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山西通志
山西通志
元【下】初属太原至元二年仍属汾州
明汾州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五十七里今四十坊里
介休县【府东南七十里】
周左传晋文公以緜上为介之推田后汉志界休有緜上聚
汉为界休县太原郡兼得邬县地
晋西河国后废
北魏太和八年复置介休县西河郡隋志后魏于此置定阳郡县曰平昌 按魏志平昌五城郡隋省入五城县当吉州
后周改定阳郡曰介休以介休县入焉
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介休西河郡新唐志义寜元年以介休平遥仍置介休郡
唐【望】武徳元年改郡曰介州贞观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县浩州乾元元年改浩州为汾州县仍属
五代
宋【上】
金
元【下】初太原府至元二年仍属汾州并小灵石县入焉
明汾州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四十五里今一十二里
孝义县【府城南三十五里】
汉中阳县西河郡明一统志太原郡兹氏县地魏始置中阳县属西河郡 按中阳汉县非魏置晋仍为中阳县明一统志云晋省入隰城者非
北魏太和十一年析隰城置永安县西河郡
北齐省入介休后周复置
隋为永安县西河郡
唐【望】贞观元年改名孝义汾州明一统志因县人郑兴有孝义故名
五代
宋【上】太平兴国元年改名中阳后复名孝义熈寜五年省为镇入介休元祐元年复
金
元【下】至元三年割温泉县之半置巡检司孝义明汾州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二十八里今一十五里
临县【府西北三百二十里】
汉西河郡离石县地 按汉西河郡有临水县莽曰监水
后周置乌突郡及县石州
隋开皇初郡废县更名太和离石郡
唐【中】武徳二年置北和州改太和县曰临泉贞观三年省北和州以县属和州新书武徳元年析置太和县东防州贞观三年州废以临泉石州
宋【中下】石州元符二年以临泉县晋寜军
金石州元志金名临水县
元中统二年仍改临泉县太原府三年陞临州为下州
明洪武初改临县万厯中改属沁州后属汾州府国朝因之编户旧一十七里今五里
石楼县【府南一百九十里】
周春秋时晋屈地
汉西河郡土军县地
后汉省
北魏真君九年置吐京郡治岭西太和二十一年改名吐京
隋开皇初郡废县属西汾州又割县西境属隰州十八年改县曰石楼龙泉郡有石楼山故名
唐【中】武徳二年于县置西徳州领长夀临河石楼三县贞观元年废西徳州省长夀临河二县以石楼属东和州二年又省东和以县隰州
五代
宋【中】
金为镇西州
元【下】
明万厯十四年改属汾州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一十三里今四里
永寜州【府西一百七十里】
周战国时为赵离石邑秦本纪秦昭王代赵取离石汉置离石西河郡
后汉为西河郡治永安五年徙西河治离石
魏
晋为西河国恵帝永兴后为刘渊所据县志后赵石勒置永石部
北魏为离石镇
北齐置西汾州又置怀政郡昌化郡
后周改石州又改郡及县皆名离石又置定胡郡并县又置窟胡郡并县又置卢山县
隋开皇初废离石定胡二郡又废窟胡郡废窟胡县改名修化并卢山县入焉大业初复置离石郡治离石县并寜郷入焉定胡县仍旧
唐武徳元年改为石州五年置总管府领石北和北管东防岚西定六州贞观二年废都督府三年复置六年仍废天寳元年改为昌化郡乾元元年复为石州离石为中县武徳三年又于定胡县置西定州贞观二年废分置孟门县七年省孟门入定胡又有方山县武徳二年以县置方州三年州废石州
五代为石州昌化郡军事班下州离石为州县方山为下县州
宋带岚石隰为三州都巡检使元丰五年置葭芦吴堡二砦石州元符二年升葭芦砦为晋寜军大观三年复以定胡县之
金为下刺史离石县为倚明昌六年定胡县更名孟门贞祐四年孟山县徙治积翠山兴定五年以州晋阳
元【下】中统二年省离石县入州三年复置后有省司候司及孟门方山二县并入离石
明洪武二年陞离石县为石州领寜乡县太原府隆庆元年更名永寜万厯二十三年改汾州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四十一里今十坊里
