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通志

  葛洪井在勾漏山相传葛洪于此洗药久湮惟石盘石
  圣水井在灵宝观内其水甘冽一名文石井陆川县
  鸣石山在县西十里一名石鼓山一名天马山山形耸峻如马半山一石击之其声清越寰宇记载董奉仙后有人见于陆川鸣石山中即此
  白羊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山多白石四面孤悬上有飞泉下产勾芒木土人取木皮绩为布
  大这山在城东南三十里高峻通化州
  石湖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一名石袍山髙数十丈巉岩峭壁上有一池澄清而深雨后山色晶莹望似积雪
  文龙山在城东十里下有小溪水流绕城市石羊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小石碁布伏如羣羊荔枝山城北四里有荔枝林芳翠袭人夏月可避暑
  三台山在县南一里峯列如三台向学宫
  金坑山在县东南十里下有溪流不絶沙黄如金山顶建金华寺
  文黎山在县南五十里
  后阳山在城北一里绵亘起伏为一邑之胜山下有报恩寺元妙观今废
  分水山在县北五里山下有二水一顺流十里至县城东一返流十里合米塲河流入郁林州界凤凰山在城西十里似凤凰翔舞故名山顶有石盘泉出其中
  谢仙山在县东三十里分列八峯山顶一潭鲤鱼盈尺山中多产四时果实世传谢仙得道于此双流山在县西南二十里
  六穿山在城北十里一石壁立如碑上穿六孔故名
  黄箭山在县城东北六十里
  东山在城东三里乔木蓊郁邑人厐頴曾搆亭其上
  大水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山势延袤直接平南藤县界
  伏波山在县西南四十里
  马旭山在县城东南三十五里
  鹤垌山在县城南三十里
  石山在县城北四十里
  箫韶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路峝山在县西北四十里
  大挟山在县西南七十里
  繁龙山在县西南六十五里
  双角峯在县南三十里又名双峯山
  奎岭在【阙】 厐姓建书楼于半山号聚奎斋因以名岭
  黄岭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登高岭在县东北四十里有泉出其下合回龙黄箭诸水
  甶子岭在县北五十三里
  妙洞岩城东八里一名东山岩又名瀑布山高三十丈中有一线南流合妙洞水
  水车江在县南二十里源出金坑山合县前河入海
  回龙江在城北十五里合黄箭登高二水流经米塲出马坡入郁林下廉州入海
  下浪江在县西四十里源出甶子岭流入博白县界
  龙化江在县南五十里合平南水通伏波滩下石城县入海
  妙洞江在县南一里源出妙洞岩
  路峝江在县城西北四十里出郁林州
  昆仑水在县城东三十里源出谢仙山合六潭水入北流江水中有石似昆仑故名之
  六潭水在城东二十五里源出谢仙山合昆仑水入北流江
  平南水在县南三十五里
  黄箭水在县北二十里源出黄箭山流合回龙登高二水入郁林州
  分水出分水山仙灵宅窟也
  伏波滩在县城南四十里岸左有伏波庙即乌江下流
  灵泉在城西南五十里石窦午时出泉时过即止温泉井在妙洞水旁泉自石窍中出四时温热冬亦可浴旧搆有亭为邑士夫游观之所今废兴业县
  葵山在县北十里峯峦秀拔山半有岩杂树交翳烟云恒集其上有龙井世传邑人萧某者于此修炼得道后为洞庭湖主云
  三台山在县西五里三峯联属秀拔莫伦
  北斗山在县北十里七峯缀峙形似北斗故名东斗山在县东十里与北斗山相对
  铁城山在县南十里其色如铁中平衍外石壁险固如城上多石窦泉流不涸三面无路惟东有路可通人行门前石上有二牛迹宛然南有基约四丈名敌楼传古避兵处
  绿阴山又名甑山在县南二十里乔木凌空下绕清泉
  文笔山在县西南二里山势挺出如卓笔状万石山在城西南峯峦错落如累石然
  茍蓊山在县东二十里树木丛防
  翻车岭在县北二十五里羊肠径折险峻难行白马岭在城北一里
  黄岭在城东南十里高数万丈
  白马岩在县西二十里常有白云覆顶远望若马形内深广有小洞隙光透天如窓牖下有泉出太上岩在县南十里层崖邃穴有水可汲内供老君像有石笋若人形一石臼无凿痕岩上多古木参差类屏障青翠不雕
