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彰化县志
彰化县志
大肚溪:源出南北投(庄名)。南合猫罗(庄名),北收猫雾拺诸水,会于双溪口。又西至扫帚尾(庄名),入于海。
清水溪:发源于水沙连内山,至内触口、杉木岭,又西折至外触口,入于浊水。
万丹溪:源出自内山。西汇为葫芦肚,迳城头坑,会猫罗,入于大肚溪。
万斗六溪:发源于内山,迳火焰(山名),合大肚,入于海。
猫雾拺溪:发源于内山。由岸里(社名)迳北庄(社名),南至学田(庄名),出新庄仔(庄名),合大肚,入于海。
大甲溪:发源于沙里兴(社名)。由大茅埔(庄名)、东热角(庄名)、朴仔篱山脚,过岸里社后,西折红圳头(庄名),南分为寓鳌头圳,西南至高密(庄名),入于海。
蛤蒲溪:源分大甲,西至高密庄北,入于海。
港
番仔挖港:在县治西南四十余里。北之大肚、鹿港溪,南之大突、二林溪诸水,俱汇此入海。
五义港:海■〈氵义〉,在沙辘庄北。
水里港:海■〈氵义〉,在大肚溪北。
草港:海■〈氵义〉,在鹿仔港北。
涂墼窟港:海■〈氵义〉,在大肚溪尾。
海丰港:海■〈氵义〉。
井
古月井:在东门外八卦山麓。前系居民李氏园中,忽涌甘泉,人争汲焉。邑令胡公捐俸购之为井(古月即胡字也。有碑记及诗,刻城隍庙壁)。
番仔井:在东门外里许。泉清而甘。以在番仔井山下故名(或曰山因井而得名,非井以山名也)。
红毛井:在东门外半里许。泉有数穴,味亦清甘,但吝于出。汲者每环井以俟其出。故老相传:以为红夷故井云。
龙目井:在邑治北十七里。其泉涌起数尺,如喷玉花。山下田数百亩,皆资此泉灌溉。色清味甘,里人多汲焉。旁有两石,状若龙目,故名。
国姓井:在邑治东北六七里柴坑仔庄后。其水清澄,视之深仅尺许,白沙明净。里人以绳缚石坠之,则深靡所底,绳尽少顷,石自涌出。以足探之没胫,则似有从中挽下者。故老相传:昔有两牛相触,一牛误陷井中,俄顷沉没,终无浮出。
柴头井:在县治南二十四里。泉清而洁,可造红曲。近庄曲窑十余,皆资此泉制造(枋桥头街天后宫内有碑纪其事)。
潭
水里社潭:一名日月潭,在水沙连内。潭中水色,两边不同;中突一屿,曰珠仔山。潭长八、九里,阔三、四里,深二十余丈。潭底有大茄苳树一株,水清可见。故老相传:雍正间,巡道吴冒祚讨生番骨宗,屡围莫获,吴乃相地势,砍茄苳,骨宗始就擒。或曰:骨宗即茄苳树精。「诸志」称此潭为海外别一洞天,有:「沙连浮屿」说及诗,见艺文。
月眉潭:在县北十里和美线庄畔,形似月眉。水色澄鲜,印以皎月,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秋景尤佳,故为邑治八景之一:「眉潭秋月」是也。今潭水久涸,已填为埔矣。
水涟潭:方广三丈余,形若井,崇山环列。天将风雨,则水涨发声如潮,番民以占阴晴。
鬼面潭:在半线社东山内,水泉停瀦为潭。夏、秋则溢,春、冬则涸(或云鬼面即
水涟,音相近而误也)。
大窟潭:在火焰山半壁。水只微出,大旱不涸,潭底龟鱼甚多,相传内有文龟。
石螺潭:源从乌溪流入,形如石螺,故名。
马鸣潭:在猫雾拺内,详见水利。
泉
半壁泉:在内木栅庄畔。峭壁削立几十丈,其泉从半壁飞下,恍如瀑布一样。泉清味甘,里人多汲焉。余泉灌田数千亩。
