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5)见S788号校注(21)。
(6)烽卅四:S788号作“烽四十四”。
(7)又至五亭山:山,衍字。据P5034号《沙州地志》应作“又至五亭”。
(8)按西域云:应作“按《西域传》云”,夺一“传”字。
(9)《汉书.西域传》曰:“……上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善马。宛王以汉绝远,大兵不能至,爱其宝马不肯与。……于是天子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兵前后十余万人伐宛,连四年,宛人斩其王毋寡首,献马三千匹,汉军乃还。”
(10)未至此泉:应作“来至此泉”,“未”与“来”,形近致误。S367号亦作“来至”。
(11)嘶鸣:S367号《沙州伊州地志》作“鸣喷”。
(12)长得天马之所:S367号作“汉得天马之处也”。
(13)县东南:P2691号《沙州城土境》同,S367号作“县南”。
(14)县北一百六十里:《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玉门关,在县西北一百一十七里。” 《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括地志》作“一百十八里”。
(15)□□亭:P2691号作“破羌亭”。
(16)汉书云,P367号作“《汉书·西域传》云”,据补。
(17)随,应作“隋”。其城乃空,S367号作“其城遂废”。
(18)兴谷城:S367号作“典合城”。疑“兴谷”为“典合”之误;
(19)属沙州:S367号作“隶沙州”。
(20)鄯善大城遂名小鄯善:此句文意不通,有夺字。S367号作“胡以西有鄯善大城,遂为小鄯善”。
(21)三百三十里:S367号作“二百四十里”。
(22)近萨毗城泽险:此句有脱文衍字,S367号作“其城近萨毗泽,山险阻”。
(23)恒有土蕃土谷贼往来,S367号作“恒有吐蕃及吐谷浑来往不绝。”据以补正。
(24)一千六百卅步,S367号作“一千六百四十步”。
  (25)在石城镇二十步:镇后夺一字,据S367号,应作:“在石城镇东二十步”。
  (26)故屯城,在石城西北:有误。S367号作“古屯城,在屯城西北”。 P5034号同,“石”为“屯”之误。
(27)县西北五里:P2691号作“县西二十五里。”《地境》误。
(28)汉武八年创置:疑有脱文误字。汉武帝年号无过六年者。
(29)北流与葱岭东注蒲昌海:“岭”后有脱文,S867号作“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据之补正。
(30)流于积石名中国河也:S867号作“伏流地下,南出积石,为中国河焉也。”
(31)随沮末郡:S367号作“隋置且末郡”,据之补正。
(32)用以为名:用,应作“因”,形近致误。

水部式
P.2507号
(前缺)
  泾、渭白渠及诸大渠用水溉灌之处(1),皆安斗门,并/须累石及安木傍壁,仰使牢固,不得当渠造堰。/
  诸溉灌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当渠堰,听/于上流势高之处,为斗门引取,其斗门皆须州、县官/司检行安置,不得私造。其傍支渠有地高水下,须临/时蹔(暂)溉灌者,听之。凡浇田皆仰预知,须亩依次/取用,水遍,即令闭塞,务使均普,不得遍并。/
诸渠长及斗门长至浇田之时,专知节水多少,其州/县每年可差一官检校,长官及都水官司时加巡察。/若用水得所,田畴丰殖,及用水不平,并虚弃水利/者,年终录为功过附考。/
京兆府高陵县界(2),清、白二渠交口著斗门,堰清水,恒/准水为五分,三分入中白渠(3),二分入清渠(4)。若水两过,多/即与上下用水处相知,开放还入清水。二月一日以/前,八月卅日以后,亦任开放。泾、渭二水大白渠(5),每年/京兆少尹一人检校。其二水口大斗门至浇田之时,须/有开下,放水多少,委当界县官共专,当官司相/知,量事开闭。/
泾水南白渠(6)、中白渠,南渠水口初分欲入中白渠、隅南/渠处,各著斗门。堰南白渠水一尺以上,二尺以下,/入中自渠及隅南渠。若两水过多,放还本渠。其南/、北白渠(7),雨水泛涨,旧有泄水处,令水次州县相知,检/校疏决,勿使损田。/
