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110)《魏书·西域传》:波S.“多以姊妹为妻妾,自余婚合,亦不择尊卑,诸夷之中最为丑秽矣。”《隋书·西域志》:波S.“妻其姊妹”。安国“风俗同于康国,唯妻其姊妹,及母子递相禽兽,此为异也。”
(111)《隋书·西域记》:挹怛“兄弟同妻。妇人有一夫者,冠一角帽,夫兄弟多者,依其数为角。”吐火罗“兄弟同一妻,迭寝焉,每一人入房,户外挂其衣以为志。”《西域记》卷一迦毕试国“婚姻杂乱”。
(112)跋贺那:《新唐书·西域传》:“宁远者,本拔汗那,或曰钹汗,元魏之破洛那。”
(113)有两王缚又大河当中西流:“有两王”,罗录作“又两王”,杨录作“又有两王”,并误。‘缚又’,杨校作‘缚刍”,《西域记》作‘缚萏河”。
(114)骨咄国:《隋书》、《西域记》、《新唐书》等并作珂咄:《悟空记行》作骨咄。
(115)此国男女剪须发:“女”,“人”之误也。
(116)女人在头:“头”,“发”之误也。
(117)胡蜜:《西域记》作达摩悉铁帝;《新唐书·西域传》:“护蜜者”或曰达摩悉铁帝,曰镬侃,元魏所谓钵和者,亦吐火罗故地。”慧琳《音义》作“胡蔑”;《悟空行记》作“护蜜”。
(118)人去偏樑□:罗录,杨录此句并夺一“□”宇。
(119)伴火上舷(待查)歌:杨录作“伴火上歌肱(待查)”,误。
(120)《悟空行记》作“五赤匿国,亦云式匿。”《新唐书·西域记》:“识匿,或曰尸弃尼,曰瑟匿。……东五百里距葱岭守捉所,南三百里属护蜜,西五百里抵俱蜜。初治若汗城,后散居山谷。有大谷五,酋长自为治,谓之五识匿。……播蜜川四谷稍不用王号令,俗窟室。”罗校曰:“《唐书·识匿国传》初治苦汗城,后散居山谷,五酋长自为治,谓之五识匿,此作九识匿,可正《[]唐书》之误。”按之《新唐书·西域传》五识匿外又有播蜜川四谷,共为九,非《新唐书》误,罗校自误也。
(121)往来绝:罗校曰:“‘绝’上疑夺‘不’字。”《新唐书·西域传》:识匿“俗窟室。贞观二十年,与似没、役槃二国使者偕来朝。开元十二年,授王布遮波资金吾大将军。”
(122)唯王首领衣著叠布:“著”,罗录作“着”,误,今正之。
(123)大播蜜川劫彼与胡及于使命:大播蜜川,“川”罗录作“以”,误。《新唐书》、《悟空行记》同;《西域记》作波迷罗川;慧琳《音义》:“播蔑,……地名也。”即今喷赤河上游帕米尔河。与胡,商胡(或易胡)之误。《新唐书·西域传》识匿“人喜攻剽,劫商贾。”《西域记》卷十二:“忍于杀戮,务于盗窃,不知礼义,不识善恶。”亦可证“与胡”为“商胡”之误。
(124)《新唐书·地理志》:安西大都护府于阗镇“西有葱岭守捉城。”《新唐书·西域传》:喝槃陀国“开元中破平其国,置葱岭守捉,安西极边戍也。”
(125)渴饭檀:《西域记》作竭盤陀,《洛阳伽蓝记》作汉架陀,《入四夷道》作羯架陀。《魏书·西域传》:“渴架槃国,在葱岭东,朱驹波西。河经其国,东北流。有高山,夏积雪。亦事佛道。”《新唐书·西域传》:“喝架陀,或曰汉陀,曰渴馆檀,亦谓渴罗陀。由疏勒西南入剑末谷,不忍岭六百里,其国也。……直朱俱波西,南距山,北抵疏勒,西护蜜,西北判汗国也。治葱岭中,都城负徙多河。”
(126)步人:“人”,“入”之误也。
(127)《西域记》卷十二佉沙:“旧曰谓疏勒者,乃称其城号也。正言宜云室利讫栗多底。”慧琳《音义》作迦师佶黎。
(128)汉兵马大都集此处:“此处”原卷作“处此”,以文意揆之,二字当颠倒。
(129)赵君:据《新唐书·玄宗纪》、《旧唐书·玄宗纪》开元十五年安西副大都护赵颐贞,大都护由延王李洄遥领。慧琳《音义》:“颐贞,……人名,安西节度使。”
(130)大云寺:置于武后时。《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载初元年七月“有抄门十人伪撰《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颁于天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总度僧千人。”
(131)有□□僧住持即是岷州人士:罗录作“有一汉僧住持。”崏州,岷州也。
(132)此即安西四镇名数:四镇,罗录作山镇,误,今正之。安西四镇,前后变化,长安二年置北庭都护府以前,安西四镇有碎叶而无焉耆,长安二年后,无碎叶而有焉耆。
