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新安志
新安志
石龙洞在县西百十七里石龙山上东北高丈二尺广五尺中有石室容数十人西南复有门高四尺广二尺两石对耸有如凿成尝有人入数里惧而复反下有池水焉
青苓洞在县西八十里南北门相通中有物象如灵岩
水源
婺水出大广山南流五十八里还绕县城又南流四十里合斜水舟行通鄱阳江溉田二十二顷六十亩
武溪水出浙山南流五十里至县西北合婺水溉田十三顷四十三亩
益阳水今符溪源也出浙山西南流百八十三里至三溪村合流入乐平界溉田三十五顷三十四亩
斜水出斜山南流九十里合婺水南入乐平界通舟行溉田三十九顷十一亩
大(鱼庸)水出大(鱼庸)山西北流十七里合斜水溉田九顷二亩
小敛水出小敛山西南流四十里入乐平界溉田十八顷七十一亩
梅源水出梅源山东流三十七里合浙水溉田八十顷七十六亩
浚源水出浚源山南流合吴溪水溉田三十二顷二十二亩吴溪在乐平界
杭溪水出石龙山南流至杭口入乐平界溉田三十八顷四十一亩
石牛潭在县南十里岸???方?有巨石如牛岁旱涂其背则雨
石门滩在婺水中两石夹溪踊起如阙中闲通流昔人以其险比滪
古迹
吴村在县北七十里有吴太子墓方舆记云昔吴王为越灭句践流其三子长子鸿逃于此死因葬焉遂名其葬处为吴山里按三国吴时尝徙太子和于新都郡寻遣使赐死今歙县有阶村是其谪居处此亦当是太子和音转而为鸿既不可考因以句践附会之耳唐中和年中改延宾里 【寰宇志及新经皆言改为婺安里今从祥符经】
祠庙
东岳庙城隍庙在县东婺女庙在县西北忠显庙在县南五龙庙在县东南灵顺庙在县西其神五人旧号五通庙大观三年三月赐庙额宣和五年正月封通贶通佑通泽通惠通济侯绍兴二年五月并加封四字十五年九月封六字干道三年九月封八字淳熙元年进封显应显济显佑显灵显宁公汪司空庙在县东南唐汪武始迁今县者也敛溪庙在县南 【祥符经又有高溪中云并敕封庞史君庙】
道观
紫虚观在东北五十步旧名栖真观南唐保大五年置政和四年敕改
通元观在灵岩旧名洞灵观
僧寺
报恩光孝禅院在游汀乡旧名中峰寺唐中和二年置崇宁四年闰二月改天宁万寿禅院后改今额
大起禅院在万安乡唐干宁二年置
智林禅院在县城唐干符二年置
保安禅院在县城吴顺义三年置
云兴禅院在丹阳乡唐咸通元年置
普济院在县城旧名万安崇福院唐中和三年置大中祥符六年十月敕改
隆兴院在万安乡旧名永泰院大中祥符元年敕改
如意院在浙源乡旧名荷恩寺唐开元二十八年置大中祥符元年十月敕改
灵隐禅院在浙源乡唐天佑元年置
荷恩院在县城唐光启二年置
凤林院在万安乡唐大中元年置
天王院在丹阳乡唐干符元年置天复二年赐额 【州新经云天福二年建非天福是后晋年号南唐不以为称此自唐昭宗天复耳】
感恩院在万安乡唐中和五年置
资福院在游汀乡建隆二年置
金刚般若院在浙源乡唐天佑二年置
香严院在丹阳乡旧名西干院庆历二年七月敕改
(山乐)崌院在丹阳乡吴顺义年中置
大田院在西南七十里唐太和元年置
龙泉院在游汀乡吴顺义七年置
湖田院在怀金乡唐中和二年置
湖山院在丹阳乡吴顺义三年置
沙门院在游汀乡开宝七年置
白塔院在县西八十里吴干正三年置
龙祥院在游汀乡唐中和元年置
山房院在怀金乡吴大和元年置
灵僊院在万安乡南唐天祚二年置王提刑总角时每游戏寺中或指之曰君若登第者此井栏亦烂也及得官归作诗云乡人笑我无官分烂却灵僊石井栏里人至今诵之
