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津志辑佚

  崇国寺 在大悲阁北,亦肇于有唐。【(顺天府志引析津志。)】
  天王寺 在黄土坡上,有塔。【(顺天府志引析津志。)】 僊露寺 玉虚宫前。万寿寺支院。重熙九年二月记。【(顺天府志引析津志。)】
  仰山寺 在竹林寺西,乃辽穆宗应历十年岁次辛酉八月十五日建。【(顺天府志引析津志。)】
  胜严寺 在城南春台坊西街北。【(顺天府志引析津志。)】
  龙泉寺 在天宝宫西北,又云在清夷门西,俗号五台寺是也。【(顺天府志引析津志。)】
  竹林寺 在海云寺前稍东,亦有古台城之制,有洞房。前金国戚之所宅,而后易而为寺。古德海公所住,迄今宗门有录曰海西堂是此也。【(顺天府志引析津志。)】
  荐福寺 在药师寺西。【(顺天府志引析津志。)】
  宝塔寺 在南城竹林寺西北。有释伽真身舍利,作窣堵波以瘗之,曼陁若冢。其寺地宏大洪敞,正殿壮丽。内有南合后影堂、东合殿。门有安罗树影二,正北门隙内露现五色祥光。西则有塔影幡幢,验此倒景也。有唐武后碑刻等,甚有考索,实古剎也。【(顺天府志引析津志。)】
  紫金寺 在彰义门内,庆寿寺支院。【(顺天府志引析津志。)】
  兴禅寺 在燕圣安寺之东,悯忠阁之西。有碑。【(顺天府志引析津志。)】
  胜因寺 在四隅头,元于金时为苜蓿苑。至中八拱亭,此亭乃金朝酒园中之芙蓉亭也。为名胜,行乐觞咏之所。惟以拱斗构架而成,既高且广,为金时诸亭之冠。今为寺中藏经之所。后殿,三佛。东方丈,东名知足天,西名利欲地。方丈东即厨库,有居众头陀之房也。四乐堂,前楹有石碑,镌瑞粟三本,金朝题赞,名瑞谷。殿前,正南西向有胜因寺碑山,西有雪庵顶像碑题赞。
  薄伽梵以贪、嗔、痴,为世之通患,须定力以摄之。头陁氏以衣、食、住,为人之甚欲,先戒行以节之。由戒入定发慧,定慧胜而贪痴远;贪痴远而佛道立矣。按释典:头陁之义,华言抖擞也。抖擞世缘若尘然。其学以慈俭为宗,真实为据,伏妄想为切务。以为饮食不可以生爱也,故宅幽以远俗;衣服不可以生爱也,故敝缊以燠体;处不可以生爱也,故宅幽以远俗。启三摩解脱之关,拔六根清凈之蠹。尊经卫法,本于教;息心了性,依于禅,止于观摄,念存乎律。要哉,正觉之司南,真乘之准酌欤。
  大头陀教胜因寺 圆通玄悟大禅师溥光所造也。始祖曰纸衣和尚,立教于金之天会,示灭之后,门人嗣法,自河涧铁华、兴济义希、双桧春、燕山永安、蓬莱志满、真教猛觉、临猗觉业、普化守戒、清安练性、白霫妙,一十有一传而至溥光大禅师。师五岁出家,十九受大戒。励志精懃,克嗣先业。虽寓迹真空,雅尚儒素。游戏翰墨,所交皆当代名流。世祖皇帝尝问宗教之原,师援引经纶,应对称旨。至元辛巳,赐大禅师之号,为头陀教宗师。会诏假都城苜蓿苑,以广民居。请于有司,得地八亩。萧爽靖深,规建精蓝,为岁时祝圣颂祷之所。圣上御极之初,玺书锡命加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掌教如故,宠数优异,向上诸师所未尝有。士庶翕然,争相塔庙之役。前仪真三务使姚仲实,赒急尚义,实为檀施首,燕人高翔亚之。自余不祈而荐货贷,不命而献力者非一。师亦因仍众愿。为之以不为,有之以不有。金季,琼林废馆,有亭曰芙蓉。劫火之余,岿然独存。师叹其规制宏伟,购求得之,结为浮图宝剎。揭以雕檐,楯以香木。内设毘卢法象,环庋大藏诸经。初闻藏经板木在淛右,且多良工。