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志


樟 树高大,叶密,材可为器皿,其气辛烈,熬其汁可为脑,置水上火燃不熄。日华子云:“煎服之,可治脚气、水肿。”

桧 柏叶松身。宋《莆阳志》:“桧有二种,曰‘御爱桧’,曰‘海桧’。”

柟 亦作楠。《尔雅》云:“海楠,荆州曰‘梅’,杨州曰‘楠’。木理细润,大者四五围,而俗呼‘香楠’,宫室之美材。一岁东荣西枯,一岁西荣东枯。古称‘楩楠’。”豫章则材之贵久矣,此地少有。

檺 树高大,可作梁柱,但易腐,其白皮着人肌肤,最刺挠。山中人或煮其汁,合诸毒药以射虎。

椿 木之寿者,曰“椿”。一曰“木槿”,枝叶与樗相似,身大干端,然樗木竦而气臭,椿木实而气香,土人折其枝叶,置之花瓶,经月不枯。《庄子》云:“大椿,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水绵 福州人呼曰“水小”,此地曰“水绵”。以其性好近水、皮温厚如绵也。树高数丈,枝乔而上勾,叶散碎纷柀,根岁久奇古。出光德、新康二里。

桐 按:桐之为木,诸家说者不一。《兴化志》:“一曰‘白桐’,一曰‘冈桐’。”《尔雅》又云:“梧桐”。窃意桐有四种:一种花叶不相见,花不结子,材中琴瑟。《禹贡》峄阳孤桐,即《兴化志》云“白桐”是也;一种不花不子,与油桐相类,《兴化志》云“冈桐”是也;一种结子可食,与中琴瑟者即《尔雅》所谓‘梧桐’也;一种可压油,则谓之“油桐”。安溪所种者,多油桐。

相思 木坚有纹,色紫,堪作器皿。《搜神记》云:“昔有文梓生于宋大夫及其妻之家,巳而合抱,屈曲相交,号为‘相思树’云。”

桑 叶可养蚕,但闽土非宜,作茧丝皆不如浙,安溪种之者少。

柘 山桑也,枝条瘠而叶粗厚。崔豹《古今注》云:“柘,实曰‘佳’言佳鸟性所食也。”《考工记》曰:“弓人取材柘为上,言弓材莫良于柘。”《蚕书》曰:“柘叶饲蚕,其丝作琴瑟弦,清鸣响亮,胜于儿丝。”此地少种。

乌桕 叶可染皂,子可取蜡,子中细核又可榨油,经霜之后,叶红如锦。产延建者,颗粒大;产此地者,颗粒小。

槐 槐有数种:叶大而黑者,名“櫰槐”。昼合夜开者,名“守宫槐”。叶细而青绿者,但谓之“槐”。《周礼》:“冬,燧人取槐木之火。”《春秋说题》云:“槐木,虚星之精也。”俗多取其花染物,色甚黄鲜。

柳 《说文》云:“小杨也,柔脆易生,与杨同类,皮粗而枝弱叶秀,而时到三、四月,丝垂飞花如絮。虽纵横颠倒,植之皆生。”

枫 《尔雅》云:“枫摄摄。”盖摄摄,枫之别名也,厚叶弱枝善摇。郭璞云:“树如白杨,叶圆而歧,有脂而香,今谓之枫香。”

榕 《海物异名记》云:“榕,或作“槦”,言材不中梓人也。”有二种:一种矮而盘桓,其须着地复生为树。一种名“赤榕”,最为高大。此二树其为阴最浓,人家于东北方空阙处及院落有余地,或于道旁栽之,以障风日。此树生于南方,至福州而止,因号福州为“榕城”云。

楮 即榖树也。江东所产者结实,本地所产者不结实。其皮可捣为纸,亦可治为衣、为衾。《本草》谓:“味甘寒无毒,可入药用。”《图经》云:“江南人食其嫩芽,以当菜茹。”

柯 木理疏直,不中器用,结子如榛子而小,俗谓之“椎”,可食,荒年人多采取以充饥。

桄榔 产于广东,本地间有。叶似竹有节,与棕榈相似。叶生树端,其子内如面,食之不饥,皮可为绠。广人取其须作中,又以其木作锄,利如铁,中石更利,惟中蕉根则破。

棕榈 直生,无柯干,树端有棕皮,成片重重裹之。枝自棕中抽出,其枝两旁有短刺,其叶生枝端,大如簸有歧。凡棕皆按月取之,以为绞绳、制衣、编簏用。其子亦自棕中抽出,状如鱼子,色黄,俗呼“棕子”,可食。

皂荚 细叶长刺,树有雌雄。雄者不荚,荚可治垢腻。《本草》云:“利九窍,疗腹肿满消谷,除咳嗽囊结;妇人胞不落,可为末,药;人卒死者,以末吹鼻中活。”

黄杨 木理坚而细,其色黄。俗说:“岁长三寸,遇闰则退一寸。”东坡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惟有黄杨厄闰年。”

