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山西通志
山西通志
崇曾孙真撰定碑文建于白登山
牛皮岭在县东六十里髙一里盘踞十里北连采掠山南连土坡山下有牛皮闗
丰稔山在县东百七十里髙三里盘踞十里山有一峯四周土坡
游越谷在县南 后魏太和元年十月南部尚书邓宗庆奏民李飞王显前诣京南山采药到游越谷南岭下见青碧石柱数百枚长者一匹相接而上或方一尺二寸或方一尺方楞悉就请付作曹采用奏可时人神异之
鳯山在县西南四十里递高八里盘踞三十里西连土岭南连口泉峪北连左云界云冈诸山山一峯
七峯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懐仁界高八里盘踞三十余里西南连禅房山北连口泉峪西连懐仁四老沟山山有七峯曰笔峯曰太史峯曰劒峯曰鳌峯曰白云峯曰摩天峯曰玉女峯七峯罗列摩天峯最髙其脊有青石盘旋至巅逺视似龙壁有洞口名玉龙洞又有天桥东壁凿石梯百级援鐡絙而上一名玉龙山
禅房山在县西南六十里高七里盘踞四十里西连懐仁马石岭北连七峯山暨七峯山南之月窟岭南连鵞毛山又连懐仁石井山一峯壁立土人名大人峯上建甎浮图佛寺胥辽建
双山在县西南百三十里
牛心山在县西南百八十里
胜山在县西南二百三十里
拖皮岭在县西十五里
武州山在县西二十里高二里盘踞三十里北连雷公山一峯下有泉即武州川水之源也峪中有石窟寺魏孝文帝尝幸焉 后魏髙宗时僧昙曜请于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竒伟冠于一世 显祖皇兴元年四月丁酉行幸武州山石窟寺四年十二月甲辰幸鹿野苑石窟寺 延兴五年五月丁未幸武州山太和四年八月戊申幸武州山石窟寺六年三月
辛巳幸武州山石窟寺赐贫老者衣服七年五月戊寅朔幸武州山石窟寺 后魏景明初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为高祖文明太后营石窟二所于伊阙山窟顶去地三百一十尺则武州峪之石窟其功费可知 明一统志山下有耿氏三冢金皇统间建塔上有志云父曰光禄子曰银青孙曰昭勇
双化岭在县西三十里高十里盘踞百余里南连拖皮岭北武周山南北二峯南峯尤高岭西有古寺迹相传二僧化此 后魏天兴中仪曹郎董谧献服食仙经数十篇于是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链百药封西山以供其薪蒸 青龙观前有悬石絶顶少西有石洞援鐡絙而上镌诗曰不知通得天台否鐡索悬崖度石桥
高山在县西八十里
雷公山在县西北十五里高七里盘踞百二十里南连武周山北至边墙上有雷公庙下有龙亭泉祷雨多应
丘家岭在县西北三十里
石碌山明一统志在府城西北五十里故平地县东四十里山出石碌
弥陀山在县西北九十里乃拒墙堡之北山也 金志宣寜有官山弥陀山石碌山
野狐岭在县北二十六里
神山在县北四十里
纥真山在县北五十里髙三里盘踞十五里南连采掠山北近边墙 五朝志云内有纥真山白登山武周山有湿水 纥真犹汉言千里也山冬夏积雪一名纥干唐昭宗曰纥干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方山在县北五十里高三里盘踞四十里一峯壁立巅有拓跋魏二陵乃方山官址 水经注羊水又东注于如浑水乱流迳方岭上有文明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 后魏太和元年三月于方山太祖营垒之处建思逺寺嗣后频幸方山三年六月辛未起文石室灵泉殿于方山五年四月己亥建永固石室于山上立碑于石室之庭又铭金册又起鉴元殿十三年四月丁亥幸灵泉池遂幸方山七月丙寅幸灵泉池兴羣臣御龙舟赋诗而罢 按魏时幸方山亦频幸灵泉池 初高祖于永固陵东北里余豫营夀宫有终焉瞻望之志及迁洛阳乃自表瀍西以为山园而方山虚宫至后犹存号曰万年堂 显祖猎方山有两狐起于御前诏奏事中散山强射之百步内二狐俱获 高允年九十八被召在方山作颂志气犹不多损谈说旧事了无所遗 魏太和中高祖宾礼旧老东平公毕众敬与咸阳公高允引至方山虽文武奢俭好尚不同然亦甚相爱敬接膝欵洽有若平生 高祖曾幸方山平原刘文亦大言于路侧曰求见圣明申宣久屈高祖引见寻勅酬叙 阉官王遇性巧彊于部分北都方山灵泉道俗居宇文明太后陵庙皆遇监作 宋使刘缵指方山曰此山去燕然逺近主客令李安世曰亦由石头之于番禺耳
