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县采访册


  按「厅志」卷七「武备志」「兵制」云:『竹堑北路右营,旧制额设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外委七员,额外三员、马步战守兵七百二十六名。合外委、额外十员,实共弁兵七百三十六员名。官马十六匹,兵马十二匹。驻扎竹堑,隶彰化协副将统辖。道光十年四月,奉文将镇标左、右营裁拨改设,计添游击一员,系镇标右营游击移驻,为北路营游击;千总一员,系镇标右营千总移驻;把总二员,系镇标左、右营把总各一员移驻;外委二员,系镇标左、右营外委移驻。又裁拨马步战守兵,内镇标左营步战兵四十五名、镇标右营步战兵九十八名、镇标左营守兵五十五名、镇标右营守兵一百零二名,共添实兵三百名。又添官马十二匹。嗣以原设竹堑守备一员并千总、把总、外委各一员、新添兵二百名移驻大甲,为北右营中军。计共额设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三员、把总六员、外委九员、额外三员,马步战守兵一千零二十六名,官马二十八匹、兵马十二匹』。又云:『同治八年新章奏裁,实存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六员、额外二员;步战兵二百零七名、马战兵十二名、守兵三百一十六名、字识、号令手十二名:共五百四十七名。合外委、额外八员,共弁兵五百五十五员名。官马十六匹,兵马八匹(以上据「厅志」备载)。光绪二年、三年、九年先后奉裁老弱并历年开除病故不复充补外,实存游击一员(驻扎本县治)、守备一员(驻扎曲栗县大甲汛)、千总一员(驻扎苗栗县后垄汛)、把总二员(一员驻扎本县治、一员驻扎嘉志阁汛——即今曲栗县治)、外委六员(分驻各汛)、额外二员(一员驻扎本县治、一员分驻外汛);战兵八十五名、守兵一百二十二名、字识、号令手十二名:共兵二百一十九名。合外委、额外八员,共弁兵二百二十七员名(内战守兵八十八名、又字识、号令手十二名驻扎本县治,分守四城门及在营当差。其余各兵,分拨各汛防守)。官马十六匹、营操马八匹,暂为定额。今因之(以上新辑)。

  香山塘在县西八里竹堑堡香山塘庄。原额分防兵一十名,归竹北堡杨梅坜汛把总兼管。同治八年新章裁改,合杨梅坜汛海口塘共兵四十七名,并归杨梅坜汛外委兼管(以上据「厅志」备载)。光绪二年、三年、九年先后奉裁老弱,改为兵三名,仍归杨梅坜汛外委兼管。今因之(以上新辑)。

  咸水港塘在县西南十五里竹堑、竹南两堡交界之咸水港。旧制兵额无考。今废(补辑)。

  斗换坪汛在县南二十七里。旧制:外委一员,兵四十名。道光十年添设(以上据「厅志」)。同治八年新章改为兵二十一名。今废(以上新辑)。

  中港汛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竹南堡中港土城内。旧制:驻扎把总一员,兵五十名(以上据「府志」卷九「武备」(一)「营制」北路协标中、左、右三营内分采)。道光十年,改为把总一员、外委一员,兵五十八名。同治八年新章改为兵二十九名(以上据「厅志」)。光绪二年、三年、九年先后奉裁老弱,改为外委一员,兵三名。今因之(以上新辑)。

  海口塘在县西北十里竹堑堡海口。原设额外一员、兵一十二名,归竹北堡杨梅坜汛把总兼管。同治八年新章裁改,合杨梅坜汛香山塘共兵四十七名,并归杨梅坜汛外委兼管(以上据「厅志」)。光绪二年、三年、九年先后奉裁老弱,改为兵三名,仍归杨梅坜汛外委兼管。今因之(以上新辑)。

  杨梅坜汛在县东北三十七里竹北堡杨梅坜庄。原设把总一员,兵六十七名,兼管竹堑堡香山、海口两塘。同治八年新章改为外委一员,合香山、海口两塘共兵四十七名(以上据「厅志」)。光绪二年,三年,九年先后奉裁老弱,改为外委一员,兵三名,仍兼管香山、海口两塘事务。今因之(以上新辑)。
 
卷三

  目录

  桥梁

  竹堑堡桥梁

  竹南堡桥梁

  竹北堡桥梁

  津渡

  竹堑堡津渡

  竹南堡津渡

  竹北堡津渡

  义冢

  竹堑堡义冢

  竹南堡义冢

  竹北堡义冢

  水利

  竹堑堡圳

  竹南堡圳

  竹北堡圳

  竹堑堡陂

  竹南堡陂

  竹北堡陂

  桥梁

  津渡

  义冢

  水利

  桥梁

  竹堑堡桥梁

  登瀛桥(旧名瓦窑沟桥,俗或呼栏杆桥)在县城南门外瓦窑沟(俗呼溪子底),为县城适巡司埔及内山各庄之所。长五丈一尺四寸,宽六尺六寸;桥上翼以扶栏。「厅志」云:『乾隆五十四年,业户何崇德捐建。道光九年重修』(以上据「厅志」)。同治十二年,绅士郑如梁、郑如云、郑如淇、郑如兰、郑如汉等重修(详「竹堑堡碑碣」「登瀛桥碑」)。光绪十六年,绅士郑如兰、李联萼等重修。