寓鳌头泉:在寓鳌头山下。泉从石隙流出,清甘绝伦,里人多汲焉。山下田数千亩,皆藉灌溉,大旱不涸。
出水庄泉:在大武郡保出水庄后坑内流出,清洁可爱,里人多汲焉。余泉灌田数千亩。每泉大涌,则时事有变。泉若骤枯,则榖价高昂,历验不爽。
形胜
邑治居全台之中,山川秀丽,广袤蜿蜓,内控十三保半之民番,外扼一百余里之要领。揖鲸海而枕狮山,东西壮其流峙;左鳌头而右虎尾,南北扃乎户庭。山以珠而着,潭以宝而传。水沙浮屿,辟异境而拟瀛洲;蒲里开洋,垦平畴而分绣壤。足征气象之峥嵘,标土田之沃衍已。乃若烟火万家,鹿水为财帛之聚;飞泉半壁,乌溪擅邱壑之奇。碧山曙色,恍图画之天开;清水春光,疑净罗之入梦。洵为海外雄图矣。
邑中八景:丰亭坐月、定寨望洋、虎岩听竹、龙井观泉、碧山曙色、清水春光、珠潭浮屿、鹿港飞帆。
丰亭,县署后丰乐亭也。前嘉庆三年,邑令胡应魁,以邑之主山名八卦山,乃于署后建太极亭,取太极生两仪、四象生八卦之义。亭为重楼,上有护栏,复道相通,可以眺远;户牖轩豁,具有雅致。十六年,邑令杨桂森重修,改太极亭为丰乐亭。是年三月,榖价高腾,四月,早禾大熟,乃改是亭以志喜。即年丰民乐之意也。
定寨,定军山上砖寨也。定军山即八卦山,雍正间,巡道倪象恺平大甲西社番林武力等之乱,乃建亭山上,名山曰定军,名亭曰镇番,纪武功也。乾隆六十年三月,陈周全滋扰,亭毁于火,遗址无存。嘉庆十六年,邑令杨桂森倡建县城。又于定军山上造砖寨,曰定寨。门楼高敞,登临一望,远瞩全邑之形胜,近瞰一城之人烟,甚壮观也。而大海茫茫,飞帆在目,则又得一胜概矣。故以「丰亭坐月」、「定寨望洋」,冠乎八景之上,所以尊县治也。
虎岩曰沙坑内虎山岩也。乾隆十二年,里人赖光高募建。岩左右依山环抱,茂林修竹,翠巘丹崖,游览之胜,与碧山岩等。每当春、夏之交,禽声上下,竹影参差,清风徐来,绿阴满地,置身其间,彷佛神仙境界。
龙井,蛇仔仑庄北龙目井也。其泉清而味甘,涌起尺许,如喷玉花。井旁有二石,状似龙目,故名。里人环井而居,竹篱茅舍,亦饶幽致。
碧山岩,在北投庄西山上。乾隆十七年住僧募建。岩有树木、溪流环其前,林泉幽寂,颇饶游观之趣。清晨四望,崇山峻岭,罗列寺前。焰峰九十九尖,状似玉笋排空,参差无际,洵属奇观。
清水岩,在许厝寮山麓,乾隆初寺僧募建。嘉庆二十四年重修。岩左右青嶂环遶,树木阴翳,曲迳通幽,邱壑之胜,恍似画图。春和景明,野花浓发,士女到岩游览,俨入香国中矣。
珠潭,沙连日月潭也。四周大山,山外溪流包络。自山口入潭,广八、九里,屈曲如环。水深多鱼,中浮一屿,曰珠仔山。番欲诣屿,划蟒甲以渡。屿员净开爽,青嶂白波,云水飞动,海外别一洞天也。
鹿仔港,烟火万家,舟车辐辏,为北路一大市镇。西望重洋,风帆争飞,万幅在目,波澜壮阔,接天无际,真巨观也。
海道
环台皆海也,自邑治计之,南至郡城,旱程二百里;又至凤山之沙马矶头,旱程四百九十六里。水程视风信为远近,风利则船捷,易到而近;不利,则船缓,难到而远,故不能定程也。北至淡水厅,旱程一百四十里;又至鸡笼鼻头,旱程四百三十里。水程亦以风信为迟速。西至鹿仔港,旱程二十里。由鹿港至泉之蚶江水程九更,泉之獭窟八更。以东北、东南风为顺,西风为逆。由鹿港至厦门十二更,以东北风为顺。
