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县志

双源沛县西北二十五里。旧志:一源出招信界岭下,一源出本县界练寺山后官庄岭下,两水相合于此,因名。十里至沙涧,入清流县界北赵村与清流河合。案旧志云出招信界,入清流县界。下独山水亦云至清流县界,皆沿宋元旧文。招信即盱眙。《方舆纪要》:盱眙,五代吴为招信军,宋初为县,建炎间升为招信军,元为招信军治。水出岭下,即清河岭,其水亦清流河之一源,故曰清河岭。清流县界,今为本州境。此可见今县与州境历宋元如此,盖自清流、永阳析置已然。
独山水县西北三十里。旧志:源出嘉山乡,南三十五里至清流县界,过蒲冲与秋沛水合,入清流河。案嘉山乡,亦宋乡都旧名。
秋沛水县西北三十五里。源出嘉山。西至蒲冲与独山水合,入清流河。《州志》:白茆河在州西北,至蒲冲与盈福河及来安、嘉山河合,入清流河。以上为县境西条水。
南湖河县西南五十里。《州志》:南湖河,州东南三十五里,源出来安县界,东流入清流河。
乌衣河县西南六十里,即清流河。源出本州清流沛,会瓦店河,盈福河及县境双源沛、秋沛、独山诸水,至州城东为清流河。东南流接县境,又东南至乌衣镇,曰乌衣河,又东五里至小河口会来安河,又东至三汊河,入滁河。《州志》:清流河在州东二里,又称北角河。源出清流沛,上有梁村涧水,下与白茆、瓦店河合,北流过常山,与嘉山白道河及沙子涧水合,流至东关门会于东河,入清潭,下至乌衣,东五里又与来安县河合,自此入滁河。
三汊河县南六十里。以来安河、清流河、滁河三水至是合流故名。上为费家渡。以上为县境南条水。
长店水县东北四十五里。源出五湖山北及野塘谷。东北流十五里至丁城,与白塔水合,又东北入天长县界吉家埠河,注天长河达运河入江。
白塔水县东北五十里白塔镇南。源出赵家港。东流十里入天长县界,注吉家埠河。
长沟水县北六十里。源出矾山。东北流十里,入天长县界巷村涧,转注吉家埠河。
打砂涧水县东北六十五里。源出雍家谷。东流二十里入天长县界巷村涧,注吉家埠河。
彭家湾水县东北七十里。源出大山何家谷。东流十里入唐家湾,又东十里入天长县界巷村涧,迤逦流入吉家埠河。
范庄水县东北七十里。源出马岭。东流合戚家谷水入天长县界,迤逦入吉家埠河。
马岭水县北八十里。源出马岭戚家谷。东南流二十五里,合范庄水入天长县界,转注吉家埠河,由此过石梁南,会天长河,抵高邮,达运河,入于江。以上为县境北条水。
开新河案即玉带河 乾隆四年,安徽藩司晏斯盛条陈地方事宜一折内言凤、颍、庐三府,滁、六、泗三州皆有水利可开等语,奉钦差大臣核准,署来安县王师旦详文协同藩司于乾隆五年二月到县详勘举行,续经安徽巡抚陈大受到河重核无异,动帑委员监开报销在案 。

