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山西通志
山西通志
三交村桥在北十里
莎沟桥在北七十里成晋驿
南社村石桥在西北十里
南寨村石桥在西北二十五里
蒲淤河石桥在西北三十五里兰冈村
太原县
赤桥在西南七里晋水北渠上智伯引水灌城初名豫让桥宋太祖凿卧龙山血出成河故更今名
南神桥在西南十里晋祠镇南街晋水南渠上
北神桥在西南十里晋祠镇北街晋水北渠上
清跨桥在南八里东荘清水河上有楼
榆次县
张庆桥在西南二十里巨石为梁下为水门四虽洪流巨浸不能冲毁给事中张国儒记
流村石桥在北二十里省会通衢工作坚致
什贴桥在东北四十里桥跨深洫永无水患
万春桥在南二里下累石为洞中平如砥
龙白村桥在东北三十里省防通衢
杨梁桥在南十五里明崇祯间建左应选撰碑
永济桥在西十里明万厯二十五年建
太谷县
永济桥在南门外明成化间建正徳十三年重修后移故址东南
济民桥在西门外明嘉靖十九年建
利渉桥在北门外
通济桥在东门外
祁县
团栢桥在团栢镇北明万厯间建
涧村桥在东南二十里
贾令桥在北十五里
东六支桥在东北十五里
上段桥在西二十里
徐沟县
北闗阁外水桥在北门外象峪水经流其下
涡河桥在县北
南门石桥在南门外康熙三十九年建
清源县
米阳渡在东五里米阳村汾水濶约八十歩
交城县
交河桥在古交村康熙四十七年建
南河桥在南八里秃尾河上
通济桥在东门外
广仁桥在北门外
东郭桥在东闗外
迁安桥在县西北由此登石璧寺有碑记
文水县
朝阳桥在东门外知县樊从简以石构
连城桥在南城外康熙十一年知县傅星新以石构乐成桥在环岫门外
通济隍桥在拱辰门外
岢岚州
岚漪桥在南门外岚漪河上
通济桥二一在州东一在城西
岚县【津梁无】
兴县
合河津西北七十里唐置合河闗乃西夏与宋驿道渡口也
利渉桥东作门通惠泉经流桥下明嘉靖三十七年知县王完石砌
通惠桥街市中通惠水上今名利渉桥
下石桥北闗龙王庙前五龙泉经其下
上石桥北闗栖霞观左枣沟水经其下
山西通志卷二十九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三十
水利【二 津梁附】
平阳府
临汾县
汾河渠
通利渠繇赵城县西门外截汾河水建引入渠溉赵城洪洞临汾三县一十八顷地至冬归汾河
利泽渠源出洪洞县东山麓西流洪洞羊獬河上溉洪洞临汾二县八村地至冬归汾河
涝河渠涝水河源出县境唐尧陵山麓西流溉一十三村地至冬归高河桥转入汾河
平水渠平水泉数眼发源姑射山西流复东水分四十分溉临汾襄陵二县田临汾得水二十分上官河得水十分古有成例行之水程系木牌木印下官河得水五分亦有成例行之水程系木牌木印北磨河得水五分并不行之水程惟桑湾村居河尾自五代晋时铸鐡牌一鐡印一盖惧桑湾村不能沾水之利而嘉惠之也令月使水三昼夜水利乃均上官下官北磨三河共溉四十村田有竒至冬胥归汾河
以上平水渠溉四十余村汾河渠二道溉十二村涝水渠溉十三村胥有成规按时使水
旧志汾河城南二里明嘉靖间副使赵元祖购江浙善水车者为水车引水溉田知县杨君玺造水车二十一具疏渠十四道溉田十八顷后汾河淤徙不常尽废