  古州岩在县南二十里岩半有潭四时不竭东折一洞有石悬下如钟扣之铿然
  石掩岩在县西南四十里上有岩石状若浮屠前有石掩之若扉阖不可入世传藏仙丹图箓之所人欲启之石动欲堕遂止
  吐华岩在县西南三十里内外二洞相通深潭清澈鱼游如织洞有石鼓击之响应
  牛咙岩在县南十里中可容百牛居民冬时常驱牛入岩以避寒气
  黄桑峡在县西三十里岭嶂辽远界广东灵山县龙穿江在县西十里源出葵山东南流二十里由山下石穴中过传有龙穿其山水因通焉流经县东入郁林定川江
  上鸣水江在县北十里横石滩源出葵山合流龙母江共二十里
  下鸣水江在县东二十里县境诸水滙流巨石突起横距西岸滩濑飞激声若雷世传科试之年中有沙屿浮起即有中式者
  龙母江自上鸣水渐折而西绕县北翻车岭下两崖森翳一水流旋西北经九十里入贵县将军江通津江在南门外即新江明知县吴日乙开通济江在东门外源出葵山合流于鸣水江马山江在县南八里自龙穿江分流而来与下鸣水合
  慕思江在县东北五里南流入通济江
  岑江亦作清江发源葵山东流经县东曰通济江滙慕思江水绕县东南分二流一经城南西入龙穿江曰通津江一西南流经县南八里曰岑江亦流截龙穿江西南入广东廉州府界
  古州潭在县南八里石岩下澄澈可鉴
  蛟龙潭在县西三十里相传石岩中有蛟龙盘蛰四时阴霭
  博泉在县南二十里南汉封其神曰龙母夫人宋熙宁中封济惠夫人有庙
  龙湾在县东十里深澄不测滙下鸣水
  石井在城西井泉清甘石涧屈曲中可流觞玉井县北十里塘山村前水清冽昔传晋葛洪为勾漏令望井中紫气知有丹砂采之而去







  广西通志卷十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广西通志卷十八
  闗梁
  桂林府
  临桂县【附郭】
  东闗在花桥离城二里
  南闗在城南马神庙前
  西闗在武胜门外离城三里
  北闗在城北三里拱极楼前
  上东税闗在永济桥北二里
  下东税闗在河泊所对江去东江门四里
  阳桥在谯楼前宋建名青带又名通济宣和间知桂州吕源重建元己夘燬于火重修防访副使别多喇卜丹有记明洪武间知府焦仲才乃甃以石改今名迤西曰西水闗南曰南水闗东曰小桥皆相通
  天柱桥在府城东旧名花桥又名嘉熙桥东崖有小山平坡突起髙约五六丈大可五十围形如础柱故名天柱明景泰间太守何永全建嘉靖十八年倾圯靖江安肃王妃重建
  国朝康熙二十年大水西半复圯巡抚郝浴倡修五十二年总督赵宏灿廵抚陈元龙布政黄国材各捐赀重修有记
  接龙桥在城东北虞山后皇泽湾
  永济桥在东江门外明正德四年都御史陈金造舟五十两岸植鐡柱四中贯以防二各长百余丈郡人包裕作记明末废毁
  国朝顺治十七年知府杨荣防重建雍正六年驿盐道张体义复捐修
  永宁桥在城南宁逺门外明洪武十九年造正统甲子知府吴惠重修
  富义桥在宁逺门外南街明万厯元年重修定西桥在城西丽泽门外明正德十五年水溢崩塌廵按御史谢天锡重修
  飞龙桥在城西北十里向系石桥宋绍定间建后圯
  国朝雍正六年邑人于必炫萧正煃等捐赀修造乃易以板
  将军桥在城南六里白龙洞前
  甘棠桥在城西南二里定西门外宋韩璜有铭文昌桥在城东南文昌门外明洪武九年建万厯二十三年洪水冲坏知府洪澄源重修
  虎望桥在城东七里通大墟陆路
  清风桥在城北二里梁公祠左
  葛老桥在城东二里灵建江栖霞寺右
  太平桥在文昌门外二里康熙十六年重修今名新桥
  西新桥在武胜门外明洪武九年建
  横桥在南门外萧公庙东昔名虹桥音讹为横旧建以扼全城水势使之环绕漓山以成襟带歳久倾圮明万厯间都御史杨芳重修天启间复圮西水东流一徃无涵蓄意灵气大为损泄
  国朝康熙二十四年廵抚施天裔修建二十五年廵抚范承勲又继修之
  成顺桥在城东南五里跨弹丸溪为临桂阳朔灌阳诸邑径道明正德间靖江王重建周进隆有铭序
  国朝康熙五十二年廵抚陈元龙重修
  通济桥在城东二十里熊家湾康熙九年建月桂桥在城东四十里腊林村宋绍定间建马溪桥在城东三十里尚桥村
  黄沙桥在芦田市北二里
  梁西桥在城西四十里被水冲圯雍正三年移建梁西村前
  凉风桥 庙门桥 雅雀桥 冠堂桥 陡门桥狮子桥 木洞桥 牛桥 廖家桥 矮子桥沙秋桥 上髙桥俱在城南四十里由相思江
  经鲢鱼陡直抵苏桥雍正九年修南陡并因旧启新修建完固
  白镜桥在城西三十九里
  老姑桥去白镜桥十二里又三里有新塘桥歩塘桥在城西五十八里又三里为新桥
  周陂桥去新桥一里石架桥去周陂桥三里俱雍正十一年修建并増益旧址改砌石圈
  东津在东江门外又西津乌龙津
  宜山渡在河泊所前旧设渡夫二名
