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县志

  孝 义
  明
  孙 英 隐居不仕,娱亲,父殁,庐墓三年,郡守奏闻旌表。
  王 瓛 父母卒,庐墓三年,负土筑坟,远近称以为孝。
  张 绶 庠生,母殁,结庐墓侧,仅留一窦,可供饮食,尝取覆叶之松,插地为垣,后根盘叶翠,高约尺许,人以为孝感所致。
  张 景 居家勤俭,内外称其孝友,自曾祖至景,凡-四世,家七十余人。皆同衅,乡评重之,事见府志。
  公,羽六世祖也,其字轶不传,四世同居,内外无间,族父老言之屡矣。常恐先世蓬藟布衣,不能垂名史籍,及考郡志,乃得之孝友部,捧读再三,不禁辗然喜曰:“可法可传,夫固不以通塞异也,自高曾以至今,子孙云礽,谓非当日者,积厚流光,有以致之耶,公于羽为六世祖,于先君子为高祖,先君子讳文策,别号云鹤,生而刚方,不畏强御,遇人有缓急,则褰裳赴之所不辞,其天性然也。挥使某,尝无辜陷重辟,公哀之,力为营救,且曲全其世封职,事既释,其人誓以九死报,公谦谦不伐也。生平博通诸方伎,尤长于医,后遂以肘后方,名重一时。凡沉疴几不救者,投方寸匙,无不霍然有起色,岁或大疫,及诸疾间作,必合药以疗贫者,时多赖以存活,前后盖未易屈指计云。居尝语羽,吾家世以孝友闻,而数世以来,伏在草莽,保世抗宗,长祥有在,小子勉之,每篝灯课读,或至夜分不寐。羽既补弟子员,公时已黄发皤然,复谆谆可羽曰:“吾老矣!他无庸言者,相传历下勒碑旌善,有吾家高祖题名,不知今尚存焉否耶?异曰者,汝有四方游,当榻本以光家乘,”迄今二十余年,言犹在耳也!噫!如先君子者,亦可谓不媿宗祐矣!因书六世祖传后,略附之以志不忘,来孙凤羽恭记。
  宋良臣 省祭,家贫,尽孝,父殁,庐墓三年。有司欲旌之,臣曰:“吾为父也、非求名也!”卒辞不受。
  温明先 家甚富饶,敦尚礼义。年饥,出粟济四县穷民,焚券不索价,有贼人窃粟,明先觉,使人召贼,复与之粟,贼叩首而去,后子孙科甲绵延。
  迟玩辞 庐父墓。
  冯闻韶 庐父墓。
  王惟精 庐父墓。
  刘忠言 武强令,梓仲子也。庐父墓。日捉襟抔土加墓上,淹淹骨立,血泪尽枯,三年而后反。事闻旌表,略云:哀父云亡,心焉如捣,半榻只身,断烟荒草,雨露风霜,灰寒木稿,三年一日,千秋难老。
  谢应登 邑廪生,号瀛洲,永昌之孙,家世以谨厚称孝友,尤其天性,父殁,倚墓结庐,不辟寒暑者,几两易岁,以母老弟幼,奉抚无人,家人劝之归。问视必谨,母病,汤药必尝,屡焚祷,以身祈代,偶弟与子同病,卧床危甚,细君求良膏,仅得一,或欲以之敷子,君曰:“子可复生,弟难再得!”遂以敷弟,后弟愈而子亡,人以是盛称之。逮晚年,卒得多男,固天之报施不爽也,乡官李讳暹,孙讳敬,皆门下士也。因得详其巅未以载。
  王 澄 性淳笃乐施,每即其所有,推为邻里举火费,遇人有急,倾赀佐之。不少惜,虽家徒四壁,恬如也!尝路拾数十金,谂知为里长所遗,亟求其人,归之。喜勉人于善,与之游,如坐春风,当事者高其义,旌以冠带。今其子孙蕃衍,单县谕讳德皓者,尤为不愧诒谋,因得掺其轶事以传。
  勇 节
  明
