕城,故云皆参所分屯,可见董氏删河水初径典农城之非。
河水又东北,径廉县故城东,朱此十一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董佑诚曰:二《汉志》,县皆属北地郡,汉末废。《注》于高平川水下引阚骃曰,在富平北,当在今宁夏县北境。王莽之西河亭。《地理志》曰:卑移山在西北。钱坫曰:疑即今贺兰山也,在宁夏府城西北五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