通利渠在城西北金兴定间开自汾西师家荘分汾河水西一歴赵城石明等村经洪洞杜戌等村至临汾羊黄南王大明阎侃呉村大涧王曲西孙等村溉田一百六顷
国朝康熈三十四年渠倾复修
利泽渠在城北元中綂间民段佑创引汾水溉田大徳间邑尹实里济布哈疏通自赵城卫店分汾河水东一歴洪洞臯陶等村流至临汾韩村东卢沟上贾村等村溉田三十顷
涝河渠城东北西三处即涝河也出浮山乌岭下合龙角山潏水并髙梁水入涝唐尝引入百金泊溉田今涝会龙神沟乂会金水河西流至樊家荘距城八里明嘉靖三十五年同知刘衍祚筑樊家荘石堰引涝穿永利渠溉田万厯十八年知县邢云路开渠十三里溉焦堡北孝南孝高河坂下北关郭家荘西关后楼底等村田六十顷有竒邑人杨元起记
千金堰即涝水渠障水之堰知县邢云路修
流膏洞即涝河渠引水之洞千金堰西北三十步许知县邢云路疏甎石修砌
月池即涝河渠之地千金堰北知县邢云路疏之形似半月
平水渠在城西即平山水也晋刘渊时导金龙池下合诸泉东流分为上官河上中河下官河北磨河并庙后小渠共溉刘村段村马务东宜西宜泊荘樊村界峪麻册青城涧头席坊禄穽小榆辛家荘乔村五级王黙兰村下当金店下册等村田三百六十余顷明嘉靖时上官河淤知府王溱重濬吕柟记
澐泉渠在城东南即东亢村之澐泉溉东亢村田二百亩天幸渠在城谯楼南明嘉靖间佥事王世隆作渠泄水会平张世朝因名天幸
永丰渠在城西北三十里万厯十八年知县邢云路同县丞胡宗明修濬泄呉村水患王荣诰记
永利池在城内明洪武间知府徐铎引利泽渠水及涝河水穿穴入城西北浚内外莲池方圆二百二十步深七寻名曰永利以便民汲嵗乆冲涸成化乙巳知府李琮重修吕柟记后废嘉靖间同知刘衍祚再修亦废万厯十八年知县邢云路开涝河渠引水复入池内一名莲花池
嘉泉在城西十里周六十五步遏下流使盈亦可溉田
灰泉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坛底村东土沙如灰故名亦可漑田注于汾
马跑泉在城西南二十里周三丈深不可测溉田十亩有竒
平阳地狭人众常乏食元至元三年总管郑鼎导汾水溉民田千余顷开潞河鹏【当作雕】黄岭道以来天党之粟建横涧故桥以便行旅民徳之
通利渠壊隆庆二年知县陈万年复修之【以上汾河】唐志临汾东北十里有高梁堰武徳中引高梁水溉田入百金泊贞观三年为水所壊永徽中刺史李寛自夏柴堰引潏水溉田令陶善鼎复治百金泊亦引潏水溉田干封二年堰壊乃西引晋水
涝水即乌岭下黑水潏水即龙角山水胥至高梁入汾县志涝河唐尝引入百金泊溉田是合潏涝为一也而临汾涝水源复出帝尧陵山麓当即唐干封二年所引之晋水耳
唐永徽二年晋州刺史李寛于临汾县东二十五里夏柴堰引潏水溉田
王与龄永利渠记嘉靖乙卯郡贰洛阳刘公视篆役万人开樊家河为永利渠作石堰障水时其钟泄溉郡田数十顷丙辰三月兴工四月告成
明嘉靖问民丁放等率焦堡九村开樊家河溉田六十顷杨起元修涝河渠记临汾县治东北八里有樊家河即涝河也发源浮山之阳厥名龙角其下黒泉流涌行数十里而龙神会西金水注北三川同流斯为涝水过东张翟底诸镇民往往引水溉田亡虑千百洎再折而至樊家荘濒河之众筑堰壅导溉田可千余顷盖中芦等九村咸饶益矣嵗乆堰废万厯庚寅邢侯云路捐俸发粟聚夫数万众累石为堰以障河也凿阜为洞以注涝也浚地为沟以逹田也堰在洞之东高倍寻而广以十轨长又倍之建大闸四而壅水注之洞洞通沟顺流而下因地形也出洞口凿莲池以潴蓄水也洞之上起亭亭之上构楼察水势验祲祥也乃题堰曰千金洞曰流膏亭曰观澜楼曰水云