  李 梅 字魁芳,年十二试茂才第一。久之不第,因鼓箧成均,以冠举贡监汇考,授武林断事。时,海倭犯境薄城,城原设东西两敌楼,为犄角。西敌楼守者,部郎也,其人轶不传。倭至辄失守,中外大震,公守东敌楼,随机苦拒,一如王大将军守玉璧,敌百计攻之,积四十余日,不能下,倭乃服曰:“公神人也!”因释围去。一时武臣辈屡败衄,皆相杖不前,中丞乃咨公以军事,且配之兵,公治旅横驱,斩首凡千百计,倭遂遁。于时钦命三锡,例应不次擢,会当事者索重赂,公拒之,竟以承德郎终。相传为宗人府经历,宗人府经历者,闲秩也。郡志则宣府都司经历,未知孰是。后子孙屡捷高第,奕叶清通,人以公赏不酬功,故冥冥中自有以报之云。
  王汤臣 正德中,流贼猖獗,臣与兰宣、邢继宗随知县申良,战于县东之黑山,奋勇深入,斩首数级,没于阵,申良获捷,收其骨葬之。仍闻于上,优恤其家,后知县王文贡题其墓曰:“战死义士”。
  单经翰 邑庠生,字屏之。元配王氏,其先人世业农,弱冠备弟 子员,生平以节义自矢。岁壬申,孔兵逼城,生语氏曰:“吾自燥发读书,往往见烈士捐驱,虽执鞭所欣慕,今吾致身日也!”氏曰:“能如是乎!何不可与子共之!”夏五月城陷,遂夫妇雉经,殆所谓从容就义,甘死如饴者耶!事定,防抚中丞朱,题赠诸城训导。
  论曰:“序人物者,何以邑之人物言也,何为乎以邑之人物言,邑有传人,山川为之增重。间考郡志,有明一代,惟事闻旌录者,若孝友,若行谊,若忠勇之数人者,垂名史籍。其他前辈诸先生,或宦游而循良报最,或退休而清白贻谋,或耽元草于扬云,或吐梦花于江管,嘉言懿行,一切弗彰,岂才难之叹,自古为然与,抑评操月旦者,刻核太甚,遂至丹黄削色与,因备稽往往牒,博采舆颂,自正舆子而下,凡得若干人,虽引商刻羽,指不多屈,而异曲同上。在下里巴人中,不害其为阳春白雪也,故曰序人物者,以邑之人物言也。或又有疑者,谓汉魏而来,功图麟阁,宋明之际,名列鸿编,亦第以邑之人物言乎?曰是亦邑之人物也,邑之人物,而人物不第以邑见。当其时,亦既洋洋乎,名满天下矣!百世而下书其姓氏,详其爵里,必系之曰某部人也,某部某郡人也,某部某郡某邑人也。故曰是亦邑之人物也,以邑之人物言,则取节者,得以彰其微,而旷世者,不至掩其长,亦恶恶短而善善长,春秋遗意云尔!若曰论温燠则寒谷成喧,叙严苦则春丛零叶,而缙绅公子,因得附徂骥之旄端,轶归鸿于碣石,则余滋戚矣。

  ○烈 女

  李氏 父采石南山,为蟒所食,女往哭之,誓见尸俱死,俄顷天大雷雨,震蟒裂腹,父尸见,女负土掩之,触石而死。有司立祠祀焉,名孝女祠。今废。
  王氏 名淑芳,庠生徐尚忠妻。生正德四年卒,氏年二十一,哀恸几绝,夜缢柩旁,舅姑合棺敛之。事闻旌表,略云:“秉天地之坚贞,一死不变,钟山川之清淑,百折必东。”
  孙氏 阎鸿衎妻,年十八,夫疾笃,入室自缢,事闻旌表,略云:“相见黄泉,面无愧色,垂名青史,字有余香。”
  康氏 王汤臣妻,性聪慧,汤臣出征流贼,忽马惊,氏以为不祥,微言止之。夫不听,慷慨而出,及夫战死,氏闻之,日夜号泣,绝食而死。奉文旌表,略云:“义重移天,不愧杞梁之妇,魂轻入地,可追姜女之风。”
  王氏 刘继禄妻,夫亡,年二十,夜缢柩侧,事闻旌表,略云:“哀哀握手,耻留旦夕以偷生,两两同心,愿承苹蘩而丛死。”