松溪院在万安乡唐景福元年置
黄莲院在万安乡唐咸通中置 【院记咸通创基光化四年赐名】
灵河院在县西七十里唐咸通四年置政和七年赐额
诘曲院在游汀乡唐太和元年置
普利院在浙源乡旧名养田院治平二年三月敕改
东广福院在县北百里
西广福院在县西九十里
国宁东尼院在县东唐中和年中置 【祥符经云剌史汪武置】
国宁西尼院在县西唐光启三年置
明节尼院在县东吴干正三年置
贤宰
汪武
汪武者唐干符中仕州为游奕使先是州遣罗芟为弦高镇将追寇于铜步以溺死四年遣武继之武乃于武口刱镇至中和二年又于(汀去丁改要)滩为营自武口徙判婺源都镇事战守数有功至龙纪初杨行密录其功有云昨者赵干芝残党经过遽能出军战敌擒节级六十余辈杀凶徒二百余人获樊津之素书收熊秦之朱记时行密为宁国节度留后遂补为节度押衙光化三年遥领汀滁二州刺史始武以私财买民地置县城邑以其税入己户左右战守凡数岁迁县入焉因以制置二十余年使其人不为外寇侵扰陶雅为歙州刺史暴增民赋武不为屈以故迄武之世县人赖之天佑三年二月武死雅使衙内指挥朱环代之因制置巡辖四县后刘津为都制置使而县人至今祠武号汪司空子衮天复三年杨氏承制补左押衙长剑都副指挥使检校工部尚书 【吴干正中万景中以左右建威都指挥使知政县事官银青光禄大卿检校尚书上柱国左仆射兼御史大宪见于汪台符所作如意院记则是干正中不辖四县也至南唐升元中刘津乃复为都制置焉】 鲜于侁字子骏阆中人登景佑中第授江陵府左司理参军庆历中天下大旱有诏中外臣僚实封言事侁上书推灾变所兴言甚切直移黟县令又常摄婺源其治皆为诸邑最豪强畏之后多所更历哲宗即位司马公为门下侍郎除侁为京东转运使公曰子骏不当更外顾东土承使者聚敛之后民不聊生烦子骏往救之耳比行又谓所亲曰福星往矣安得百子骏者布在天下乎元佑初拜左谏议大夫侁为政以经术自辅所至有迹其去民追思之
绩溪
沿革
绩溪望县唐志云永徽五年析歙置北野县后改绩溪方舆志云本歙之华阳镇梁大同元年置良安县未详所属 【寰宇志作良安】 唐武德中废永泰二年宣州旌德县王万敌入寇胁其居人贼平置县以界内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诘曲并流离而复合故以为名 【方舆寰宇志皆言以华阳镇为县而新旧唐书乃云北野县改为绩溪既无置绩溪年月又北野旧城在今歙县北三十五里其地与绩溪殊不相直若据绩溪以永泰二年置则北野县在当时尚未废也昔先正苏公来县自号其诗为华阳杂咏则有取于方舆寰宇志所载旧唐书作渍溪他皆作绩溪】 唐为中下本朝为望
县境
县在郡东北六十里东西广长百三十三里南北六十五里东至临安府昌化界八十三里西至宁国府旌德界五十三里南至歙县界三十里北至宁国府宁国县界三十五里东南及西南到歙县界各三十里东北到宁国界三十五里西北到旌德界五十三里
乡里
其乡十其里二十有六仁慈乡在县城内外其里龙泉龙宣良安乡在县南其里新合宁泰花干新安乡在县东其里龙山新兴永宁遵化乡在东北其里石门新建借溪宣政乡在县北其里杨溪斜溪归仁新华乡在县西其里分流幽山随溪杨山乡在县西其里徽阳修仁高峰修仁乡在县西其里常溪守节归善惟新上乡在县东其里新安惟新下乡在县南其里感化麟福
户口
天禧主户七千七百八十七口万五千四百七十九客主四百四十八口五百二十五未经界户万一千一百六十经界九千一百六十干道主户八千五十客户三百四十一
