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4)清渠,史籍不载。
(5)当作“太白渠。《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京兆府泾阳县:“太白渠,在县东十里。”
(6)《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京兆府泾阳县:“南白渠,首受中白渠水,东南流,亦入高陵县界。”《宋史·河渠志》:“三白渠,在京兆泾阳县。”又曰:“其三白渠溉泾阳,栎阳、高陵、云阳、三原、富平六县田三千八百五十顷,此渠衣食之源也,望令增筑堤堰,以固护之。”三白渠当指太白、中白、南白渠。
(7)北白渠,史籍不载。
(8)龙首,即龙首堰。《长安志》九唐京城三永嘉坊条:“坊南龙首渠,一名浐水渠,隋开皇三年开,自东南龙首堰下支,分浐水北流,至长乐坡西北分为二渠,东渠北流入苑,西渠曲而西南流,经通化门南流入城,经此坊又西南流,经兴庆宫入西,流经胜业坊、崇仁坊、景龙观,又西入皇城,经少府监南,屈而北流,又经都水监,太仆寺内坊之西,又北流入城桥下。”龙首渠分浐水而成,引浐入渠口的斗门堰称龙首堰。又唐同州澄城县有龙首渠,据《汉书·沟洫志》严熊奏修:“自征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往往为井,井下相通引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元和郡县图志》亦有载。泾堰,设置于泾水上的斗门堰。《唐会要》卷八九云:“大历四年五月十五日敕,泾堰监先废,宜令即置。”升原堰,在岐州陈仓县。《册府元龟》卷四九七邦计部河渠二:“咸亨三年于歧州陈仓县东南开渠引渭水入升原渠,通船木栰京故城。”《新唐书·地理志》凤翔府虢县:“又西北有升原渠,引汧水至咸阳,垂拱初运歧、陇水入京诚。”宝鸡县:“东有渠引渭水入升原渠,通长安故城,咸通三年开。”渭水入升原渠的斗门堰当即升原堰。五门、六门堰:《册府元龟》卷四九七邦计部河渠二,大历十二年京兆尹黎干“又奏请修六门堰。许之。”《新唐书·百官志》河渠署:“兴城、五门、六门、龙首、泾堰、滋陧,凡六堰,皆有丞一人,从九品下。”
(9)《新唐书·地理志》京兆府蓝田县:“武德六年,宁民(即蓝田)令颜咏(此字待查)引南山水入京城。”新开渠当凿于此时。
(10)河西节度使所统凉、甘、肃、瓜、沙、伊、西等州称河西诸州。
(11)《新唐书·李袭誉传》:“扬州,江吴大都会,俗喜商贾,不事农。袭誉为引雷陂水,筑勾城塘,溉田八百顷,以尽地利,民多归本,……。”《新唐书·地理志》又曰:“有爱敬水门,贞元四年,节度使杜亚自江都西循蜀冈之右,引陂趋城隅以通漕,溉夹陂田。宝历二年,漕渠浅,输不及期盐铁使王播自七里港引渠东注官河,以便漕运。”《元和郡县图志阙卷逸文》卷二扬州江都县:“合渎渠,在县东二里,本吴所掘邗沟江、淮之水路也。今谓之官河,亦谓之山阳浊。”
(12)扬州有四府,《新唐书·地理志》:扬州“有府四,曰江平、新林、方山、邗江。”
(13)中桥,在唐河南府河南县。《元和郡县图志》卷五“中桥,咸亨三年造,累石为脚,如天津桥之制。”
(14)《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府河南县:“天津桥,在县北四里。隋炀帝大业元年初造此桥,以架洛水,用大缆维舟,皆以铁锁钩链之。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然洛水溢,浮桥辄坏。贞观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为脚。《尔雅》:‘箕、斗之间为天汉之津’,故取名焉”《新唐书·地理志》河南县“龙门山东抵天津,有伊水石堰,……。”《旧唐书·玄宗纪》:开元二十年夏,四月“癸巳,改造天津桥,毁皇津桥,合为一桥。”
(15)(此字待造)水:据《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同州夏阳县本河西县,乾元三年改名夏阳。《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同州郃阳县:“《水经注》曰郃阳城南有溢(待查)水:东流注于河,即郃水也。按(此字待造)水,蒲池(此字待造)水与南(此字待造)水,并在旧西河县南五里,今郃阳界内。”
(16)通灵陂:《新唐书·地理志》同州朝邑县:“北四里有通灵陂,开元七年,刺史姜师度引洛堰河以溉田百余顷。”《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同州朝邑县:“通灵陂,在县北四里二百三十步。”《旧唐书·姜师度传》:“再迁同州刺史,又于朝邑、河西二县界,就古通灵陂,择地引洛水及堰黄河灌之,以种稻田,凡二千顷,内置屯十余所,收获万计。”