彰邑与泉州府遥对。鹿港为泉、厦二郊商船贸易要地。内地来鹿者,厦门以南风为顺,磁头深沪次之。崇武以北风为顺,獭窟次之。故北风时,厦船来鹿,必至崇武、獭窟方放洋。南风时,蚶江、獭窟船来鹿,必至磁头、深沪方放洋。
澎湖与笨港相对,故澎船往返,洋中可双见山。其来鹿港,以西南风为顺;回以东北风为顺。若冬天北风盛发,则不便来鹿。
凡北船来鹿,至四、五月便回。南船来鹿,至七、八月便回。顺风故也。
凡船自内地来台者,皆横流而渡,故曰横洋。
黑水沟有二:大沟阔而浅,小沟狭而深,故又曰重洋。
舟人捩舵扬帆出海曰放洋。舵工定针路而视所向用字也。
凡舟行务依上风。夏令多南风,放洋必从南。冬令多北风,放洋必从北。若误居下风,则针路便失,故舟人争上风,犹作文之力争上流也。
自鹿港出洋,水色皆白;间有赤涂色水者,则溪流所注也。回顾台山,罗列如画,苍翠在目;已而渐远,水色青蓝;远山一角,犹隐约波间。旋见青变为黑,则小洋之黑水沟也。过沟,水色稍淡,未几深黑如墨,横流迅驶,即大洋之黑水沟也。险急既过,依然清水,转瞬而泉郡之山影在水面,若一抹痕。俄而水渐碧色,碧转为白,则泉之大队山在目前矣。
黑水小沟仍属台湾。黑水大沟则台湾与内地分界处也。阔约七、八十里,视之水黑如墨。以桶汲起,汲清水也。小沟深险绝伦,船难寄椗。大沟水亦如墨,深约四、五十丈。南流急时,风静波恬,犹堪寄椗。其流湍急,冠绝诸海。船利乘风疾行,乱流而渡;迟则波涛冲击,恐失针路。大沟既过,再行二更,则令亚班登桅遥望,以认内地山影,方知船之高低。在上风曰高,在下风曰低。上风则入澳较速,下风则入澳较迟。船已见山,如日色过晚,料难入澳者,夜间便须寄椗,不敢迫山。待至黎明,方好驾驶入澳。近澳处每有渔人布网,恐船碍网杙,或牵网索,便费力也。
泛海不见飞鸟,则渐至大洋。盖水禽陆栖也。若近岛屿,先见白鸟飞翔(本「府志」)。
海波夜动,焰如流火。天黑弥漫,船在洋中,可击水以视物。一击而水光飞溅,如明珠十斛,倾撤水面,晶光莹然,良久始灭(本「府志」)。
鹿港向无北郊,船户贩糖者,仅到宁波、上海;其到天津尚少。道光五年,天津岁歉,督抚令台湾船户运米北上。是时鹿港、泉、厦郊商船,赴天津甚伙,叨蒙皇上天恩,赏赉有差。近年四、五月时,船之北上天津及锦盖诸州者渐多。
鹿港、泉、厦郊船户欲上北者,虽由鹿港聚载,必仍回内地各本澳,然后沿海而上。由崇武至莆田,湄洲至平海,可泊百船。其北即南日小澳,仅容数船,是福清、莆田交界处。从内港行经门扇,后草屿,至海坛宫仔前,有盐屿,即福清港内。过古屿门,为长乐县界。复沿海行,经东西洛滋澳,再过为白亩关潼,可泊数百船,乃福省半港处;入内即五虎门。由关潼一潮水至定海可泊数百船。复经大埕、黄岐至北交,为连江县界;再过罗湖、大金,抵三沙烽火门。由三沙沿山戗驶一潮水过东壁大小目、火焰山、马屿进松山港即福宁府。由烽火门过大小仑山■〈山上秦下〉屿水澳,至南镇沙埕,直抵南、北二关,闽、浙交界。由北关北上至金香大澳,东有南纪屿,可泊千艘。其北为凤凰澳,系瑞安县港口。又北为梅花屿,即温州港口。过巃内三盘,伪郑尝屯札于此。再过王大澳、玉盘山坎门、大鹿山,至石塘,内为双门卫。复经鲎壳澳、深门花澳、马蹄澳、双头通至川礁,为黄岩港口。从牛头门、柴盘,抵石浦门,由龙门港崎头,至丁厝澳,澳东大山叠出,为舟山地。赴宁波、上海,在此分■〈舟宗〉。从西由定海关进港数里即宁波。从北过岑港、黄埔至沈加门,东出即普陀山。北上为尽山、花鸟屿。尽山西南有板椒山,属苏州府界。又有羊山,龙神甚灵。凡船到此,须稍寂而过。放大洋抵吴淞,进港数里即上海。再由舟山、丁厝澳西北放小洋,四更至乍埔。海边俱石岸,北风可泊于洋山屿。向北过崇明外五条沙,转西三十四更,入胶州口。过崇明外五条沙对北三十二更至成山头,向东北放洋,十一更至旅顺口。由山边至童子沟岛,向东沿山,七更至盖州,向北放洋,七更至锦州府(本「台邑志」)。
