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西州图经
P.2009号
(前缺)
道十一达(1):
赤亭道(2)
右道出蒲
碛卤虽沙(3)
新开道(4)
右道出蒲
观十六年
有泉井
之阨,今见阻贼不通。
花谷道
右道出蒲昌县(5)界,西合柳中,向庭州七百卅里(6),/丰水草,通人马。/
移摩道
右道出蒲昌县界移摩谷,西北合柳谷,向庭/州七百卅里(7),足水草,通人马车牛。/ 萨捍道
右道出蒲昌县界萨捍谷,西北合柳谷,向庭/州七百卅里,足水草,通人马车牛。/
突波道
右道出蒲昌县界突波谷,西北合柳谷,向庭州/七百卅里,足水草,通人马车牛。/
大海道
右道出柳中县界,东南向沙州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人行迷误,有泉井醎苦,无草,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往来困弊(8)。/
乌骨道
右道出高昌县界北乌骨山向庭州四百里(9),/足水草,峻崄石危,唯通人径,马行多损。/
他地道
右道出交河县界,至西北向柳谷通庭州四/百五十里,足水草,唯通人马。/
白水涧道(10)
右道出交河县界,西北向处月已西诸蕃,/足水草,通车马。/
银山道
右道出天山县界,西南向焉耆国七百里,多/沙碛卤(11)。/唯近烽足水草,通行车马。
山窟二院:
丁谷窟有寺一所,并有禅院一所。
右在柳中县界至北山廿五里丁谷中(12),西/去州廿里。寺其依山构,揆巘疏阶,鹰塔/飞空,虹梁饮汉,岩峦纷,丛薄阡/眠,既切烟云,亦亏星月,上则危峰迢,/下轻流溜潺湲,实仙居之胜地,谅栖灵之/秘域,见有名额,僧徙居焉。/
宁戎窟寺一所
右在前庭县界山北廿二里宁戎谷中(13),峭山献 三/成,临危而结拯,曾峦四绝,架回而开轩,既/庇之以崇岩,亦王畏 之以清濑,灵蒸霞郁,/草木蒙笼,见有僧祗,久著名额。/ 古塔五区:
圣人塔一区
右在州子城外东北角,古(故)老相传云阿育王之/所造也。按《内典付法藏经》云:输伽王于阎浮/提造八万四千塔。阿输伽即阿育王也。其塔/内有故碑碣,与道俗同,故此俗称圣人塔。/
(后缺)
[题解]
P.2009号,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索引》、黄永武《敦煌遗书最新目录》皆定名为《西州图经》。本卷首尾俱残,仅存中间五十六行,起于“道十一达”,竟于“圣人塔”,记西州十一条道路、二所窟院及一所塔。罗振玉《敦煌石室遗书》曰:“……审其文乃西州志也。以证新旧两唐书地理志多合,惟两志均言西州领县五,为高昌、柳中、蒲昌、天山、交河;新志则有前庭元高昌,而于前庭注曰:‘本高昌。宝应元年更名。’今此卷所载凡六县:曰高昌,曰前庭,曰柳中,曰蒲昌,曰天山,曰交河。交河、高昌、前庭并载。疑唐志及诸地志误也。……又案西州本高昌,贞观十四年平高昌,置西州都督府,并置县。天宝元年改交河郡,乾元元年复为西州,至贞元六年陷于吐蕃,大中五年沙州首领张议朝逐虏守者,以十一州地图献,中有西州,后分三部:曰和州回鹘,曰阿萨兰回鹘,曰高昌。均服属于辽,此唐至五代数百年间西州之沿革也。至此志之作,窃意当在乾元以后,贞元以前。新开道下有见阻贼不通语,是作志时尚未沦于吐蕃之证。且其叙丁谷、宁戎两窟风景文字尔雅,尤非唐中叶以后所能为也;又卷中丁谷窟云:西去州二十里,圣人塔条云:在州子城外东北角,则此书之名当是西州志而非交河郡志又可知矣。”
[校注]
(1)道十一达:《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及诸地志均不载西州十一道。
(2)赤亭道:唐西州设有赤亭烽、赤亭守捉、赤亭镇。《新唐书·地理志》伊州纳职县:“自县西南经达匪草堆,百九十里至赤亭守捉与伊西路合。”赤亭道,即指经赤亭之伊西道。自赤亭西经柳中达高昌,《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西州柳中县“当驿路,城极险固。《西州都督府屯田文书》(《新疆出土文物》):“赤亭镇兵肆拾贰人”。赤亭道自西州到伊吾,取伊吾道至瓜沙。《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玄奘去印度取经走此道,“胡公因说西路险恶,沙河阻道,鬼魅热风,遇无免者。”“是时四顾芒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法师意欲取可汗浮图过,既为高昌所请,辞不获免,于是遂行,涉南碛,经六日,至高昌白力城。”《隋书·裴矩传》曰:“北道自伊吾,……”。《石染过所》(《新疆出土文物》)从瓜州西经悬泉守捉,常乐守镇,苦水守捉,盐池戍守捉十五六天到伊州。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十九所驿从瓜沙之间的阶亭驿折向北经新井、广显、乌山、双泉、第五、冷泉、胡桐等驿到伊州柔远县赤崖驿。所指路线当即赤亭道东段。
