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水经注疏
水经注疏
书 梁冀传》,无少长皆弃市,晖为冀后之说亦不足信。其水自县北流,注于河也。董佑诚曰:泉当在今皋兰县界。《明一统志》以东南八十里白石山泉当之。会贞按:《寰宇记》已言白石山有梁泉。
又东过榆中县北。董佑诚曰:《地形志》,金城郡榆中,二汉、晋属。《通鉴 注》,榆中在兰州东五十里,今皋兰县东境,接金县界。
昔蒙恬为秦北逐戎人,开榆中之地。守敬按:《史记 项羽本纪》文。案《地理志》,朱志下衍曰字,赵同,戴删。金城郡之属县也。故徐广《史记音义》曰:榆中,在金城。守敬按:《史记 始皇本纪 集解》引徐说。榆中,互详下卷。即阮嗣宗《劝进文》所谓榆中以南者也。赵云:按任氏《广书叙指南》曰,《水经》河州地,名曰榆城。《寰宇记》,河州枹罕县,榆城溪在郡东。[五八]《方舆纪要》,兰州有榆中城,汉县。杜佑以为即故大、小榆谷,误也。守敬按:《劝进文》见《晋书 文帝纪》,又见《文选》,以南并作以西。榆城、榆城溪,俱见上文漓水下,与此榆中无涉。赵氏牵混于此,岂偶忘彼文耶?
又东过天水北界。董佑诚曰:勇士县,《汉志》属天水郡,盖榆中之东即勇士县界。守敬按:前汉天水郡,据《续汉志》,永平十七年更名汉阳。《晋志》谓晋始复汉阳为天水。[五九]考《魏志 明帝纪》、《曹真传》、《邓艾传》、《蜀志 姜维传》,并称天水,则魏已改汉阳为天水,非晋始复旧名也。此称天水,乃《经》
作于三国人之确证。董氏但就《汉志》为说,未尽。郡见《渭水》篇。
苑川水出勇士县之子城南山,朱苑作菀,下同,赵仍,戴改。董佑诚曰:勇士县,《汉志》属天水,《续汉志》属汉阳,晋废。《十六国春秋》,苻秦置勇士护军。汉故城当在今金县东北。此云子城,盖西秦后所置。《舆地广记》称苑川城,乞伏国仁据此,后曰子城县是也。当近今金县治。会贞按:勇士县不见于《晋志 地形志》,则其废已久,此《注》犹称勇士县,盖以此地当时未置县,无可指名,因举旧县为说也。观此知《注》中所言之县,不必当时尽存,宜分别观之。东北流历此成川,朱成讹作城,戴、赵改。世谓之子城川。又北径牧师苑,故汉牧苑之地也。守敬按:《汉书 景帝纪》,如淳曰,《汉仪注》,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疋。此西边之苑也。羌豪迷吾等万余人,朱迷讹作述,《笺》曰:《后汉书》、《通典》并作迷吾。戴、赵改。到襄武、首阳、平襄、勇士,至此抄苑马,朱抄字在此字上,马作焉,《笺》曰:焉当作马。赵云:按于文是,至此抄苑马,朱氏笺之未尽。焚烧亭驿,守敬按:范《书 西羌传》,建初二年,羌迷吾与封养种豪布桥等五万余人,共寇陇西汉阳。即此所云到襄武等县事。据《续汉志》,襄武、首阳属陇西,平襄、勇士属汉阳,惟称五万余人,与万余人不同,又略抄苑马焚亭驿不载,此盖本他家《后汉书》。即此处也。又曰:苑川水地,守敬按:此有又曰字,则知上文必先引书名而脱之。为龙马之沃土,故马援请与田户中分以自给也。守敬按:此数语不见范《书 马援传》,亦本他家
《后汉书》。有东西二苑城,相去七里,戴七下增十字。会贞按:非也。《通鉴》晋太元十年,《注》引此无十字。大凡古一名二城者,皆相去不远。《通典》,五泉县,有故苑川城。西城即乞佛所都也。[六〇]又北入于河也。董佑诚曰:今金县南有水,出马寒山峡中,东北径县南门外,北流径县西,又北流入河,俗亦曰浩亹河,当即苑川水也。
