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彰化县志
彰化县志
右图十二辰指掌定位也。推潮长法:以初一初二加于卯位,左旋顺数至寅而止。推潮满法:以初一初二加于巳位,左旋顺数至辰而止。阳时管三日,阴时管二日,而一月之大概定焉。初一初二长在卯,则长半在辰,满在巳。初退在午,退半在未,涸在申。再长在酉,长半在戌,满在亥,初退在子,退半在丑,涸在寅。自长至满历三时,至涸亦历三时,而潮信可知也。
风信
舟人呼大风曰飓,更大曰台。「台湾府志」云:飓之甚者曰台。飓倏发倏止,台常连日夜。
飓骤而祸轻,台缓而祸久。「台湾县志」谓:飓字当作暴。引诗:「终风且暴」为证。又云:飓与飓亦异。飓乃海中灾风,其至叵测。暴则每月有期,所传名称,虽涉怪诞,而验之多应。凡暴期将至,舟必泊澳以待。俟飓发后,辄尾之而行,最便利,不为灾。又云:六书无「台」字。所云台者,乃土人见飓风挟雨四面环至,空中旋舞如筛,因曰风筛。谓飓筛雨,未尝曰台风也。台音筛同台,加风作台。诸书承误,今删之。按「韵会」:「海中大风曰飓」。「投荒杂录」云:岭南诸郡皆有飓风,以四面风俱至也。飓字补妹切,海之灾风也。飓字音惧。飓字音贝。字典引杨升庵说,飓作飓,或飓作飓,本各有其义。而正字通云:飓即飓字之讹。则飓可不作暴也。台、飓二字,类见闽书,则二字之承传已久,不必改易也。
逐月飓风日期
正月:初四(诸神下降)、初九(玉皇诞,是日有风,则一岁之飓期多验,否则无准)、初十、十三(关帝诞)、十五日、二十四(小妾飓)、二十九(龙神会,此飓最准,或前一日。俗呼洗吹笼,或本风连后三日,俗呼乌狗报白须)。
二月:初二(土地公诞)、初七(春期)、初八(张大帝诞)、十九(观音诞)、二十九(龙神朝天)。
三月:初三(真武)、初七(阎王)、十五(吴真人)、十八(诸神会)、十九(后土)、二十三(妈祖,俗云真人多风,妈祖多雨)、二十八(东岳)、二十九(诸神升天)。
四月:初一(白龙)、初八(太子)、十四(纯阳仙师)、二十三(太保)。
五月:初一(南极星君下降)、初五(竞渡风,洋船最忌)、初七(朱太尉)、十三(关帝降神)、十六(天地合日,防恶风)、二十一(龙母)、二十九(威显)。
六月:初六(大禹王,前后七日宜谨防,六月防初、七月防半)、十二(彭祖)、十八(彭婆)、十九(观音)、二十三(小夷)、二十四(雷公,最准,亦最狠)、二十六(二郎神)、二十八(大夷)、二十九(文丞相)。
七月:初七(井女会)、十五(鬼子,最宜防)、十八(神煞交会)、二十七(天地合日,防恶风)。
八月:初一(灶君朝天)、初三(防恶风)、初五(九皇)、十四(伽蓝)、十五(龙神大会)。
九月:初九(落帽风)、十一、十五(百神俱起)、十六(张良)、十七(金龙)、十九(观音)、二十七(冷风)。
十月:初五(小春风信)、初六(天曹下降)、初十(水仙)、十七(水府朝上帝)、二十(东岳朝天)、二十六(翁爹)。
十一月:十四(水仙)、二十七日(普庵)二十九(西岳朝天)。
十二月:二十四(百神升天,俗呼扫尘,自本日至二十九日年送年风)、二十九(大盆)。
气候(占验附)
气候非天为也。地偏则所得于天者如是。台湾本瘴毒地,雨阳燠寒,皆非气之正。建置而后,居民广集,人类孳生,瘴氛屏销,雾露风雨,无所挟而为疠。固知阴阳和、寒暑时,古今来有力持之者,岂非人事哉。
台处闽东南隅,地势最下,四面环海,遥隔重洋。其气候与内郡悬殊,大约暑多于寒。花卉不时常开,木叶历年未落,瓜蒲蔬茹之类,虽穷寒亦华秀:此寒暑之气候不同也。春频旱,秋频潦,东南云蒸则滂沱,西北密云鲜润泽,所以云行雨施,必在南风盛发之时:此雨阳之气候不同也。四时之风,南飓居多,七、八月间,因风击浪,摧樯倾楫;其涛浪之声,远闻百里外;风之所自,晓东暮西,与中土顿殊:此风颷之气候不同也。即一郡之中,而穷南极北,气候迥不相侔。自邑治北至淡水渐北渐寒,南至郡治,渐南渐暖:此南北之气候不同也(参「台邑志」)。