田亩
田园旧十万四千五百三十八亩三十三步经界为二十九万六千亩有奇今为三十万九千五百六十六亩三角三十一步塘九十五处场百一十七处
租赋
夏税紬三百六十四匹三丈三尺六寸四分绢四千五十三匹三丈二尺五寸七分布八百九十八匹一尺五寸三分绵三万二千六百五十七两四钱杂钱千五百七十一贯四百九十文军衫布四百一十九匹三丈八尺小麦八百三十三石一斗七升一合秋税糙米万六千九百七十七石一升九合六龠盐钱七百三贯二百五十四文七分和买紬千六百一十三匹绢四千九百一十三匹
酒税
酒以绍兴十三年所收为额计七千四百九十三贯六百三十文商税熙宁十年收一千四百三十六贯七百二十九文今以绍兴九年所收为额计二千六百五十九贯二百八十文
城社
城周五里其坊七曰崇贤崇仁归德连城敦里清宁临河社在县西学在县东绍兴二十五年知县滕??乔增建学为一堂二位四斋合三十余闲白州试艺给官田五顷放生池在县北源通龙陂可数亩
官廨
县听在城东南隅旧有秋风堂后改为景苏堂刻苏公像并三十六诗主簿听在县听西尉听在东常平仓在东北酒税务在城东南隅坊场六处河渡无
驿亭
良安驿在城东南隅翠眉亭在城西一里元丰中苏公为县行平冈上见双岭如眉势作亭对之名翠眉且以志故乡峨眉之思亭焚于宣和中绍兴六年知县贾诩复新之
桥道
徽溪桥在县西徽岭下临溪桥在县南三十里路道东通昌化西通旌德南通歙县北通宁国界
山阜
大鄣山在县东六十里高五百五十仞周百五十里祥符经云即三天子鄣山按郭璞云三天子鄣山在新安歙县东今谓之王山浙江出其边此几是乎旧出银铅唐天宝四年尝采八年罢今无复有 【三天子鄣山鄣或作都故顾野王以为今永康缙云山或又以为庐山而婺源灵岩三洞亦以为当之唯此山有鄣名而卢潘亦以为丹阳郡旧名鄣郡者由此 盖自秦鄣汉丹阳郡都尉皆治歙今此山与吴地分界又去故鄣亦不远然鄣郡有平去二声此山直作去声】
石金山在东北三十里高六百仞周三十里出众山之上相传为甘露大士道场每夕常显光相大率如五台庐岳所见然不知所始宣和二年旱僧元立披榛莽昼夜勤苦祷雨于此所见多异由是寖闻元立乃作室于山之左胁力田种药奉香火焉
巃嵷山在东北二十九里周二十五里其山四合中有官道趋宁国县亦与宁国分界立栅于此今人谓之丛山
大獒山在县北六十里高四百仞周百里旧说以为上排层汉前压澄潭蹲形矫首如獒猛犬焉
郎山在东北十五里高二百三十仞周三里亦谓之郎(山栗)山下有郎溪驿路在焉两傍有石道长数百步直下数百尺名翡翠岩不生草木有类石洞云
借溪山在东北八十里高五百五十仞周百四十里西连巃嵷山有水流入县界
凛山在西北三十里高四百五十仞周十五里
古塘山在西北五十三里高三十五仞周十五里西至黄石坑与旌德分界
蒿山在西北五十三里高四十五仞周十五里东至黄石坑与旌德分界
植山在县北四十里高五百五十仞周八十里有水西北流十三里入黄石坑
石照山在县东五里有石高二丈光可以鉴泉味尤甘旁有石照院
徽岭在西北十里高四百五十仞周三十里旧名大尖山其上为官道走旌德道也凌晓常行云气中 【王荆公为江东提刑时有度麾岭诗用此旌麾字又有诗云晓度藤溪霜落后夜过翚岭月明中则又用此翚雉字然太平广记载绩溪有大徽村又宣和中改州为徽说者以为取此岭为名则徽字近是】
佛论岭在西北四十里高四百五十仞周四十里祥符经云昔尝有高僧讲论于此故名
水源
