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人俗:与代州同。
物产:熊皮,豹尾。赋:/麻布(140)。山野多大韭,圃陉大韭多生于山野及平川,本后魏孝文所种,以济军须,沃壤/处皆长三尺,叶广于蔺,但味少耳也(141)。太白山有钟乳,倒刺山出大黄。/
处分语:兴唐郡北临朔漠,东接渔阳,并/部咽喉,边庭亭襟带,宜多方控守,俾息/难虞(142)。
潞州,上府(143),上党郡。[去上都]二(一)千二百卌六里(144)。/
《禹贡》冀州之域,殷时为黎国,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韩,后降赵,又为赵地。秦为上党郡/也,后周置潞州于襄垣县,随(隋)移于壶关,今/州之理所。开元十七年置大都督府,今为昭义军/节度使理所(145)。
事迹:《尚书》云:西P.戡黎,在/上党东北,即黎侯国也。春秋时赤狄潞子所居/之国(146),潞子婴儿为晋所灭,遂属晋。/后汉董卓作乱,上党郡移理壶关。玄宗皇/帝尝为州别驾,所坐厅事,似睡之时,官吏咸见/赤龙据案,及朝京都后,所居寝堂上有紫气/氛氲,七日不散,旧居后为龙飞宫(147)。/
郡望地名:上党,壶关,山名,形似壶,古乃于此置关(148)。/井谷关。在天井谷之内,深邃如井,因以为名(149)。
水名:浊漳水,一名潞水(150),/清漳水(151),尧蓝水(152),鸡鸣水(153)。
  山名:鹿台山(154),/石梯山(155),黄阜山(156),太行山,五龙山,慕容永于此山上置五龙祠(157)。/羊头山,上有神农城,即神农得嘉谷之所(158)。熊耳山,上有孤峰有类熊耳(159)。/紫团山。出人参(160)。
  人俗:《汉书·地理志》云:[上]党,/本韩之别郡(都),去韩远,去赵近,后乃降赵。土广(犷)俗/杂,其人大率精急,高气势,轻为奸。丈夫相看游/戏,悲歌慨慷,女子弹弦,游媚富贵(161)。/
物产:人参,麻布,黑(墨)(162)。
处分语:壶关势临燕赵,/屏卫洛京,表里山河之固,实为朝庭重寄。□宜勉弘/仁化,以叶佥语(163)。
诸道山河地名要略第二
八年七月戊辰记(164)。
[题解]
P.2511号,首部残缺,尾题曰:“诸道山河地名要略第二”,《新唐书·艺文志》史部地理类;“韦澳《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九卷。一作《处分语》。”《宋书·艺文志》:“韦澳《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九卷,一名《处分语》,一名《新集地理书》。”此书撰于唐宣宗时,《新唐书·韦贯之传》附《韦澳传》曰:“为学士时,帝尝曰:‘朕每遣方镇刺史,欲各悉州郡风俗者,卿为朕撰一书。’澳乃取十道四方志,手加紬次,题为《处分语》。后邓州刺史薛弘宗中谢,帝戒州事,人人惊服。”是澳书有三名并称。罗振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卷下曰:“《诸道山河地名要略》第二残卷,开首断缺,存河东道州府八:曰晋,曰太原,曰代,曰云,曰朔,曰岚,曰蔚,曰潞。其体例,前述建置沿革,次事迹,次郡望地名,次水名,次山名,次物产,为后世地志体例所自眆。《唐书·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著录凡九卷,韦澳撰,一作《处分语》。今以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中所记建置沿革,皆本《图志》,其事迹,山川,风俗,物产,则有所损益。物产后或附‘处分语’,然此八州府中,唯蔚州潞州有之。此为全书中一门目,《唐志》径以为‘一作处分语’,认为书名,误也。澳仕宣、懿两朝,卓然为一代名臣。宣宗励精图治,洞知外事,是书颇简略,或澳撰以供几余之览者耶。”此卷残存二百五行,末题“八年七月戊辰记”,当是本卷抄录年代(或著录之年代)。
[校注]
(1)今州即:《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二晋州:“在秦为河东郡地,今州即汉河东郡之平阳县也。”
(2)《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二:“后魏太武帝于此置东雍州,孝明帝改为唐州,寻又改为晋州,因晋国以为名。高齐武成帝于此置行台,周武帝平齐,置晋州总管。义旗初建,改为平阳郡,武德元年罢郡,置晋州,三年改为总管府,四年为都督府,贞观六年废府,复为晋州。”
(3)今为晋州刺:据本卷其他州条,应作“今为晋州刺史理所”。
(4)《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二:“即尧、舜、禹所都平阳也。……永嘉之乱,刘元海僭号称汉,建都于此地。”
(5)《搜神记》卷十四:“晋怀帝永嘉中,有韩媪者,于野中见巨卵,持归育之,得婴儿,字曰‘撅儿’。方四岁,刘渊筑城平阳不就,募能城者。撅儿应募,因变为蛇,令媪遗灰志其后。谓媪曰:‘凭灰筑城,城可立就。’竟如所言。渊怪之,遂投入山穴间,露尾数寸,使者斩之,忽有泉出穴中,汇为池,因名‘金龙泉’。”《魏书·地形志》晋州平阳郡平阳县有“龙子城”。《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二晋州临汾县有“龙子祠,在姑射山东平水之源,其地茂林蓊郁,俯枕清流,实晋之圣境也。”平山“在县西八里,平水出焉。”