(17)沙州用水法则,P.3550号《敦煌水渠》(又名《行水则》)记载详尽。
(18)《元和郡县图志》卷四会州会宁县:“会宁关,东南去州一百八十里。”
(19)魏、贝、德、沧诸州,永济渠经其境,瀛、莫二州,滹沱河经其州界。泗州为淮、泗必经之地,登、莱、海三州是海运集散地,东至辽东、朝鲜、日本,南达吴越、交广等。
(20)胜州属关内道,有榆林关。
(21)河阳桥,在唐河南府河阳县。《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阳县有中浑城,“天宝以来,亦于其上置关。……造浮桥,架黄河为之,以船为脚,竹笼互之。《晋阳秋》云‘杜元凯造河桥于富平津’,即此也。船笼出洪州。”
(22)《元和郡县图志》卷六陕州陕县:“大阳桥,长七十六丈,广二丈,架黄河为之,在县东北三里。贞观十一年,太宗东巡,遣武侯将军丘行恭营造。”《新唐书·地理志》陕县:“有大阳故关,即茅津,一曰陕津,贞观十一年造浮梁。”
(23)河清等七县会昌三年前属河南府,《旧唐书·地理志》:“河阳、汜水、温、河阴以上县,会昌三年,割属孟州,……济源还怀州,……”
(24)《新唐书·地理志》:“安东,上都护府,总章元年,李勣平高丽国,……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以统之。……上元三年徙辽东故城,仪凤二年又徙新城。圣历元年更名安东都督府,神龙元年复故名。开元二年又徙于辽西故郡城。至德后废。”
(25)《新唐书·地理志》:莱州“又有蓬莱镇兵,亦曰‘挽强兵’”。
(26)桂、广二府:指桂州都督府和广州都督府。
(27)灞桥:在京兆府万年县。《元和郡县图志》卷一:“霸水,在县东二十里。霸桥,隋开皇三年造,唐隆二年仍在旧所创制为南北二桥。”
(28)永济桥:在唐河南府寿安县。《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曰:“永济桥,在县西七十里,隋炀帝大业三年置,架洛水。隋乱,毁废。贞观八年修造舟为梁,长四十丈三尺,广二丈六尺。”
(29)《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同州朝邑县:“县西南有蒲津关。”“河桥,本秦后子奔晋,造舟于河,通秦、晋之道,今属河西县。”又卷十二河中府河东县:“蒲坂关,一名蒲津关,在县西四里。……今造舟为梁,其制甚盛,每岁征竹索价谓之桥脚钱,数至二万,亦河关之巨防。”
(30)孝义桥:在唐河南府偃师县。《元和郡县图志》卷五:“天宝七年四月,河南尹韦济奏,于偃师县东山下开驿路通孝义桥,废北坡义堂路焉。”《新唐书·地理志》同。
五台山志残卷
P.2977号
佛说《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云:南阎浮提东北方有/金色世界清凉宝山(1),其山五峰迥耸,万仞峨/嵯,府(俯) 视人寰,傍观日月(2),仲夏季月,花木芳/荣(3),常切寒风,每凝冰雪,所以众号清凉山矣(4)。/文殊大士(5),现在其中。中台高四十里,顶有平地/三百余顷(6);孟冬积雪,仲夏方消,异草名花,/间出其顶(7);六七里下,方有树木,阳面有枝,/阴面无叶(8)。傍有池水,名号太华,人见浅深,/随其福德(9)。
东台高三十七里(10),亦无树木,顶平/地五亩(顷)已来(11)。异鸟灵禽,梵音响亮,名花/软草,烂(兰)若红祠(12)。上有孔省(雀)台(13),凤凰穴(14),/那罗延窟(15),斫伽罗山(16)。东望沧溟,如观掌内。
[题解]
《五台山志残卷》,附写在P.2977号《法宝东流因缘》之后,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黄永武《敦煌遗书最新目录》都没有命名。文书仅存五台山的立名、中台、东台三部分,校之于S.529号背《诸山圣迹志》第一五台山部分,其词句、书写顺序、格式与内容完全一致。由此推知,唐五代时在敦煌地区流传有《五台山志》,本卷当为《五台山志》抄本。
[校注]
(1)S.529号《诸山圣迹志》“北方”后有“震旦国”三字。
(2)府视人寰傍日月:S.529号作“府视人寰,傍观日月”。“”,“观”的异体字。
(3)花木芳荣:S.529号作“花木庭荣”。
