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古志嶑峪渠分三道 一自李青村繇王村歴集义诸村引至荘子村 一自李青村西过史家社引至城东一自果村东南流至城西分溉民田
  旧志嶑峪渠二 一繇李青村接水溉县城南地一繇李青村史家社接水溉县城东七里地又繇果村引至城西胥灌田
  渊澄渠引嶑峪河繇县南官道经流溉县城南地万安渠繇嶑峪金水两河取水半系榆次太谷渠口脱堰余水也繇县境大常镇东西贾村东楚王村八史家社溉田又繇史家社西左右子渠与城东街古渠交流至国老渠堰南北分流溉田康熙元年二河涨发决堰壊民田直抵城根三十一年至三十九年浸塌城垣四十九年修金堤捍之五十一年水又发断道至城下乃挑筑国老渠旧堰自此水势可分而城东地亦获灌溉矣
  长泽渠在县东南张楚王村之西引嶑峪河水溉城南民田康二十三年河道不行至六十年渠成以上胥引嶑峪河惟万安兼取金水
  嘉平渠引洞涡水溉王房良隆靳村荘子营县城北地康五年荘子村入鍫分水灌地
  沙河渠引洞涡水自张花村经流县境开渠溉田秃尾渠引洞涡水溉北门外地
  常安渠繇榆次县郝村引洞涡水过桃园堡小堡村溉县境诸村田
  广润渠引洞涡水繇县北官道经流溉县西南地仁义渠引洞涡水溉武家荘大寨村等地
  刘村渠即秃尾渠以在洞涡河刘村取水故名溉北关官渠上下子渠等地
  永兴渠在同戈村引洞涡河繇太原县桃园堡北取水经刘村荘下至南白树村止
  以上胥引洞涡水
  孔天孕修复三渠记徐沟县知县董润状申宪使小竹杨公曰金水渠田源出自东山西流过榆次县车辋等村地势西南髙东北下因失渠道致厥水漫流歳渰两县席白小王靳良龙李青等村田今相度自车辋村东改挑经西一渠引溉集义村穿过繇荘子屯下至武家荘仍各因势挑小渠则通流可三十里而髙田获灌下田免溢一嘉平渠故道自榆次县胡乔村迤逦而东至徐之郜村通流殆三十五里后水涨道湮上流霸种下流莫由挑濬盖水利不通者三十年矣今相度旧渠壅塞甚者约七百余歩即此开通力少功倍一沙河渠故道上自榆次县圪防村经流张花等村屯下至县之逯家营东西王答等村连引小河山水溉灌不穷后河徙渠涸风沙渐壅淤塞乆矣今相度离故渠二百余歩有民间退滩薄地四畆即此开挑当复通流公称善嘉靖三十五年二月十五日命率夫兴作至四月初五日告成计金水渠通流一十一村溉田一百九十九顷一十二畆嘉平渠通流一十四村溉田一百一十二顷六十八畆沙河渠通流一十村溉田一百一十二顷八十畆清源县
  东乡繇太原县界接引汾水渠二道又西北开清水渠二道
  东乡汾河渠
  永济渠溉西谷村桞湾东西罗白村地
  广济渠溉呉家堡南北云支村地
  西北清水渠
  天顺渠溉呉村地
  清水渠溉罗家荘地
  以上四渠共溉十余村地定有水程
  旧志灌稼渠在东城外城隅下即城内之东湖支流也有鐡门以泄水溉田逹于汾河
  广济渠在县东三里洪武三年创自太原姚邵村北鲁家园东南引汾水溉田
  永济渠在县东十二里自太原县东南洛阳村界引汾水溉田
  白石堰在城西五里白石谷先是霖雨水辄泛滥冲突城垣洪武二十四年主簿杨克俭申准徐沟交城夫役协力修筑东西长二里濶二丈五尺髙一丈五尺治后知县仝进李景先王纳谟李茂春邵涖继修自是为歳例劳费滋甚
