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山西通志
山西通志
魏有州十二 司隶 并
正始八年夏五月分河东之汾北十县为平阳郡晋分十九州部 司州 并治晋阳
晋志并州按禹贡盖冀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周礼正北曰并州其镇曰恒山春秋元命苞云营室流为并州分为卫国州不以卫水为号又不以恒山为称而云并者盖以其在两谷之间也汉武帝置十三州并州依旧名不改统太原云中上郡鴈门代郡定襄五原西河朔方十郡又别置朔方刺史后汉建武十一年省朔方入并州灵帝末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建安十八年省入冀州二十年始集塞下荒地立新兴郡后又分上党立乐平郡魏黄初元年复置并州自陉岭以北并弃之至晋因而不改
惠帝改新兴为晋昌郡及永兴元年并州之地皆为刘元海所有元海乃以雍州刺史镇平阳幽州刺史镇离石及刘聪攻陷洛阳置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万户置一内史凡内史四十四人又置殷卫东梁西河阳北兖五州矣懐安新附刘曜徙都长安其平阳以东地入石勒勒平朔方又置朔州自惠懐之间离石县荒废勒于其处置永石郡又别置武郷郡及苻坚姚兴赫连勃勃并州竝徙置河东又姚兴以河东为并冀二州云
后魏都平城
隋开皇二年废诸郡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改州为郡置司隶刺史
唐贞观元年分十道 关内农五原西河云中之境河南汉农境 河东古冀州之域汉河东太原
上党西河鴈门代郡及钜鹿赵国常山广平国之地河北参有河东上党地【唐因山川形便分道盖太宗经画区宇之枢要也】
开元中置河东采访处置使治蒲州
宋地理志太宗分十五路仁宗析十八路神宗析二十三路河东今山西之太原平阳二府泽潞汾辽沁五州陜西之葭州及吴堡神木府谷三县 陜西永兴军路今河南之陜州山西之蒲解二州及平陆县置河东路经畧安抚使以太原守臣兼领
宋河东路盖禹贡冀雍二州之域而冀州为多其地东际常山西控党顶南尽晋绛北控云朔太宗平太原虑其恃险徙州治焉然犹为重镇屯精兵以控邉部云
辽 西京道
金 西京路 河东北路 河东南路
元地理志唐以前以郡领县而已元则有路府州县四等大率以路领州领县而腹里或有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者其府与州又有不隶路而直隶省者河东山西道乃腹里也故冀寜诸路直隶省部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于大同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于冀寜
明置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太原平阳大同潞安四府泽汾沁辽四州置山西都指挥使司领太原左太原右太原前振武平阳潞州镇西七卫保徳州寜化沁州汾州四所又置山西行都指挥使司领大同前大同后大同左大同右天城阳和镇虏玉林髙山云川朔州威逺安东中屯十三卫山隂马邑二所置山西等处按察司分冀寜冀南冀北河东等四道兼察诸府州卫所三司竝治太原而行都司则分治于大同万厯二十三年改汾州为府山西始领五府三州
国朝因之康熈四年裁冀南冀北道雍正二年析太原之平定忻代保徳平阳之解绛吉隰为直隶州以夀阳等县分隶三年改置朔平寜武二府设右玉等县六年陞泽蒲二州为府设永济鳯台等县而以大同府属之蔚州归直隶宣化府其广灵等三县仍隶大同八年又析蒲州府临晋县之南境设虞郷县于是山西省总领九府十州分治州县九十有六
太原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州
虞 并
夏商 冀
周 并 晋 晋阳 涂水 阳祁
梗阳 平陵
赵 晋阳 梗阳 榆次
秦 太原郡
汉 并 太原郡 晋阳榆次狼孟 邬
阳曲大陵祁 阳邑
鴈门郡 楼烦
后汉 并州 太原郡 晋阳榆次狼孟 邬
阳曲大陵祁 阳邑
魏 太原郡
晋 并州 太原国 晋阳阳曲榆次狼孟
阳邑大陵 祁 邬
北魏 并州 太原郡 晋阳祁榆次邬 受阳
长安阳邑
肆州 永安郡 阳曲
朔州【寄治幷州界】大安郡
广寜郡
神武郡
太平郡
附化郡
云州【永熈中寄治并州界】盛乐郡
云中郡
建安郡
真兴郡
蔚州【永安中寄治并州邬县界】始昌郡
忠义郡
附恩郡
北齐 并州省
后周 并州总管府
隋 冀州 太原郡 晋阳太原交城汾阳
文水祁榆次太谷
楼烦郡 岚城临泉
唐 北都 河东道 太原府 太原晋阳太谷祁