  (3)赤亭道东西两段皆有沙碛。S.碎片028号《记牧马死亡处理情形》八处提到“从伊州使回碛内死”。S.碎片031号《神龙元年四月贾才敏运马牒》提到“至伊州回至赤亭东三十里,其马先荡足,因驱行不前,遂即致死,……碛内无主可卖,遂即弃掷不收者。……府司才敏被差逐长行马六匹,送使往伊州,回至方亭戍东三十里,前件马忽患急黄致死,为在枯碛,肉无人买,皮见领来。”是赤亭道有沙碛难行之明证。
(4)新开道:《新唐书》、《旧唐书》及诸志均不载。
(5)蒲昌县:《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西州“蒲昌县,……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
(6)柳中:《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西州“柳中县,……西至州三十里。……当驿路,城极险固。”
(7)《新唐书·地理志》西州交河县:“自县北八十里有龙泉馆,又此入百三十里,经柳谷,渡金沙岭,百六十里,经石会汉戍,至北庭都护府城。”伊州纳职县:“……又出柳谷,经长泉、龙泉、百八十里有独山守捉,又经蒲岭,百六十里至北庭都护府。”本卷西州通庭州五道中明叙四道经柳谷,柳谷应为庭州西州间必经之地。唐于此设柳谷镇。S.碎片032号:“柳谷镇状上:西州长行马回一疋,……先从西州领得前件马,送使往至北庭,今口二十八日却回至柳谷镇,停经三日,……其马行至镇西五,忽即急黄致死。”《西州都督府屯田文书》:“柳谷镇兵肆拾……”
(8)《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西州“东南至金沙州一千四百里”,与本卷相符合,柳中县有“大沙海,在县东南九十里。”大海道当因大沙海得名。《魏书·西域传》:“自玉门关度流沙,北行二千二百里至车师为一道。”《隋书·裴矩传》:“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其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广,……。”当指此道。大海道难行,《新唐书·侯君集传》:侯君集征高昌,麴文泰说,“唐去我七千里,碛卤二千里无水草,冬风裂肌,夏风如焚,行贾至者百分之一,安能大兵致乎?……”《续高僧传》卷十二释道判“西度砂碛千五百里,四顾茫然,绝无水草,乘机急行,止经七夕,便至高昌国。”据S.5404、P.2652号唐末五代归义军时有人充使往西州。
(9)高昌县:《旧唐书·地理志》同。《新唐书·地理志》无高昌县有前庭县:“前庭,下。本高昌,宝应元年更名。”《元和郡县图志》,“前庭县,上。郭下。贞观十四年置高昌县,取旧高昌国为名也,宝应元年改为前庭县。”又本卷宁戎寺条有前庭县,疑诸志记载或有误。又据《元和郡县图志》前庭县北二十里有天山,乌骨道当翻越天山入庭州。
(10)《西州都督府屯田文书》中有白水镇:“白水镇兵叁拾……田陆顷。”白水镇或置于白水涧一带,因涧名镇。
(11)银山道:《新唐书·地理志》西州:“自州西南有南平、安昌二城,百二十里至天山西南入谷,经礌石碛,二百二十里至银山碛,又四十里至焉耆界吕光馆,又经磐石百里,有张三守捉。又西南百四十五里经新城馆,度淡河,至焉耆城。”《新唐书·西域传》郭孝恪自西州伐焉耆“率兵出银山道”。《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玄奘至师父泉,“法师与众宿于泉侧。明发,又经银山。山甚高广,皆是银矿,西国银钱所从出也。”本卷之银山道,《新志》之银山碛皆由此得名。《新唐书·西域传》:“帝即命郭孝恪为西州道总管,串兵出银山道”,去焉耆。《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西州“西南至焉耆七百二十里。”西州至焉耆道经沙碛,这在出土文书中即有反映。S.碎片032号《神龙元年马死命马子理赔牒》中曰:“……被差逐送使主阿思敬往焉耆,回至银山西三十里,因疲弱致死,谨连银山镇公验如前。……银山镇状:得令狐弘宝辞称,从州逐上件马送使至焉耆,今回至此镇西三十里,前件马逐即急黄致死,……其马在镇西三十里殒死碛内,无主可买,只能剥皮将来。”《西州都督府屯田文书》有“银山戍兵……”
  (12)丁谷:69TAM117:57/6《高昌午岁张阿欢上丁谷寺举价粟条记》中记有丁谷寺,该墓出土高昌时期文书最晚为延寿十七年(六四○),可证丁谷寺在公元六三四年以前已存在,为高昌王国时期所建。