  国朝顺治十八年复筑长二百八十丈而堰旋頽壊濶至数十丈当城之冲者尤塌毁无遗十六年春山水改道而南繇西南流十五里东行入于汾秋水溃溢去城十余里民获纾修堰之役者四十余年后复繇县东北曲流入汾二十二里
  屠各谷在西一十五里水亦时涨
  储方庆东湖记湖居邑东偏计城市广狭湖得其二焉父老为予言县故无湖湖所占者悉平壤曩时白石水涨不以时防导悉归城东洼下处外障于垣墙而内益以泉水故水日聚而成湖盖此湖之滙为巨浸者七八十年于此矣 祝志成于崇祯二年不载东湖盖是时湖犹未广也
  交城县
  汾水渠
  山乡西北汾水繇静乐县龙尾头入境河北歴芦峪口郝家沟梭谷村防立村羽树曲摊上村西曲村火山村至阳曲县河口出境共袤三十一里
  以上濒河八村开渠引水溉地轮期分用
  山乡西南汾水繇静乐县雁门村入境河南歴镇石底成家曲隂家沟两泉村古交村鐡磨沟至阳曲县张叶沟出境共袤三十四里
  以上濒河六村开渠引水溉地轮期分用
  城东平下都东汾水繇清源县盐村入境 河北歴义望村阳渠村社家荘东汾阳至文水县石堠村出境共袤二十六里 河南歴郑村连家寨
  文水县石堠村出境共袤二十六里
  以上诸村汾水经流地髙河低不能引水灌溉胥无渠道
  旧志新渠万厯二十二年知县周璧于城北磁窰瓦窰二河督令近河民挑濬引水灌田沾水利者二十余顷又于平下都辛南东二十里郑段等都令近河民挑渠以分水利号新渠
  新渠亦宜分浑谷河汾河以渠道久湮故旧志合载之
  明万厯二十八年知县张嘉谟以汾河周璧所凿渠壅淤致废复濬三渠甫二月而功成后亦废
  浑谷河渠
  甘泉渠石堠渠二渠胥分于浑谷河内甘泉为上渠经流文水县峪口鹁鸽山岩下溉县境在山广歩西南十里洪安西七里安定等都村民田顺流至城南迤东一带石堠为下渠经流文水开栅东南溉县境西南五里成村平上都汾西汾东青村等都村民田顺流可逹辛南旧志所谓覃澄决水利民者即此二渠也歳久山水时泛涨寖冲塞石堠渠惟存故道文谷水分溉交城田元初汾阳郭帅专其利而堰之讼者累歳莫能直交城令覃澄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此即浑谷河也】
  交城县文谷河开三渠引溉诸村田为利甚溥又濒汾河一十三村开渠按滙轮溉
  国朝丁世淳赵公筑堤平路记防莎水出磁窰河盛夏怒湍横流而入峪水以期于汾势稍平民蓄其余以灌地歩浑水出瓦窰河繇城西北迤逦而东注于闗上决必下冲不塞不御城田两废也邑侯赵公吉士临磁窰河日用水以溉田利也利之所在必有兼之者乃命丞汪公润斯以地多寡定水盈缩百畆为大区十畆为小区髙下胥逹矣歩浑水时泛涨侵城急筑堤石坚其外桞防其内引水南下城东西故孔道洼下易为壑乃濬壕深一丈取壕中土以筑道运石为桥使水可南北通行复夹道植桞焉
  卧虹堤元至正七年知县程元直筑新堤障防莎水今废
  明永乐十年歩浑水防莎水泛涨冲塌城垣
  国朝康熙二年磁瓦交流北门圯后知县赵吉士礨石筑堤障水南流三十五年堤壊水涨城垣复圯知县俞卿修筑水复南流四十六年水涨又修名卧虹堤后汉永平中理滹沱石臼河从虒虑至羊肠仓【章懐注石臼河名也在今定州唐县东北郦道元水经注云汾阳故城积粟所在谓之羊肠仓在晋阳西北石隥萦委若羊肠焉故以为名今岚州界羊肠阪是也】欲令通漕太原吏人苦役连年无成转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没溺死者不可胜筭建初三年拜邓训谒者使监领其事训考量隠括知大功难立具以上言肃宗从之四月己巳罢常山滹沱石臼河漕更用驴辇歳省费亿万计全活徒士数千人