犲山后魏天兴二年七月筑犲山宫 天赐三年春正月甲申北廵犲山宫校猎至屋狐山二月乙亥幸犲山建五石亭三月庚子还宫四月庚申复幸犲山宫占授著作郎王冝弟造兵法孤虚立成图三百六十时遂登定襄角史山又幸马城甲戌还宫八月甲辰幸犲山宫遂至青牛山丙辰西登武要北原观九十九泉造石亭遂之石漠九月甲戌朔幸漠南盐池壬午至漠中观天盐池度漠北之吐盐池癸巳南还长川丙申临观长陂冬十月庚申还宫 天兴五年蠕蠕社崘闻太祖征姚兴遂入参合陂南至犲山及善无北泽时遣常山王遵以万骑追之不及 道武北狩犲山收定陵公和跋刑之路侧后太武西廵五原回幸犲山校猎忽遇暴风云雾四塞世祖怪而问之羣下佥言跋世居此土祠冢犹存其或者能致斯变上遣建兴公古弼祭以三牲雾即除散后搜狩之日每先祭之 大同纪犲山疑即方山【按蠕蠕繇参合陂南至犲山是必古云附近山也】
岐王山在县北九十里山上有岐王墓又有鬪鸡台李克用尝屯兵于此一名奚望山 金志大同有武周山方山奚望山纥真山
三寳山在县北百七十里
焦山在县北明大同卒北保焦山
采掠山在县东北四十里盘踞二百四十里东连阳高云门山西南连小白登山产良药上有采掠大王庙采掠观支峯 金志白登有白登台采掠山有明代藩诸墓 胡志大同有马铺山桥头山独角冈齐家山七里山合河山亦藩诸墓
东塘山有唐段文昌墓
武周山隋志有纥真山白登山武周山 县西二十里武周川水出焉 宋升明元年五月魏主雩于武周山澍雨大洽 魏太宗初祈福于武周车轮二山及即位坛兆后因以为常祀嵗一祭牲用牛帝皆亲之无常日
屋孤山魏天赐三年正月建五石亭校猎于屋孤山或曰即夏屋
祥古山辽干亨四年八月辽主至云州猎于祥古山壬子次焦山
青原冈后魏太和九年七月戊子幸鱼池登青原冈无榆坡有元学士许子逊墓
桑干河繇应州东北流入县境新桥村经城南古冢坡防如浑水东流经白登山南六棱山北古定桥徐疃村余家寨西册田补村贵仁村大新庄东册田乱石村晏头村马营儿南徐村入阳髙县南川界县境凡百三十里 金志大同有御河如浑水桑干河晋义熙十四年魏建岳渎祠于桑干之隂祀用牲币
水磨河在东门外
三圣井在县东百二十里沈家窊
栁港在城东南
十里河在县西三十里源发塞外之菱角海繇古云内城入杀虎口经右玉城西红土堡祁河堡又经左云云阳堡三屯堡云西堡髙山城云冈堡流入县境青磁窰铺经王家园村西东合河村至髙家店合御河县境凡六十里
石窰泉在县西三十里石窰寺左 王逹善诗一脉元从石罅来湛于秋镜緑于苔
石窰寒泉在县西三十五里石佛寺
白道泉在城北 纲目集览白道在古云中郡今大同府有白道泉即饮马长城窟处
得胜河在县北八十里东入御河
如浑水在县东北八十里源出塞外之葫芦海繇阳髙开山口两源合流入县境得胜堡经榆涧村至赐堡东南流经孤店村防得胜河又经马站村白马城至县东门外兴云桥折而南流又经郝家庄沙岭子村寺儿村铺南北独觉寺至髙家店防十里河入桑干河县境凡百四十里 水经注湿水又东迳班氏县南如浑水注之水出凉城旋鸿县西南五十余里东流经故城南北俗谓之独谷孤城水亦即名焉东合旋鸿池水水出旋鸿县东山下水即成池北引鱼水水出鱼谿南流注池池水吐纳川流以成巨沼东西二里南北四里今多涸 北对凉州地之南池池方五十里俗名乞伏袁池虽隔越山阜鸟道不逺云霞之间常有西南流迳旋鸿县南又合如浑水是总二水之名矣如浑水又东南流迳水固县县以太和中因山堂之目以氏县也右防羊水水出平城县之西苑外武周塞北出东转迳燕昌城南按燕书慕容垂轝过平城北四十里疾笃筑燕昌城而还即此城也故北俗谓之老公城也羊水又东注如浑水乱流迳方岭上有文明后陵陵之东北髙祖陵也羊水又东注如浑水又南至灵泉池枝津东南注池池东西百步南北二百步池渚旧名白杨泉泉上出白杨树因以名焉其犹长杨五柞之流称矣南靣旧京北背方岭左右山源亭观绣峙方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如浑水又南分为二水一水西出南屈入北苑中又迳平城西郭内又南屈迳平城县故城南史记曰髙帝先至平城史记音义曰在雁门即此县矣王莽之平顺也魏天兴二年迁都于此如浑水又南与武周川水防又南流迳班氏县故城东王莽之班副也阚骃十三州志曰班氏县在郡西南百里北俗谓之去留城也如浑水又东南流注于湿水【今如浑水枝津暨泉池大概涸塞録之以见拓跋魏建都之时其水道通行如此】金志大同有御河如浑水 明一统志上有石桥下有金大定中所立边元忠碑
武州川出武州山西白羊山溪谷中引为石渠流经城南十五里东南合如浑水又名合河 水经注武州川水出县西南山下二源翼导俱发一山东北流合成一川北流迳武周县故城西王莽之桓周也又东北右合黄山水水西出黄阜下重北流圣山之水注焉水出西山东流注于黄水又东注武州川又东歴故亭北右合火山西谿水水导源火山西北流山上有火井南北六十七步广减尺许源深不见底炎势上升常若防雷发响以草防之则烟腾火发东五六尺又有汤井广轮与火井相状势热又同以草内之则不然皆霑濡露结故俗以汤井为目井东有文井祠以时祀祭焉井北百余步有东西谷广十许步南岸下有风穴厥大容人其深不测而穴中肃肃常有防风虽三伏盛暑犹须裘寒吹凌人不可暂停其水又东北流注武周川水武周川水又东南流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崖结搆其容巨壮世法所缔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川水又东南流出山魏土地记曰平城宫西三十里武周塞口者也自山口枝渠东出入苑一水自枝渠南流东南出火山水注之水发火山东谿东北流出山山有石炭火之热间樵炭也又东注武周川迳平城县东南流注如浑水 魏太和八年六月戊辰武周水泛滥壊民居舍
