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下,霸州,静戎郡。上二千一百二十,东三千四百七十(17)。废。安信,中下。牙信,三,中下。保宁,三,中下。/皈(归)化。三,中下(18)。贡:石蜜,升麻,麝香(19)。/
  下,维州,维川郡。上三千七百四十,东三千九百四十(20)。废(21)。薛城,二,下。小封。二,下(22)。姜维城(23)。/
  下,直(真)州, [昭德郡](24)。上三千六百,东三千八百(25)。真符,一,下。维(鸡)川,一,下。照(昭)德,一,下。照(昭)远。 一,下(26)。废。/
下,恭州,恭化郡。上三千一百二十,东二千九百(27)。和集,二,下。 博恭,二,下。烈山。二,下(28)。[贡:]麝香,羌活,当归(29)。/
下,翼州,临翼郡。上三千;东三千六百(30)。卫山,二,下。翼水,二,下。峨和。二,下(31)。贡:麝香,当归,犛牛,大黄(32)。/ 当,恙(悉)、柘,静、直(真)、恭、翼、保、霸、维等十州并废(33)。/
下,姚州,云南郡。上四千三十,东四千八百九十(34)。姚诚(城)(35),郭,中下。长城,州北五十。中下。长明,州东十五。中下,泸南。中下(36)。/
下,协州。上三千一百,东三千九百六十(37)。安东,郭。中下。西安,州西四十七。中下。湖津。州北六十。中下(38)。/
下,曲州。上三千三百,东四千一百六十(39)。朱提,郭。中下。唐兴。中下。州东五里。下(40)。/
(后缺)
[题解]
P.2522号,罗振玉《鸣沙石室遗书》、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黄永武《敦煌遗书最新目录》皆定名为“贞元十道录”。罗振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卷下曰:“残地志十六行,存剑南道十二州:曰姚,曰协,曰曲,曰悉,田拓,曰静,曰保,曰霸,曰维,曰真,曰恭,曰翼。每州之下,记所管县名、土贡、及距两京道里、与县距州之里数。取以校《通典》、《元和郡县图志》及新、旧唐书《地理志》,异同至多。………此卷不见书题及撰人名,然据卷中所记,考其时代,及以宋乐史所言定之,殆即贾耽《真元十道录》。观首行有‘当、悉、拓、静、真、恭、翼、保、霸、维等十州并废’语,是作书之年,仅存姚、协、曲三州。考《新志》载松州广德元年没吐蕃,其后松、当、悉、静、拓、恭,保、真、霸、乾、维、翼等为行州,以部落首领世为刺史,是十州之废,在代宗广德以后,《元和志》记‘协州以天宝十三年没蕃,贞元九年,南诏又以其地内属’今此卷协州未废,则作于贞元协州内属之后可知。又卷中所记诸废州中,若当,若悉,若真,若翼,《元和志》并载元和贡,是四州当元和时复内属,此尚称已废,则作于元和以前又可知。贞元、元和之间,仅隔永贞一年,则当此书作于贞元时代,可以确定。《太平寰宇记》剑南西道峨和县下言‘此邑见《贞元十道录》’,今峨和之名明记卷中,可为此卷即贾耽《贞元十道录》之确证。据《唐书·艺文志》,《十道录》凡四卷,其书本非详博,故乐史进《太平寰宇记》表,有编修太简之讥,此卷则又似略出之本。然贾耽为舆地学专家,此书殆与所撰《地图皇华四达记》、《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九州别录》诸书,当参互考证,其所记必精确;此仅存片纸,仍当宝之如球图矣。”刘师培《敦煌新出唐写本提要》亦认为“当即《贞元十道录》之属”,又曰:“《权文公集》又有《十道录》序文,序称:‘录分四卷,下三篇以十道为准。县距州,州距两都,书道里之数,与其四鄙所抵。’以此卷真证之,舍每州不标四至外,体略与符,或即编之节本。”本卷首尾俱残缺,仅存三片十六行。“悉州”段至“霸州”段为一片八行,“维州”段重“翼州”段为一片四行,“当、悉……等十州并废,”段至“曲州”段为一片四行。在排列次序上,《敦煌宝藏》、微微胶卷“悉州”段在前,“维州”段次之,“当、悉、……等十州并废”最后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影印本“当、悉……等十州并废”在前,“悉州”段次之,“维州”段最后。以敦煌文书书写常规及文义揆之,《敦煌宝藏》排列当是。
[校注]
(1)下急州归诚郡:《新唐书,地理志》:“悉州归诚郡,下。”《元和郡县图志》同。《旧唐书·地理志》:“悉州,……天宝元年改为归诚郡”。急,当为“悉”之误;
(2)《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悉州“东北至上都二千三百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二百—十里。”《旧唐书·地理志》:“至京师二千七百五十里,至东都三千八百里。”《通典·州郡典》:“去西京二千九百六十四里,去东京三千七百六十里。”诸志记载不一,相差甚远。