寜乡县【府城西一百四十里】
汉西河郡离石县地
魏
晋属西河国
北齐置怀政郡县曰昌化
后周改离石郡及县又置寜乡县又析离石置平夷县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省寜乡入焉仍置平夷县离石郡
唐石州
五代
宋【中】
金明昌六年改曰寜乡仍石州
元【下】太宗九年太原府定宗三年石州宪宗九年又太原路至元三年复隶石州
明隆庆初改石州为永寜州县仍属
国朝汾州府编戸旧一十三里今四里
大同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
虞 并
夏 冀
商 冀
周 并 燕
赵
秦 云中郡
代郡
汉 并州 云中郡 陶林
鴈门郡 隂馆陶嵉平城
幽州 代郡 桑干髙栁延陵参合
平舒代灵邱广昌
东汉 并州 鴈门郡 隂馆陶崞平城
晋 并州 新兴郡
北魏 恒州 代郡 平城太平武周永固
梁城郡 防鸿
髙栁郡 安阳髙栁
北灵邱郡 灵邱莎泉
北齐 北恒州 安逺郡
临塞郡
威逺郡
临阳郡
齐徳郡
长寜郡
隋 冀州 鴈门郡 灵邱
马邑郡 神武云内开阳
定襄郡 大利
上谷郡 飞狐
唐 河东道 云州云中郡【大同军节度】云中
蔚州兴唐郡灵邱飞狐兴唐
关内采访使镇北大都防府大同长寜
后唐 云州【大同军】
应州【彰国军】
蔚州
辽 西京道 大同府 大同云中天城长青
怀仁
蔚州飞狐灵邱广陵
应州金城浑源河隂
金 西京道 大同府 大同云中宣寜天城
白登怀仁
应州金城山隂浑源
广陵灵邱飞狐
元 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大同路 大同白登宣寜怀仁
浑源州应州金城山隂
上都路 宣徳府 灵邱飞狐广陵
兴和路 天城
明 山西布政司 大同府 大同怀仁浑源州应州
山隂广灵灵邱广昌
阳和卫髙山卫天城卫镇逺卫
国朝 山西布政司 大同府 大同怀仁浑源州应州
山隂广灵灵邱广昌
阳髙天镇
大同府
陶唐冀州之域虞分并州夏商复属冀周并州春秋为北狄所居战国时属赵汉初属代王国后为平城县属鴈门郡魏新兴郡晋属鴈门郡刘琨表封猗卢为代王都平城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定都平城为代都置司州太和中置司州牧代尹及迁都洛邑改万年又置恒州天平二年置代郡北齐文宣帝废州为恒安镇寻复恒州周复为恒安镇改朔州隋为云内县界恒安镇开皇初朔州总管府大业初府废马邑郡【明一统志隋以其地属代朔云三州】唐为云州下都督府武徳六年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云州定襄县来治永淳元年废云州及县徙民朔州开元十八年复置云州改定襄为云中县天宝元年改云中郡乾元元年复为云州后置大同军节度使后唐同光三年复以云州为大同军节度使晋髙祖割山前代北地入辽辽重熙十三年升为西京府曰大同治大同县宋宣和三年始得云中府金寻取之复名西京皇统元年以西京及山后诸部族元帅府天徳二年置都总管府后更置留守司乂置转运司提刑司元初为西京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改大同路置録事司明初改为大同府西置七卫所东置四卫
国朝因之雍正三年改宁武衞置宁武府右卫置朔平府析朔州马邑朔平改阳髙卫为阳髙县天镇卫为天镇县大同六年以所属之蔚州归直宣化府而广昌三县仍属大同于是大同府统州二县八
大同县【附郭】
周为大同川地辽志暨明一统志胥云尔及考唐志大同川在中受降城西二百里天寳中置天徳军汉为五原唐为丰州距今大同甚逺
汉为鴈门郡平城县地东部都尉治莽曰平顺后汉志注前书髙帝被园白登服曰去县七里
晋仍为平城县鴈门郡
北魏道武帝都平城司州牧后又立平齐郡寻废天平二年置代郡县仍焉
北齐改平齐为太平县 按北魏志代郡有太平县又有安逺临塞威逺临阳等县属北恒州
北周改曰云中废安逺临塞威逺临阳县
隋开皇初改为云内县马邑
唐【中】贞观十四年置定襄县永淳元年废开元十八年复置更名云中县云州云中郡明一统志为云州治
后唐云中县云州
辽西京大同府重熈十七年析云中置大同县又置徳州昭圣军宣徳县