又东北过武威媪围县东,朱作又北过武威媪围县东北。赵云:又下落东字。东北之东,衍文。河水东注,不应遽折而出北,或斜趋东北则可矣。例以下天水勇士县《经》文校改。戴又下亦增东字,改东北作南。董佑诚曰:二《汉志》,县皆属武威郡,晋省,在今皋兰县西北。
河水径其界,东北流,县西南有泉源,东径其县南,又东北入河也。全云:按胡三省曰,秃发檀之拒赫连,其臣焦朗劝令从温围水北渡,疑因媪围县得名,讹媪为温也。前此,晋马隆讨凉州鲜卑,渡温水,则省文也。后此,拓跋伐沮渠,李顺谓自温圉水至姑臧,则又讹围为圉矣。是即道元所谓泉源径县南入河者。董佑诚曰:泉当在今皋兰县西北,
又东北过天水勇士县北。
《地理志》曰:蒲福也。守敬按:《汉》志蒲作满。属国都尉治。赵云:《汉志》勇士县下,云,属国都尉治满福,似别是一城,道元颠倒引之,有舛误也。王莽更名之曰纪德。有水出县西,朱脱有字,西作山。全云:此句有脱文,当言有水出县西。《后汉书 西羌传》,赵冲复追羌到建威鹯阴河。章
怀《注》曰,《续汉志》建威作武威,鹯阴,县名,属安定。后汉属武威。宋白曰,即《水经》河水东北过勇士县处也。守敬按:《通典》,鹯阴故城,在姑臧县东南。准以地望,当在今中卫县之西,靖远县之北,当在河北,径袓厉县下,不在过勇士县处。全氏此条与《注》文无涉,且有谬误,赵亦以为据,何耶?世谓之二十八渡水,东北流,溪 萦曲,途出其中,径二十八渡,行者勤于溯涉,故因名焉。北径其县而下注河。董佑诚曰:水当在今金县东北。又有赤晔川水,南出赤蒿谷,北流径赤晔川,又北径牛官川,又北径义城西北,守敬按:城当在今靖远县南。北流,历三城川,而北流注于河也。董佑诚曰:水当在今金县东北,接靖远县界。
又东北过安定北界麦田山。
河水东北流,径安定袓厉县故城西北。朱此十五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董佑诚曰:《汉志》,袓厉县属安定郡,《续汉志》属武威郡,晋省。《元和志》,前凉张轨收其县人,于故武威县侧近,别置袓厉县,是前凉袓厉县在今凉州。《地形志》,陇东郡有袓厉县,又在今平凉,皆非河水所径也。故城在今靖远县西南一百三十里。汉武帝元鼎五年,戴改作三年。守敬按:《汉书》在元鼎五年,戴误矣。[六一]幸雍,遂踰陇,登空同,西临袓厉河而还。守敬按:《汉书 武帝纪》文。即于此也。王莽更名之曰乡礼也。——李斐曰:音赖。——朱《笺》曰:《汉志》,安定郡有袓厉县。《本纪》
李斐《注》,袓厉音嗟赖。赵云:五字《注》中《注》。全云:此袓字从衣,不从示,从示者乃阻声。又东北,袓厉川水注之。水出袓厉南山,董佑诚曰:今会宁县,故汉袓厉县地,川水出其南也。北流,径袓厉县而西北流,注于河,朱河下有水字,戴、赵删。董佑诚曰:袓厉川,今曰南玉河,出会宁县东南,西北流,径县南及西,又西北流,径靖远县西南入河。
河水又东北,径麦田城西。董佑诚曰:《十六国春秋》,西秦乞伏大寒,自苑川迁于麦田无孤山,即此,在今靖远县东北。又北,与麦田泉水合,朱此十八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水出城西北,西南流注于河。董佑诚曰:水当在今靖远东北。会贞按:今靖远县之水皆西北流注河,无西南流者,疑《注》本作西北流,传抄者因《注》连言西北而以为复,故改下句西北作西南耳。