延水晋义熙四年正月魏主至延水遂幸犲山宫九十九泉
懐仁县
芦子山在县西南十五里芦子口村旧有鐡冶
小峪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小峪口村上有张万户洞最峻山险
鹁鸽峪在县西南三十里
牙余山红山峪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中有舍身崖 薛家庄河通红山峪
大峪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大峪口村盘曲二里连左云县四峯山上有雕窠寺山碫昔有雕巢今尚存
金仙山在县西南五十里王平村接山隂界上有洞燕家山在县西南六十里要寨村上有燕家洞石镵燕洞賔重修五字
滴水崖在县西南六十五里金仙洞南石壁有孔日滴水数壶可供一人
金龙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山下有泉通马邑金龙池清凉山在县西十五里悟道村髙二里巅有磗浮图数百里外可望见下有利国鐡冶北壁有石碫碫内有金钻约三寸许触之辄动取之不出石堂内有地皷石击之声似皷西有寒泉虽盛暑人不敢饮下有文殊院明一统志山有甎塔及利国鐡冶
石井山在县西十五里峪有石井
锦屛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山峯耸翠 金志懐仁有黄花岭锦屛山清凉山金龙山 明一统志旧有磁窰鐡冶
鵞毛口山在县西北十五里
得胜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山脊﨑岖凿石梯数里攀援而上
陈家峪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土人传杨业败处
团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玉龙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北连大同坤云山山有七峯其峪青石盘旋至巅似龙形壁有玉龙洞洞口风声迅疾深杳莫测援鐡絙跻洞上山岩竦出中建恒岳行宫风雨不侵东壁石凿百梯跻巅又东三里有黄龙洞
灰泉在县东二十五里脉通黒河边外烧荒草灰自泉涌出元大徳乙已夏有声如雷懐仁地裂二所涌黒水漂出松柏朽木即此泉也
镇子海在县东南十五里髙镇子堡海周四十五里产鲤鱼重至数十觔水禽蕃育后居民决水渠导流于桑干河水涸 水经注桑干枝水又东流津委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鳬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潜跃其下俯仰池潭意深鱼鸟所寡惟良木耳俗谓之南池池北对□陶县之故城南故曰南池也池水又东北注桑干水以地形推之当系镇子海
圣水泉在县东南二十里海子村北明志海子西北有泉深不可测祷雨辄应
南沙河在南郭外昔无水明季始出泉
五里河在县南五里水东流旱则涸
泥河在县南十里有涓泉南流河多淤泥
水磨河在县南十五里沟多廻曲
宋家庄河在县南二十里通红山峪口水东流
鸳鸯河在县南二十五里二水交滙
小峪河在县南二十五里通小峪口水多流沙
薛家庄河在县南三十里通红山峪口水东流
大峪河在县南四十里通大峪口水东流又东至大同县郑家庄入桑干河
南河在县南五十里
新庄子河在县南七十里发源新庄村西南经黄花岭双井在县南九十里相传地倐涌二泉
上石井在县西南百里
下石井在县西南百二十里
北沙河在北郭外昔无水明季始出泉【按南北沙河旧志所谓沙泉也】三里河在县北三里
里八庄河在县北二十里
神泉在县北四十里泉二眼水甚清甘
莎泉明一统志在懐仁县后魏尝以此名县
山隂县
青岭在县东南
香山在县南三十里三峯齐列山下有沙家寺水冲碣出得辽沙彦恂墓焉
龙门在县南三十里一名隘门上有魏文成帝射御台碑隂刻从臣姓名
佛宿山在县南三十五里一名覆宿山髙入汉表云生其上则雨名草垜山山东有磨笄石土人山下出水名何家泉 金王拱碑文殊大师经行留宿处 明王文端家屛建复宿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