遣法弟空庵普照,门人宁道,迁取经于余杭普宁寺。楮墨辇运之费,仲实悉资之。仲实又以慈氏三大士殿未立,一力赞成,尽仑奂之美。藻井承尘,中堂有甓,门宇靖深,垣墉坚固,方丈凈居,兰若之制悉备。殿内黄金斗帐及诸供具,皆高翔所施。寺役起于至元丁亥,讫于大德癸卯,工用以缗计者十万有畸,仲实奉钱独赢五万缗,仍誓毕余缘以为己任。其悉心事佛,轻财喜施,虽须达长者布之金,不足过焉。寺既落成,砻石请记兴造始末。予闻头陁氏之说,毘尼为之室宇,不假缔构而崇,村口为之法门,不待文字而传。惟师平生戒行清修,能得人之愿力如是。晚节亦自刻苦,有合吾儒恶衣恶食而志于道者,宜其教风之日竞也。是不可不书,乃为详载其事于石。
  师姓李氏,字玄晖,云中人,自号雪庵。躬督役事者,始则法弟如庵、李溥圆;终则溥照、道迁也。溥照为江南诸路头陁教门都提点。道迁为江淛禅云。铭曰:头陀立教宗瞿云,药除世患先痴贪。六尘一洒慧露甘,总十二行归于三。斋居粝食绝嗜耽,物不犯命衣非■〈神上虫下〉。毗耶之禅不待参,志与妙梵为司南。纸衣阐法今雪庵,力扶宗教青出蓝。诏恩许刻文馆衔,宝华天宇何潭潭。慈氏趺莲构楩楠,文殊猊座观音岩。法航来往自江南,浮图大藏毗卢龛。神龙诃护七宝函,祝皇万寿镇舆堪。瑞光长照西山岚。翰林学士承旨正奉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阎复撰。中书省都事张 书并篆。大德七年十月立石。
  崇教寺 在大悲阁南。
  清安寺 在崇国寺东庆堂。
  殊胜寺 在光泰门近南。
  渤海寺 在西花潭西。
  弥陀寺 在古京前堂局南,玉虚观北。
  罗汉寺 在奉福寺东。
  法光寺 在竹林寺东街北。
  福圣寺 按古记考之,旧都城右街有精舍焉。额曰:福圣。泉甘地胜,甲于西北。金大定年间,金吾上将军李常出赀质屋,迎致通妙大师圆珙俾居师席。又延沙门行远者住持。无可居士蔡珪为记其事。后有张本清助金重修,昙公法师及门人裕正协力复理,木庵老衲性英譔重修碑记。又云在养济院前,俗号潭水院是也。
  普安寺 在开远坊,勑翰林学士承旨程巨夫撰,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臣赵孟俯篆额。名勑赐弘教普安寺。碑河西杨氏自释教总统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宁国公慧辩永福。又云在旧城彰义门内,昔廉相花园。
  凈垢寺 在美俗坊。有辽阳乡贡进士高譔功德幢记。又云在凈居之西。
  冰井寺 在南城,白马神堂街西,即冰井寺。
  持精寺 在春台坊东局之南。
  观音寺 在天寿寺西。
  毘卢寺 在天寿寺西,开阳坊。
  宝喜寺 在披云楼东街西。
  九圣寺 在殊胜寺后。
  永宁寺 在殊胜寺北东。
  原教寺 在南巡院,即太庙寺也。
  昭庆寺 在天庆寺西。
  心宝寺 在弥寺东。
  诏庆寺 在施仁门外,俗呼石檀寺。
  天宁寺 在南城东宣耀门外。
  天寿寺 在阁街东。
  万佛兴化寺 在天寿寺西北。
  华严寺 在新都小木局北,枢密院南街西。
  普照寺 在大长公主府西北。
  法藏寺 在石佛寺西北,金城坊内,有藏经库八座。
  凤林寺 在彰义门外,雪堂之西。
  释伽寺 在大都海子桥东。
  顺天寺 在新都咸宜坊内。
  妙善寺 在咸宜坊沙蓝监。
  姑姑寺