  袁氏 通判温潮继室,潮历官清苦,病卒,氏为夫敛毕,自缢。奉文旌表,略云:“遥追两袖之清风,人间梦断,再结三生之佳配,天上魂香。”
  刘氏 举人梓女,孝子忠言妹,许聘王之滨,未嫁夫卒,诣枢前自缢,绳绝,投井,水漂。因纺绩事姑五十余年,巡按温如璋题奏建贞节坊,旌表,略云:“誓九死于两髦,柏舟再见,媲仲凡以双美,广汉重光。”
  温氏 生员李廷樟妻,夫亡自缢,事闻旌表,略云:“七日不食,已羡从容就义,一环自缢,更怜慷慨捐生。”
  郭氏 张朝珍妻,年十八,有娠。夫亡,三月而生男,氏抚孤不易志,翁姑八十相继卒,停翁柩于家,忽火焰其室,氏攀柩号泣不去,竟焚死,奉文旌表,略云:“抚遗腹以承宗,九原含笑,殉沭棺而蹈焰,百世流光。”
  吴氏 生员刘希仁妻,夫亡,事姑抚孤,守节终身。
  路氏 李昌言妻,夫亡,年二十一,守节终身。
  李氏 王云鹤妻,夫亡,年二十二,自缢,家人救免,守节终身。
  季氏 范亨妻,夫亡,氏勤织紝,以养亲育子,翁姑卒,丧葬尽礼,年至八十。
  孙氏 举人吴祯继室,夫亡,年二十一,日夕悲号,绝食而死。事闻旌表,略云:“困公车者九上,良人篝灯火于生前,主中馈者数年,烈妇奉苹蘩于地下,云中方驾,湘浦同归。”
  孙氏 范宣妻,夫亡无子,亲族欲夺其志,氏坚守不二,年至七十。
  杨氏 举人焌女,儒童李延德妻,夫殁,氏取簪珥付翁姑,乘家人睡,自缢夫侧。奉文旌表,略云:“风霜雕玉树,方嗟此曰之,人亡环佩冷,金波忽陨去。年之新妇,十七岁芳龄,同游地下,千百年正气。”独植人纲德,从兄计部郎明馨公有记。
  王氏 张献璞妻,夫亡自缢。奉文旌表,略云:“柔嘉成性,药饵与井臼齐操,贞介为心,骨血与山川并寿。”
  杨氏 知县王心继室,夫亡自缢柩前,公举略云:“二十年元昭共味,始完山海之盟,亿万载青史流芳,不替王杨之字,先一旬而夫陨,后十日而妇亡,此非秉天地完贞,性情清淑,安能九死不变初志,五德全于弱笄乎!”事闻旌表。
  王氏 生员单经翰妻,孔兵陷城,夫妇并缢而死,防院朱疏题双节,略云:“主忧臣死,扶大义于胶庠,夫倡妇随,垂芳名于闺阁,比翼鸟同归天上,连理枝并秀人间。”
  李氏 通政使杨觐光亚室,公亡氏自缢。公举略云:“幼娴蕙,则长习松心,家本长安,慷慨赵燕之俗,室从君子,文章齐鲁之人,侍宦游于江陕,留都历年,齿仅三十九岁,夙夜在公之际,内佐脱簪,左右就养之时,旁参举案,所天不吊,抱病而终。药饵盈床,小草独明远志,衣裳在笥,大义自比匪躬,堂上柏舟,弓裘有托,泉台榱桷,井臼谁司,小世界而大一缳,再见望夫石化留纲常,而抛七尺,甘心燕子楼空,亡与俱亡,昨朝今夕,死而不死,一日千秋。”事闻旌表。
  王氏 刘业妻,夫亡,怀遗腹,事翁姑,抚孤成立。
  吴氏 生员栾兴周妻,夫亡,氏二十一岁,无子一女,日夜勤纺绩,抚女于归,终身苦节。
  郭氏 举人翰邦妹,儒童庞亨元妻,年二十未举子而夫亡,或劝之改适,氏坚守不二,苦节终身。
  吴七姐 乡民吴自立女,年十五聘与孙管住为妻,管住病故,女尚未过门,闻知痛哭,即欲往吊,伊兄禁止未果,后有刘氏议婚,女志坚殉夫,乘兄嫂他出,潜奔母茔自缢,事闻旌表。