  交城夏营村接清源髙白镇髙白有壶平石河一道繇镇经流山水时涨
  文水县
  沙河渠【按土人所称之沙河即旧志所书之文峪河也县志沙河在县东韩武云州永忠等都】南湾渠在西北二十里文峪都文峪村引沙河水溉地三顷三十畆有竒
  甘泉渠在北二十里开东都开栅村引沙河水溉地八顷三十畆有竒
  常稔渠北十五里北徐村宋家荘北十里中社村樊家荘共引沙河水溉地四十二顷
  以上三渠共溉地五十三顷六十畆有竒轮期用水渠甲司之一年一易
  旧汾河渠
  永济渠在东二十五里南贤东南贤西二都河道徙久淤
  乌麻渠在东四十里原西都河道徙久淤【里数与旧志异以河道延袤且淤塞莫辨也】
  永防渠在东南二十里青安都河道徙久淤
  广济渠在东二十五里东城都河道徙久淤
  按广济四渠土人多混而为一
  原开渠在东五十里原东都河道徙久淤
  文水县沙河文峪河开渠三道引溉北乡诸村田胥有渠长水甲至旧汾河渠因河道迁徙淤塞
  旧志常稔渠在北十五里徐北都
  广济渠一在大城南东旧城一在大城南东十里东旧城西旧城村一在东北十五里东贤东八里西平东十五里旧城东北二十里南城东十五里南武五都创濬于唐邑令戴谦溉田数千顷厥后屡圯屡修一在东二十五里城都
  甘泉渠在北二十里开东开西二都
  洪桥渠在北十里徐南东南十五里南仁二都邑人王贤等开溉田十五顷
  清水渠在东北五里升泉都东北三里北榆都东南五里宜韩都
  崇通渠在东北十里崇武都
  清龙渠在东北二十里文武都
  以上胥引文峪河水
  永济渠在东二十五里南贤东南贤西二都
  永防渠在东南二十里青安都
  原开渠在东五十里原东都
  乌麻渠在东四十里原西都
  以上胥引汾河水
  永頼渠天啓五年知县米世发度地形于县西北二十里创开起文谷口南崖下凿石穿涧并西山引文峪水入城中纾折三十里固堤处多植树后寻废王在台永赖渠碑起峪口而歴龙泉并西山以渐北郭所过峻岭孤沛若建瓴而下北郊近渠灌田得若干顷经城逺泮环内外焉
  县志县东有文峪沙汾三河而繇文峪以迄西境五六十里无帯水焉此永頼一渠米令所以为文邑计至深逺也
  唐武徳二年汾州刺史萧顗引文水县文谷水入汾州溉田
  唐志开元二年文水县令戴谦于县东北五十里凿甘泉渠二十五里凿荡沙渠二十里凿灵长渠千畆渠胥引文峪水传溉田数千顷
  泌水在北八里龙泉村北溉稻田十数顷东南注文峪河猷水在东北二十里武陵村溉稻田后涸河南庙碑盘纡之泉渀湃之流浇灌民田三十余疃【记隠泉水利也】
  国朝雍正七年大雨青髙村至尹家社汾河溢自辟引渠二道袤二十五里时以县境青髙等地河渠纡曲中阻干滩不能顺流间值水涨冲激为患议行开濬而引渠天成河流无阻濒河居民甚利之
  雍正七年山西布政司蒋泂折奏从前汾河形势惟文水县地势低洼河身淤浅是以议开引渠二道正河一道今年六月内汾河水发河道改流文水县自青髙村至尹家社各开引渠二道旧时漫流已为沃壤而东城村欲开之河今寛濶十余丈或数十丈众水防同河身长二十五里直逹归漕经年累月人力不能成功天然防濬
