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志


枪刀草 似凤尾草而叶大,治枪伤。

淡酸草 生石间。

遍地锦 叶似萍而大,味辛,近园荽。以上三草合而捣之,治蛇伤如神。

凤尾草 形似凤尾,故名。

毛类

毛,兽族也。寒而生,暑而革,以其时也。安溪山中厥兽惟多,或入笠而驯,或走圹而猛,其种靡一,可以供祭祀、备服乘,为用大矣。毛之有名者凡二十一种,各考注其下:

牛 牛为家畜,首角,耳无窍,齿有下无上,尾肉而末毛,性顺而缓,其食既食复出而嚼之。牡曰“牜巷”,牝曰“母”。农用以耕,礼充太牢,兽之有功于民与夫中礼之用者,莫大于此。

马 《周礼》:“六扰之一,是谓家畜。”其色不一,其蹄圆,尾卯而散垂,其力徤,八尺为駥,古人用以驾车。牡为‘隲’,牝为‘騇’。”《列子》曰:“马口中红白间色者寿,鼻中红色如朱点者寿,眼中赤色如象形者寿,上齿欲钩,下齿欲锯,上唇欲缓,下唇欲急,其善走者用以骑战,则驱驰冲突,其锐莫当,故国家之用,以养马为急。”

猪 北方猪多食草,其味不佳,一人而养四、五十。在南方,皆谷食,其味佳。

羊 首角蹄棱,其齿有下无上,尾秃,食齥齥,黑白二种,在闽中多黑,性畏露,养之当晚出早归。旧说:“春夏早放,秋冬晚出,尤善群,每成群以一雄为主,举群听之。”今俗所谓压群是也。

猫 能捕鼠,有数种。身短尾如钉耳提之身缩一团者佳;身长尾大者拙。谚云:“尾大懒如蛇。”闻温州猫有三种:有碎鼠猫,皆辟去比邻数家鼠不敢入其上也;有积鼠,捕鼠堆积之,拣择而食;有食鼠,捕鼠而食也,斯为下,上鼠价值银三、四十云。

虎 一名“山君”,言山兽虎为之君,行以爪拆地观奇耦,及作威则毛张爪露,啸则林振风生。安溪山木深邃,虎患为多。

豹 毛黄,小于虎,纹黑如钱,比比相对。古云:“饿狼食不足,饥豹食有余。”言狼贪豹廉也。

熊 有人熊,四掌绝似人手足。有猪熊,似猪其毛黑。《本草图经》:“性轻健,好攀缘树木,见人则自投而下。胆可入药,掌味为珍,背上有脂曰“熊白”,寒月有,夏无。”

豺 狗足狗声,今人所谓“噬狗”是也。尾长颊白,高前广后,其色黄。每群行有一小者指路,遇犬羊相与传食,一霎而尽。贪残之兽也。

鹿 行速,性警防,分背而食,食则相呼,群居则环其角外向,阳类也,故夏至感阴生而角解。《格物论》:“十年为苍鹿,又百年为白鹿,五百年为玄鹿。”

麂 似鹿而小,其皮甚细,今与鹿皮充贡,但鹿粗而麂细。

獐 似鹿而小,其皮亦细,本处重之过于麂。《本草》:“肉温补,与鹿同。”

麈 《兴化志》云:“山牛也,绝类水牛,角直尾秃。”相传其尾能碎尘。古人挥用麈尾,盖以此也。按:此兽泉中绝少,惟本地有之。

猴 一名“狙”,一名“王孙”,一名“胡孙”。凡兽皆横,猴则或横或竖,盖其禀气近人,故能晓解人事,鸣噭噭而悲,无脾以行消食,多巧诈。《柳子》曰:“猴性躁暴,群居不相善,食相噬啮,行无列,有难则推其柔弱者以免焉。”

猿 善攀缘,故名。猿似猴大,黑色。《说文》云:“或黄或黑,非五里树木不栖,恐人害已也。其物通臂,左引则右短,右引则左短,足不履地,饮水则相连接而下,其声呜咽,每呼三声相连,最为悲怆,其臂可作箫,人得之则自断其臂。”《蜀志》:“郑艾见猿抱子在树上,引弩射之,中猿母,其子为拨箭,卷树叶塞疮。艾叹曰:‘吾违物性矣。’乃投弩于水中。”