金【倚】
元【中 倚郭】大同路治又改宣徳名宣寜为下县至元二年废白登县为镇属焉寻复置
明大同府治省宣寜县入焉
国朝因之编户旧三十六里今一十四里
懐仁县【府城西南六十里】
汉沙南县云中郡 按水经沙陵在河东沙南在河西
北魏葛荣之乱县废
隋开皇二年移云内于此大业二年置大利县属云州后属定襄郡 按大利有长城有隂山有紫河亦今右玉平鲁西地
唐云州辽志唐末李克用败赫连铎驻兵于此辽改懐仁县大同府金志辽析云中县置
金贞祐二年五月升为云州
元【下】复为懐仁县大同路
明调安东中屯衞后所分守大同府
国朝因之编戸旧九里今八里
山隂县【府西南一百四十里】
汉隂馆县地
东汉末废
北魏置神武郡明一统志为平齐郡盖平齐在今大同府山隂界
北齐改太平郡后周罢
隋神武县马邑郡
唐废旧志属朔州马邑郡
后唐明宗置寰州县境焉
辽为河隂县初朔州清寜中属应州
金大定七年以与郑州属县同更名山隂仍应州贞祐二年五月升为忠州
元【下】仍为山隂县浑源州至元二年并入金城后复置
明属大同府应州
国朝因之直属大同府编戸旧七里今六里
应州【府城南一百二十里】
汉景帝后三年置隂馆县鴈门郡州境焉辽志汉末废为隂馆城
晋广武县地鴈门郡
北魏神武郡
北齐改太平郡
北周置隂城县
隋废隂城为神武县地马邑郡辽志大业末入突厥唐武徳中置金城县后改应州唐志不载明一统志以龙首鴈门二山南北相应故名
后唐明宗州人也天成元年升彰国军节度兴唐军寰州焉
辽仍为应州彰国军统金城浑源河隂三县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
宋宣和五年得应州金寻取之
金【下】仍彰国军节度使西京路
元【下】大同路统金城山隂二县治金城
明大同府省金城县入州置安东中屯卫
国朝因之编戸旧二十里今仍旧
浑源州【府城东南一百二十里】
周战国时属赵代郡
秦鴈门郡
汉平舒崞二县地属代鴈门二郡前汉志注平舒有呕夷川今在州东南五十里今州西二十里有故崞县
东汉末废
北魏为畿内地明一统志属神武郡郡志太和中改属恒州
北齐改北显州
隋防门郡旧通志隋改为平宼县
唐置浑源县以浑源川名旧志后唐徙筑今城始名浑源县
辽应州
金贞祐二月五月陞浑源州元志仍置浑源县并置司候司
元大同路至元二年省县入州明一统志元初改浑源县曰恒隂
明大同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一十四里今仍旧
灵邱县【府城东南二百七十里】
汉置灵邱县属代郡因赵武灵墓故名
晋代郡
北魏复置灵邱县北灵邱郡
北齐省莎泉县入焉
北周置蔚州又立大昌县
隋开皇初北灵邱郡废县并入焉大业初蔚州废雁门郡辽志大业初改代州即雁门郡
唐【中】初入突厥武徳六年复置灵邱县寄治阳曲七年寄治繁峙八年寄治秀容贞观五年复治故地为蔚州治开元初徙州治安邉至徳二载复故治
辽蔚州忠顺郡
金贞祐二年四月升成州四年割为代州支郡
元下复为灵邱县上都路宣徳府蔚州旧志至大元年置蔚昌府县属之
明大同府蔚州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改大同府编户旧十里今九里
广灵县【府城东南二百四十里】
周春秋为代子国七国时属赵
秦属代郡
汉延陵县地属代郡
东汉废
晋代郡地
北魏蔚州永安中为懐荒御夷二镇地
隋唐为镇州地旧志隋属上谷 按隋志上谷郡飞狐县今广昌
唐初入突厥后复属开元十二年为安邉县地
后梁改隆化县
后唐同光初复名兴唐又析置广陵县旧志同光二年契丹萧阿古只宼蔚州始置县
辽为广陵县西京道蔚州忠顺军金志辽统和三年析置灵仙县 按辽志后唐析兴唐县为广陵与金志不合辽志又云晋改兴唐为灵仙是广陵分县在灵仙未名之先也
金为广灵县仍西京路蔚州 注亦作陵
元【下】改上都路宣徳府蔚州
明山西大同府蔚州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改蔚州直省宣化府县仍山西大同府编戸旧九里今八里
广昌县【府东南三百六十里】
汉为代郡广昌县莽曰广屏郦食其説汉髙塞飞狐之口即此史记正义曰飞狐口北古代国也
东汉属中山国
晋仍为广昌县属代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