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洛迦新志


  圆通大士,功德巍巍。久辅寿佛,乃号大悲。谛思谛审,所悲伊谁。心摧胆裂,悔莫能追。法华有言,稚子遁逃。父怜追唤,怨咨而号。譬日初出,高山先昭。(此结正颂第一大段,大士历劫说法度生,我辈今尚未悟。)
  更著垢衣,潜操粪器。入俗度生,白华托寄。得近其子,应现同事。(此结正颂第二大段示现文。)
  救苦与乐,须给频频。如父如儿,情均天伦。犹在本处,未脱苦轮。(此结救苦与乐文。)
  得窥佛藏,财宝充牣。不餐王膳,终为道殣。此念佛门,易行难信。(此结弘法文,不念佛者,虽有禅定感通,亦不易了脱。)
  大志成就,佛道担任。了知净土,不离己心。是谓宝藏,自然来临。(此结摄生文。)
  既已欣净,即应厌浊。广拔众苦,非贪自乐。大士十心,克登妙觉。首大慈悲,众生当学。(此十心中一慈悲心。)
  众生佛性,具足万能。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大士造诣,我亦克承。此平等心,大而非矜。(二平等心。)
  一切有为,梦幻泡影。蜉蝣之身,桑榆之景。速会无为,时时自省。(三无为心。)
  威势必失,亲属终离。吁嗟爱根,永矢弗遗。哀哀三界,一爱羁縻。谁无染著,天人之师。(四无染著心。)
  精神离形,骸骨反根。四大离散,我尚何存。空观破执,解脱之原。(五空观心。)
  虽观诸佛,及众生空。礼拜供养,必敬必隆。像真一致,畏爱攸同。佛从敬起,毋懈初衷。(六恭敬心。)
  芸芸众生,未来之佛。父母师长,头出头没。涸辙呼援,声嘶力竭。云何相煎,食肉剔骨。此卑下心,慎毋逾越。(七卑下心。)
  三业清净,一心向往。断杂乱思,离见取想。即教即禅,法门无两。导祖专修,高山景仰。(八无杂乱心,九无见取心。)
  为菩提道,求生净土。得觐如来,更亲左辅。径登佛乘,长餐法乳。大菩提心,光圆照普。(十大菩提心。)
  此十种心,大悲相貌。惟我众生,是则是效。出世之舟,度人之桌。伟矣佛恩,大哉圣教。(总结十心。)
  大士本迹,于以昭垂。末劫修途,直指无歧。斯文功德,唯佛证知。普皆回向,同证菩提。(上四句,总结全颂。次二句,求佛证明。末二句,即三回向。○单行本卷三至此终。卷四经证未录。若欲详知,请阅单行本。)

    附录

  观音灵感近闻二则

  民国十五年秋,武昌被围四十余日,时余家老幼二十余人,无计出险,食粮垂尽。枪炮之声,又震耳欲聋,人人以泪洗面。忽忆前任汝南道时,曾得中央刻经院印送之观音灵异纪一册,亟检出。其中经咒,不易卒读。乃择最易持诵之白衣大士神咒,令合家讽诵,昼夜不辍。并发愿印送万本。三数日后,觉精神疲倦异常,群思入睡。旋竟酣然高卧,一事不知。及醒,则城破已久,秩序早安。左右邻居,被劫一空。遭饥饿惊恐,及奸淫枪杀而死,者不知凡几。而余家独以熟睡,一无惊恐,亦未受有损失。斯诚大士寻声救苦,悲悯众生之灵应也。谨出净资一千八百元,印赠万本,以广流传。武昌许霭人谨记。

  民国十六年,奉军围攻涿县百日之久。城内炮弹如雨,房屋无一全者。只西北隅,方圆三十余户,安然无恙。盖其处有一小庙,内供观音大士,附近居民常往顶礼。故全城遭难,此处独免。戴联青记。