文水榆次清源交城
岚州 阳曲宜芳合河岚谷
五代【后梁属晋】 河东军节度并州
后唐 西京 北京
后晋 河东军节度
宋 河东路 太原府 阳曲太谷榆次交城
文水祁清源平晋
大通监永利监岚州宜芳
合河楼烦岢岚军岚谷
金 河东北路 太原府【河东军总管府】阳曲太谷平晋清源
徐沟榆次祁文水
交城
岚州宜芳合河楼烦
岢州岚谷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广访司】冀寜路【总管府】阳曲文水平晋祁县
榆次太谷清源交城
徐沟
兴州岚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阳曲太原榆次太谷
祁徐沟清源交城
文水
岢岚州岚县兴县
国朝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阳曲太原榆次太谷
祁县清源徐沟交城
文水岢岚州岚县兴县
太原府
上古金天氏之裔子曰台骀肇居太原【杜预左传注太原晋阳也台骀所居】陶唐为冀州之域【禹贡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师古曰太原即今之晋阳】虞隶并州夏商省入冀周隶并州成王封弟叔虞于唐都晋阳子爕父更号晋春秋为晋国战国时属赵秦置太原郡汉因之治晋阳属并州东汉仍隶并州析广武原平二县属鴈门郡建安中省并入冀魏复隶并州晋建太原国治晋阳恵帝永兴后为刘渊石勒所据北魏仍置太原郡隶并州治晋阳北齐置并州省建别宫于晋阳周平齐置并州六府后置总管废六府隋开皇二年置河北道行台九月改为总管府大业初州废为太原郡唐武徳元年改为并州总管府三年废四年复置总管其年改为上总管五年又改代石二总管其年改上总管为大总管六年又改朔州总管七年改为都督府龙朔二年进为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督府开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并州为太原府天寳元年改北都为北京【新唐志神龙元年罢北都开元十一年复号北都天寳元年曰北京上元二年罢肃宗元年复为北都】五代唐庄宗建西京又改北京军曰河东宋太平兴国四年平北汉降为州军事毁其城徙治榆次县七年徙治唐明监旧领河东路经畧安抚使至和元年以并州为太原府【明一统志嘉祐中复为太原府兼河东军节度】元丰为次府大观元年升大都督府金初改军曰武勇复名并州太原郡隶河东军总管府置转运司元太祖十一年立太原路总管府大徳九年改冀寜路隶河东山西道肃政亷访司明初改为太原府置太原左右前三卫万厯中改汾州为府割永寜寜郷临县分属始统州五县二十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析平定州忻州代州保徳州为直隶州又析乐平夀阳盂县入平定州定襄静乐入忻州五台崞县繁峙入代州河曲兴县入保徳州八年仍以兴县属府于是太原府统州一县十一
阳曲县【附郭】
周战国赵狼孟邑纲目秦伐赵取狼孟
秦为狼孟县地隶太原府
汉置阳曲县在今县东北八十里忻州定襄县境应劭曰黄河千里一曲当其阳故曰阳曲
后汉末徙治太原县北四十五里建安十八年春三月隶冀州二十五年冬十二月复隶并州
魏武帝徙阳曲县民于太原北狼孟南境筑城居之晋属太原国
北魏以阳曲县隶永安郡
隋隶太原郡开皇六年改为阳直顔师古曰隋文帝自以姓杨恶阳曲之号故改名十六年徙治汾阳故城改曰汾阳复分治盂县大业初废
唐【畿】隶北都太原郡武徳三年析阳直置汾阳县七年省阳直更汾阳曰阳曲仍徙治阳直废县其年又析置罗隂县贞观元年省六年以苏农部落置燕然县隶顺州八年侨治阳曲十七年又省燕然县入阳曲
宋【次赤】太平兴国七年二月始徙并州治县南唐明镇徙县治于西郭外
金【倚】天防中移置郭下大定间割榆次之西北郷属焉元【中 倚郭】隶冀寜路
明为太原府附郭
国朝因之编户旧八十六里今六十三里
太原县【府城西南四十里】
唐尧始都于此后迁河东平阳尧迁实沈于大夏杜预曰大夏今晋阳县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
周成王封唐叔于夏墟杜预云夏墟大夏今太原晋阳也春秋为晋赵氏食邑始名晋阳战国时属赵
秦置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
汉因之
后汉并州刺史治
晋建太原国都晋阳
北魏隶太原郡真君九年罢榆次属焉
北齐河清四年徙晋阳于汾水东而于城中置龙山县带太原郡
隋开皇初郡废十年省龙山县徙晋阳于城中旧唐志隋文帝于州城内古晋阳城置晋阳县而于城东置太原县十六年又析太原置清源县大业初省十二年徙太原县入府城