狐 似狗而小,尾如长帚,小前大后,其为物灵善变化,妖淫以惑人,其性好疑,所谓狐疑也。腋下之皮,其毛纯白,集以为裘,轻柔难得。《本草》云:“腊月取狐胆,若有人暴卒未移时者,温水微研,灌入喉即活。”

獭 似狐而小,青黑色,肤如伏翼,水居食鱼。《淮南子》曰:“鹊巢知风,獭穴知水。”言能预知者也。或曰:“獭一岁二祭,皆四面陈之。獭圆布,豺方布,亦知报本云。昔魏明帝见洛中白獭不可得,问之徐邈曰:“獭喜食鱼。”乃画鱼数百于板中,置之河岸。獭见鱼,竞而取之,卒为人所获。

兔 口有缺,吐而生子,故谓之兔。旧说:“明月之精,视月而孕。”《楚辞》曰:“顾兔在腹。”顾兔居月之腹,而天下之兔望焉,于是感气。《礼》以兔曰“明视”,其以此与。

鼠 昼伏夜行,有齿无牙。《格物论》:“鼠善为盗,族类不一,有家鼠、鼯鼠、鼨鼠、火鼠、社鼠、白鼠。”

狗 耳垂或竖,尾卷或垂,其牙相制,足蹯。蹯后有悬爪曰“犬”,未成毫曰“狗”,四尺为“獒”。

山狗 赤色黑纹,好食果实。

竹鼠留 其形如鼠而大,毛细而密,能穿地,食竹根,性温,味甚佳美。

豪猪 《山海经》云:“行山有兽如朦,毛黑如锥,名曰‘豪猪’。其鬃有刺,怒则奋以射人,其剌可为簪。”今按:此猪山中多有之,身麻黄色,其刺近肉者一半白,余黑。世传其胃可治翻胃病。

鼠登鼠令鼠 似鼠,尾散垂,食果,贪缘树而走。遇隔枝处,跃过如飞。

玉面狸 《格物论》:“狸似虎斑,一种似兔而短,栖高木,候风吹而过他木,谓之‘风狸’。”东坡云:“首如狸,尾似牛,捷险似猿猴。”

羽类

羽,虫之属。有三百六十,其说备之《禽经 释鸟》详矣。安溪所有,其状不一,然可以供祭祀,宴宾客,凡三十一种,各考注其下:

鸠 一名“班鸠”,一名“布谷”。江东呼为“发谷”,天欲雨乃鸣。昔郑弘迁临江太守,郡人徐宪居丧致哀,鸠巢户侧,以孝廉举。后人称宪为“白鸠郎”。

燕 《尔雅》曰“鳦”,一名“玄鸟”,盖取其色之玄。有二种:颔赤者为“越燕”,颔黄者为“胡燕”。凡燕依人家栖息,无有敢杀之者。故老相传云:“杀燕令人发恶疾。”诗云:“燕知社日辞巢去。”此地燕不知社。

鹊 一名“乾鹊”,一名“喜鹊”,俗呼为“客鸟”。俯鸣则阴,仰鸣则(晴)。《淮南子》曰:“鹊,知风之自而作其巢,知岁所在而开其户。”盖鹊巢高枝,知来岁多风,则巢于下枝。又鹊巢开户向天,一而背岁。故《博物志》云:“鹊背太岁也。”俗说:“鹊巢中有梁,见鹊上梁者必贵。”又谓“其鸣有吉庆事或客至。”

鸡 鸡,知时之畜,司晨,善斗,火德之精。《记》曰:“鸡为翰音,头戴冠,文也;足传距,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有五德之贵也。”

雉 今所谓“雉鸐”也,又呼“野鸡”。其飞不越分域、疆界之内,其交有时别有伦。其羽纹明,可用为仪。故王后之服画之曰“华虫”,曰“祎衣”,皆是鸟也。其死耿介。《周官》曰:“士执雉。”《书云》:“一死贽。”取其守介,死不失节也。

鹅 一名“舒雁”,江东人谓之“鹅”。掌黄羽素,颈长眼绿,王羲之爱之。

鸥 海鸟也。色白,百数为群,飞鸣咿呕,因名曰“鸥”。《说文》云:“多在涨海中随潮上下,常以三月风至乃还洲屿。”《列子》论:海翁事,以为鸥忘机则狎,机动则飞去。然则机之所伏,虽禽鸟犹知之,人何必以机诈为哉!

