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来安县志
来安县志
西北乡各置六都。
明
昌城乡七里总名。宋《祥符图》载:积善、新昌二都并为昌城乡。七里,一曰七都。
一都在县南延塘寺地方。
二都在县东杜家集龙山地方。
三都在县南三城寺月塘地方。
四都在县南水口集地方。
五都在县西垒子墩地方。
六都在县北古城集地方。
七都在县南金刚寺地方。
国朝
七都一曰七里,仍前明制。
十五卫 康熙十二年裁并江宁、右江宁、前江宁、后上元、中上元、前上元、后江淮、左江淮、右广洋、兴武、石城、横海、江阴一十三卫外,滁、泗二州卫未裁。案旧志只云十三卫,今考隶滁、泗卫者,赋虽属卫地,则县境不得而遗也。
里卫军民错居,分四十八保。乾隆间并省四保,共计街保五,乡保三十九。
附市集
彭冈铺县东二十里。
杜家集县东三十里。
施官集县东三十里,桥西属本县。
武家集县东南二十五里。
雷官集县东南四十五里,西属本县 。
大营集县东南四十五里。
雍家巷县东南四十五里,俗呼瓮家巷。
新集县东南五十里。
汊河集县东南六十里,河北属本县。
程家集县东南六十里。
水口镇县南三十里。
相官集县南五十里,旧曰陈官集。
乌衣镇河北集县西南六十里。
卓家集县西七里。
胡家冈县西九里。
张浦营县西北三十五里。
嘉山集县西北四十里。
严家集县西北五十里。
三界市县西北七十里。
仰山集县东北十五里。
张山集县东北十五里。
舜山集县北二十里。
罗家集县北二十里。
复兴集县北二十五里。
囤仓集县北三十里。
石固集县北三十五里。
尹家集县北四十五里。
宝山集县北五十五里。
白塔镇县东北六十里。
杨家小集县东北七十里。
古城镇县北八十里。以上俱存。
汤河市县东南三十五里。河旧误和。
仇沛市县西南二十里。
秋沛市县西十五里。
来安镇县东三十里。以上市镇今废。
坛庙
社稷坛 在西门外,位北向。明洪武十四年,建坛于城之西北隅。正德十四年,知县孙镒移建今地。隆庆元年,知县刘正亨修。国朝雍正十一年,知县伍斯瑸重建,称西坛。道光七年,知县刘廷槐修整,岁以春秋仲月上戊日为民祈报 。
神衹坛 在南门外。明初建。隆庆中,知县刘正亨修。国朝康熙十一年,知县伍斯瑸重建,称南坛。道光七年,知县刘廷槐修整,祭:云雨风雷之神主设正中 、本境山川之神主设左、本境城隍之神主设右。岁以春秋仲月与社稷坛同日举行祭礼。
先农坛 在东门外二里许。国朝雍正四年建,并置藉田四亩九分 。嘉庆二十三年,知县杨炘重修,以每岁仲春月亥日巳时致祭,午时行耕藉礼。佃园农夫□ 名,免其差役,酌给口粮,令看守坛宇,灌溉藉田,每岁租谷除供粢盛外 ,完丁田正银一钱六分 ,余充先农坛祭费。
雩祭 祭无常所,即神衹坛行礼,遵用乾隆七年议准定制,每岁孟夏部颁祭期,至祈雨祈晴,亦因时举行焉。
文庙 建置详《学校》。正中为大成殿,殿前两廊为东西庑;前为大成门,亦曰戟门;又前为泮池;周围甃石基砖栏 ,中为桥。又前为棂星门 ;又前为大成坊;又前为屏墙。大成门之左为名宦祠 ,右为乡贤祠,又右为土地祠。大成坊前东西各置下马碑,又各置耳坊。嘉庆间星棂门外又加围墙,包下马碑接屏墙。另设旁门,寻以阻塞神道撤之,如旧制。以每岁仲春仲秋上丁日举行祭礼如制。雍正五年,奉上谕:八月二十七日,至圣先师诞辰 ,各官致斋,不理刑名,永著为令。