(133)慧琳《音义》赵颐贞后又有“姓麴,……羌姓也。”得知《慧超传》安西四镇后叙及高昌,高昌王国,隋唐时为王者麴氏,其民多汉人,言音、风俗、宗教、衣著与汉内地同,制度也采用汉制,唐平高昌,置西州,一同内地。
莫高窟记
P.3720号
莫高窟记
右在州东南廿五里三危山上(1)。秦建元年中,有/沙门乐僔仗锡西游,至此,遥礼其山,见金光/如千佛之状,遂架空镌岩,大造龛像。次有/法良禅师东来,多诸神异,复于僔师龛侧/又造一龛。伽蓝之建,肇于二僧。晋司空索靖/题壁号仙岩寺,自兹已后,镌造不绝,可有五/百余龛(2)。又至此(延)载二年,禅师灵隐共居士阴祖等/造北大像,高一百卌尺。又开元年中,僧处谚与乡/人马思忠造南大像,高一百二十尺。开皇年/中,僧善喜造讲堂(3)。从初量窟至大历三年/戊申,即四百四年。又至今大唐庚午(辰)年四百九/十六年。(4)
时咸通六年正月十五日记(5)。/
[题解]
P.3721号,本卷题名“莫高窟记”,首尾俱全,共十三行。
[校注]
(1)S.5448号《敦煌录》:莫高窟在宕泉谷中,东即三危山,西即鸣沙山,谷西壁南北二里并是高大沙窟。本卷述为在三危山上,与事不合。
(2)罗振玉《西陲石刻录》收《周李君修佛龛碑》曰:“莫高窟者,厥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界此,又于僔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复有刺史建平公,东阳王等□□□□□后合州黎庶,造作相仍,实神秀之幽岩,灵奇之静域也。西连九陇坂,鸣沙飞井擅其名,东接三危峰,泫露翔云腾□□□□□□□后显敞川原,丽物色新,仙禽瑞兽育其阿,斑羽毛而百綵,珍木嘉卉生其谷,绚花叶而千光。尔其镌崿开基,植端□□□□□□□塔构层台以簉天,刻石穷阿育之工,彤檀极优阗之妙,每至景鲤(待查)丹陛,节启朱明,四海士人,八方缁素,云趋今超,□□□□□□□归鸡足之山,似赴鹫头之岭,陞其栏槛,疑绝累于人间,窥其宫阙,似游神手天上。……大周圣历之辰,乐僔、法良发其宗,建平、东阳弘其迹,推甲子四百他岁,计窟室一千余龛。今见置僧徒广,……”。
P.2511号与此同。
(3)P.3721号《瓜沙两郡史事编年并序》记为开元九年。
(4)又至今大唐庚午(申)年四百九十六年:自大历三年戊申后推九十二年,此年应是庚申年。
(5)敦煌莫高窟第156号窟(晚唐)前室北壁题有此记:“莫高窟记:右在州南廿五里三危山上。秦建元之世,有沙门乐僔仗锡西游,至此巡礼,其山见金光如千佛之状,遂架□(镌)岩,大造龛像。次有法良禅师东来,多诸神异,复于僔师龛侧又造一龛。伽蓝之□肇于二僧。晋司空索靖题壁号‘仙岩寺’。自兹己后,镌□□不绝,可有五百余龛。又至延载二年,禅师灵隐共居士阴□等造北大像,高一百四十尺。又开元中,僧处谚与乡人马思忠等造南大像,高一百廿尺。开皇时中,僧善喜造讲堂。从初□□至大历三载戊申,□四百四年;又至今大唐庚午即四百九十六□。□□□□□通六年正月十五日记。”供养人有张公、窟主河西节度使兵部尚书张议潮、张淮深等,又有“河西节制使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张议潮统军□除吐蕃收复河西一道行图”、“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本卷此记写于悟真告身及京城大德赠悟真诗背面,疑为当时之副都僧统悟真所作,为第156号窟“莫高窟记”之底稿。
沙州地志
P.5034号
(前缺)
百一十二里,西北去五百
烽,置栅以押贼
东西廿步,
内,在县北十步处。
宇文保定四年废,唐上元
□,寺名依旧,置立度僧(1)。今
□□寺,东西卅步,南北
同前魏明帝时置,至宇文
□□□龛
右在县东六十里,《耆旧图》云:汉
□□□佛龛,百姓渐更修营,见
一所县学(2)
右在县城内,在西南五十步,其
堂,堂内有素先圣及先师[颜子之像]
一所社稷坛,周回各廿四步,[高四尺](3)。
右在县西南一里卅步,唐乾封二年口□
四所山:
黑鼻山(4)
右在县西南五十里,东接□□,□北具沙,山东/至山阙烽即绝,其黑鼻山连延西至紫金,即/名紫金山,至五亭,即名五亭山,又西出一百余/里即绝。/
□(姚)阅山(5)