鹳 状似鹤,每遇巨石,知其下有蛇,即于石前如术士禹步,其石即然而转。南方有里人伺其养雏,缘木以篾,絙缚其巢,鹳则作法解之。天将雨,则长鸣而喜,善群飞。薄霄激雨,雨为之散。作巢大如轮,伏卵时取礐石围卵,以助暖气,故方术家以鹳巢中礐石为真物也。又泥其巢傍为池,池以石宿水,取鱼置池中,以饲其雏。《记》曰:“鹳能聚水巢上,故人多聚鹳鸟以攘火灾。”予学谕箫山,鹳屡结巢文庙,结东则东斋登第,结西则西斋第,每有验,始信为瑞鸟也。

鸭 鸭,家骛也。头绿掌黄,文翅花毛,一名“舒凫”,皆自呼其名“鸭鸭”。

雁 阳鸟也,一名“朱鸟”,多集洲渚间,春去秋来,性恶热,故始寒则南翔,始暑则北狙。《释鸟》云:“足蹼踵企,衔芦而翔,以避矰缴。其飞也有序,其进也有渐,其羽可用为仪。知夫妇之义,故婚礼用之。周官六贽,大夫执雁,盖取其去就有仪,不失序也。”

鹰 鸷鸟也,金睛铁爪,钓嘴剑翮,善击。月令仲春,鹰化为鸠;仲秋,鸠化为鹰。今西北人多畜鹰教之,旬月间即操纵随人意,用以攫兔。

凫 《释鸟》曰:“沉凫,卑脚短喙,百十为群,其飞迅速而下,没而还浮,与波上下。”《楚辞》曰:“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汜汜若水中之凫乎。”

莺 莺名不一,曰“黄鸟”,曰“黄鹂”,曰“搏黍”,曰“仓庚”。其声清和婉转,可听如调歌然。当椹熟时,则应节而来。此鸟与燕皆入蛰,燕冬间入蛰,其形如稿,春乃飞去;莺冬月以土自裹而蛰。

乌 其全体皆乌者,名乌,能返哺,孝鸟也。身乌颈白者名“夕乌”,人遇其鸣则恶而唾之,鬼鸟也。

鹞 大如鹰,苍黑色,尾短善击凫雁。大者谓之“老鹞”,羽毛粗,鼻上黄如腊色者,俗谓之“蜡鼻”。

鸳鸯 匹鸟而有恩也,雌雄偶居。崔豹《古今注》云:“鸳鸯,鸠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一思而死,故谓之‘匹鸟’。”《本草食疗方》云:“人家夫妇不和,作羹私与食之,立相憐爱。”

杜鹃 一名“杜宇”,一名“子规”,四月间苦啼,啼血不止,始鸣皆北向,啼苦则倒悬于树,寄巢生子,百鸟为哺雏。

百舌 似鸲鹆而身差长,毛苍嘴尖,惟食蚯蚓,一名“反舌”,谓能反覆其舌,以效百鸟之声也。

画眉 褐质白眉,善鸣好斗,其声似莺而小,最清婉可听。

竹鸡 与鹧鸪相类,其声亮,俗传能辟蚁。谓:“屋中白蚁,闻其声皆移去。”

布谷 《尔雅》:“鸣鸠鴶鹆。”即今之布谷也。语云:“布谷催耕,故名”。盖东作方兴则鸣,人以为耕农之候也。

鸲鹆 江东人呼“鵋其鸟”,亦谓之“鸲鹆”,端午断舌养之,能人言。俗呼“八哥”。

鶺鴒 水鸟,脚细尾长,背青灰色,腹下白,颈上黑如连钱,飞则鸣,行则摇尾。诗以况兄弟。唐元宗时,鶺鴒千数集于殿,魏光乘作颂以献,以为友悌之祥。

鹧鸪 飞常向日,畏霜露,早晚稀出,或夜飞则以木叶自覆其背,多对啼南向,虽东西回翔,然开翅之始,必先南翥。肉白而脆,味胜雉鸡。

啄木 啄木,鴷鸟也。口如锥,长二寸许,常啄树食虫。《本草》云:“有大有小,褐者是雌,斑者是雄,患牙齿痛,以此鸟烧灰为末,塞孔中即愈。”