(6)(前缺)原:《续汉书·郡国志》:“界休……有千亩聚。”刘昭注曰:“《左传》曰‘晋为千亩之战’,在县南。”《史记·晋世家》穆侯“十年,伐千亩,有功。” 《集解》:“杜预注曰:‘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千亩。’”《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二晋州霍邑县“千亩原,在县北九十里。周回四十里。”
(7)《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二晋州有汾水、氵矞 水。
(8)《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二晋州临汾县:“平山,一名壶口山,今名姑射山,平水出焉。《尚书》曰:‘壶口治梁及岐。’”《续汉书·郡国志》:河东郡“北屈有壶口山。”《元丰九域志》卷四河东路晋州临汾县有壶口山。
(9)《汉书·地理志》:“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隋书·地理志》:“河东、绛郡、文城、临汾、龙泉、西河,土地沃少塉多,是以伤于俭啬。其俗刚强,亦风气然乎。”
(10)北都太原府赤府:唐代府不分等级,诸志亦不载太原府为赤府。
(11)《元和郡县图志》与本卷同。《旧唐书·地理志》作“一千三百六十里”,疑《旧志》有误。
(12)并者兼也:《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引《释名》云:“并,兼也,言其州或并或设,因以为名。’”
(13)常山,《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作恒山:“《太康地记》曰:‘并州不以卫水为号,又不以恒山为名,而言并者,盖以其在两谷之间乎?’”恒改为常,避唐穆宗讳。
(14)帝尧为唐侯所都也:《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按今州又为唐国,帝尧为唐侯封,又为夏禹之所都也。”唐侯后疑有脱文。
(15)春秋时为晋国:《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今州春秋时为晋国,战国时为赵地。”是本卷“晋国”后疑有脱文。
(16)《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按今州本高辛氏之子实沈,又金天氏之子台骀之所居也。”实沈,本卷作“实沉”。
(17)《元和郡县图志》:“魏文帝黄初元年,复置并州,改太原郡为太原国。”
(18)《旧唐书·地理志》:“北京太原府,隋为太原郡,武德元年,改为并州总管,……七年改为大都督府。”《元和郡县图志》同。
(19)《新唐书·方镇表》开元十八年“更太原府以北军州节度为河东节度。”《旧唐书·地理志》:河东节度使治太原府。《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又于边境置节度使以式遏四夷,河东最为天下雄镇广,……掎角朔方天兵军。太原府城内。”
(20)空太原:《史记·秦本记》、《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并作“定太 原”。“空”“定”之误。
(21)晋荀吴败狄大卤即地也,“即”。后有脱文。《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春秋》晋苟吴败狄于大卤,即太原晋阳县也。”
(22)随季陵迟盗贼充斥:《元和郡县图志》作“隋季陵迟,寇盗充斥。”据改正。
  (23)大业三年炀帝以高祖神尧皇帝为山西河东道抚慰大使太原留守:此处记载有误。《旧唐书·高祖纪》:“(大业)十一年,炀帝幸汾阳宫,命高祖往山西,河东黜陟讨捕。……十三年为太原留守,……”《新唐书·高祖纪》:“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本卷此句当由《元和志》卷十三“大业元年废总管,三年罢为太原郡。隋季陵迟,寇盗充斥,炀帝以高祖为山西河东道抚慰大使,太原郡留守”改动而来,因之致误。
  (24)《元和郡县图志》同。《旧唐书·地理志》:“开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并州为太原府。” 《旧唐书·玄宗纪》:“十一年春正月,……辛卯,改并州为太原府,官吏补授一准京兆、河南两府。……上亲制起义堂颂及书,刻石纪功于太原府之南街。”
(25)《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太原府晋阳县:“晋祠,一名王祠,周唐叔虞祠也,在县南十二里。……《序行记》曰:‘高洋天保中,大起楼观,穿筑池塘,自洋已下,皆游集焉。’至今为北都之胜。”又《明太原县志》卷一曰:“唐叔虞祠,县西南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叔虞始受剪桐之封为唐侯,至子燮因晋水更国号曰晋,祠亦以名。……昔智P.遏晋水以灌晋阳,后人因之蓄为池沼,建祠水侧,结飞梁于池上,北齐天保中,大兴营建,为北都之胜。”本卷之字后夺“胜”字。
