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县采访册


  赤牛椆庄在县北四十二里。户三十六,丁口二百九十八。

  田心子庄在县北四十五里。户九,丁口七十五。

  上庄子在县北四十五里。户一十二,丁口九十七。

  下庄子在县北四十五里。户五十六,丁口四百二十二。

  员笨庄在县北四十二里。户三十四,丁口二百六十八。

  后湖庄在县北四十里。户一十三,丁口一百五十八。

  下溪子底庄在县北三十八里。户一十六,丁口一百八十七。

  圆山庄在县北四十里。户二十,丁口一百九十七。

  榕树下庄在县北四十里。户三十一,丁口二百六十一。

  头家厝庄在县北四十里。户四十五,丁口五百八十五。

  大牛椆庄在县北四十里。户一十八,丁口一百八十五。

  嵌头厝庄在县北四十里。户三十六,丁口二百五十四。

  石排庄在县北四十五里。户二十二,丁口二百四十六。

  水流庄在县北四十二里。户三十五,丁口二百六十八。

  上水流庄在县北四十八里。户二十六,丁口三百七十二。

  新厝庄在县北四十五里。户一百九十三,丁口一千九百九十三。

  树子下庄在县北四十八里。户一百三十三,丁口一千二百五十六。

  青埔庄在县北四十八里。户一十九,丁口二百一十四。

  番子陂庄在县北四十八里。户九,丁口一百一十四。

  大潭庄在县北五十里。户九十三,丁口九百五十四。

  石观音庄在县北五十里。户九十五,丁口九百六十八。

  鱼寮庄在县北五十里。户二十一,丁口一百二十六。

  对面厝庄在县北五十里。户二十,丁口一百三十一。

  泉州厝庄在县北四十五里。户三十六,丁口三百七十七。

  苦楝脚庄(楝俗作苓,非)在县北四十五里。户二十八,丁口三百五十九。

  大窟庄在县北五十五里。户四十三,丁口六百零一。

  下大窟庄在县北五十里。户二十八,丁口三百一十五。

  后庄在县北五十里。户三十六,丁口二百七十五。

  过岭庄在县北五十里。户三十八,丁口三百六十七。

  大仑庄在县北六十里。户一百七十一,丁口一千二百四十三。

  张厝庄在县北六十五里。户二十一,丁口一百三十六。

  陂内庄在县北六十五里。户二十一,丁口一百五十九。

  新陂庄在县北六十里。户九十二,丁口六百一十。

  嵌头子庄在县北五十五里。户二十七,丁口一百二十四。

  过溪庄在县北五十五里。户二十五,丁口一百五十四。

  竹围子庄在县北五十五里。户九,丁口五十一。

  水沟尾庄在县北五十五里。户八,丁口四十四。

  白沙墩庄在县北五十五里。户三十五,丁口二百九十六。

  树林子庄在县北五十八里。户三十二,丁口一百六十。

  草漯庄在县北六十里。户一百二十九,丁口八百二十三。

  青埔子庄在县北六十五里。户二十一,丁口一百六十。

  双溪口庄在县北七十里。户五十二,丁口四百四十。

  塔子脚庄在县北六十五里。户一十六,丁口一百一十二。

  大仑尾庄在县北六十五里。户一十三,丁口五十六。

  港子嘴庄在县北六十五里。户二十二,丁口一百五十八。

  溪州底庄在县北七十里。户四十七,丁口四百一十八。

  二陂港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二十一,丁口一百五十九。

  内海漘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八十四,丁口六百零九。

  外海漘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二十,丁口一百四十八。

  照镜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一十七,丁口一百四十二。

  尖山子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一十四,丁口一百五十四。

  横山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一十七,丁口一百四十三。

  大邱园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四十四,丁口三百三十四。

  大庄头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二十,丁口一百四十七。

  后公馆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一十五,丁口九十五。

  田心子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二十,丁口一百五十七。

  新馆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一十三,丁口八十一。

  后厝庄在县北七十六里。户一十三,丁口一百二十八。

  圳股头庄在县北七十六里。户三十一,丁口二百九十八。

  陂脚庄在县北七十六里。户三十,丁口二百五十五。

  海丰陂庄在县北七十六里。户三十七,丁口二百八十一。