  报先寺 有辽圣文神武全大略聪仁睿孝天佑皇帝御书华严经觉林菩萨偈。咸雍三年岁次丁未十一月望日祀尼居。
  三觉寺 在南城天庆寺东。张旦碑文,俗称三觉寺。寺有契丹昭孝皇帝大碑记。在站台殿之正南,有耶律铸中书碑石刻。【(顺天府志引析津志。)】
  崇恩福元寺碑,大德十一年,先帝立极,亲祼大室,乃慨然曰,予曾予祖,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裕宗文惠明孝皇帝,至元三十有一年,成宗既祔庙矣,而惟皇考,实诞眇躬,位大尊显,肆类于上帝,诔行定谥曰:顺宗昭圣衍孝皇帝,琢玉宝册,纳诸庙中,尊皇太后以仪天兴圣慈仁昭懿寿元之号,迩之为子,远之为孙,其孝以慈,可谓致极,而于宸心,犹若未然,明年至大之元,诏羣臣曰:昔朕万里抚军北荒,险阻践踰,躬擐甲冑,此寇氐平,实艰实棘。时有愿言,皇曾考妣、皇祖考妣之丰功茂德,皇考太后之厚泽深仁,图以报塞,必俟他日。振旅而南,大建宝剎,凭依佛乘,上为往圣荐福冥冥、慈闱祝厘昭昭,下而亿兆臣民,休祥蒙赖,初匪有求年千世,专利一己,卿曹灼见是怀云云。臣梦祥曰,是碑文燧于大德十一年所譔,镌刻树立,亦既久矣,而我皇上孝思不匮,复命学士欧阳玄重为制文,用坚琬琰,所以垂宪万年,表贰来哲,羹墙之思,斯于可见孝之至矣。【(顺天府志引舆地要览。)(按:文有臣梦祥曰,可知为析津志。谓引舆地要览盖误。或碑文为舆地要览原文)】
  石窟寺 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昔如来出世,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分形化体于无边华藏庄严世界,海微尘剎土随缘赴,感应现前。当此之时,宝山相满月之容,有目者皆得见。狮子之吼,海潮之音,有耳者皆得听闻。而优填王暂离法会,已生渴仰,遂以旃檀刻为瑞相。何况示灭鹤林,潜辉鹫岭,真容莫覩,像教方兴。宜乎范金、合土、刻木、绘丝,而广兴供养者也。然而虑不远不足以成大功,工不大不足以传永世。且物之坚者,莫如石。石之大者,莫如山。上摩高天,下蟠厚地,与天地而同久。是以昔人留心佛法者,往主因山以为室,即石以成像。盖欲广其供养,与天地而同久,虑远而功大矣。与夫范金、合土、绘丝者,岂可同日而语哉!
  西京大石窟寺者,后魏之所建也。凡有十名:一通示,二云岩,三鲸崇,四镇国,五护国,六天宫,七崇教,八童子,九华严、十兜率。按北史:魏太祖道武皇帝拓拔珪,以东晋武帝太元十一年称王于定襄之盛乐,国号代,建元登国。后乃即真,迁都平城,号恒安都,今西京是也。二世曰明元帝,三世曰太武帝,四世曰文成帝,五世曰献文帝,六世曰孝文帝,始都洛阳,改姓元氏。七世曰宣武帝,八世曰孝明帝。孝明之后,权归藩镇,而魏祚衰矣。魏纪:凡建寺皆书,而不书此寺。唯文献纪书皇兴元年八月幸武州山石窟寺。又按云中图云:文成和平八年,献文天安元年革兴造石窟寺。然未知有何所据。今寺中遗刻所存者二,一载在护国,大而不全,无年月可考;一在崇教,小而完,其略曰:安西大将军散骑常侍吏部内行尚书宕昌钳耳庆时镌也。岩开寺其铭曰:承藉□福,遮邀冥庆,仰锺皇家,卜世惟永。盖庆时为国祈福之所建也。末云:大代太和八年建,十三年毕。按道武登国元年,即代王位,四月改称魏王,皇始元年称帝。天兴元帝诏羣臣议国号,咸谓国家启基云代,应以代为号。帝不从,诏国号魏。天兴至孝文太和十三年,凡九十载,而碑仍称代,何也?