河水又东北,径麦田山西谷,朱上十字讹作《经》,无谷字及下山字,《笺》曰:谢兆申云,宋钞本西下有谷川二字。赵云:按十字是《注》混作《经》,谢说谷川之川,是山字之误,于文为河水又东北径麦田山西谷。[句]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经》、《注》割裂,故有此误,其实皆《注》文也。戴改十字作《注》,增谷字及下山字同,云:今考以上《注》文,记河之西南来所径至此,即《经》所谓东北过安定北界麦田山也。董佑诚曰:在今靖远县东北。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守敬按:汉安定郡治高平,即今固原州治。后汉、魏、晋郡治临泾,在今镇原县南五十里。东晋、后魏郡治安定,在今泾州北五里。郦氏所言安定,则在今泾州北者也。
河水又东北径于黑城北,全删于字,云是羡文。守敬按:《潕水》篇有于东山。《 水注》有于延水,或城以于黑名,是其例也?董佑诚曰:当在今中卫县南。又东北,高平川水注之,朱此十九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即苦水也。朱苦讹作若,下同。赵改云:《方舆纪要》作苦水,言水味苦,故名。戴改同。水出高平大陇山苦水谷。朱陇讹作垄,戴、赵改。守敬按:《汉志》,安定郡乌氏县,有乌水,出西北入河。《水经注》无之。陈澧谓即固原州之清水河,然则即此高平川也。高平川以高平县得名,犹之奢延水以奢延县得名。《十六国春秋 西秦录》,乞伏国仁五世有佑邻者,晋初,率户五万,迁居高平川,则名起于魏、晋间矣。此水初曰乌水,以色名,又曰苦水,以味名,又曰高平川,别以县名;今曰清水河,则仍以色名。董佑诚曰,今清水河出固原州西南六盘山,即大陇山也。建武八年,世祖征隗嚣, 汉从高平第一苦水谷入,朱从上有汉字,一下有城字。戴汉上增吴字,仍城。赵删云:《后汉书 光武帝纪》,建武八年闰月,帝自征嚣。河西太守[六二]窦融率五郡太守,与车驾会高平。《隗嚣传》云,八年,帝率诸将西征之,数道上陇。王遵持节监大司马吴汉留屯长安。又云,使吴汉与征南大将军岑彭围西城。《吴汉传》云,八年,从车驾上陇,遂围隗嚣于西城。盖吴公始屯长安,帝自将至高平后,乃命与岑征南同围西城,汉字为羡文无疑。黄本无城字,朱氏据《续汉志》增,然范《史》俱作高平第一,正不必增也。会贞按:《窦融传》称高平第一。即是谷也。东北流,径高平县故城东。董佑诚曰:高平,二汉皆安定郡治。《地形志》,原州,太延二年置镇,
正光五年,改置,并置郡县,治高平城,领郡二,高平郡领高平。《元和志》曰,平高县,后魏太延二年于今县理,置平高县,属平高郡。是《地形志》高平当作平高矣。原州之高平,为汉县,《地形志》不注,而高平二汉属安定之文,乃反在新平郡移置之高平下,误矣。诸志皆以今固原州城为汉、魏迄唐之城,然此《注》既言故城,而《元和志》又明言于今理置平高县,则魏城非汉城矣。下《注》言长城在高平北十五里,而《元和志》作十里,今州志亦同,是高平故城当近今固原州治而稍南也。方志多以高平在镇原,误。守敬按:《地形志》往往于故郡县不注沿革,而注于新置之郡县,董氏未详其例。汉武帝元鼎三年置,安定郡治也。朱年下无置字,全校增。戴、赵增同。守敬按:《汉志》,安定郡,元鼎三年置。高平县下无说。全、赵、戴增置字断句,则转以县为元鼎三年置矣,与《汉志》错出,疑当作汉武帝元鼎三年置安定郡,治此。今本脱置字,又误此为也。王莽更名其县曰铺睦。守敬按:《御览》一百六十四引《汉志》,睦作陆。