  湳子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一十七,丁口一百四十三。

  埔心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四十九,丁口四百三十八。

  三块厝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四十二,丁口二百三十六。

  五块厝庄在县北七十五里。户一十九,丁口一百六十三。

  大埔庄在县北七十六里。户四十九,丁口三百四十一。

  埔顶庄在县北七十六里。户二十七,丁口一百八十。

  水头子庄在县北七十六里。户一十七,丁口一百四十三。

  大牛椆庄在县北七十八里。户二十六,丁口一百七十九。

  沙仑庄在县北八十里。户三十二,丁口一百七十。

  倒厝庄在县北八十里。户三十二,丁口二百九十八。

  鼓亭庄在县北八十里。户二十二,丁口一百二十八。

  竹堑堡社

  竹堑社在县北八里。土名新社。屯丁九十四名,余丁口三百九十。

  附考

  「府志」「厅志」皆作距城十里。按竹堑社未归化之先,本在香山(距城十里);后迁于竹堑,再迁于旧社(距城三里)。至乾隆年间,始再迁今所(详见「竹堑堡碑碣」附录「新社采田公馆记」。旧时丁口千余,厥分七姓:曰钱、曰卫、曰廖、曰三、曰潘、曰黎、曰金。今惟钱姓丁口最繁盛,计有二百。卫、廖、潘、三等四姓每姓丁口只有数十,其黎、金两姓则已绝嗣矣。自乾隆以来,番皆聚居新社。咸丰四年闽、粤分类,番被肆扰,皆散居竹堑堡之番子陂、■〈犂,牜代禾〉头嘴等庄及竹北堡之枋寮、新埔、咸菜瓮等庄。其留居新社者,今不过三、四户而已。

  又查竹堑堡番之未归化者,皆散入内山。其初归化之时,番性未驯,有番丁潜入竹北堡之新埔山设伏杀人,因名其地为杀人窝(后改名为太平窝)。汉人知之,群问土目理较;该番等亡入五指山,复为生番。今竹堑堡五指山一带及竹南堡狮里兴一带之番,俗称合番子者;盖皆其种类云。

  竹堑社番被化已久,散居竹堑、竹北两堡各庄。其饮食、衣服、嫁娶、丧葬,皆与齐民无别;谨据实登载。此外,如五指山前之合番子各社,山后之西鳌、十八儿石、嘉禄、巴喇包等社,油罗溪南之大油罗、小油罗,溪北之木树仁等社,名目甚多,皆在竹堑堡界内。偶于见闻所及,于叙山处附见一二。其生番社共有若干、各社丁口共有若干?此间无可访询;应请总局宪饬查抚垦局详细开报,庶能得其确数也。

  竹南堡社

  中港社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中港土城内。土名番社(「府志」「厅志」皆作距城三十里。今俗皆称二十五里,非经丈量难得实在里数。故册中所载里数,皆据俗称而言)。屯丁三十三名,余丁口一百三十六。

  附考

  中港社,原在中港土城内东北隅(今土名社寮前)。嘉庆末,始迁西南隅,即今所也。其从前未归化之番,散入内山。今曲栗县属之狮潭底一带生番,盖皆其种类。

  竹南堡老衢崎一带地方,乾隆二十八年官派中港社番丁设隘防御生番,嘉庆四年裁撤。

  中港社番归化已久,与齐民无别;谨据实登载。此外,如狮里兴、南庄、田尾一带生熟各番及后山生番之在竹南堡界内者,其社名及丁口若干?访查未确,未敢登载;亦偶于叙山处就见闻所及,略举大概。欲得详细,应请总局宪饬查抚垦局,庶能得其确数也。

  街市

  竹堑堡街

  东门街在县城东门内。

  西门街在县城西门内。

  南门街(一名文兴街)在县城南门内。

  北门街在县城北门内。

  北鼓楼街在县城北鼓楼内(北鼓楼,即旧城北门楼遗址)。

  大爷街在县城内城隍庙口。

  衙门口街在县署口。

  暗街子在县城东门内。

  九芎林街在县东二十里。

  树杞林街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北埔街在县东南三十二里。

  香山顶寮街在县西九里。

  香山下寮街在县西十里。

  竹南堡街

  草店尾街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中港土城北门内。

  新街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中港土城北门内。

  中街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中港土城内适中之地。

  旧街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中港土城南门内。

  头分街(分俗作份,非)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三湾街在县南三十二里。

  竹北堡街

  咸菜瓮街在县东四十二里。

  新埔街在县东二十二里。

  观音街在县北五十里。

  大区园街在县北六十五里。

  竹堑堡市

  米市一在县城内北鼓楼外。一在县东二十里九芎林街。一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树杞林街。一在县东南三十二里北埔街:皆城厢砻户及各材庄农人用竹篮挑运到此,排设街中为市。每日辰时毕集,日晚则散。