名宦祠 在大成门左。《会典》 :岁春秋释奠 ,礼毕,教谕一人诣祠致祭。
吕 鉅野人,名失考。
杜居敬元县尹,汴梁人。
边宁明知县,岢岚人。
赵礼知县,顺义人。
孙镒知县,庆都人。
周祚知县,山阴人。
顾问知县,蕲州人。
魏大用知县,光化人。
张四术知县,考城人。
杨时训导,汧阳人。
吴毓嘉训导,长汀人。
钱应元教谕,六合人。
陈宗岳训导,上虞人。
刘正亨知县,新淦人。
林鹏飞知县,漳浦人。
郑元辅知县,莆田人。
韩梦周国朝知县,潍县人。
按旧志,名宦祠有范承勋、于成龙等十四员,皆国朝封疆大吏,已崇祀省城名宦,不当祀于下邑,旧志误列,应即删除。惟前明知县刘正亨、林鹏飞、郑元辅三公均宦来邑,当时曾立专祠。今专祠已圮,应并祀名宦,以垂不朽。韩梦周于道光年间已请祀名宦,应列入。
乡贤祠 在大成门右,祭礼与名宦祠同。
苟与龄宋敕旌孝子。
赵察宋永福县丞。
常道明山西巡抚。
武功明福山教谕。
周球国朝正定总兵左都督太子少保。
忠义孝弟祠 在文庙东。国朝雍正七年建。道光七年,知县刘廷槐谕邑孝廉马锦云捐赀重建。祭礼与名宦祠同。
苟与龄见乡贤。
王来
周懋德
贺植家
节孝祠 在忠义祠右。国朝雍正七年建。道光七年,知县刘廷槐谕邑孝廉马锦云捐赀重建,祀本邑节烈、节孝、贞节、贞烈各妇女。祭礼与名宦祠同。
本学土地祠 在乡贤祠右。旧志:仪同名宦、乡贤祠 ,教谕主之 。
武庙 在文庙东,火神庙左。建置无考。明万历十二年,知县何其贞建三义祠于其后。四十二年,知县第五伟重修。崇祯六年,知县袁翎捐俸倡修。国朝历任知县随时修补,以每岁春秋仲月诹吉 ,及五月十三日神诞举行祭礼。道光八年,知县刘廷槐重建正殿、后殿。雍正三年,追封三代公爵。
文昌祠 在文庙东,城隍庙右。建置无考。嘉庆六年列入祀典,以每岁春二月初三日神诞致祭。秋祭八月,其日部颁。后殿,道光八年知县刘廷槐建。
城隍庙 在文庙东,文昌祠左,火星庙右。明正德十二年,知县孙镒重修。万历间,知县张国祥等相继增修。国朝雍正九年,知县伍斯瑸、前知县黄金品、典史袁有成捐资重葺。无专祭,岁以春秋仲月设位于神衹坛同祀。旧志:春秋仲月从祀山川坛 ,朔望,县令率僚属行香。凡县令以下到任并考满复任 ,皆祀以少牢 ,誓于神前。
厉坛 在城北。明洪武初颁有祭文,镌石在城北里许,以清明、孟秋望、孟冬朔祭之。
马神庙 在武庙东。以每岁春秋仲月上戊日祭之。
火神庙 旧祀在开元观,后移建祠于城隍庙东武庙西。国朝雍正十三年定制以每岁六月二十三日致祭。
蜡神 旧在东岳庙旁,有祠,后附祭于刘猛将军祠,以每岁冬至后第三戊日致祭。
案蜡祭有八 。国朝雍正十一年,奉文将邮表缀、水庸坊、猫、虎、昆虫五神,敬制牌位以祭 。只称五神者,以先啬、司啬、农统于先农也。
军牙六纛 神号曰旗纛之神。每岁正月诹吉,及霜降日致祭。
土地祠祠像案牍神二,与土地像而三。 在县署仪门外东。以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旧志:每月朔望,有司拈香祗谒 。
狱神 在监舍内。以每岁四月祭之。
