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34)护甲水:《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祁县条:“胡甲水,一名太谷水,东南自潞州武乡县流入,又南入汾州平遥县界。”卷十五潞州武乡县作“护甲水”。《水经注·汾水注》作侯甲水,“水出祁县胡甲山”。《元丰九域志》卷四武乡县“有胡甲山”。《嘉庆重修一统志》:“胡谷水,在太谷县西南,西北入祁县界,合侯谷水。” “侯谷水,在祁县南,源出沁州武乡县北,……一名胡甲水。”罗振玉以为护甲水是,愚以为胡甲为是。
  (35)《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盂县“滹沱水,西自代州五台县界流入,南去县百里。”
(36)蒙山:在唐晋阳县西北十里。
  (37)牢山:《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太原县:“牢山,一名看山,在县北四十五里。《后魏书》曰:‘刘聪遣子粲袭晋阳,猗卢救之,遂猎牢山,陈阅皮肉,山为之赤。’其山出金矿。”本卷“袭据晋阳”,“据”,衍字。
  (38)《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盂县:“白马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山海经》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玉石,其阴多铁及赤铜,木马之水出焉。’山上有白马关,后魏所置。”本卷记载有误,“驎”,当为“阴”之误。
  (39)原仇山:《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盂县“原仇山,在县北三十里。出人参、铁矿,县取此山为名。”
(40)介山,据《元和郡县图志》、《元丰九城志》等在汾州介休县,又据S.529《诸山圣迹志》,介山又名抱腹山,周回三百里,其山脉东北延伸至太原府境。
(41)《汉书·地理志》:“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又曰:“太原、上党又多晋公族子孙,以诈力相倾,矜夸功名,报仇过直,嫁取送死奢靡。”《明太原县志》:“风俗:土穷理学,兼集辞章,敦厚不华,淳俭好学,工贾务实,人物辈出,皆有文武全才。其民勤俭质朴,有唐尧遗风。”
(42)持生石:《元和郡县图志》作“特生草”。
(43)《元和郡县图志》又有铜镜。
(44)《元和郡县图志》同。《旧唐书·地理志》:“在京师东北一千五百五十里”。
(45)句注之地:《元和郡县图志》作“句注之北”。《史记·赵世家》:“于是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
(46)雁门县界陉山是也:《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代州:“今按句注在州西北三十五里,雁门县界西陉山是也。”本卷“界”后夺“西”字。
(47)《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隋开皇五年改肆州为代州。大业三年改为雁门郡。”
(48)代北水运使院:《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均不载。唯《新唐书·卢坦传》、《册府元龟》卷四九八记有代州置有代北水运使。
(49)《史记·赵世家》:“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击枓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其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杀。代人怜之,所死地名之为摩笄之山。”校以本卷:“诱代王”,《元和郡县图志》同,《史记》作“请代王”,“以食代”,“代”后夺“王”字。
(50)《汉书·娄敬传》:娄敬以建议都关中功赐姓刘,“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臂胔老弱,此必欲见所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以逾句注,三十余万众,兵已业行。上怒,骂敬曰:‘齐虏!以舌得官,乃今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乃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已斩先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建信侯。”师古曰:“句注,山名,在雁门。”
(51)《汉书·高祖纪》:高祖十年“九月,代相国陈豨反。上曰:‘豨尝为吾使,甚有信,代地吾所急,故封豨为列侯,以相国守代,今乃与王黄等劫掠代地!吏民非有罪也,能去豨、黄来归者,皆赦之。’……问豨将,皆故贾人。上曰:‘吾知与之矣。’乃多以金购豨将,豨将多降。十一年冬,……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广……燕王綰、相国何等三十三人皆曰:‘子恒贤知温良,请立以为代王,都晋阳。’”