涝河明同知刘衍祚穿永利渠溉田阅二十余年而废万厯十八年知县邢云路筑堰开渠利甚溥后寖湮废【以上涝河】汉刘渊时导金龙池下合诸泉为渠毛磨康泽王庙碑水经云平水出平阳西南壶口山即书所谓壶口也自壶口而西南二百余里曰平山水潜出其下曰平泉州图经亦曰晋水其源乱泉如蜂房蚁穴觱沸于浅沙平麓之间未数十步忽已惊湍怒涛盈科涨溢南北溉田数百顷动碾硙百余东滙为湖曰平湖秔稻菱芡晋人取足焉
许惟新水利记官无常案水有壅塞界有埋没则争端起而桀悍者或故为壅塞埋没以生端今必凡有渠之处各理其案各正其疆各检其石府州县案皆合符断碣之文咸录在案农祥未兴编为经正则一年难争有争亦易定杜当阳之石一置山头一沈涧底则今日平水之硕画也王士元龙子祠诗晋州西山曰藐姑有泉源源流不潴疏为八道沟与渠坐令瘠土成膏腴【以上平水】
张昌修永利池记城东有莲花旧池宋庆厯三年潘大博为知州始引东山卧虎岗黄芦泉水入城而注之池植荷花其中迨金源氏之季渠道湮塞其流不复入城城中虽有井泉味多咸苦惟可澣濯居民或逺汲汾河之流或车运郭外之水其劳特甚洪武十年郡守南昌徐公铎相度地形北引汾河潨利渠水穴城入池可潴可汲于是召徒程工载浚载拓中为土梁界为两池池方围各二百二十一举武其深七寻梁左右甃以瓴甋下为水门池成而水适盈随汲随足名曰永利义取济民之生于悠乆也
倪岳永利池记郡守徐仲声铎北引汾河潨利渠水穴城注池名永利渠嵗乆冲涸兼豪右侵据民罔攸赖成化乙巳太守委官募役重加濬治傍池凿井朝夕利汲而银买车运之苦遽革又虑池潴停浊凿通池前郡学及不由儿濠环为芹泮城外之水皆可引入城中无滞又于羊獬之间辇石为梁洞杀上流势用去霖雨泛汾没溺民田之患明年秋请诸当路剏为引水洞长千有百尺过水洞长亦半之井桥既具花木茂植仍作书院于池侧以居俊秀其利始永矣【以上永利池】
王荣诰永丰渠记永丰渠乃新开大明村渠道以泻通利渠之发暴也邑侯邢公云路顺民情爲之工始于庚寅落成于今年自后居常则水流通利渠而下以溉田瀑涨则就新渠而注之汾【永丰渠】
襄陵县
平水渠
高石河渠【在北二里】李郭渠【在北二里】中渠【在西南二里】横渠【在西南五里】以上四渠胥引西北龙子祠平水泉溉城垣齐村等村田按时轮溉设渠长司之
娥皇女英在西南十里薛村里
八眼井在西南二十里薛村里
以上二水胥引溉薛村左右景村等田按时轮溉设渠长司之
汾河两岸濒河居民以地高河卑不能引渠溉田旧志高石河渠源出平水泉溉县北水关等里田七顷四十亩有竒东入于汾
李郭渠出平水泉溉广智坊等田一十顷有竒东入汾
中渠源出平水泉溉崇仁坊等田一十七顷有竒东入汾
横渠源出平水泉溉东柴等里田二十三顷有竒东入汾
沙渠即练溪泉在县南三十五里接太平县界溉刘村等里田二顷有竒东入汾
贾朱汧在县南三十五里源出乡寜之豁都峪溉贾朱等村田七百顷有竒
洞子汧在县南三十五里源出豁都峪旧塞明治十四年知县李高疏通溉贾朱等村田四十顷有竒西王汧在县西南四十里源出豁都峪溉西王等村田五百顷有竒
关良汧在县西南四十里源出豁都峪溉京安等村田八百顷有竒其下流司马等村汧官道大水圯陷治十四年知县李高筑堤堰水利遂通