参稽内典,矛楯为文,元氏录云:道武皇帝改号神瑞,当东晋武帝太元元年。立恒安都,于郊西土谷石壁,皆劖凿为窟,东西三十里,栉比相连。按神瑞时明元所改,岁在癸丑,当东晋安帝隆安十七年,在太元后三十七年矣。其舛误如此。续高僧传云:沙门昙曜,于文成帝和平中住石窟通乐寺。大唐内典录云:昙曜,帝礼为师。请帝开石窟五所,东为僧寺,名曰灵岩;西为尼寺,不言其名。僧法轸为寺记云:十寺,魏孝文帝之所建也。护国东壁,有拓国王骑从。广弘明集云:即孝文皇帝建寺之主也。帝王于天宫寺以金铜造释迦像。众记参差如此,竟不知经始在于何帝。以竟推之,道武迁都之后,终其世纔十年。其间创立城郭、宫室、宗庙、社稷、百官制度,见于史笔,其事实繁。至于凿山为寺,理应未暇。道武毁教,末帝虽感白足之言,寻即殂落,亦非其所为也。献文即位之初,幸其寺,则寺兴于前矣。其间唯明元、文成二帝,据录特标神瑞之号,明元实经其始。内典录明载和平之事,则文成实继其后矣。彼和明所记,以孝文为建寺之主者,盖指护国而言也。法轸云:十寺皆孝文所建,非也。
  然则明元始兴通乐,文成继起灵岩,护国天宫则创自孝文,崇福则成于钳耳,其余诸寺次第可知。复有上方一位石室数间,按高僧传云:孝文时,天竺僧陀番经之地也。十寺之外,西至悬空寺,在焦山之东,远及一舍,皆有龛像,所谓栉比相连者也。验其遗刻,年号颇多。内有正光五年,即孝明嗣位之九年也。然则此寺之建,肇于神瑞,终乎正光,凡七帝,历百一十一年。虽辍于太武之世,计犹不减七、八十年。何则崇福一寺,五年而成,以此较之,不为多矣。录云:魏成于一帝,何其谬欤!此即始终之大略也。自神瑞癸丑,迄今皇统丁卯,凡七百三十四年,此即历年之大略也。迭嶂峥嵘而西去,长沙浩渺以东来,岚影相连,波声不断,势壮京邑,润分林薮,岂特国家之宝,抑亦仙圣之宅!此则形势之大略也。峰峦后拥,龛室前开,广者容三千人,高者至三十丈。三十二瑞相,巍平当阳。千百亿化身,森然在目。烟霞供宝座之色,日月助玉毫之辉。神龙夭矫以飞动,灵兽雍容而助武。色楯连延,则天皇弥勒之宫。层檐竦峙,则地通多宝之塔。以至八部之眷属,诸经之因地,妙笔不能同其变,辩口不能谈其目,巧力不能计其数。况若神游灵鹫,宛如身诣于耆阇,此则制发响,闻者摄心。琢石则醴泉流出,饮之愈疾,珍禽时聚,毒虫屏迹。此则灵感之大略也。唐贞观十五年,守臣重建。辽重熙十八年,母后再修。天庆十年,赐大字额。咸熙五年,禁山樵牧,又差军巡守。寿昌五年,委转运使提点。清宁六年,又委刘转运监修。李唐以前,虽无遗迹,以近推远,从可知也。此则历年之大略也。本朝天会二年度之大略也。尔雅云:石山戴土,谓之崔嵬。此山是山,外积黄壤,中含翠石,高卑莫测,厚薄难知。然而良工预为其制,羣匠争奋其力,迄隳坏绩用有成,虽大禹之凿龙门,六丁之开蜀道,不过摧其顽险,务于通达而已。方之于此,未足为难。倘非诚心一发,圣力潜扶,安能至是哉?又护国二龛,不加力而自开,以至扣地则神钟。大军平西京,故元帅晋国王到寺,随喜赞叹,晓谕军兵,不令侵扰。并戒纲首,长切守护。又奏,特赐提点僧禅紫衣并通慧大德号。九年,元帅府以河流近寺,恐致侵啮,委烟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拨河道,此则皇朝外护之大略也。呜呼!青鸳肇于西域,徒见其名。白马兴于中土,景隳其志。未知此寺殊功圣迹,亘古今而常存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