刘猛将军祠 在开元观西。国朝雍正二年奉敕建。以每岁正月十三日神诞及十二月上戊日致祭。
龙王庙 南门外二里。明知县陆宗俊、魏大用、刘正亨相继增修。国朝道光二年,知县杨炘重修。以每岁春秋仲月致祭,其日部颁。
附寺观秩祀之庙见前,其为民间建置,亦称祠庙者,统列此门。
城内
吉祥寺县治后。宋绍兴二年建。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冷起元修。国朝道光四年重葺,寺内恭设龙亭,为三大节朝贺所。
开元观一名真武观。原在县北岑湖村,唐开元中建。宋淳熙年移于城东门内。明万历五年、四十六年相继增修。国朝雍正十三年,知县伍斯瑸捐修。
三义阁关帝庙后。
朱子祠 建阳书院后。
魏公大用祠
刘公正亨祠
林公鹏飞祠
郑公元辅祠上四祠俱前明知县,今废。
刘公之昂祠康熙年知县。诸祠向为邑民所祀,今并废。旧志载有魏公、刘公、林公、郑公生祠记 ,并有专传。惟刘公之昂传、记俱无。今无从知其事实。刘祠,旧在水口镇,今类附于此。
白衣庵城西北隅。雍正元年重建,后废。今为恤孤院地。
城外
金刚寺县东十八里。明嘉靖年重建。崇祯年修。
朝阳寺县东西龙山。
玉石寺县东武家集西。康熙五十八年修。
药师寺龙山东。康熙年间修。
甘露寺县东三十里。
曲涧寺县东三十五里。
马神寺县东四十里。
龙泉寺县东北三十里。元天历年建。明嘉靖年修。寺当盱眙大道,有铺,名龙泉铺。官使经行有题咏甚多。寺有菩提树、锥栗、黄金嵌碧玉、碧玉嵌黄金二竹 ,花木丛茂。万历中,邑工吏吉晨与僧有隙,借公事尽伐之,后遂荒凉矣。
观音寺县南三十里。元至正年建。
弥陀寺县南水口集。宋淳熙年修 。明隆庆年重修 。
白岩寺县南四十里。
大安尼寺县南五十里。康熙年修 。
延塘寺县南五十里,宋天圣三年建。旧名塔院。治平四年赐名寿圣,后改今名。国朝康熙五十年修。
黄道寺县南五十里。康熙年修修 。
大雅寺县南五十里。明嘉靖年修 。
三城寺县南五十里。宋庆历三年建。明嘉靖、万历年 、国朝雍正六年重修。
孔雀寺县西北二十五里练寺山。寺前有铁孔雀。据滁人石玺碑记 ,寺肇于唐开元间 ,井床勒宋天圣年号 ,钟铸正统,瓶纪成化 ,盖古寺也。至嘉靖丙寅,寺僧修整殿宇,广栽松竹,垒石疏泉 ,清雅幽邃。旧志谓可与琅琊争胜。岁久荒落。国朝雍正五年重修。
太平兴国寺县西北八十步。详《丘墓》。
永兴寺县西北十五里。明万历年重建 。
独山寺县西北三十五里独山上。康熙年重建 。
广福寺县西北四十里。明嘉靖元年建。
嘉山法华寺县西北四十五里。宋政和五年重建。
宝乘寺即大乘寺,县北三十里,宋大观元年建,国朝康熙年间重修 。
普贤寺县北三十里。宋元佑六年建。有石匣一副题记元佑年月。明正德年修 。
老龙寺县北三十里。元至正元年建。
宝积寺县北石固山。
龙窝寺县北囤仓集。今废。
白云寺县北三十五里。明万历年修。
新兴寺县北三十五里。元至正元年建。
塔山寺县北四十里。
贴山寺县北四十里。
永兴寺县北长店桥地方。宋元佑二年建。
白塔寺县北六十里。即今广福寺。旧有砖塔,雷摄去三层,遗于泗州伏虎山,今存半塔,刻有“赤乌元年”字样,其地亦名半塔集。
永福寺县北六十里。
老田寺县北六十里。