(52)《汉书·韩王信传》:“十一年,信复与胡骑入居参合。汉使柴将军击之,……遂战,柴将军屠参合,斩信。”
(53)《史记·匈奴列传》汉武帝使马邑人聂翁壹诱单于,“单于信之,而贪马邑财物,乃以十万骑入武州塞。”《索隐》“苏林云在雁门也”。本卷“武”前衍一“时”字。
(54)滹沱河:据《元和郡县图志》,源自代州繁峙县泰戏山,流经雁门、崞、唐林、五台入太原府盂县界。《明史·地理志》:代州“又南有滹沱河,源自繁畴入州界,西南流经崞、忻、定襄,又东经五台、盂,入真定界。”本卷注曰“在唐林县界”,不确。
(55)《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繁峙县“本汉虑篪(待查)县,属太原郡,因虑魔(待查)水为名也。……隋大业二年改为五台县,因山为名也。” “虑藐(待查)水,在县北
十五里。”本卷“汉因此水置雁门县”,误,雁门县,应作“虑篪(待查)县”。
(56)常溪:诸志均不载。
(57)浑河:诸志均不载。
(58)夏屋山:据《元和郡县图志》在唐雁门县东北三十里。
(59)《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代州雁门县:“句注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60)汉兵三十万余句注击匈奴也:余,《汉书·娄敬传》作“逾”;《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汉高祖欲伐匈奴,不从娄敬之说,械系于广武,遂逾句注,困于平城,谓此地也。”
  (61)《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晋咸宁元年句注碑曰:‘盖北方之险,有卢龙、飞狐、句注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内外也。’” 首本卷作“号”。
  (62)即今西陉山是:“是”字后夺一“也”字。
  (63)《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代州五台县:“五台山,在县东北百四十里。《道经》以为紫府山,《内经》以为清凉山。”校本卷:“紫府”后夺“山”字,“内经”后夺“以为”二字。
  (64)《古清凉传》卷上:“郦道元《水经[注]》云:其山五峦巍然,迥出群山之上,故谓五峰。晋永嘉三年,雁门郡镬(待查)人县百余家,避乱入此山,见山人为之步驱而不返,遂宁居岩野。往还之士,时有望其居者,至诣寻访,莫知所在,故人以为是山为仙者之都矣。”步驱,本卷作“克驱”。
  (65)以上诸塞诸志多不载。西陆山:应作西陉山,《宋史·地理志》代州雁门县有西陉砦。石鼓:《明史·地理志》:代州崞县“东南有石鼓山”。《金史·地理志》雁门县有西陉镇,崞县有石鼓山。
(66)《汉书·高帝纪》:“代地居常山之北,与夷狄边,赵乃从山南有之,远,数有胡寇,难以为国。”《汉书·地理志》:“钟、代、石、北,迫近胡寇,民俗慎(待查)忮,好气为奸,不事农商,自全晋时,已患其剽悍,而武灵王又益厉之。故冀州之部,盗贼常为它州剧。”《嘉庆重修一统志》代州直隶州:“民淳讼简,节俭劝农,无游惰之习,绝浇薄之风。质野勇悍,地无平原,多武少文,勤耕稼,无蚕桑。”
(67)《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代州开元贡赋中无豹尾。《新唐书·地理志》土贡又有“蜜、青碌彩”。
(68)《汉书·地理志》:“正北曰并州,……其利布帛,民二男三女;畜宜五扰,谷宜五种。”五扰,颜师古注曰:“马、牛、羊、犬、豕。”
(69)《元和郡县图志》同。《旧唐书·地理志》:“在京师东北一千九百四十里。”
(70)周属并州:《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作“虞及周属并州。”
(71)《元和郡县图志》匈奴侵边后有“自定襄以后”句。
(72)《元和郡县图志》“立平城县”后有“属新兴郡”。
(73)《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云:州“后魏道武帝又于此建都,东至上谷军都关,西至河,南至中山隘门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以为甸服。孝文帝改为司州牧,置代尹。”
(74)常代之北:常,《元和郡县图志》作“恒”,此避唐穆宗讳也。
(75)常安镇:《元和郡县图志》、《新唐书·地理志》、《辽史·地理志》并作“恒安镇”,避穆宗讳也。
(76)《汉书·冯唐传》:“当是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冯唐,……唐对曰:‘今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军市 租尽以给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杀牛,以饷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尝一入,尚帅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且云中守尚坐上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文帝悦,是日,令唐持节赦魏尚,复为云中守……”。
(77)《晋书·愍帝纪》、《晋书·刘琨传》并有简载。《魏书·序帝纪第一》猗卢六年“修故平城以为南都,……八年,晋愍帝进帝为代王,置官属,食代、常山二郡。”