漹沟汧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源出浮山县界溉赵曲等里田六百亩有竒治二年知县张文佐疏通嵗乆壅塞嘉靖三十八年知县侯廷柱复疏濬建桥王与龄记
阡陌汧在县东南三十里源出山下溉小郭南梁邓荘等村田
雀水汧在县南三十五里源出三嶝山后溉北戌等里田三百亩有竒治十四年知县李高构桥往来便之
焦家峪在县东南五十里源出卧龙山溉陶寺等村田五百亩有竒
牛角汧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源出浮山峪溉南梁等村田长泊涧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源出浮山峪溉南梁西梁等村田
小石涧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源出山峪溉西邓户等村田六百亩有竒
高登龙临襄两河分界说龙祠之水以四十分为则下官等河北条也剖二十分临汾全用之南横等河南条也剖二十分临汾与襄陵兼用之渠规尚在沟界井然惟是下官河与南横渠壤址相接水道相连源头之外有枝泉三穴其一在北其二在南北虽一泉而流行颇盛南二泉仅足当之两河分界处原有牛心石或又曰中心石石既乆湮乱是用长下官人妄欲兼其三而南横人并不让其一喙鸣穴鬬滋蔓无已本府会同三防及临汾襄陵等县亲诣水滨讲求故界始知每嵗雀角之讼初不在大即前三泉是也三泉无界则争故其要在于分界乃画其地而两分之据勘北一泉原与下官河逼近即本河旧物也今归下官南二泉原出南横地畔亦即本河故有也今归南横剖分既明中立石堤一道自碑亭前分水处起斜迤而南至中地止高四尺濶三尺三寸长一十丈共九椿每椿高五尺因议立石表其颠末王与龄漹沟渠记姑射之阳平水出焉灌民田万余亩故汾之西嵗每熟而民裕浮山之麓土厚水深田率高亢故汾之东嵗多厉而民贫赵曲镇左旧有漹沟渠畜暴水以溉田治中西平张侯文佐始加疏濬溉至千余亩四十余年嵗乆弗濬故道堙塞嘉靖丙辰山东侯君来理邑益加疏广三月渠成溉田至二千余亩于南北通衢建桥利涉河民如更生焉萧公堤在汾河西岸旧患水势冲圯明万厯间知县萧大才砌石为长堤名萧公堤
王应吉汾河石岸记襄陵郭以东去汾不百武秋水泛溢河岸輙冲嘉靖壬子以来其患特甚万厯己卯冬邑侯萧公大才缮堤于汾之西崖虑土洳易冲则于溃决处悉甃以巨石下濶五尺上濶三尺有余虑高卑难一则因岸势而低昂之高者至一丈五尺卑者鳞次不齐延袤计二百二十余丈虑水势迅激则于数丈之内每出一矶头以杀之矶凡一十有九逺而望之形若盘龙肇于辛巳三月讫于癸未五月髙邦佐晋桥记襄陵北门外不数武为平水上游有晋桥路当子午往来如织万厯癸丑六月水暴涨桥圯宰马公逢臯亟图之经始甲寅正月讫工乙卯十一月桥髙二丈三尺长九丈广二丈三尺下开三孔上植石栏河之两岸甃以石堤以防冲射
洪洞县
霍泉渠五道
南霍渠源出赵城县霍山麓广胜寺自东流西七十步设渠口引溉冯堡等九村地退流冯堡河止
副霍渠源出赵城县广胜寺泉逶迤三十里有竒递至县城北三里官荘村南设渠口引水入渠流至西门外院头村流入汾河共溉西关社等五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