唐【赤】仍隶太原府贞观十一年长史李勣筑城于汾水东遂置太原县于东城天授元年建北都暨晋阳竝为赤县
五代不改
宋【中】太平兴国四年废晋阳县置平晋县于故城东隶太原府咸平四年置永利监兼领县事熈寜三年废平晋县入阳曲政和五年复
金仍隶太原府贞祐四年废兴定元年复
元【下】隶冀寜路
明洪武四年徙县治于汾河西故唐城基之南洪武八年三月改为太原县隶太原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五十里今五十里
榆次县【府城东南六十里】
周晋大夫祁氏邑鲁昭公二十八年晋析祁氏之田置涂水县战国时属赵始名榆次
秦庄襄王二年防鷔取赵榆次
汉置榆次县太原府莽曰太原
晋太原国又析余地为夀阳县
北魏真君九年省入晋明景明元年复
北齐省入中都县
隋开皇中仍名榆次徙汉故城东北隅废中都来属又析余地为清源县
唐【畿】太原府
五代仍旧
宋【次畿】太平兴国四年平太原毁其城徙治榆次五月更名并州封圻四百余里七年徙治唐明镇县仍属
金大定初以地广民众割其东三百户入夀阳西四千五百户入平晋南三千七百五十户入太谷西南六百戸入徐沟西北八百户入阳曲榆次尚存三万二千六百余户
元【下】太原路
明太原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一百八里今七十六里
祁县【府城南一百五十里】
周春秋时祁奚邑鲁昭公二十八年晋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命贾辛为祁大夫杜预云今太原祁县战国时属赵
秦太原郡
汉因之髙祖六年封缯贺为祁侯莽曰
晋太原国
北魏太原郡太和中并州别驾徙县治于西北即今治
北齐天保中省
隋开皇中复
唐【畿】太原府武徳三年太州开元中州废仍属五代
宋【次畿】
金贞祐中以尚书左丞胥鼎议于县东团柏镇置帻州县属焉州寻废兴定中晋州
元初废晋州仍太原路
明太原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四十五里今三十一里
太谷县【府城东南一百二十里】
周春秋时晋大夫阳处父邑战国时属赵
秦太原郡
汉置阳邑县太原郡莽曰繁穰
后汉明帝时封冯鲂为侯国
晋属太原国
北魏真君九年省景明二年复
后周建徳四年徙西四十五里即今治
隋开皇三年郡废以县属并州十八年改曰太谷以县西南有太谷故名
唐【畿】武徳三年以太谷祁二县置太州六年州废仍太原府
五代
宋【次畿】太原府
金大定中割榆次县修文仁义二郷三千七百五十户来属兴定四年于清源置晋州以太谷焉
元【下】州废仍太原路
明太原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八十三里今四十二里
徐沟县【府城南八十里】
汉榆次县之梗阳乡莽曰太原亭
金以前为清源县地本名徐沟镇大定二十九年始东割平晋县断金郷十三村西割清源县梗阳郷十一村南割榆次县西管乡四村为县太原府兴定四年改晋州
元【下】废晋州冀寜路
明太原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一十九里今一十二里
清源县【府城西南八十里】
周春秋时晋邑魏献子以魏戊为梗阳大夫杜预云在太原晋阳县南
汉书并州南有梗阳城
晋属榆次县西境
北魏省榆次县晋阳景明元年复县仍焉
隋开皇十六年始置清源县西北有清源水故名大业初省入晋阳旧唐志隋于古梗阳城置清源县
唐【畿】武徳元年复清源县太原府
五代
宋【次畿】
金大定二十九年始析徐沟镇为县
元【下】冀寜路
明太原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二十八里今二十八里
交城县【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汉晋阳县之西境
北齐于此置牧官
隋分晋阳置交城县取县西北古交城为名治交山旧志开皇十六年置以东北汾孔二河交流故名太原郡
唐【畿】太原府天授初徙治山南却波村先天二年于故县析置卢川县开元二年省
五代
宋【次畿】太平兴国四年以县属大通监七年徙唐明监寳元二年以监沁州緜上属之嘉祐四年复来属宋志又云开寳二年自大通监来
金
元冀寜路
明太原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四十三里今二十五里
文水县【府城西南一百六十里】
周春秋时为晋平陵邑战国时赵肃侯十六年防大陵徐广注太原有大陵县亦曰陆
汉为大陵县太原郡莽曰大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