  万年桥(旧名湳子桥)在县北二里湳子沟,为南北往来孔道、县城适湳子旧社各庄之所。长一丈八尺,宽八尺。嘉庆间,竹堑社屯千总钱茂祖创建木桥,并于桥南北各砌石块为路,共计长一里许。道光二十二年,旧桥朽坏,郊铺金长和、绅士郑用锺、李锡金、郑用哺等鸠捐重修;并于桥南北石路中间改用石板,两旁夹以石块(详「竹堑堡碑碣」「湳子庄万年桥碑」)。同治七年(「厅志」作同治八年,今据碑记订正),同知严金清、绅士林恒茂、林福祥、郑永承、郊铺金长和等鸠捐重修;仍其旧址累石为圆洞桥,桥上翼以石栏,更名万年桥(详「竹堑堡碑碣」「重修湳子庄万年桥碑」)。光绪十三年,绅士郑如兰、吴逢沅等重修(有捐资姓名小碑)。

  隆恩牛埔桥在县西三里牛埔庄,为南北往来孔道、县城适香山之所。长二丈四尺,宽九尺;桥上翼以扶栏。嘉庆间,官民捐建。光绪二十年,庄耆郭贻香重修。

  槺榔牛埔桥在县西北八里(「厅志」作六里)槺榔庄,为县城适海口之所。长四丈四尺八寸,宽五尺一寸;桥上翼以扶栏。庄民捐建(年月无考)。

  以上竹堑堡桥梁计四条,皆「厅志」所已载。今于有碑记者兼考碑记、无碑记者遵照册式访查,量明备载。

  迎春桥在县城东门外濠沟,为县城适枕头山火车头及各庄之所。长二丈五尺三寸,宽八尺五寸。道光九年,同知李慎彝建(「厅志」不载此桥。按「淡水厅城碑」云:『城既毕,乃浚濠而桥其上』。「厅志」「建置志」「城池」亦云:『东西城外吊桥各一。各长二丈六尺,阔五尺』。今据城碑参「厅志」详载)。光绪十五年,绅士吴逢沅、李祖琛等捐修。

  集福桥在县城东门外,为县城适火车头及各庄之所。长一丈七尺,宽四尺二寸。创建年月无考;光绪六年,蔡文其等捐修。

  东门土城外桥在县东门土城外濠沟,为县城适火车头及各庄之所。长一丈六尺二寸,宽三尺五寸。嘉庆十八年,绅民捐建。道光二十年,同知曹谨、董事郑用锺、洪德梁重修(此桥创建年月本无可考。按「厅志」「建置志」「城池」:『嘉庆十八年,同知查廷华重修土城,城外阔一丈,植竹;竹外阔一丈,开沟,沟深亦一丈』。又叙土城云:『道光二十二年,同知曹谨与绅民筹依旧址加筑土围,城外植竹、开沟一如旧制;惟沟阔二丈,深一丈五尺。意开沟时即有此桥,故创建、重修年月悉据「厅志」备载)。

  水碓边桥

  福德埔桥在县东三里大陂坪,为县城适九甲埔、六张犁各庄之所。长三丈,宽三尺五寸。同治间,庄民捐建。

  六张犁桥在县东八里六张犁庄,为县城适竹北堡新埔各庄之所。长二丈四尺,宽四尺八寸。庄民捐建(年月无考)。

  长生桥(原名高枧桥,又名永安桥)在县东二十里高枧头,为九芎林适树杞林各庄之所。长九丈二尺,宽五尺;桥上翼以扶栏。嘉庆二十三年,林先坤、徐熙振等捐建(详「竹堑堡碑碣」「高枧桥碑」)。咸丰六年,谢观连等重修,更名永安桥(详重修「高枧桥碑」)。同治三年,林上华、刘如栋、黄坤南等重修,更名长生桥(详「重修高枧桥碑」)。