西十里有独阜,阜上有故台,台侧有风伯坛,故世俗呼此阜为风堆。守敬按:当在今固原州西南。其水又北,龙泉水注之,水出县东北七里龙东,东北流,注高平川。全引《续汉志》,乌枝县薄落谷有龙池山。会贞按:乌枝在高平东南,此泉出高平东北,与乌枝中隔高平,又闲以重山,断非乌枝之龙池也。董佑诚曰,今州北五里有暖泉,流入清水河,疑即此。川水又北出秦长城,朱长字讹在城字下,《笺》曰:谢兆申云,宋本无又字,秦城字作长城。戴、赵秦下增长字。赵删又字。守敬按:《元和志》,秦长城在平高县北十里。《周书 文帝纪》,魏大统十四
年,奉魏太子出安定,登陇,至原州,历北长城,大狩。董佑诚曰:《注》称在县北十五里,今固原州西北十里有遗址。城在县北一十五里。赵云:朱在上落城字,黄本校增。守敬按:朱有城字,不误。又西北流,径东西二太楼故城门北,朱作二太娄,《笺》曰:太字疑误。赵云:按《寰宇记》云,原州萧关县,本隋他楼县地。《方舆纪要》,平凉府镇原县,有他楼城,本汉高平县地。晋太元十六年,乞伏干归击鲜卑部帅没奕干,没奕干奔他楼。盖旧有此城,隋因置县,他、太,声之转,楼、娄,形之近也,不得云误字。戴改为土楼。董佑诚太字从赵本,楼字从戴本,谓城当在今固原州北。合一水,水有五源,咸出陇山西。东水发源县西南二十六里湫渊,渊在四山中。湫水北流,守敬按:《史记 封禅书》,湫渊,祠朝那。《汉书 郊祀志》同。苏林曰,湫渊在安定朝那县,方四十里,停不流,冬夏不增减,不生草木。董佑诚曰,朝那故城在今平凉县西北,与固原州西南接壤。今固原州西南六盘山之阴,山腰有泉,径广一里,名曰西海,下流为海子河,即此北流之水也。西北出长城北,与次水会。水出县西南四十里长城西山中。董佑诚曰:今硝河,出固原州西山。北流径魏行宫故殿东,董佑诚曰:当在今固原州西北硝河上。又北,次水注之,水出县西南四十里山中。朱出上脱水字,戴同,赵增。董佑诚曰:今须灭都河,出硝河之西。北流径行宫故殿西,又北合次水,水出县西南四十八里。
董佑诚曰:今小黑河,出须灭都河之西。东北流,又与次水合。水出县西南六十里酸阳山。朱酸作 ,《笺》曰:谢兆申云,宋本作酸。戴、赵改。董佑诚曰:今大黑河出小黑河之西。东北流,左会右水,会贞按:左字衍。盖水在右水之左,则会右水是右会,非左会,然右会右水无此文法。总为一川。董佑诚曰:今五水会于固原州西北。东径西楼北,朱楼作娄,戴改,赵西下增太字,北上增城字。董佑诚曰:太楼之西城也,二城当夹清水河。东注苦水。会贞按:上言高平川水合一水,水有五源,此言五水总为一川,东注苦水,下言苦水之北与石门水合,后又言石门水注高平川。因高平川即苦水,郦氏故错综其辞,如《温水注》云,郁水右则留水注之,下云,留水注潭,与此同。又《谷水注》,或称谷水,或称阳渠水,亦是此意。董佑诚曰:今五水合清水河于固原州北。段颎为护羌校尉,于安定、高平、苦水讨先零,斩首八千级于是水之上。守敬按:范《书 段颎传》,延熹六年,复为护羌校尉,建宁元年,将兵万余人,从彭阳直指高平。与先零诸种战于逢义山,斩首八千余级。即指是事,而不言苦水,此盖本他家《后汉书》。苦水又北,与石门水合。水有五源。东水导源高平县西八十里,西北流,次水注之。水出县西百二十里如州泉。东北流,右入东水,乱流,左会三川,参差相得,东北同为一川。混涛历峡,峡即陇山之北垂也。谓之石门口。会贞按:《地形志》,高平县有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