  论曰:“《后汉书·列女传》有云余,但摉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斯言也,识者讥焉,易家人六二日,无攸遂。在中馈,贞吉。又柏舟之诗曰,之死矢靡他,之死矢靡慝,余尝读白头吟,风雅遗音,几与封禅颂,争先并驾,而琴心亡奔,千古贻羞,史称蔡文姬博有才辨,乃苟活无颜,虽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不足多也!范蔚宗概为立传,与诸节媛,后先彤管,不亦恧乎!邑列女载在郡志者详矣!或慷慨而捐生,或坚贞以自矢。有士大夫所难言者,而闺秀炳炳焉。论列之,以垂不朽,又乌容已也。若夫时移世易,往往有湮没而名不称者,兹则文献无征,古今所同叹矣。

  ○仙 释

  汉
  安期生 卖药东海上,人皆言千岁翁。武帝时,李少君言于上曰:“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在蓬莱山中,於人合则见,不合则隐,于是帝遣方士入海求之。
  元
  丘处机 栖霞人,自号长春子。金皇统间,其母感异梦而娠,将诞,红光映室,邻以为丘氏火,趋救之,乃举子,儿时有相者曰:“异日当为神仙!”宗伯年十九,为全真学,入昆仑师重阳,友谭、马、刘诸人,开烟霞洞,后入磻溪穴居。日丐一食,披一蓑,人谓蓑衣先生,寻隐陇州龙门山,七稔道成。金世宗徵赴燕都,锡宴诏对,数以持盈守成为戒,旋里,值山东乱,附马都尉仆散公讨之。登及宁海未服,请师抚谕,师至投戈,二州乃定。元太祖召见,言欲一天下,在不嗜杀人,又言为治在敬天勤民,长生在清心寡欲。瑞鹤随翔,甘霖应祷,荧惑犯尾,禳之退舍,一日天大雷雨,大液池南岸圮,水入东湖,声闻数里,池遂涸。北口高岸亦崩,处机叹曰:“山摧池涸,吾将与之俱乎!”遂化去,葬燕都白云观之顺处堂。按此,先生固栖人也,而余邑罗山最高峰有小洞叠石为之,相传先生修炼之处。其洞自元至今,数百余年,不烦补砌,完好如故。意仙灵窟宅,固自有神物呵获之耶!又祥光观阶侧石碣,字半磨灭,道士或告余曰,“此长春子诗也”,则先生虽仙去已久,而遗迹宛然,又安知今日者,不有鸾骖鹤驾,出没隐见于其间乎!
  张 仙 初为佣,耘田若有神助,后居罗山灯草涧修养,茹松柏,绝谷食,三年蝉蜕于罗峰绝顶,人为垒石掩之,至今存焉。
  王仙姑 世传仙姑居县南十五里村落中,日樵于野,不采而薪自集,后卒于樵所,掘得石椁,题曰仙姑之墓,因葬之。土人立庙祀焉。
  周祖师 埠头村有周太公者,与四子入螺山中采木,忽闻儿啼,近前见一虎在儿傍,逐之,虎忽不见,惟锦被裹儿,抱归育之,年十二始能言,冒周姓,后往螺山修道,与神仙唐公,郎公,化公,志公,张公,寥公同升。
  班 仙 不知何许人,居螺山最高峰,石洞巉险,人迹罕到。黄邑一孝廉应公车,班与别曰,“公此行必捷南宫,令某邑,予当过而问焉。”孝廉行后,班呼常供薪米者数十人告之,曰:“余当去矣!中数年无以为报,惟期诸公以清净为心,不争为福!”言毕长逝。人遂葬之山上,孝廉果成进士,授命两月,班造访焉,盘桓数日,辞归。迨入觐过里,始知班久化去。开旷视之,止空棺、双履而已,后建祠山巅曰“觉观”。名其洞曰“班仙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