右在县东南一百八十一里(6),东接敦煌县界□/□山,西接龙勒山,南北二十五里,高七里,其山□/□(因启)为名(7)。/
□(龙)勒山(8)
右在县南一百八十里,东接姚阅山,西接西子亭/山,南北廿五里,高四里,其山因泉为名。/
西子亭山
右在县西南一百九十八里,东接龙勒山,西经/樊石戍西出,连延接石城镇、南山,汉开鄯□(善)/南路(9),因山置亭,其山石紫色,故号紫亭,时/人语讹名曰子亭。/
二所泽:
大泽,东西十里,南北十五里。右在县南(东)七里(10),水草滋茂,百姓放牧,并在其中,因□(名)/大泽(11)。/
曲泽,东西十三里,南北十五里。
右在县西北一百九十里,□□□□,因号曲泽(12)。/
二所泉:
龙勒泉,周回三步,深□□。
[右在县]南一百八十里(13),按《□□志》(14),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归,愍而放之(15),来/至此泉,饮水鸣喷辔(16)/
龙堆泉,周回五步,[深□□]。/
右在县南五里,耆旧云:昔有骏马,□□□□,□(来至此泉,饮)/水而鸣(17),婉转回旋而去,因以为号,今检其/□□(南有)塠(18),有似龙头,故号龙塠。/
一[所]海水:
右出寿昌县东南十里(19),去州一百廿里。方圆可一里,□(其)/深浅不测,地多芦( ),其水分流二道,一道入寿□(昌)/县南溉田(20),一道向寿昌东溉田。旧名渥洼水,□(按)《□(汉)/书·孝武本纪》(21):“元鼎四年秋,马生渥洼水中,作□(天)/马之歌(22)。”李斐云:“南阳新野有暴利□□□(长,当武)/帝时遭刑(23),屯田敦煌□,□□□□□□□□/马中有奇异者(24),与凡马异,来饮此水,利□,/作土人(25),将绊勒于水傍,后马玩习久,人代土人/持绊勒收得其马,献之。神异此马(26),云从水口(中)/出(27)。”渥洼水,即此海也。/
二所渠:
大渠(常支渠),长一十五里,宽八尺,深五尺。/
右在县南十里,从渥洼海畔穿渠,用溉县东/田苗,其水派流支散,因以为名。/
长支渠(大渠)(28)
右在县南十里,从海畔穿渠,用溉县东田苗。/县界渠中最大,因以为号。/
□□(二所)涧(29):
石门涧,阔七十三步,崖深一丈五尺,水深三尺。右源出县东南三里(30),于县城南五步向西出,/入石门谷,众水合口,可□卅里,百姓堰水/以溉田,因山为号。/
无卤涧,阔五十步,崖[深]一丈五尺,水阔八尺,深三尺。右源出古阳关城西南,至县西南十里,/北流至石门烽西(31),正西入寿昌古城界下/廿里(32),百姓用溉田苗,其水无卤,故以为号。/
二古关:
阳关,东西廿步,南北廿七步。
右在县西十里,今见破坏,基趾见存,西通石□(城),/于阗等南路。以在玉门关南,号曰阳关。/
玉门关,周回一百廿步,高三丈。
(中缺)
□□□,东西一百五里,阔一丈五尺,高八尺。
烽,西至紫金北口烽,旧
[凉]王李暠建,高十一
二年废,基趾见存(33)。
武帝后元[□]年置都□(尉)
存,以居玉门[关]之南,因以
废弃,隋大业五年,大将
从此路西出,已后更无人行(34)。
步,高三丈。
[武]德六年置,今见破坏。
汉破羌将军辛武贤败羌戎
[破]羌亭(35)。
[《汉书·]西域传》曰,去长安六千一百(36)
聊、胡桐、白草,人随畜牧,逐(37)
通大宛,使者相望于道。
从骠侯赵破奴击之,虏(38)
凶(匈)奴,发兵击之,于是楼兰(39)
[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
不便与汉通,后为匈奴反间(40),
[将]军霍光白遣平乐监傅介子
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
之,王喜,与介子欲(饮),醉,介子将其(41)
之(子)遂斩王尝归首,驰传诣阙,
其山连延,东接沙州
播仙镇南山。
西北,东北并是沙碛,更无所至(42)。
下阔二丈五尺,上阔一丈。
十里,立鄯善质子尉屠耆
汉久,今归,单弱,而前王有
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
汉遣司马一人,吏士卅人,
胡以西有鄯善大城,遂名为
名屯城(43)。
尺,下阔一丈五尺,上阔八尺。
鄯善,先修此城,因名新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