(3)识臼:《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悉州无识臼县,《旧志》:“显庆元年,置悉州,领悉唐、左封、识臼三县,治悉唐城。……天宝元年,改为归诚郡,割识臼属临翼郡。”《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悉州:“识臼县,下。郭下。显庆元年与州同置,地名识臼,因之为名。”
(4)《新唐书·地理志》:“左封,中。归诚,下”。《元和郡县图志》左封,归诚县县等为下、中下。
(5)《新唐书·地理志》:“土贡:麸金,麝香,犛牛尾,当归,柑。”《元和郡县图志》:“贡赋:开元贡:麝香,当归,羌活,犛牛酥及尾。元和贡:麝香,当归。”无蜀马。
(6)《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柘州:“东北至上都二千二百六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一百三十里。”《通典·郡典》作去西京三千五百里,去东京三千九百里。
  (7)《元和郡县图志》柘州领县县等与本卷同。《新唐书·地理志》柘州二县县等皆为下。《旧唐书·地理志》柘州下不载领县。
  (8)《新唐书·地理志》柘州土贡与本卷同。《元和郡县图志》开元贡中无犛牛。
  (9)静水郡:《元和郡县图志》、《新唐书·地理志》并作静川郡。《旧唐书·地理志》:“静居,县界有静川也。”“水”,当为“川”之误。
  (10)《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静州“东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九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一百五十里。”《旧唐书·地理志》:“至京师里数与当州里数同。”当州“至京师三千一百里,至东都三千九百里。”《通典·州郡典》作去西京三千二十里,去东京四千二十里。
(11)《旧唐书·地理志》静州领县数与本卷同。《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二县外又有清道县。《元和志》二县县等为中下;《新志》为中。
(12)《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土贡与柘州同;《元和郡县图志》开元贡为麝香,犛牛酥。
(13)大保郡:《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皆作“天保郡”,“大”,为“天”之误。《元和郡县图志》不载保州。
(14)《旧唐书·地理志》:“至京师二千九百四十里,至东都三千七百九十里。”至京与本卷同,至东都相差甚远,“二千”疑为“三千”之误。
(15)《旧唐书·地理志》保州统县三,遗安居不载。《新唐书·地理志》保州统县数与本卷同,县等皆为下。
(16)《新唐书·地理志》:“土贡:麸金,麝香,犛牛尾。”
(17)《旧唐书·地理志》霸州“至京师二千六百三十二里,至东都三千二百七十一里。”
  (18)《旧唐书·地理志》霸州下仅统安信一县。《新唐书·地理志》:“县四。安信,下。牙利,中。保宁,中。归化,中。”疑本卷牙信,皈化二县名有译。
  (19)《新唐书·地理却霸州条不载土贡。
(20)《旧唐书·地理志》:“至京师二千八百三十里,至东郝三千五百六十三里。”《元和郡县图志》同。《通典》至东都近合而至西京为二千七百一十里。
  (21)《新唐书·地理志》:“广德元年没吐蕃,大和五年收夏,寻弃其地,大中三年首领以州内附。”《旧唐书·地理志》:“上元元年后,河西陇右州县皆陷吐蓍。贽普更欲图蜀川,累攻维州,不下,乃以妇人嫁维州门者,二十年中,生二子。及吐蕃攻城,二子内应,城遂陷。吐蕃得之,号无忧城。累入寇扰西川。韦皋在蜀二十年,收复不遂。至大中末,杜棕镇蜀,维州首领内附,方复隶西川。”
  (22)《旧唐书·地理志》维州领县与本卷同。《新唐书·地理志》维州领薜城、通化、归化三县,“通化,……本小封,减亨二年以生羌户于故金川县地置,后更名。”《元和郡县图志》维州统薜城、定廉、盐溪三县。
  (23)《新唐书·地理志》,维州“武德七年以白狗羌户于姜维故城置”。《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元年,白狗羌降服,乃于姜维故城置维州,……(贞观二年)移治于姜维城东。”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维州“本徼外羌冉马 龙 之别种也,初蜀将姜维、马忠北讨北汶山叛羌,此其地也,今名姜维城,即维所筑。……武德七年,白狗羌首领内降,于姜维城置维州统之。”
  (24)下直州:《新唐书·地理志》:“真州,昭德郡,下。《元和郡县图志》、《旧唐书·地理志》并同。“直”为“慎”之误,州下脱“昭德郡”。