邑治居台湾之中,寒暖适均,与淡水之极北而多寒霜雪频降者异矣。人居稠密,烟火万家,零露既稀,瘴气不入,与凤山之极南,甫晡而露降、日出而雾消者又异矣。狂风虽作,一、二日即休,与鸡笼之北风盛发,累日不止者异矣。三月以后风多南,八月以后风多北,与东港、琅峤等处,永年不闻朔风者又异矣。故夏暑而冬寒,秋暖而春和,此其气候亦适中也。
海气山岚,交酿为露,值夜霏霏如霰,村舍山林,咫尺莫辨,茅檐日高,尚溜余滴。故冬春无雨,二麦瓜菜不以为病。又有红日三竿,天气清朗,忽阴翳溟蒙,更为浓露,变幻俄顷,殊不可测。
内山终岁不离云,或幂于顶,或横于腰,惝怳飘渺,莫穷其际。偶于侵晨片晌,翠黛笋簇,望之如洗,须臾即云合矣。若日中云收,峰峦可数,必不日而雨。海内之山,未有以清朗为雨候者。
夏秋红日当空,片云乍起,倾盆立至。一日之内,阴晴屡变,或连月不开。冬春二时,或昧旦霜飞,日中雨注,方在摇扇,旋苦寒风。客斯土者,宁过暖而无受寒,则邪气不得而中之矣(俱「诸罗志」)。
三月辄着轻纱,至十月不更。每朔风骤凛,忽易薄裘。曦光一射,乃被縠衫。一日之间,暄凉数变。故讌集之顷,袷毳兼携,以备不时脱换。砌虫夜响,竟岁皆然。春初已绽夏萼,胆缾长插,石榴与山茶掩映,不足怪也。更有狂颷怒号,转觉灼体;风过后木叶焦萎如爇。俗谓麟麒飓云。风中有火,殊可记异(「海东礼记」)。
旧传野不苦旱,以土沙含润,又山气露重也。予尝秋郊早行,辨明时草露已曦,「志」所谓入夜霏霏如霰,茅檐日高尚溜余滴者:无有也。或因近年人烟渐稠,故露气减于昔云(同上)。
海上天无时无云。虽浓云靉靉,但有云脚可见,必不雨。云脚者,如画家绘水口石,其下横染一笔,为水石之界者是也。无脚之云,如画远山,但见山头,不见所止(「稗海记游」,下并同)。
日色被体如灼,三日内必雨。
日出时,有云蔽之,辰刻云渐散,必大晴。日初出即开朗,是日必不晴。暑月久晴则不拘。
日落时,西方有云气横亘天上,或作十数缕各不相属,日从云隙中度过,是谓日穿经纬;来日大晴。或云色一片相连,其中但有一二点空窦得现红色,是谓金乌点晴,亦主晴。
日落时,西方云色黯淡,一片如墨,全无罅窦,又不见云脚者,主来日雨。若云色浓厚,当夜必雨。
日落时,西北方云起,如层峦叠嶂,矗起数十层,主大风雨,山崩水溢之征也。居山陬水涯者,宜防之。
晨起,雾遮山脚,主晴。云罩山头,主雨。
初雨如雾,虽沈晦,至午必晴。
久雨后,近暮遍天红色,来日必晴。谚云:「火烧薄暮天」。久雨后暂辍,犹见细雨如露,纵令开朗,旋即雨至。谚曰:「雨前蒙蒙终不雨,雨后蒙蒙终不晴」。
断虹两头不连者,俗呼破篷。虽见东方,来日不免风雨。惟虹霓申酉见东方,主晴。
诸山烟霭苍茫,若山光透露,便为风雨之征。
春日晚看西,冬日晚看东,有黑云起,主雨。谚曰:「冬山头,春海口」(「赤嵌笔谈」)。
●彰化县志卷二
规制志
城池(寨附)官署(公廨附)仓廒街市保(庄社附)津梁水利驿传蠲政养济义塚(封茔附)
古圣人之制治,兵、农、礼、乐、数大端有关于教养者,莫不具有成规。降而城郭、宫室、都鄙、庐井、关市、津梁诸务,亦必豫为之备,使百姓日用而不知。故筑斯凿斯,城池固也。止水荡水,旱潦备也。柱成梁成,桥渡修也。求仓求箱,积贮裕也。以封以树,坟墓安也。置驿置铺,邮传速也。设局设院,而鳏寡孤独废疾者,莫不有养也。间或偏灾偶告,又为之议赈议恤,使凶年饥馑而民无菜色也。治天下然,治一邑何独不然。彰化设治百余年,草昧既开,规为渐备;得督司牧,实心实政,抚绥而振兴之,蒸蒸有纲举目张之效焉。志规制。
城池(寨附)
官署(公庙附)
仓廒
街市
保(庄社附)
津梁
水利
驿传
蠲政
养济
义塚(封茔附)
城池
县故属诸罗,「志」谓望寮山有中军之旗鼓,半线之营垒,即今县治也。自雍正元年设治,十二年,邑令秦士望始仿诸令周钟瑄之法,于街巷外遍植莿竹为城,分东西南北为四门。彰化之有竹城,实权舆于此焉。自是岁有栽种,亦颇茂密。迨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乱,砍伐殆尽。六十年,陈周全再扰,两经蹂躏,固宜濯濯矣。嘉庆二年,邑令胡应魁仍依故址,栽植莿竹;又于四门增建城楼。然海外土松,时多地震,经十余年,城楼半就倾圮。