鹿港,泉、厦商船向止运载米、糖、■〈米凡〉油、杂子,到蚶江、厦门而已。近有深沪、獭窟小船来鹿者,即就鹿港贩买米、麦、牛骨等物,载往广东、澳门、蔗林等处。回时采买广东杂货、鲢、草鱼苗来鹿者,名曰南船。
彰化港口,以鹿港为正口,然沙汕时常淤塞,深则大船可入,浅惟小船得到。如王宫番仔挖,迁徙无常。近日草港、大肚尾、五■〈氵义〉港等澳小船,遇风亦尝寄泊;惟配运大船,则不能入耳。沧桑之变,类如斯夫。
潮汐
画曰潮,夜曰汐。或谓汐为夜潮,故言潮可统汐也。凡潮,月自初一至十五日为一周,后半月与前半月适相同焉。台湾一日起巳亥初四刻潮满,二日巳亥正三刻潮满,三日午子初三刻潮满,四日子午正一刻潮满,五日午子正四刻潮满,六日未丑初三刻潮满,七日未丑正三刻潮满,八日寅申初二刻潮满,九日申寅初四刻潮满,十日申寅正三刻潮满,十一日酉卯正一刻潮满,十二日酉卯正四刻潮满,十三日戌辰初三刻潮满,十四日戌辰正二刻潮满,十五日戌辰正四刻潮满,是为一周。十六日与初一日同,盖周而复始矣。凡阳时管三日,阴时管二日。凡潮自始长至满历三时,自满至涸亦历三时。故语其满,而前后可推也(图见后)。
邵子曰:海潮所以应月者,从其类也。余襄公安道云:阳燧取火于日,阴监取水于月,各从其类。潮有涨退,海非增减,月之所临,水往从之。故月临卯酉,则水涨于东西。月临子午,则潮平南北。彼竭此盈,往来不绝,皆系于月。昼夜之运,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故太阴西没,常缓于日三刻有奇。潮之日缓,其期率亦如是。自朔至望,常缓一夜潮。自望至晦,复缓一夜潮。春夏昼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春为阳中,秋为阴中。岁有春秋,犹日有朔望也。潮之极涨,常在春秋之仲。涛之极大,常在朔望之后。又云:海之极远者,得气尤专,潮亦因之。东海、南海,其候各有远近之殊。「旧志」云:以水从月,最为确论。台湾地处东南,月常早上,初二、十七日夜初昏即临卯酉,故潮亦因之。又「旧志」台湾潮信与内地「惠安志」所载略同。视同安、晋江各差一时。如初一、十六日台湾潮水涨满在巳亥时,同安则在子午,晋江则在辰戌也。晋、同潮水入溪,差至两时,以道路迥远之故,无足异者。台处海中,潮信宜可为准,乃南北二路,复自不同。鹿耳门至南路打鼓港较同安金厦潮平四刻,水长五、六尺,打狗港至琅峤竟平一时,水止三、四尺。北路三林港至淡水复与金、厦同时,水长丈许。又自彰化以下,潮流过北,汐流过南。澎湖亦然。彰化以上,则潮流过南,汐流过北。一郡似此悬殊,何况东海、西海、南海、北海,相去不可量数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