  木龙渡在东镇门外
  东江渡 湘山渡 魏家渡 募化渡 竹峯渡额设渡夫二名
  柘木渡 龙隠渡 两江渡额设渡夫一名伏波山渡在癸水门外
  石家渡在城东二十里
  灵川县
  大桥堡在城西南七十五里与义宁交界倚山傍林夙称要隘明万厯三十二年建造营房拨兵防守
  蓝田堡在城西北八十里兴安义宁二县交界亦系要隘原设兵丁防守
  攀桂桥在南市
  太平桥在东市
  富义桥在东门内明宣德三年建
  银江桥在东郊
  路江桥在北郊外元至正间建
  安行桥在县北七里元至正间建
  长夀桥在县西十里康熙三十年建
  吉利桥在县南十七里明景泰间建
  浔田桥在县南二十里元至正间建
  普济桥杨梅桥在县南三十里俱元至正间建通济桥在县东四十里元至正间建
  官桥在县西三十里康熙二十七年建
  东臯桥在县西三十五里康熙二十八年建定江桥在县南四十里
  五圈桥在县南五十里元至正间建
  甘棠渡桥在县南二十里原系石桥康熙七年廵抚金光祖同藩臬守令捐建防为大水冲塌五十一年巡抚陈元龙捐俸檄桂林同知黄之孝建造舟三十驾为浮梁并设桥夫十五名看护
  北门渡在北门外
  富邱渡在县南十里又三合渡在县南二十里津头渡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金渡在县东南三十里
  连棹渡在县东南十七里
  白石渡在县南三十五里
  蔡家渡在县南四十里
  兴安县
  下营闗在县西五里
  严闗在县西十七里夹两山间通衢要隘设兵防守
  三里桥在县西明成化二十三年因修灵渠建造万里桥在县东北一里诣省水道明洪武八年知县曽孔传建成化癸巳重修建亭于上
  马石桥在县东一里南渠粟家桥在南渠之上萧家桥在县西北二里明万厯间里民萧学易学仪建造
  攀桂桥在县北闗外自双女井流至漓江东畔筑堰导水横过北街故立此桥
  白云桥在县城东驿侧明景泰五年建治五年章达重修圈以石
  黄溪桥在县东南十里
  白龙桥在县南乡六十里
  乳溪桥在县西南十里即富溪有大峒水流岩下深不可渉宋庆元间建
  独峯桥在城西南二十余里年久坍頺
  国朝雍正十一年廵抚金公因里人捐赀不敷修建给银竣工里民立石以记
  下营桥在县西下营陡诣省通道
  娘娘桥在县北一里康熙戊申县监生石琴国建上复搆亭
  菩萨桥在县东二里
  侍郎桥在县西十里至省陆行要道康熙三十六年僧弥恨募修
  杜山桥在县东乡十七里
  大融江渡在县西五十里
  小融江渡在县西五十五里
  阳朔县
  山南闗在县治南明崇祯十五年兵廵道陈起龙题曰江山鎻钥
  榕树闗在县西门外
  东桃闗即北闗在县城北
  石柜闗即老西闗在县西一里明崇祯十二年知县朱奉镶于屏风山龙跃岩重建名曰新城中造鼔楼驻兵防守
  金竹隘在县西北天鹅都利二山间明嘉靖初兵备杨必进建闗门一座
  长满隘在县西南永宁里金寳顶近沙塘廖村又有古墩隘在县西广和里明嘉隆间为府江蛮贼出没之所分置堡戍
  双月桥即太平桥在县治前宋绍兴间县令赵渡建明正綂间知县万霁万厯间知县蔡贵俱重修浴沂桥在县东南明正綂二年万霁创建
  龙母桥在浴沂桥左旧有龙母宫
  歩月桥在县西桥下有石似兕牛
  登云桥又名大溪桥在县治西
  永夀桥在县治西桥上有亭
  渡龙桥在北门石龙江五里
  罗汉桥在县南二十里宋庆元二年乡人文进建廻龙桥在县西二十里明永乐十年陈必正建福兴桥在县东二十五里明永乐十六年举人徐礼建
  遇龙桥在县西二十里遇龙堡相传古鲁班所造缺一角至今屡修不全
  赤板桥在县西三十里元至正十六年龙徳海建攀龙桥在县东北四十里宋淳祐九年乡人屈汝魥等建
  广兴桥在县东北五十里明永乐八年乡人吕名法等建又名吕家桥崇祯间复建
  广丰桥在县东北一百里宋嘉熙时邑人毛士修士杰建
  山南渡在县鉴山寺下
  韩江渡即田家渡在县南五里
  中渡即冰山渡在县南七里
  广化渡即管家渡在县东九里广化村
  伏荔渡在县东十里伏荔司前
  白面渡在县东南十五里白面村
  黄藏渡即古作渡在县东北十里
  畱公渡在县东南二十里
  双滩渡在县东北五里
  兴平渡在县北四十里
  十二渡在县东四里
  永宁州
  古底隘在州东南安和永安二里界通马浪潮水诸窠旧为险要猺獞巢踞之地
  安息隘在州北长安里近思鹅双塘诸窠
  桐木隘在州南五十里桐木镇山道险隘达栁州山僻处明时有狼兵把守今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