来安县志卷二
安徽滁州来安县知县汜水刘廷槐重修

营建志
公署仓库 院局附 城池街道 坊表 乡表 市集附 坛庙寺观 古迹 丘墓 义冢附 津梁
公署

县署,唐以前无考。宋旧治在今城北瓦砾冈 ,南渡后始移今处 ,宋末毁于兵 。元泰定元年,达鲁花赤马合谋砂、县尹郭让始建厅事、仪门、谯楼 。至正七年,县尹蒋居仁复修厅事,建清心亭于谯楼之外,元末复毁。明洪武十四年,知县刘煜仍故址复建厅事 。弘治十七年,知县萧启重修,匾曰牧爱堂 ,并建龙亭库及斋所、库房、典史宅 。正德十二年,知县孙镒重修仪门、监狱。嘉靖三十一年,知县李懋材重修圣谕亭。即《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 。本后蜀孟昶《官箴》 ,宋高宗摘取其中四语颁行州县。隆庆元年,知县刘正亨建和风甘雨亭。万历十三年,知县何其贞修龙亭库及典史宅。十九年,知县郑元辅构仕优堂、在大堂左。景欧亭 。仕优堂前。四十六年,知县周之冕修申明亭,重建谯楼,易其名曰东璧楼。即今鼓楼。天启元年,知县周之冕重修六房廊 。国朝康熙十一年,知县黄世臣重修厅事。二十年,知县乔嵩修厅事、六科卷房。二十二年,重修谯楼。三十四年,知县刘之昂以木坊易圣谕亭戒石,修东西书斋,凿仪门外井。四十年,知县马云衢以罚锾修厅事、六科卷房及内宅 ,建皂隶房 。五十八年,知县祁文翰修圣谕木坊。雍正十年,知县伍斯瑸设暖阁围屏于堂。围屏上画县境全图。乾隆二十六年,知县李文勋修寅宾馆 。五十二年,知县王永重修通署。捐廉一千两 ,分三年摊扣。嘉庆二十年,知县伍士超重修东璧楼。道光元年,知县杨炘重修科房。三年,知县符鸿于川堂东构静远山房 ;四年,重修土地祠。此历任兴修之大较也 。其规制则中为大堂即牧爱堂,前当甬道为戒石坊 ,又前为仪门,又前为头门,又前为照墙 。大堂前两廊为科房,东为吏户礼承发四房,西为兵刑工仓库五房。中夹甬道为皂隶房。东科房之南为仓廒 ,西科房之南为监狱。仪门左右为东西角门,前两旁右为廒所,左为寅宾馆,西向。为土地祠,南向。其南亦为廒所。头门上有楼,上书县额 ,门内之东为申明亭。道光七年知县刘廷槐重修。照墙左右为东西栅门,东去四十步当街口为东璧楼。大堂之东为库,东偏为仓,西偏为典史署,署前亦为仓。大堂之后为宅门,内为川堂;堂西为花厅,其对面舍为桐阴书屋 ;乾隆三十六年,知县王惺建。堂东为静远山房,又东为幕斋 。川堂后为内宅,旁为两厢,东偏为厨房。周遭缭以墙 ,后有复墙 ,更道环焉。其旧有而今者无,若大门内之旌善亭,谯楼旁之清心亭,大堂东之仕优堂,其前景欧亭,其后和风甘雨亭,俱前明置,久废。
典史署建置见县署。大门内为厅,后为内厅,左为书房,又后为内宅。康熙四十一年典史鲁汉修,雍正九年典史袁有成重修,后各任随时修葺 。
教谕署、训导署 俱详《学校》。
巡检司在白塔镇,见《明史/地理志》,久废。
税务司一在白塔镇,一在秋沛市,久废。
阴阳学 明洪武七年设,在城东南隅,久废。
医学与阴阳学同设,亦废。
僧会司 在吉祥寺。
道会司在城隍庙。
察院 在中街,久废,仅存南北两更巷。
公馆一在县前,久废,其地已造民房。一在囤仓,亦废。厅厢基地俱存,今置铺 。
讲约公所 有五,一在城内东门开元观,一在施官集西茶庵,一在水口集真武观,一在张浦营金容宫,一在囤仓关帝庙。
监房在仪门西,凡九间,前三间为狱神祠,男监三、女监二、厨一。嗣又添置二间 ,为禁卒住房、更房。周缭以复墙。雍正十一年,谈士龙捐田七亩半;嘉庆四年,知县钟希贤请帑重修 ,外围易以砖墙。道光七年,知县刘廷槐重葺。
附仓库