(78)《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云州条同。
(79)《汉书·武帝纪》、《汉书·卫青传》、《汉书·匈奴传》、《史记·匈奴列传》并载元朔年间卫青出击匈奴两次,元朔元年出雁门,元朔二年出云中至陇西,本卷作“出定襄”,误。十万,并作三万。《汉书·匈奴传》:“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于是汉使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李息出代郡,击胡,得首虏数千。其明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还休士马于云中雁门当指元朔元年战事之后。
  (80)《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云州条:“《史记》曰:汉七年,韩王信亡走匈奴,上自将逐之。遂至平城,为匈奴所围,用陈平秘计得出是也。”云中县“本汉平城县,属雁门郡。……贞观十八年,改置云中县,属云州。”
  (81)汉武帝元封四年勒兵十八万骑出长城北登单于台:“四年”,《元和郡县图志》、《汉书》并作“元年”。《汉书·武帝纪》:元封元年“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北临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威震匈奴。”四年通回中道,出自萧关,“……自代而还,幸河东。”登单于台在元年,本卷叙为四年,误。《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云中县“单于台,在县西北四十余里。汉武帝元封元年,勒兵十八万出长城,北登单于台,即此也。”
  (82)《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后“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83)紫塞:诸志不载。《明史·地理志》:大同府大同县“又西北有金河,又有紫河,皆流入大河。”《辽史·地理志》:大同府德州宣德县“高齐置紫阿镇”。
  (84)《明史·地理志》大同府大同县:“又东有街河,一名如浑水,南有十里河流合焉,即武州川也,俗曰合河,南入桑乾。”如浑水,又名御河,《金史·地理志》大同府大同县有“御河”。《嘉庆重修一统志》大同府山川条:“如浑水,在大同县东北四十里,自塞外南流入,又南至县东南,入桑乾河,今名御河。”《清大同县志》亦名为御河,疑《明史》之“街河”当为“御河”之误。据《水经注·凝(待查)水注》如浑水流经北魏都平城内,灌注诸池苑,御河之名,当起于此。
  (85)诸志皆不载。
(86)《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云中县:“白登山,在县东北三十里。”
《金史·地理志》大同府白登县有白登台。《水经注·瀑(待查)水注》:“今平城东十七里有台,即白登台,台南对冈阜,即白登山也。”
(87)《辽史·地理志》:“白登山,亦曰火烧山,有火井。”《水经注·瀑(待查)水注》:火山“上有火井,南北六七十步,广减尺许,源深不见底,炎势上升,常若微雷发响,以草内之,则烟腾火发。……火井东五六尺,又东有汤井,广轮与火井相状,热势又同。以草内之则不燃,皆沾濡露结,故俗以汤井为目井。又东有井祠,以时祭祀焉。”《嘉庆重修一统志》:“火山,在大同县西。”
(88)《金史·地理志》大同县有奚望山:《嘉庆重修一统志》“奚望山,在大同县东。”
(89)采凉山:又作采掠山。《金史·地理志》:大同府白登县“有白登山,采掠山。”《嘉庆重修一统志》:“采掠山,在大同县东北。……旧志在县东北四十里,一名采药山,其山多产药材。”
(90)《隋史·地理志》:“皆连接边郡,习尚与太原同俗。”
(91)《元和郡县图志》、《新唐书·地理志》皆无草羊。
(92)《元和郡县图志》同。《旧唐书·地理志》“在京师东北一千七百七十四里。”
(93)《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朔州:“虞及周为并州之地,春秋时为北狄地,战国属赵。”
(94)晋改为雁门郡:《元和郡县图志》作“晋改属雁门郡”。《晋书·地理志》雁门郡治广武统有马邑县。本卷“改为”应作“改属”。
(95)后又废:《元和郡县图志》作“葛荣之乱,州郡又废”。
(96)《汉书·韩王信传》:“六年春,上以信壮武,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也,乃更以太原郡为韩国,徒信以备胡,都晋阳。信上书曰:‘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请徙治马邑。’上许之。秋,匈奴冒顿大入围信,信数使使胡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上赐信书责让之曰:‘专死不勇,专生不任,寇攻马邑,君王力不足以坚守乎?安危存亡之地,此者朕所以责于君王。’信得书,恐诛,因匈奴约共攻汉,以马邑降胡,击太原。”“十一年信复居参合,汉使柴将军击之,……柴将军屠参合,斩信。”汉代郡统有参合县,在今山西阳离县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