(4)清凉山:又称清凉宝山,即五台山。《古清凉传》卷上曰:“谨按《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云: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今山上有清凉寺,下有五台县清凉府,此实当为龟鉴矣。一名五台山,其中五山高耸,顶上并不生林木,事同积土,故谓之台矣。郦道元《水经注》云:其山,五峰巍然,迥出群山之上,故谓之五峰。”《广清凉传》卷上曰:“按《华严经疏》云:清凉山者,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山,顶无林木,如累土之台,故曰五台。”《续清凉传》卷上:“夫清凉山者,大唐东北,燕赵西南,山名紫府,地名清凉,乃菩萨修行之地,是神龙久住之乡,冬观五顶如银,夏睹千峰似锦,实文殊之窟宅。”五台山,山有五峰,又称五峰,或五老峰。P.4641号《五台山圣境赞》:“震旦五峰添圣花,汉朝七日放光明。”P.5005号《送薛弁归河东举》诗:“薛住故乡处,五老峰西头。”《宋高僧传》卷六《唐五台山华严寺志远传》:“因命同辈,追游五峰。”卷二一《唐清凉山秘魔严常遇传》:“大中四年,杖锡离燕,孤征朔雪,祁冱千里,径涉五峰。”
(5)文殊大土:《宋高僧传》卷二《唐五台山佛陀波利传》:“闻文殊大士隐迹此山。”文殊,常称大圣。P.4077、P.4514、P.4045号《文殊师利像题记》曰:“此五台山中文殊师利大圣真仪变现多般,威灵叵测,久成正觉,隐法界身,□广大相,与万菩萨住清凉山。”传说文殊菩萨常化现于五台山中:《古清凉传》卷上:“谨按《华严经·菩萨住处品》
云:……过去有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常为说法。”P.2483号《五台山赞》曰:“文殊菩萨五台山,遍化神通在世间,或现大身遍世间,或现小身磔(待查)微尘。……菩萨或然现两足,或现虚空遍世间,或时化作九色鹿,或即化作莽蛇身,或然变现虚空坐,或则化作老人身。”关于文殊菩萨化现于五台山,S.397、S.529、P.3931号等地理文书及P.3360 、S.467、S.2080、S.2985、S.4012号《五台山曲子词》;P.4560、P.4608、P.4625、P.4805、P.4847、S.4039、S.5456、S.5473、S.5487、S.5573、B8325号(此卷号似有误)《五台山赞》(甲类);P.3645、P.2483、S.370号《五台山赞》(乙类);P.2483号《五台山赞》(丙类);P.4617、P.4641、S.4504号《五台山圣境赞》及P.3644号《礼五台山偈》中都有记载。
(6)S.529号同,唯“三百余顷,作“三二百顷”。《古清凉传》卷上:“中台,高四十里,顶上平地,周回六里零二百步。”
(7)间出其顶:其,S.529号作“台”。
(8)阳面有枝阴面无叶:S.529号作“阳面枝,阴北叶”。《古清凉传》卷上曰“台顶四畔,各二里,绝无树木,唯有细草霍靡存焉。诸台,无树有草,例皆准此。”S.529号:“去台顶六七里外,方有树木。”
(9)太华池,S.529号曰:“上有一池水,名曰□华。人见深浅,随其福德,清澈赞叹,味极甜甜,此是东圣澡盥处也。”《古清凉传》卷上:“……稍近西北,有太华泉,亦名□池。周回三十八步,水深一尺四寸。前后感者,或深或浅不同,其水清澈凝映,未尝减竭,皆为圣人盥漱之处。”卷下曰:“时有一尼,独往太华池供养。”《续高僧传》卷二五《释明隐传》:“五台山者,S.为神圣所息,中台最高,所望诸山并下,上有大泉名曰太华,傍有二塔。”太华池,又名玉华池。S.467《五台山曲子六首》中台,“玉花池,金沙畔,冰窟千年,到者身心战,合掌望空重发愿,五色祥云一日三回现。”S.2080号玉花池作玉华池。P.4617号《五台山圣境赞》中台,“玉华潜与海门通,四面山朝势不同。”P.2483号《五台山赞》:《中台顶上玉华泉”。
(10)三十七里:S.529号同。《古清凉传》作“三十八里”。
(11)顶有平地五亩已来:《古清凉传》作“顶上平地,周回三里。”S.529号作“顶有平[地]五顷已来”。亩,“顷”之误也。
(12)烂若红祠:烂,“兰”之误也。
(13)孔省台:省,“雀”之误也。S.529号作“孔穴”。
(14)凤凰穴:S.529号作“凤凰岩”。
(15)那罗延窟:S.529号、《广清凉传》皆载东台有那罗延窟,P.4617号《五台山圣境赞》东台:“风云每从岩下起,那罗延窟有龙蟠。”P.4647号《五台山赞》:“东台东脚那罗延”。
(16)斫伽罗山:《广清凉传》作“研伽罗山”,“东台,旧名雪峰,山麓有研伽罗山。当是。
往五台山行记
P.3973号
(前缺)
城内
十里,有真身毗沙门天王。/代州圆果寺有舍利塔(1)。/
去过雁门关(2),南至忻州,内有仁泽寺,/开元寺,铁佛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