龙首泾堰,五门、六门、升原等堰(8),令随近县官专/知检校,仍堰别各于州县差中男廿人,匠十二人,分/番看守,开闭节水,所有损坏,随即修理。如破多/人少,任县申州,差夫相助。/
蓝田新开渠每斗门置长一人(9),有水槽处置二人,/恒令巡行。若渠、堰破坏,即用随近人修理,公私材/木,并听运下。百姓须溉田处,令造斗门节用,勿/令废运。其蓝田以东,先有水硙者,仰硙主作节/水斗门,使通水过。/
合壁官旧渠深处,量置斗门节水,使得平满,/听百姓以次取用。仍量置渠长、斗门长检校。若/灌溉周遍,令依旧流,不得因兹弃水。/
河西诸州用水溉田(10),其州、县、府、镇官人公廨田及职/田,计营田须亩,共百姓均出人功,同修渠、堰。若田多水/少,亦准百姓量减少营。/
  扬州扬子津斗门二所(11),宜于所营三府兵及轻疾内(12),/量差分番守当,随须开闭。若有毁坏,便令两处/并功修理。从中桥以下(13),洛水内及城内在侧不得造/浮硙及捺堰。/
  洛水中桥、天津桥等(14),每令桥南北捉街卫士洒扫,/所有穿穴,随即陪填。仍令巡街郎将等检校,勿/使非理破损。若水涨,令县家检校。/
诸水碾硙,若拥水质泥塞渠,不自疏导,致令水/溢渠坏,于公私有妨者,碾硙即令毁破。/
同州河西县(此字待造)水(15),正月一日以后,七月卅日以前,听百姓/用水,仍令分水入通灵陂(16)。/
诸州运船向北太仓,从子苑内过者,若经宿,船别/留一两人看守,余并闢出。/
沙州用水浇田,令县官检校(17)。仍置前官四人,三月以/后,九月以前行水时,前官各借官马一匹。/
会宁关有船伍拾(18),使宜令所官差强了官检校,/著兵防守,勿令北岸停泊。自余缘河堪渡处,亦/委所在军州严加捉搦。/
沧、瀛、贝、莫、登、莱、海、泗、魏、德等十州共差水手五千/四百人(19),三千四百人海运,二千人平河,宜二年与不烦/更给勋赐,仍折免将役年及正役年课役,兼准/毛丁例,每夫一年各贴一丁,其丁取免杂徭人,家道/稍殷有者,人出二千五百文资助。/
胜州转运水手一百廿人(20),均出晋、绛两州,取勋官充。/不足,兼取白丁,并二年与替。其勋官每年赐勋一/转,赐绢三疋、布三端,以当州应入京物钱充。其白/丁充者,应免课役及资助,并准海运水手例。不愿/代者,听之。/
河阳桥置水手二百五十人(21),陕州大阳桥置水手二/百人(22),仍各置竹木匠十人,在水手数内。其河阳桥水/手于河阳县取一百人,余出河清、济源、偃师、汜水、/巩、温等县(23)。其大阳桥水手出当州,并于八等以下/户取白丁灼然解水者,分为四番,并免课役,不在征防、杂抽、使役及简点之限。一补以后,非身死遭忧/不得辄替。如不存检校,致有损坏,所由官与下/考,水手决卅。
  安东都里镇防人粮,令莱州召取/当州经渡海得勋人谙知风水者(24),置海师贰人,拖/师肆人,余蓬莱镇令候风调海晏并运镇粮(25)。/同京官上勋官例,年满听选。/
  桂、广二府铸钱及岭南诸州庸调并和市折租/等物(26),递至扬州,讫令扬州差纲部领送都,应须/运脚,于所送物内取充。/
诸灌溉小渠上先有碾硙,其水以下即弃者,每年/八月卅日以后,正月一日以前,听动用。自余之月,仰所/管官司于用硙斗门下,着鏁封印,仍去却硙石,/先尽百姓溉灌,若天雨水足,不须浇田,任听动用,/共傍渠疑有偷水之硙,亦准此断塞。/
都水监三津各配守桥丁卅人,于白丁中男内取灼然/便水者充,分为四番上下,仍不在简点及杂徭之限。/五月一日以后,九月半以前,不得去家十里。每水大涨,/即追赴桥。如能接得公私材木筏等,依令分赏。/三津仍各配木匠八人,四番上下。若破坏多,当桥丁匠/不足,三桥通役。如又不足,仰本县长官量差役,事/了日停。都水监渔师二百五十人,其中长上十人,随/驾京都,短番一百廿人,出虢州,明资一百廿人,出房/州。各分为四番上下,每番送三十人,并取白丁及杂色/人五等已下户充,并简善采捕者为之。免其课役/及杂徭。本司杂户、官户,并令教习,年满廿,补替/渔师。其应上人,限每月卅日文牒并身到所由。其/尚食、典膳、祠祭、中书门下所须鱼,并都水采之。/诸陵各所管县供,余应给鱼处及冬藏度支,/每年支钱二百贯,送都水监量依时价给值。仍/随季具破除,见在申比部勾覆,年终具录,申所/司计会,如有回残,入来年支数。/
(中缺)
  虽非采木限内,亦听送运。即虽在运木限内,木运/已了及水大有余,溉灌须水,亦听兼用。/
  京兆府灞桥(27),河南府永济桥,差应上勋官并兵部/散官(28),季别一人,折番检校。仍取当县残疾及中男/分番守当。灞桥番别五人,永济桥番别二人。/诸州贮官船之处须渔膏供用者,量须□/役当处防人采取,无防人之处,通役杂职。/