  发发桥在县东二十二里中坑日,为九芎林适竹北堡新埔、咸菜瓮各庄之所。长四丈,宽三尺六寸。道光十二年,庄民捐建。

  石壁潭桥在县东二十五里石壁潭庄,为石壁潭适九芎林各庄之所。长二丈八尺,宽三尺。光绪八年,曾云中建。

  西门外桥在县城西门外濠沟,为南北往来孔道、县城适隙子、牛埔各庄之所。长一丈七尺,宽一丈。创建年月无考,意建城开濠时即有此桥。

  西门土城外桥在县西门土城外濠沟,为南北往来孔道、县城适隙子、牛埔各庄之所。长二丈九尺,宽四尺五寸。创建重修年月,与东门土城外桥同。

  隙子溪桥在县西三里隙子溪。光绪初,绅士郑如兰建。今废。

  五株松桥在县西五里,土名五株松,为南北往来孔道、牛埔适香山各庄之所。长三丈三尺五寸,宽三尺。创建年月无考。

  御史崎桥在县南三里御史崎,为县城适柴桥、石屑仑各庄之所。长一丈四尺,宽五尺四寸。光绪初建。

  永安桥在县南十里双溪崎下,为县城适双溪各庄之所。长五丈,宽四尺八寸。同治十三年,林恒茂建。

  北门土城外桥在县北门土城外濠沟,为南北往来孔道、县城适湳子庄之所。长一丈四尺,宽八尺。创建年月,与东门土城外桥同。

  旧社桥在县北四里旧社小溪,为南北往来孔道、旧社庄适新社各庄之所。长三丈三尺,宽三尺四寸。创建年月无考;光绪十三年,铺户洪合春重修。

  三重埔桥在县东南十八里三重埔,为县城适树杞林各庄之所。长三丈二尺,宽三尺。彭阿福建(年月无考)。

  树杞林桥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树杞林街头,为树杞林适石壁潭各庄之所。长四丈,宽四尺。彭李强建(年月无考)。

  石井桥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石井山下,为月眉、赤柯坪各庄入县城之所。长六丈,宽三尺六寸。光绪十八年,黄和顺等捐建。

  建福桥在县东南二十八里月眉崎下,为月眉庄适富兴庄之所。长八丈,宽三尺六寸。同治三年,张梯青等捐建。

  社关口桥在县东南三十里北埔尾社关口,为北埔适中兴庄之所。长八丈,宽四尺。光绪十八年,姜绍基妻曾氏建。

  福安桥在县东南三十里中兴庄崎下,为中兴庄适月眉各庄之所。长七丈八尺,宽二尺六寸。咸丰九年,刘开济建。

  鸭母寮桥在县西北二里树林头庄,为县城适树林头各庄之所。长一丈一尺,宽五尺四寸。庄民捐建(年月无考)。

  树林头庄尾桥在县西北三里树林顶庄尾,为树林头庄适苦楝脚各庄之所。长一丈五尺二寸,宽四尺二寸。庄民捐建(年月无考)。

  苦楝脚桥在县西北五里苦楝脚庄,为苦楝脚庄适槺榔、牛埔各庄之所。长一丈七尺,宽五尺三寸。庄民捐建(年月无考)。

  以上竹堑堡桥梁计二十□条,新辑。

  第一道铁路桥在县东二里枕头山下六十甲圳,为火车适台北之所(第二道以下同,皆自南而北挨次递叙)。长二丈八尺,宽一丈六尺。

  第二道铁路桥在县东三里陂脚庄车路沟。长三丈六尺,宽一丈五尺。

  第三道铁路桥在县东三里后庄沟。长三丈五尺,宽一丈五尺。

  第四道铁路桥在县东四里隆恩圳。长七丈八尺,宽一丈四尺。

  第五道铁路桥在县东四里潘拱陂。长六丈四尺,宽一丈四尺。

  第六道铁路桥在县东四里小圳沟。长一丈三尺,宽一丈四尺。

  第七道铁路桥在县东五里土地公沟。长六丈四尺,宽一丈五尺。

  第八道铁路桥在县东北五里乌树林溪。长三十二丈,宽一丈八尺。

  第九道铁路桥在县东北五里乌树林圳沟。长一丈五尺,宽一丈四尺。

  第十道铁路桥在县东北七里下斗仑溪。长四十八丈;又全铁浮桥一十五丈,共计长六十三丈。宽二丈八尺。

  第十一道铁路桥在县东北七里番子园。长五丈八尺,宽一丈五尺。

  第十二道铁路桥在县东北八里新社溪,土名豆子埔。北首一段长一十九丈八尺,中间全铁浮桥长二十丈,南首一段长二十四丈五尺,共计长六十四丈三尺。宽二丈三尺。

  第十三道铁路桥在县东北八里新社溪,土名新社头。长一十二丈,宽一丈四尺。

  第十四道铁路桥在县东北十一里新陂圳。长二丈三尺,宽一丈四尺。

  第十五道铁路桥在县东北十二里番子陂圳。长二丈二尺,宽一丈四尺。

  竹南堡桥梁

  中港北门桥(「厅志」作中港大桥)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中港土城北门外(「厅志」作厅南二十五里中港新街顶),为南北往来孔道、咸水港适中港街之所。长四丈五尺,宽四尺五寸。创建年月无考;同治二年、光绪十年,中港街绅商先后捐修。

  中港南门桥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中港土城南门外(未建土城以前,其地名妈祖宫口,故「厅志」作妈祖宫桥),为南北往来孔道、中港街适曲栗县后垄街之所。长一丈五尺,宽一丈。创建年月无考;光绪十七年,中港街绅商捐修。

  五福桥(「厅志」作塭仔头桥)在县西南三十里中港渡船头(「厅志」作厅南中港溪墘),为南北往来孔道、中港街适曲栗县后垄之所。长九丈五尺,宽三尺六寸。桥之南垒石块为长堤,长一里许;底宽一丈一尺,面宽八尺。同治十一年,绅士郑如兰、林恒茂、陈思铭、林亨嘉、杜祥喜、林祥瑞等倡捐建(详「竹南堡碑碣」「五福桥碑」)。光绪六年,厦门绅士叶文澜捐银八百圆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