  (13)据《吐鲁番出土文书》高昌王国置有宁戎县,唐西州高昌县有宁戎乡,皆由宁戎谷得名。大谷2872《唐西州高昌县退田薄》:“……城北二十五里宁戎、低苦具谷(后缺)”。

兴平县地志
S.6014号
(前残)
□里。西去武功县驿十□□(里)(1)。/
祥瑞五:
连槐树/
右武德元年生槐里乡(2)。/
芝草/
右总章元年生汤台乡(3)。/
芝草/
右武德□年生龙泉乡(4)。/
(后残)
[题解]
S.6014号,王童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S.6014,残志书。说明:存□□四,祥瑞五。”黄永武《敦煌遗书最新目录·英伦所藏敦煌汉文卷子目录》亦曰:“S.6014号,残志书(武功驿)。”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京兆下武功县之东是兴平县,两县相去五十里。又曰:“始平原,在县北十二里。东西五十里,南北八里,东入咸阳界,西入武功界。”本卷所记三乡中有槐里乡,《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兴平县“魏丈帝改为始平。晋武帝置始平郡,领槐里县,历晋至西魏数有移易。……至德二年改名兴平。”唐兴平县又有槐里故城,槐里乡当属兴平县。据《新唐书·艺文志》有《京兆郡方物志》三十卷,又唐代志书多称地志、图志、图经、地境之类,故本卷定名为《兴平县地志》。本卷书写字体工整尔雅,记事起自武德元年,至于总章元年。又无武周所造新字,显系唐前期高宗时作品。本卷首尾俱残,记事起于武功驿,至于龙泉乡,残存七行。
[校注]
  (1)西去武功驿十□□:残缺“□里”二宇。《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兴平县西去武功县五十里。唐兴平县有马嵬驿,《元和郡县图志》兴平县:“马嵬故城,在县西北二十三里。”疑本卷此条指马嵬驿。
  (2)《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兴平县“槐里城,周曰犬丘,秦改名废丘,周懿王所都。项羽封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亦此城也。”又曰:“汉茂陵,在县东北十七里,武帝陵也。在槐里之茂乡,因以为名。”槐里乡,在兴平县城,统区在县东北。
(3)汤台乡:《元和郡县图志》不记此地名。
  (4)龙泉乡:《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兴平县:“汉龙泉庙,在县东北二十四里,武帝庙号也。”唐兴平县龙泉乡当在此。

印度地理
P.3926号
(前缺)
更西行三百里,至迦湿弥罗国(1)。
《妙法莲花经》卷第七,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2)。
更西行三百里至东印度(3)。
[题解]
P.3926号,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P.3926,妙法莲花经卷第七(仅存一行),又有两行印度地理。”黄永武《敦煌遗书最新目录》直定名为“妙法莲花经卷第七”。按本卷仅存三行,除第二行仅“妙法莲花经卷第七”八字外,所记内容与经无涉,属印度地理,故将此录出,暂定名印度地理,以供研究印度地理之用。本卷所记印度地理与《西域记》、《慈恩传》、《法显传》、《洛阳伽蓝记》卷五、《慧超传》皆无相关之处。
[校注]
(1)迦湿弥罗国:《西域记》、《慈恩传》并同。《慧超传》作迦叶弥罗国,属北印度。
(2)王舍城:在中印度摩揭陀国。
(3)东印度:又名东天竺,五天竺之一,因在中天之东故名。

贞元十道录
P.2522号
(前缺)
  下,急(悉)州,归诚郡(1)。上三千九十五,东三千九百四十五(2)。 废。识臼(3),三,中下。左封,二,中下。归诚。一,中下(4);贡;/麝香,犛毛(牛)尾,当归,班布,蜀马(5)。/
下,柘州,逢山郡。上三千一百,东三千七百(6)。废。柘县,二,中下。乔珠。一,中下(7)。贡:麝香,羌活,当归,犛牛(8)。/
下,静州,静永(川)郡(9)。上三千四百五十;东四千二百五十(10)。废。悉唐,六,中。静居。一,下(11)。贡:与柘州同(12)。
下,保州,大(天)保郡(13)。上二千九百四十,东二千五百九十(14)。废。定廉,一,中下。归顺,一,中下。云山,一,中下。/安居。三,中下(15)。贡:与静州同(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