皇城内沟渠拥塞停水之处及道损坏,皆令/当处诸司修理。其桥将作修造。十字街侧,令当/铺卫士修理。其京城内及罗郭墙,各依地分当坊/修理。
河阳桥每年所须竹索,令宣、常、洪三州口口/匠预造,宣、洪州各大索二十条,常州小索一千二百条,/脚以官物充。仍差纲部送,量程发遣,使及期/限。大阳,蒲津桥竹索,每三年一度令司竹监给竹(29),/役津家水手造充。其旧索每委所由检覆,如/斟量牢好,即且用,不得浪有毁换。其供桥杂/匠,料须多少,预申所司量配,先取桥人充。若/无巧手,听以次差配,依番追上。若须并使亦,任/津司与管匠州相知,量事折番,随S.追役。如当/年无役,准式征课。/诸浮桥脚船皆预备半副,自余调度,预备/一副,随阙代换。河阳桥船于□(常?)、洪二州役丁匠造/送。大阳,蒲津船于岚、石、隰、胜、慈等州折丁/材木,浮送桥所,役匠造供。若桥所见匠不充,亦/申所司量配。自余供桥调度,并杂物二事,以□/仰以当桥所换,不任用物迥易便亢。若用不足,即/预申省与桥侧州县相知,量以官物充。每年出/入破用,录申所司勾当。其有侧近可采造者,役/水手、镇兵、杂匠等贮,随需给用。必使预为支/拟,不得临时阙事。/
诸置浮桥处,每年十月以后及牡开解合□□/抽正解合所须人夫,采运榆条,造石笼及短(待查)索等/杂役者,皆先役当津水手及前所配兵。若不足,/以镇兵及桥侧州县人夫充,即桥在两州两县□/者,亦于两州两县准户差,仍与津司相知,□/须多少,使得济事,役各不得过十日。/
蒲津桥水匠一十五人,虔州大一水赣石险难□□/给水匠十五人,并于本州白丁便水及解木□□/充。分为四番上下,免其课役。/
孝义桥所须竹笼配宣、饶等州造送(30),应□□/塞击笼船别给水手一人,分为四番,其各□□□,/笼取河阳桥故退者充。
(后缺)

[题解]
P.2507号《水部式》残卷,首尾俱缺,存一百四十四行。关于卷子的年代;我们从同州西河县称谓看,《旧唐书·地理志》同州夏阳县:“夏阳,武德三年,分郃阳于此置河西县。乾元三年,为夏阳。”《新唐书·地理志》亦曰:“夏阳,本河西,武德三年析郃阳置,又以河西、郃阳、韩城置西韩州,乾元三年更河西曰夏阳,隶河中,后复来属。”西韩州的废除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同州夏阳县“贞观八年废西韩州,以县属同州,乾元三年改为夏阳县。”夏阳县称之为河西属同州只有在贞观八年到乾元三年之间。又本卷有中桥,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府河南县“中桥,咸亨三年造……。”通灵陂,《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同州朝邑县:“通灵陂,……开元初,姜师度为刺史,引洛水及堰黄河以灌之,种稻田二千余顷。” 《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姜师度传》作开元七年。孝义桥,《新唐书·地理志》河南府偃师县:“天宝七载,尹韦济以北坡道迂,自县东山下开新道通孝义桥。”虽未记孝义桥设置年代。但孝义桥作为交通要道应起于此时。据此,文书的撰写当在天宝七年以后,又天宝十五年发生了安史之乱,东西京失守,至德二年九月收复京师,十月收复东京,次年二月改元乾元,故至德、乾元年间,兵灾未断,两京被劫掠,唐王朝忙于平叛,不可能有暇订制度。所以《水部式》当为开元天宝年间制度。仁井田陞认为其制作年代为开元十三年以后的开元年间,王永兴《敦煌写本唐开元水部校释》同意此说,(《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三辑、《中国法制史》第三部第一九章。)并录文考释。
[校注]
  (1)《汉书·地理志》曰:“后十六岁,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复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白渠受泾入渭,故曰泾渭白渠,至唐宋沿用不废。
  (2)《新唐书·地理志》京兆府高陵县:“古有白渠,宝历元年,令刘仁师请更水道,渠成,名刘公,堰曰彭城。”
  (3)《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京兆府泾阳县:“中白渠,首受太白渠,东流入高陵县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