临溪水源出县北三十里又名乳溪西南流七十八里合扬之水方舆记云临溪石在县北三里溪岸上其方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纱数里妇人悉来浣纱去家既远遂绩其旁以守之春时多丽服群绩于此虽不浣纱者亦会绩焉县名亦兼取此义
徽溪水出徽岭水分为二其东北流者入旌德界此水入县经修仁乡诘曲四十里南入常溪合扬之水入歙县界
登水出借溪山南流九十里合扬之水入歙县界溉田二顷
常水出黄(上薛下木)山南流五十里合扬之水入歙县界溉田一顷三十三亩
苍龙洞在县北十五里山峻拔回顾如立壁中有怪石瀑水如帘其下为龙池遇旱祷之有应亦有石可鉴慈云院在其侧
祠庙
忠显庙有二一在县侧一在东七里越国公故城宅井在焉梓山庙在东南一里方舆记云初于山下置良安县旧有方白石忽化为双白乌飞向山遂于山下乌栖处立庙邑人敬之行立种殖皆不敢背又有将军庙吴山太婆庙茆司徒庙归善庙溪口庙郎(山栗)庙并在县东
僧寺
太平兴国禅院在良安乡新合里旧名华严院太平兴国五年二月敕改
光相院在良安乡宁泰里旧名宁泰院治平元年十月敕改
清福禅院在惟新下乡咸化里旧名清塘院治平元年十二月敕改
普照院在仁慈乡义兴里治平元年十二月敕改慈云院在仁慈乡龙泉里旧名慈恩院治平元年十二月敕改
求安院在新安乡龙兴里旧名新恩院治平元年十二月敕改
石门广福院在遵化乡石门里旧名石门院熙宁四年三月敕改为寿圣院隆兴中寿圣例改广福有三广福故还以石门别之 【按五朝隆平集治平三年诏一应无额寺院屋宇及三十闲以上者并赐寿圣为额以英宗诞圣日号寿圣节故也】
广化院在宣政乡斜溪里旧名宣化院治平元年十二月敕改
觉乘院在宣政乡斜溪里旧名释迦院治平元年十二月敕改
灵鹫院在新华乡幽山里旧名幽山院治平元年十二月敕改
清隐院在杨山乡高峰村旧名高峰院治平元年十二月敕改
卢山广福院在杨山乡修仁里旧名卢山院其改寿圣及广福与石门广福院同时
兜率院在修仁乡常溪里旧名弥勒院治平元年十二月敕改
正觉院在修仁乡常溪里旧名菩提院治平元年十二月敕改
天王广福院在仁慈乡义兴里旧名天王院改寿圣及广福如石门卢山同时
崇福院在修仁乡常溪里唐光化二年建
兴福院在修仁乡守节里唐天宝二年建
新兴院在惟新上乡新安里唐干符五年建
药师院在新安乡永宁里唐天佑二年建
前山院在宣政乡归化里唐咸通五年建
义林院在惟新下乡麟福里天禧三年建
贤宰
苏辙
字子由眉山人自签书南京判官谪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以奉议郎知县事适有朝旨江东诸郡市广西战马江东素乏马每县不过十余匹而诸县括民马吏缘为奸有马之家为之骚然公谓尉郭惇愿曰广西取马使臣未至事忌太遽徐为之□可也吾邑孰为有马者尉曰邑有递马簿岁月远矣然有无之实尚得其半也即取簿封之又曰何从得马牙人乎曰召诸牙诘之则马牙出矣果得曾为人卖马者辞以不能曰吾不责汝以马但为我供文书耳曰诺州符日至县督责买马乃以夏税过期为名召诸乡保正副问之曰汝保谁为有及格马者相顾辞不知曰保正副不知谁当知者第勿以有为无无为有则免罪矣汝等所具吾将使众人诉其不实而陈其脱略者不可不实也人知不免皆以实告复喻之曰买马事止此矣广西取马者至郡则马出若不至则已矣皆再拜曰邑人幸矣然取马者卒不至哲宗即位除秘书省校书郎终门下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