山鹕 大如鸠,苍色,两腮有圆点,黑白相映,上下修跳不定,善鸣声清,调如莺,人多笼畜之。又有“吉吊”,形与山鹕相类,声不如鹕。

鹪鹩 诗所谓“桃虫”也。一名“巧妇”,一名“篾匠”,本地有之。此鸟最小,往往于桑条弱叶间结巢,缉理完好,生子其间不坠。

翡翠 赤羽曰“翡”,青羽曰“翠”,小如燕,毛青黑,翎深青有光,飞水上食鱼。翡大如鸠,以毛紫赤,羽青不深无光,林棲不食鱼,其羽人家多用之缠花胜。

白鹭 顶有丝,脚绿,一名“夫鉏”,一名“属玉”。刘禹锡云:“鹭儿最高洁,毛衣新成雪不敌。”

白头翁 似雀而大,头有白点,故名。

鳞类

《尔雅》:“鳞具八十一,九九之数,阳也;具三十六,六六之数,阴也。其族甚繁。生巨海中,为鲸、为鲲、为鳅,大者长数里,小者长数丈,嘘风喷雨。潜物之至大者,莫鱼若也。”昔陶朱养鱼,以六亩地为池,画九州聚石作九岛,使鱼绕之,日夜可千余回;春二月,以怀子鱼置之塘,其生自繁,可以资民用也。鱼之有名凡十种,各考注于下:

鲤 《尔雅》:《释鱼》,以“鲤”冠篇。《养鱼经》曰:“人多养鲤者,鲤不相食,易长而且贵也。”

鲈 巨口细鳞,能食诸鱼。凡池塘中放鱼秧,必拣而出之。肉可为脍。张翰思鲈以此。隋炀帝谓:“金齑玉脍。亦东南之佳味也。”

鲫 淡水鱼也,海中亦有之,体促肚大,脊隆色白带微黄。本地溪中所生者仅二、三指许。《药性赋》云:“味甘温,主温胃气。”

鳝 诸家皆云“似蛇无鳞”。今观之有细鳞,穴处,夏出冬蛰,状如鳗,但鳗肉滑,鳝肉涩,鳗脊圆,鳝脊骨方。

鳗 本地有二种:曰“蛟鳗”,善攻崎岸;曰“卢鳗”,力最大,长五、六尺,圆身扁尾,头有两耳,肉极膏腴丰美,可疗疮杀虫。

斗鱼 大如指,长二、三寸,身有花纹红绿相间,尾鲜红有黄点,善斗,儿童辈多盆养之,此地呼为“丁班鱼”。

吹沙鱼 鱼小身圆,贴沙而行,常张口吹沙,故名。

田瑟 生池田泥中,无鳞,黑色巨口,在池塘中能食小鱼,颊旁有刺弹人,故又名“弹瑟”,以其生于涂如虱,又谓之“涂虱”。

鲢鱼 口小鳞细,身扁色白,人家畜池塘中,大者二尺许,甚佳;又一种巨头者,大头鲢,味次之。

金鱼 有二种:大者为金鲤,小者为金鲫,其色如金,亦有时变白,曰“银鱼”,人家或畜之池,或畜之盆,以供观玩。

甲类

虫之有甲者,亦鱼属也,生之山泽、溪涧之间,性之寒温,味之美恶,载之《尔雅》详矣。安溪有甲之鱼,凡五种,各考注于下:

龟 虫有三百六十,龟为之长,背有文应八卦,胁肋有文应二十四气。《周礼》:“天龟曰‘灵属’,色玄,其行俯。地龟曰‘绎属’,色黄,其行仰,东龟曰‘果属’,色青,其甲并前;西龟曰:‘雷属’,色白,其行左倪;南龟曰‘猎属’,色赤,其甲并后;北龟曰‘若属’,色黑,其行右倪,善藏,久能行气导引。《韩子》谓之‘穹龟’,《白虎通》谓之‘寿考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