普陀洛迦新志卷二
    古会稽陶镛鉴定 古翁山王亨彦辑
    形胜门第二(内分山峰岭岩石门洞沙隩湾涧泉潭井池境及附录等子目)
  一念无明,世界于焉相续。四大假合,山河等于空花。故浊世不碍乎寂光,金地或见为瓦砾。大士随顺众生,秽土忽现净境。山成几宝,灿若锦屏。石是金刚,光如雪浪。爇光明之炬,地映金沙。润福德之芽,泉流玉涧。善财龙女,洞里诵经。正趣达摩,峰前听法。信乎山多圣贤,萃聚灵秀也。志形胜。

山(普陀洛迦,为全山之总名。内另分十六小山名。)
普陀洛迦山
  在浙江,定海县治东百里许海中。(按或称百余里,或称二百余里,均失之。)为华严经善财第二十八参观世音菩萨说法处。(按善财初见文殊,次参德云,次第而至参观音,则为第二十八。因参弥勒后,又复参文殊。故人多以初见文殊不算,云是初参德云,乃至参观音,则为第二十七。故本志卷一本迹门,依普通说,作二十七。此依许志,及磐陀石陶题,均云善财第二十八参,观音处,乃从初见文殊算起,作二十八。以后凡有作参观音为二十八者,均本乎此。恐阅者疑为错谬,故特注明。)传记称南海,东大洋海西,紫竹栴檀林者,是也。山境,东尽青鼓垒,西尽风洞嘴,南尽短姑道头,北尽伏龙山,纵横各十里许,周遭屈曲,则有百里。唐以前,仅传梅子真、葛稚川之寄隐。自宣宗大中间,天竺僧来,即洞中燔尽十指,亲睹观音,与说妙法,授以七色宝石,而灵迹始著。自后梁贞明二年,建不肯去院,而法址始开。自宋神宗元丰三年,敕建宝陀寺,而香灺始盛。自高宗绍兴元年,真歇建海岸孤绝处,易律为禅,海山业渔七百余户,闻教音俱弃去,而净土始成。厥后历元明清三朝,虽闲有兴废,(详梵刹普济寺下。)而地孤悬海,境杳隔俗。凝山海清迥之气,资缁素禅定之缘。宜其历劫常然,庄严法相。陶铸衲子,为震旦第一绝胜道场也。(盛熙明普陀洛迦山传,大德昌国州志,旧志,形胜,建置,法统,真歇传,合篡。○灺,音谢,烛烬也。)
  按:普陀洛迦,梵语也。有作补陀洛迦、补陊洛伽、补怛洛伽、补陀罗伽者,当为翻译梵语之异文。在华言,为小白华。苏东坡送冯判官之昌国诗:「兰山摇动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桃花,为桃花山;小白,当即指小白华言也。清康熙普济寺御碑文,补陀罗迦有三:一居厄纳忒黑,一居忒白忒,一居南海,即是山。以是推之,玄奘西域记,言南印度濒海,有布呾落迦山,顶有池,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布呾落迦,疑亦为普陀洛迦译文之异。而朱绪曾昌国典咏,据此谓南印度之布呾落迦,乃佛书所指。普陀洛迦之在定海者,乃近似得名。夫以传记称普陀洛迦为南海,印度属南,朱说似近之。又称普陀洛迦为东洋海,定海属东,是山之普陀,当非尽出附会,况小白华树,又遍满山中也。惟普陀洛迦,为一山名。或单称普陀,单称洛迦者,省语也。今俗称是山为普陀。而以距东南二十余里,悬峙海中之小山为洛伽。询之僧众,以彼山亦有圣迹,故称是山为普陀,彼为洛迦。然信如所言,亦应称为小普陀洛迦。而旧志以彼山为小洛迦,就省文言,说尚可通。康熙定海县志云:「普陀山,在东海洋中,孤山独峙。」又云:「大小洛迦山,与普陀接近。」既别普陀于洛迦之外,又分洛迦为大小二山,实为误加一大字,以致词与事悖。至宝庆成化两四明志,大德昌国州志,并云普陀,一名梅岑山,并称宝陀禅寺在梅岑。夫梅岑,因子真炼丹得名,为一人一地事,殊不足概称全山。参后梅岑峰下。