预备仓县东新街西仓巷口以南,久废,其地居民领垦。
义仓 旧有五,一在仪门西偏,久废。余四在各乡,俱废,无考。
常平仓 旧设捕署前,三所十三间。雍正十一年,知县伍斯瑸增置监狱南一所五间,仪门内东一所四间。乾隆十九年,知县李文勋增置大堂东一所五间,仪门外东二所八间、西一所五间。凡九所十四廒。乾隆五十年,知县王永重修。嘉庆四年,知县钟希贤修葺前五间;道光元年,知县杨炘修葺后四间。道光七年,知县刘廷槐重修午未廒、寅字廒。
社仓 见后。
库见前。
附院局

养济院 在庆成门外路北,额设孤贫二十名 。乾隆三年定制,每名日给银一分,即于存留经费项下支给,详《田赋》。乾隆十年增设二十名,给银如前数,具文赴司支领转给。旧有茅屋数间,毁于火。乾隆十八年春,知县李春明倡邑绅创建瓦屋二十二间 ,左右各十楹,前后各六楹。嘉庆八年复火 ,知县钟希贤倡邑绅重建如旧制。
恤孤院小西门内偏西。乾隆三十五年,知县韩梦周建,即白衣庵旧址。置茅屋数间,拨诸寺院田共种三十七石五斗,士绅复醵金三百余两 ,初设孤贫四十名,后以费不赀 ,改为三十名。嘉庆二十年续置仓巷房屋一所。田、房俱详《田赋》。二十五年,知县杨炘以旧屋倾塌,新盖茅屋五间。
同善堂城内仓巷街西口路南。嘉庆六年,吏员陈光祖、王淦、魏允康倡议募捐银一千一百余两。嘉庆九年堂成,置义田、义地各所。田详《田赋》,地详《义冢》。道光元年,增置义地一所。
水口镇同善堂镇东弥陀寺后堂三间。乾隆八年,里人朱蕃倡立同善会 ,至二十六年,其子衣点与僧通意复倡众捐资始成堂,增置义田详《田赋》,义地详《义冢》。本堂规条:惜字、施棺、培冢、掩骼凡四事 。知县潘振莹为作碑,碑文大指已括于此 ,不重录。嘉庆二年腊月,水口集桥西火灾,延烧五十余家,时风雪严寒,露处者众 ,里人陈汇川、林朝勤、朝宪等请县给印簿募捐钱六百余千,凡被灾之家各成茅屋数间,六日而毕。以其亦属水口善举,类记于此。
清净庵同善堂道光九年置。近庵士民捐输 ,筹桥工岁修 ,并推广施济,就庵设焉。知县刘撰有善堂规条并桥工缘起 ,勒石捐输姓名 ,载入原碑。倡首捐田入堂者周王氏。
古城镇同善堂道光九年立。该镇袁、项、龚、叶各姓因筹义学经费,倡捐施济,集钱八百千零购田。知县刘定有规条并捐输姓名勒石。该堂房屋,陆姓所捐。
城池