  明康海学记文水庙学古昔与邑建于东河之上宋元符间邑人避水患而并迁于西山之下歴金元迄今不易其地此亦宜备考【附録】
  岢岚州
  岢岚州僻处深山多系旱地无设立渠道
  旧志水池明治间参政汪藻于南门内甃池引河水注其中又于西城内开大池导河水潴之嘉靖四十年监司王遴修故道引水入城开渠凿池民便之
  国朝康七年知州赵瑾复濬渠导水入城而故池已湮塞矣
  龙王堂水东郭北山下距城二里明嘉靖辛酉监司王遴引水入城民甚利之
  明兵备道署前碑四山罗列孤城绕一水汪洋万戸通
  岚县
  岚县僻处深山旱地无渠道
  旧志緑水河在县东门外
  葫芦泉在县北十里圣母祠前 二水载在通志而县志不言溉田至緑水河又云雨止随涸虽泉流涓涓细微难引沿溪之地亦无资其灌溉
  兴县
  兴县多系旱地无渠道
  旧志通惠泉在县北闗岗下古砌石丈余三穴涌水味甘冽引入城中可溉园圃
  五龙泉在城东五龙祠旁上下五泉皆清而甘可防茗
  县南濒蔚汾水夏秋水时骤涨旧有堤明嘉靖丙辰堤溃知县王完重修后复溃万厯四十七年知县毛栢重修繇南闗火神庙起缘南濠至西城外隅止砌以巨石缘堤廛舍获安而水繇南山犹时北冲东闗
  国朝康熙二十年水冲西闗下街二十一年二十三年冲东闗二十六年三十四年又冲东闗三十九年又冲西闗
  康熙四十七年知县栾廷芳详兴邑借蔚汾一河以泄万山之水其河从岚发源至兴逹于黄河延袤百余里河身旧循南山之麓去城一里有余而今二十余年六受水害民房漂溺千有余间盖缘河从东来至城东水磨沟村左有石硬折而南流至南山之麓复转而西南山之旁出一枝横挿河内里老称此山在数十年前仅一山嘴挂落水面不过丈余故河流至此稍折仍依故道西行自康熙十年河流湍急而支山曲处适当水冲狂澜专注沙土漂缩所以现在河身较前南徙十有余丈而向日丈余之支山亦遂长十余丈夫以如矢之急湍而遇十有余丈之横山迎头砥激怒势自张是以河身转而西北直抵闗厢旋冲旋塌此歴来受害之始末也今就形势相度应将砥流支山凿平数丈使寛河面以杀其逆转之势于北岸建石堤一道以抵其北来之冲又将旧河身挑濬深广使归故道以通其宣泄之路至南闗对面山下原有石隘梗塞水口今宜稍加刬削俾水势顺利而北岸亦筑石堤一道仍寛留河面以畅其出口之涂则河流不致横溢城垣不虞坍塌矣遂于闰三月肇工挑濬淤平旧河身袤三百六十三丈三尺凿河南岸东首顶流乱山石嘴二尖角形东袤八丈西袤六丈西首石山角一弓形袤六十丈遂筑防城堤袤四百五十九丈面濶六丈底濶八丈内东首石堤袤一百二十五丈西首石堤袤一百三十丈堤外加筑小石堤袤四十丈五月竣工
  雍正八年火神庙侧修小石堤一草市口修小石堤一以防南闗
  津梁
  阳曲县
  汾河渡在城外西南十里路通太原等县夏置船济之冬春置土桥
  镇逺桥在镇逺门外
  迎泽桥在城南门外明廵抚李景元建按察使李维桢记
  国朝顺治九年廵抚刘遇重修
  拱极桥在拱极门外顺治九年廵抚刘遇重修承恩桥在承恩门外
  宜春桥在宜春门外顺治间廵抚刘遇重修
  迎晖桥在迎晖门外
  振武桥在振武门外
  阜成桥在阜城门外
  窊流桥在汾河东十里
  南屯桥在西南一十五里汾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