双峰山
  在潮音洞上,梁不肯去观音院建此。(大德志)

清,裘琏诗:
  海外奇峰翠入天,峰头朵朵削青莲。名山如此不肯去,成佛应居灵运前。

释能仑诗:
  脱却恒河选佛场,一拳补怛峙南洋。峰峦叠翠迎朝旭,烟水苍茫送夕阳。特降慈云消蜃气,常施法雨现灵光。从教印作莲花主,石蠢林顽亦惹香。
  按:大德志云:张氏舍所居双峰山,卓庵奉之,俗呼为不肯去观音院。是双峰为佛选名山之山,旧志俱失载。裘志附见古迹云:洞口无所谓双峰山者,为代久名易。然潮音洞,本无甚高山峰,易名之说,恐亦未然。是盖依海而观,以立此名,称双峰山。不然,山岂久而遂失乎?

佛顶山
  亦名白华顶、菩萨顶,居四山之中,高百十六丈有奇。俯睇光熙妙应诸峰,累累如杯瓢覆积水上。巅圆而平,广约二十余亩。旧有石亭,供石佛其中。近又建塔然灯,为行舟指南。(旧志,采访)

明,鄞,张煌言,登菩萨顶诗:
  绝磴陵云嵌佛龛,扪天住笏恣豪探。苍茫远水横空碧,历乱群峰倒蔚蓝。双屐俄从银汉落,一卷几为石梁参。如来肉髻应非幻,最上何须驾鹤骖。

清,邑人,武镐,次宋仁圃明府,佛顶望日诗:
  傍晓日升东,祥辉照眼红。眸开千里旷,心静万缘空。色相窥难定,光芒射处通。扶桑疑可接,好趁一帆风。

释德立,登白华山,赠闻先禅师诗:
  高怀人不识,知喜对沙鸥。蜃气浮金钵,潮声吼石牛。云开山洞晓,月出海门秋。时立梅岑上,乾坤双眼收。

释常誉,九日登菩萨顶诗:
  绝巅云深处,登临兴倍雄。水明天际碧,霜薄树头红。万虑一身外,千山四望中。天庵容我住,归懒下山东。

雪浪山
  双峰叠峙,亦称大小雪浪,在佛顶山右。上多白石,辉映林木,如积雪、如涌浪,因名。(旧志)

锦屏山
  在佛顶山左,为法雨寺主山。环若列屏,林木青碧。加以白葩丹蕊,开放四时,掩映如锦,因名。(旧志)

莲台山
  在飞沙隩右,即功德岭,下有洞,即莲台洞。(旧志)

青鼓山
  一名青鼓垒,为普陀东尽境。初与普陀有潮汐之隔,自飞沙成隩,遂合为一。(旧志)

茶山
  在佛顶山后。自北亘西,其地最广,中多溪涧。旧称山上多产茶茗,僧于雨前采摘供用,可治肺痈血痢。又有山茶花树,高数丈。冬春之交,丹葩被谷,若珊瑚林。(旧志,采访)

明,鄞,屠隆,茶山夙雾诗:
  龙宫蛟室雾絪缊,几树珊瑚认未真。雪里赪霞高十丈,红绡恐是献珠人。

李桐诗:
  山山争说采香芽,拨雾穿云去路赊。制就漫将炉火试,絪缊佳气遍僧家。

丹阳,丁鸿阳诗:
  珊瑚几树傍莲台,薄霭絪缊锁不开。漫向定中窥色相,分明龙女献珠来。

镇海,邵辅忠诗:
  菩提那不是莲花,雷荚云林长露芽。山气谁嘘晴不散,半笼祇树半笼茶。

清,释幻敏诗:
  浓浓淡淡隐岩龛,重若凝云轻若岚。分付巽郎勤扫荡,毋令雀舌减余甘。

伏龙山
  一名龙头山。为普陀北尽境,与茶山相接。蜿蜒如游龙出海,小山洞(在东北海中)乃其珠。登白华顶望之,俨如攫然。(旧志)