十四年,制宪方巡台抵彰,绅士王松、林文浚等佥呈,准民捐建土城。制宪方据情入奏,诏报可。于是邑令杨桂森分俸倡捐,州同衔赖应光等一十六人先捐银一万五千元助之,遂庀材兴工。旋以士民向义乐输,王松等以土城易坍,议易以砖,谓足资巩固而垂永久。杨县令再为通详列宪,兼筹形式,依旧址而窥之,似葫芦吸露之样。以地势而相之,若蜈蚣照珠之形。辛未年经始,至乙亥年告成。
城周围九百二十二丈二尺八寸,高一丈五尺。雉堞七百八十三垛,垛高三尺。城外连垛计高一丈八尺。城内高一丈二尺,基宽一丈五尺,深一丈,上宽一丈。为楼四座,各二层,高三丈九尺。炮台十二,水洞六,堆房十六。东西径一里又十分里之四;南北径一里又十分里之三。东曰乐耕门,西曰庆丰门,南曰宣平门,北曰共辰门。
寨(附)
定军山寨,周围计长六十丈,雉堞五十六。内高一丈二尺,外高一丈五尺,连雉堞高三尺,共高一丈八尺。基宽一丈五尺,上宽一丈。炮台四座,水洞二,楼门一。嘉庆十八年,王云鼎、林文浚、赖应光、詹捷能等监造。
官署
彰化县署,在城中南向,雍正六年邑令汤启声建。前为大堂,中为川堂,后为后堂、为库房、为箱房,左侧厨房,右侧小轩。乾隆五年,邑令许廷璠重建六房。八年,邑令刘靖建幕厅。十三年邑令陆广霖、十四年邑令苏渭生相继修监狱。十八年,邑令刘辰骏建天后宫。二十五年,邑令张世珍建官厅。五十一年,林逆之乱毁于火。五十三年,邑令宋学灏领帑重建,略依旧式。嘉庆三年,邑令胡应魁建太极亭于署后。十六年,邑令杨桂森重修,改太极亭为丰乐亭。
典史署,在县署西偏,乾隆十二年典史朱江重建。二十六年,典史仇作霖修。五十一年,林逆之乱毁于火。五十三年,邑令宋学灏领帑重建。
县丞署,在南北投保南投街外,乾隆二十四年建。五十一年,林逆之乱毁于火。五十三年领帑重建。
教谕署,在学宫西北畔,嘉庆二十三年邑令吴性诚谕绅士林文浚、罗桂芳等,劝民捐建,在白沙书院后(乾隆五十一年,林逆之乱,教谕训导署毁于火,后请建未建。嘉庆二十二年,裁训导缺,移设于淡水厅学。于是专建教谕署,始因书院后旧址扩之)。
猫雾拺巡检署,在犁头店街,雍正十年建。乾隆五十一年,林逆之乱毁于火。五十三年重建。
北路理番同知厅署,在鹿仔港粟仓南畔,嘉庆二年建(旧署原在县城内南街,乾隆五十三年,移驻鹿仔港)。
鹿仔港巡检署,在米市街,雍正六年建(嘉庆十四年,裁巡检缺,移驻于大甲署,遂废)。
北路副将署,在县城内县署东畔,南向,乾隆五十三年重建。
都司署,在副将署西偏南向,乾隆五十三年重建。
水师游击署,在鹿仔港街尾土城内南向(旧在鹿仔港北头营盘内,乾隆五十三年建,六十年陈逆之乱毁于火,乃移建在土城内)。
公廨(附)
大公馆,在县城南门内城隍庙东畔。
仓廒
一在县署后,名丰盈仓(计三十间,足贮榖万石。嘉庆十五年邑令杨桂森新建)。
一在鹿仔港米市街西畔(计一十六间雍正年间建,门首有匾曰天庾正供)。
一在沙连林圯埔街(计二十一间,乾隆十六年庄民捐赀鸠工共建)。
一在半线保县治东门外(计一十五间,康熙五十二年诸邑令周钟瑄建,后屡重修。嘉庆十六年,邑令杨桂森移建城内,议改建主静书院于此,后不果)。
一在猫雾拺保(计三间,雍正初建,今并废)。
一义仓,在邑内小西,计一十九间,道光十四年四月,台湾府周彦、邑命李廷璧谕绅士罗桂芳、杨廷琛、纪梦熊等,倡首捐建榖石。
街市
凡有市肆者皆曰街:闤闠嚣尘,居处丛杂,人烟稠密,屋宇纵横。街旁衚衕曰巷。郊野之民,群居萃处者,曰村庄,又曰草地。番民所居曰社。
街在县城内者曰:东门街、南街、大西门街、小西门街、暗街仔、总爷街、打铁街、新店街、北门街。在城厢外者,有北门口街、市仔尾街、南门口街。
巷,在县城内者曰:赐福巷、文书巷、锁匙巷、城隍庙巷、天公坛巷、暗巷。
街,在县城外者,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