县在秦汉为建阳,建阳故城在今州东四十里。《南畿志》、《通志》、《州志》、《方舆纪要》并同 。今县南水口镇东有遗址,俗呼东城埂。水口镇西至州城三十五里。晋置顿丘郡及县,顿丘废城在今县东一里顿丘山之侧 。宋齐为新昌郡城。梁置谯州,治新昌城,亦即此。赵宋因以此为新昌都,明编昌城乡。隋废郡 ,以新昌名县,改谯州曰滁,始建今州城,而县仍为附郭 ,始移治清流河之西,故寻改清流 。唐析置永阳 。南唐改曰来安,治在今城北瓦砾冈。南宋始移今治。嗣以金人寇乱,废为镇 。别有来安镇 ,在今治东三十里天井村,明置来安驿于彼 ,故名,非县治。寻复为县,有土城周三里。《方舆纪要》:来安,宋乾道中降为镇,寻复为县,有土城周三里。明成化四年,知县赵礼复筑土城。旧志:卑薄不堪保障 ,且岁征茅费,民反病之。嘉靖三十五年秋,知县魏大用始造砖城,高二丈周九百三十二丈。为门六,门各有楼。东曰宾旸,西曰庆成,南曰迎熏,北曰拱极,小南曰崇文,小西曰耀武。旧志:城既成,守尚无兵。倭寇辄警报。嘉靖三十七年,知县魏大用申蒙屯院张批令管屯操锦衣卫千百户张烈等 ,今后遇警即带令原操官军一千八百名员防御 。隆庆间拆西门楼,万历间拆南门楼、小西门楼,各窝铺俱废。旧志:时惑堪舆之说 ,既无吉应,徒失壮丽之观。万历四十六年,知县周之冕次第增修。《周志》:来有城池,自嘉靖三十五年始。比时倭寇为警,吾民足赖以安甚矣,城池之为利大也。第六十余年来 ,天下幸无事,当事者优游为理 ,亦复不以无事为有事之备,而城池岂昔日之城池哉!下则基址掷卸 ,上则草木丛生,业已渐就倾圮,且可扳援而上。其壕又为居民筑坝灌溉,无涓滴之潴 ,此足以为限乎?近年大盗入劫士商者二:万历二十七年劫生员凌尚义从西城出入 ,四十年劫盐商程维新从东南城出入。劫县库将入者一:万历三十一年明火持刃掘开县墙,幸更夫报觉惊散,从西门出。彼凭城上下,如履平地,已事可鉴也。脱一旦变生 ,更有大于此者,何恃而不恐?则夫增陴浚隍,芟丛生之荆棘,禁居民之坝川,而又训练土著以备不虞,诚今日之急务 。至于移锦衣之屯为内蔽 ,借和阳诸县为外援 ,则有魏公申准之成议在 ,无庸喋喋也 。崇祯十二年,知县吴志高浚隍,广五丈深三丈。
国朝康熙十六年,知县周家柱罚锾修城。二十三年,知县乔嵩罚锾修城。《滁州续志》:康熙十九年,淫雨倾城百余丈 ,邑令乔嵩次第修筑。旧志:雍正二年,邑人信堪舆说,开文明门,嗣后终无吉应,今已塞,故不载。乾隆二十二年,知县李文勋领帑重修,周千丈有奇,高一丈四尺八寸,厚四尺六寸。宁国府督粮通判彭旭初监修。五十六年,知县邝永锴补修城东南隅。道光元年,知县杨炘倡捐补修小南门,建文星阁。四年,知县符鸿裒捐理各门楼橹 ,改小南门曰兴文门。道光七年,知县刘廷槐补修北门、湾陡门,又谕邑孝廉马锦云捐修东南隅十余丈 。
附街道

东门大街
南门大街
西门大街县署前,一曰广平街。
北门大街
十字街旧志:民建土地祠塞其西。
小南门街
后街
仓巷街东口旧有双井,久废。
寺巷街
小西门街
中街自搭阁 巷至鼓楼。
儒学街
青龙街儒学东。
观巷在开元观西。
严家巷南门大街西。
王家巷西门大街南。
搭阁巷在中街西。旧一作搭沟,一作搭阁。
更巷一在旧察院南,一在旧察院北。
附坊表

义学坊县治东。
承流坊县治东。
宣化坊县治西。
极乐坊县北。
清平坊县东。
儒林坊儒学前。
都宪坊为御史常道建 ,在县治左。
攀桂坊为举人张寿建 ,在寺巷口。
豸绣坊为御史陈情建,在县东北。以上九坊久废。
世科坊为举人武俊、武钺建,在南门大街。
恩荣坊为总兵周球建 ,一在红土坂,一在大周营,一在园觉寺地方。
附乡都


万善乡置四里三都十四保 。
嘉山乡置六里五都二十保。
会同乡置六里四都十九保。
来苏乡置五里四都十八保。
翔鸾乡置五里四都十九保。

东南乡置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