天竺山
  在东北茶山尽处。山之以庵得名者。(旧志)

梵山
  在普济寺南。高逊诸峰,体庄严圆净而少石,为寺之案山。(旧志)

按以上为普陀支山之著称者。

南山
  正南悬岛,潮落始通,俗名杨梅跳,为普陀南尽处。旧无梵宇,自清初,普济寺住持通旭增创,名南天门。(旧志,采访)

观音眺山
  在潮音洞右。登此以眺四望,故名。眺,或讹作跳,殊非。(旧志)

毛跳山
  在潮音洞东。(旧志)

六峤山
  在西南境。六阜联并,中各有峤,故名。(旧志)

长短山
  在北境八仙岩后。两小山参差并出,故名。(旧志)

喇叭嘴山
  在正西。(旧志。按旧志又云亦茶山之麓也。然茶山在东北,此在正西,何可为麓。不敢盲从。)

按以上为普陀四至之小山。

峰(共十八峰)
光熙峰
  在佛顶山左。一名石莲花,又名石屋。望之峰石耸秀。(旧志)

清,冯天贵,光熙雪霁诗:
  千仞冰霜皎,晴光豁两眸。余辉凝宝地,寒焰动珠楼。玉累孤峰顶,花开万树头。独传梅信早,岭外暗香浮。

释能仑诗:
  花飞六出满光熙,见晛犹知造化奇。世界三千齐色相,莲台十二现牟尼。天排玉垒难寻路,鸟向琼林特借枝。看到彤云消欲尽,上方无地不琉璃。

踞狮峰
  在东天门上。本名白衣峰,明僧大智改今名。奇石蹲踞如狮,雄特可畏。(旧志)

圆应峰
  在朝阳岭北。(旧志)

翔凤峰
  在朝阳岭东。翔舞如凤,因名。(旧志)

象王峰
  在雪浪山右。一名清凉冈。崇冈逶迤,迭起三峰。东峰高与雪浪将埒,面临东洋。其下为千步沙,背为圆通岭,稍伏为烟墩峰,旧设斥堠处也。南折则为观音峰一带南山矣。(旧志)

烟墩峰
  在象王峰后。顶有若石塔者三,为古烽火台遗迹。中空外圆,旁有洞门,二台尚完好,一半毁矣。(采访)

炼丹峰
  在几宝岭上,相传羽客炼丹于此。(旧志)

妙应峰
  在踞狮峰西。(旧志)

观音峰
  在普济寺后山之左。钜石隆起,高五丈,周百丈,平巅丰下,状如覆莲。东偏之石,惟此峰为高。西则达摩,隐相望也。(旧志)

释通树绝句:
  何故不肯去,中流砥一岑。海潮日夜吼,倾尽大悲心。

灵鹫峰
  在普济寺后。为寺主山,三石嵯峨并立,东峰倍高,约二丈,昂头尖喙,状如定鸟,故名。(旧志。○裘志注云:鹫鸟,梵名耆阇。西域记,耆阇崛山,山是青石,头似鹫鸟。阿育王使人凿石,假安两翼两脚,琢治其身,远望若鹫鸟形,故曰灵鹫山。)

达磨峰
  磨亦作摩,在灵鹫峰右。大石矗峙十余丈,锐首丰背,肤离中合。远望之,如人荷物而立,面西将行也。其北面刻赵孟俯题瀛洲界石四字,西面刻罗汉石三字,姓名漫灭不可辨。(旧志)

清,华亭,吴祺诗:
  萧梁台殿草茸茸,面壁亲传少室宗。只履西归无觅处,惟留明月照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