  (25)《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真州“东北至上都二千一百八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四十五里。”《旧唐书·地理志》:“至京师三千里,至东都三千八百五十里。”
  (26)《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真州统有真符、昭德、昭远、鸡川四县,县等俱为中下。 《新唐书·地理志》四县:“真符,中下。鸡川,中下。昭德,下。昭远,中下。”《旧唐书·地理志》真州统真符、昭德、鸡川三县。本卷维川、照德、照远应作鸡川、昭德、昭远。
  (27)《旧唐书·地理志》恭州至京师与本卷同。《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恭州“东北至上都三千三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一百五十里。”。《通典·州郡典》作去西京三千一百二十里,去东京三千九百五十里。
  (28)《新唐书·地理志》与本卷同,《元和郡县图志》县等俱为中下。
  (29)《新唐书·地理志》恭州“土贡:麝香,当归,升麻,羌活。”
  (30)《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翼州:“东北至上都二千四百二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二百七十里。”引《旧唐书·地理志》:“在京师西南二千九百三十里,至东都三千二百七十八里。”《通典·州郡典》作“去西京二千四百四十里,去东京三千二百七十里。”
  (31)《新唐书·地理志》翼州县等卫山作中下,翼水、峨和同本卷。《元和郡县图志》皆作中下。《旧唐书·地理志》翼州三县无峨和而有鸡川。
  (32)《新唐书·地理志》:“土贡:犛牛尾,麝香,白蜜。”
  (33)《新唐书·地理志》:松州“广德元年没吐蕃,其后松、当、悉、静、柘、恭、保、真、霸,乾、维、翼等州为行州,以部落首领世为刺史、司马。”十州之废,当在此时。《旧唐书·吐蕃传》下:“(大历)五年,徙置当、悉、柘、静、恭五州于山陵要害之地,以备吐蕃。”
  (34)《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姚州“东北至上都四千三百里。东北至东都四千八百九里。”《旧唐书·地理志》:“至京师四千九百里。”
  (35)姚诚:《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皆作“姚城”。 “诚”,为“城”之误。
  (36)《旧唐书·地理志》姚州有长明、泸南二县,“泸南,县在泸水之南。”《新唐书·地理志》载有姚城、泸南、长明三县,县等为下,“泸南,本长城,垂拱元年置,天宝初更名。”《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姚城县,下。郭下。长明县,下。西南至州十五里。长城,下。南至州五里。”
  (37)《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协州至两京里数与本卷同。《旧唐书·地理志》:“在京师西南四千里。”
(38)《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安东县,下。郭下。西安县,下。东南至州二十七里。胡津县,下。南至州六十里。”
(39)《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曲州至京师与本卷同,“东北至东都四千三百三十里。”《旧唐书·地理志》:“在京师西南四千三百三十里。”相差甚远。
(40)《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朱提县,下。郭下。唐兴县,下。西至州五里。”

诸道山河地名要略第二
P.2511号
(前缺)
今州即(1)
武于此州置
为总管府,四年
晋州(2),今为晋州刺
(史理所)(3)。
平阳也。晋永嘉之乱,
于此州(4)。
城昼兴作,夜即有崩,
□韩有子名礻厥儿,年
裹灰随蛇依遗,
入一穴,掘之□□
为龙子祠(5)。
原,春秋晋穆侯战于千亩,即其所也(6)。
汾水、氵矞 水(7)。
一名壶口,《尚书》云:壶口,理梁及岐是之也(8)。
人俗:其俗刚强,
与河中、太原同(9)。
赋:麻布。
北都太原府,赤府(10)。并州。去上都一千二百六十里(11)。/《禹贡》冀州之域。《释名》云:并者,兼也(12)。不以/卫水为号,不以常山为称,而云并者,两谷之/间也(13)。又为唐国,帝尧为唐候所都也(14)。/春秋时为晋国(15),西南距河,北尽朔陲,背地/也。昔高辛氏子实沉及金天氏子台骀之/所居也(16)。魏黄初中置并州,又为太原/国(17)。后魏为太原郡。武德元年罢郡为并/州,又改为大都督府(18)。今为河东节度使理所(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