  柴市一在县署口,每日巳、午二时为市。一在县城北门外外天后宫口,每日未、申二时为市。一在县东二十里九芎林街,每日辰、巳二时为市。一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树杞林街,每日辰、巳二时为市。一在县东南三十二里北埔街,每日辰、巳二时为市。

  草市一在县城南门外,俗名草埕,每日辰、巳二时为市。一在县城北门外外天后宫口,每日未、申二时为市。

  炭市一在县署口,每日巳、午二时为市。一在县城西门内内天后宫口,每日巳、午二时为市。一在县城北门外外天后宫口,每日未、申二时为市。一在县东二十里九芎林街,每日辰、巳二时为市。一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树杞林街,每日辰、巳二时为市。一在县东南三十二里北埔街,每日辰、巳二时为市。

  鱼市一在县城内太爷街,溪鱼每日下午为市;海鱼无定时,大约下午为盛。一在县城北门内,视太爷街稍稀。

  菜市一在县署口。一在城内太爷街。一在县城内南门街。一在县城北门内。一在县城北门外外天后宫口。

  果市一在县东二十里九芎林街,每日辰、巳二时为市。一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树杞林街,每日辰、巳二时为市。

  土豆市在县城北门外外天后宫口,每日辰、巳二时为市。如遇土豆新出时,则于黎明为市,日出则散(他处土豆八、九月始收成,独海口沙园所产皮白而味鲜,五月初旬则有之。新出两、三日,价常五、六倍)。

  瓜市一在县城北门街,每年五、六两月瓜熟时,每日辰、巳、午三时为市。一在县城内南门街,为市与北门街同,而繁盛不及北门街。

  苎市在县城内南门街。每日巳、午二时,内山客人挑运到此为市。

  竹南堡市

  米布一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中港街。一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头分街:为市与竹堑堡同。

  柴市一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中港街。一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头分街。

  炭市一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中港街。一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头分街。

  鱼市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中港新街。

  竹北堡市

  米市一在县东二十二里新埔街。一在县东四十二里咸菜瓮街:为市与竹堑堡同。

  柴市一在县东二十二里新埔街。一在县东四十二里咸菜瓮街:皆每日辰、巳二时为市。

  炭市一在县东二十二里新埔街。一在县东四十二里咸菜瓮街:皆每日辰、巳二时为市。

  果市在县东二十二里新埔街。四时皆有果,各种俱备;每日辰、巳二时为市。在一邑之中市最盛。

  铺递

  竹堑铺在县城内,为正站。南距曲栗县后垄铺四十里,北距本县竹北堡大湖口铺二十二里。铺司一名(营中派拨头目一名专司约束,名为站目。余站同),铺兵七名。

  大湖口铺在县东北二十二里竹北堡大湖口,为腰站。南距竹堑铺二十二里,北距淡水县中坜铺三十三里。铺司一名,铺兵五名。

  按「厅志」卷三「建置志」「铺递」:『后垄铺:北距老衢崎铺二十五里,铺兵三名。老衢崎铺:北距竹堑铺十五里,铺兵三名。竹堑铺:北距南嵌铺七十五里,铺兵三名。南嵌铺:北距艋舺三十五里,铺兵三名』。又云:『原设堑南七站,铺兵二十一名;今仍归彰化县支给工食』。

  按此旧制也。同治十年以后,似曾改设。驿站章程有中港腰站、竹堑正站、大湖口腰站,而无老衢崎、南嵌两站名目。其何年月裁撤及改设;详细章程,今县中无案可稽,无从核实登载。光绪十四年,奉札改定新章,名为「邮政专责」。各营派拨兵丁递送,留竹北堡大湖口铺腰站,而裁撤竹南堡中港腰站。每站各派头目一名,专司约束;铺兵丁名数随地派拨,多少不同。今因之。

  营汛

  竹堑城汛在县城内。旧制:驻扎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兵五百名(按「府志」卷九「武备(一)」「营制」:『北路协标中、左、右三营。右营守备一员,驻扎竹堑。千总六员,一员驻扎竹堑。把总十二员,驻扎竹堑。步战守兵二千四百名,以五百名驻扎淡水厅治』。「厅志」不载此条,今据「府志」备载)。道光十年,奉文改设营制;改为驻扎游击一员、千总一员、外委员一员、额外二员,兵二百九十八名。同治八年新章,改为驻扎游击一员、把总一员、额外一员,兵一百六十五名(以上据「厅志」备载)。光绪二年以后,先后奉裁老弱,改为驻扎游击一员、把总一员、额外一员,守城兵八十八名;又字识、号令手十二名。今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