蓝田法华寺县北八十里。
真武观县南水口集。
开化观县南五十里乌衣河北。
三茅宫县西南十八里。
紫微宫县西北三十里秋沛市。久废。
神霄玉清万寿宫县北三里。宋宣和年知县刘滂奉敕建。久废。前有霄宫桥。
金容宫县西北张浦营旧讲约所。
大王庙县东二里庙,在沙河南岸。庙南为官路。近年以来河岸逐渐倾圮,庙基废为河滩,路窄而险。道光三年众姓公捐钱一百千,契买路南张姓屋基作为官路,以利行人。
东岳庙一在东门外,为每岁迎春所。一在县东彭冈。一在县南水口集。一在县南六十里。一在县西北严家集。
汉高皇庙县南五里。
龙王庙一在南门外,见前。一在县南水口集。一在县南五十五里。
高皇庙一在县南,近叶家湾。一在县南旗杆周。一在县南,近月塘。一在县北五里。一在县北六十里。
元帝庙县南四十里。
清源真君庙石固山。元至正元年建。
大圣庙县南十五里。
关帝庙城内武庙,见坛庙。一在县东张山集。一在县南水口集。一在县北舜山集。一在县北囤仓集。一在县北宝山集。
司徒庙县西北一里许。
祠山庙一在县南二十里。一在北湖堡。祠山神姓张氏,即广德州祠山大帝也。详见《一统志》 。
八里庙县北八里。庙内黑龙王,祈雨屡验。
慈山庙
文昌庙
痘神庙
降福庙上四庙俱在水口集。
灵官庙上四庙,旧志曰“殿”,宜改从庙。
乌龙王庙县西乌龙山。
东茶庵一在东门外。一在县南三十五里。
甄家庵东门外里许,即草庵。
延寿庵县东五里,即胡家庵。
大树李庵县东十二里。
准提庵县东十七里沙子冈东。
大圣庵县东十里。
长庆庵县东十八里。
南庵县东武家集。
清净庵一在县东二十二里。一在县南二十里。
般若庵县东西龙山顶朝阳寺上。久废。
不二庵县东三十里。
花家庵县东三十里。宋庆元二年建。
西庵县东施官集旧讲约所。
园觉庵县东三十里。元至正元年建。
杜家集庵县东三十五里旧讲约所。
鹫峰庵县东龙山下。佛殿后石塔刻“元至正年祈雨有应特建”。
堰塘庵县东南三十五里。
天竺庵县东龙山下。元至正三年建。
峨嵋庵县东南四十里。
南茶庵一在南门外,久废。一在县南二十二里。
宏觉庵县南五里。
白衣庵县南二十五里,近水口集。
古井庵小南门外。康熙年重建 。庵前有古井,井底甃以花瓶数百,以瓦砾投之,铿然有声,一名鼓井。雍正年曹匠淘井,尽撤取其瓶,不久遂堙塞。
段家庵县南二十五里。明嘉靖年改龙王庙 。
三圣庵县南相官集。
万寿庵县南四十五里。
新集庵县南五十里。
朝阳庵县南五十里。明崇祯年修 。
东胜庵县南相官集。
观音庵县南五十五里。
九锡庵县南五十五里 。
昙花庵县南程家集。
庆成庵西门外,即西茶庵。明万历年建 。
卓家集庵县西七里。
八石庵县西八石山。
回龙庵县西二十五里。明万历年建 。
极乐庵县西磨山。
太平庵即仙人庵,在练寺山东。
东岳庵县西北严家集。
大神庵县北十五里。
吉祥庵县北舜歌山。创自元至正二年。倚山壁构殿 ,两旁禅室斋堂悉自上而下因势为台砌,中殿侧为山门,标题:尊胜禅院。游者取道舜歌山脚地藏庵前,迤西竹树盈十亩,苔茵草径,履藉无声 。殿前桂二株,可荫数亩 ,殿后石壁峭立,古树槎枒 ,下有泉,大旱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