(26)《魏书·地形志》太原郡晋阳县“有介子推祠。”《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太原府晋阳县:“介子推祠,在县五十里。”据《嘉庆重修一统志》太原府条,该祠在清太原县东五里。
(27)《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补曰:“《左传》曰晋文公以绵上为介之推田。介山,推焚死之山,故太原俗有寒食。”《后汉书》卷六十一《周举传》:“举稍迁并州刺吏。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砚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手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乃宜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校以本卷,不举火,应作“不乐举火”,“烟爨”前夺“莫敢”二字,土,应作“士”。
(28)《左传·昭公元年》:“晋侯有疾,郑P.使公孙侨如晋聘,且问疾。叔向问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实沈,台骀为崇。史莫之知。敢问此何神也?’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P.曰阏P.,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千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P.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当武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余命尔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由是观之,则实沈,参神也。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宜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抑此二者,不及君身。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禁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不时,于是乎禁(待查)之。’……”《史记·郑世家》引子产言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能业其官,宜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国之汾川。”以校本卷;玄冥后夺“师”字。玄冥,《元和郡县图志》引作“元真”,误。联(待查)其官:《左传》作“台骀能业其官”,《史记·郑世家》、《明太原县志》均作“骀能业其官”,可见本卷有伪误。漳大泽:《史记》、《左传》、《明太原县志》并作“障大泽”。太原有台骀庙:《太平广记》卷三○七党国清条曰:“晋阳东南二十里,有台骀庙,在汾水旁。……元和中,王锷镇河东时,有里民党国清者,……出都门,行二十里,至台骀神庙。”《明太原县志》卷一:“台骀庙,俗呼道庙。”“汾水川祠,一名台骀神庙,在县南晋泽南。后人立祠祀之,节度使卢钧不欲名之,改以是名,晋封昌宁公”。晋泽,又名台骀泽,泽南有昌宁公庙,即台骀神庙。原字下有衍字符号卜。
  (29)《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按晋,太原、大卤、大夏、夏墟、平阳、晋阳六名,其实一也。”《魏书·地形志》太原郡统有中都县。
  (30)P.遏晋水明灌晋阳城是:此句有夺文误字。《水经注·晋水注》:“晋水出晋阳县西悬瓮山。……昔智P.之遏晋水以灌晋阳。”《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引《水经注》亦作“昔智P.遏晋水灌晋阳”。本卷“P.”前夺“智”字。“明”,“以”字之误。
(31)《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太原晋阳县:“晋泽,在县西南六里,隋开皇六年,引晋水溉稻田,周回四十里。”
(32)《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洞过水,东白太原县界流入,西入于汾,晋水下口也。……今按此水出沾县北山,沾即今平乐县也,水经县西二十五里入汾水。”《水经注·洞过水》:“刘琨之为并州也,刘曜引兵邀击之,战于洞过,即是水也。”校曰“一作刘渊”。《元和郡县图志》作刘元海。
(33)徐水:《魏书·地形志》太原郡阳邑县“有……徐水。”《水经注》、《隋书·地理志》、《元丰九域志》并作“涂水”,《水经注·洞过水注》亦涂水“出阳邑东北大嫌(待查)山涂谷西南。”《嘉庆重修一统志》:作“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