檀 檀,苦茶,其叶堪为饮。今考《尔雅》,只言“槚”,无言“檀”。苦茶者,盖是“槚”误作“檀”耳。以《注疏》考之,即今所谓茶也。然则檀当别是一种。盖檀木坚,宜为车,其色黑,故《魏风》“伐檀为车。”《月令》“冬日取火用檀。”其义可见。

杜松 叶似杉而小,尖劲如刺,木似松而纹细,色赤。《兴化志》云:“其子和灰烧油,涂小儿头疮愈。”

竹类

旧说:“竹子六十年根辄一易,六年成疃。”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竹比君子,古今重之。晋王徽之宅中多种竹,乃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乎!”安溪山林中交加苍翠,大小差参,有名者凡十五种,各考注于下:

江南竹 一名“小竹”,笋甘美,实坚直,可作鱼扈。

猫儿竹 七月笋,味甘苦,大者近斗,性极坚劲。

雪 竹 笋生冬春之交,味清甜。

紫 竹 与斑竹相类,但其色纯素,可作箫。

石 竹 四月笋,其坚似石。

箭 竹 竹可为箭,大者高五,六丈,节长有二、三尺,土人取为弩矢。《禹贡》“扬州曰筿”是也。

箬叶竹 身低小,叶大,名“箸叶”。人用以絮蓬,端午用以裹粽。

钓 竹 一曰“绵竹”,其笋有毒。

人面竹 节似人面,亦曰“佛竹”。

斑 竹 节间有斑点,俗传“湘妃泪痕”。

观音竹 高二、三尺,叶软身小,中无孔。僧寺中多种之,以供玩。

槌 竹 肉厚而窍小。

笙 竹 色苍性坚,四月笋,味辛可食,可编器。

苦 竹 性坚,色微紫,一名“雪竹”。有二种:一种出江西及闽中,本极粗大,笋味殊苦,不可啖;一出江浙,肉厚叶长,笋微苦。安溪亦有之。

方 竹 外方内圆,可为杖。

花类

花,华也,言荣华也。草木之生,有实有华,旁溪山曲,野圃名园,何地无之!安溪山麓野旷,人多种花,亦窃古河阳遗意也。花凡有三十一品,各考注其下:

梅花 其品不一,有绿萼梅、红梅、白梅、千叶梅、鹅梅、山梅。本地唯红白梅。

莲花 红白二种,花之君子者也。

牡丹 一名“鼠姑”,一名“鹿韭”,高四、五尺,叶大如掌有槚,花大如碗,甚富丽。有单叶、千叶及黄、紫、绯、白数种,春盛开,种自江北来。本地出龙涓里。

海棠 《李赞皇集》云:“花以海为名者,悉从海外来。”《花谱》云:“海棠,花中神仙,有色无香,楚渊材五恨,此其一也。生在蜀昌州,枝条软嫩而花繁媚。”在此地,枝硬而花瘠。

山茶 花深红,色有数种:花开单叶而极大者曰“日丹”;单叶而小者曰“钱茶”;类“钱茶”而粉红色者曰“溪圃”;百叶而攒簇者曰“宝珠”;类“宝珠”而蕊白色焦者曰“焦萼”。数种安邑皆有之。岁终,百花摇落,此花始开,故俗重之,岁首必折置花瓶,经月不枯。

芍药 有草芍药,有木芍药。草芍药花小而红浅,木芍药花大而红深。又有白者、紫者,色华而味馥,故韩诗有“浩态狂香”之句。本地出还集里。

酴醾 《格物论》:“本作稌醾,后加酉以酴醾、酒色相似故取名。”山谷云:“名字因壶酒”是也。有刺蔓生,承以架。红者俗呼‘番酴醾’,不香;白者极香。春晚盛开。

长春 一曰“月月红”。

山丹 其花一叶百蕊,状如绣球,深红色。一花四英,四月开花,至八月尚烂熳。又有四时开花者,曰“四季山丹”。

佛桑 叶似桑,故名。花深红无香,四时常开,朝开暮落,俗呼“照殿红”。

鹰爪 其花状如鹰爪,浅黄有香,本地少种。

紫薇 俗呼“不耐痒花”,抓其本,枝叶俱动。

含笑 叶似枇杷,小而无刺,有紫色者,有外白内紫者,有白者。四月开花,微开则香,酷烈闻半里许,大开则香减,故名“含笑”。

蔷薇 多刺,花或白、或紫、或黄,连春接夏,清馥可人,其曰“醉杨妃”、“倚阑”、“娇红”、“木香”,皆其类也。

胜春 一名“月季”,一名“斗雪红”,与“长春”相似,而色富丽。

丽春 丛生,柔干多叶有刺,有红、紫、白、桃红数种,俗谓之“粉孩儿”。

茉莉 花木胡人自西国移植广东,自广东移植闽中,故俗呼“广东茉莉”。东坡谪儋州,见黎女竞簪之,戏曰“暗麝着人簪”。茉莉,惟南地有之,金陵人一根而易一金。

素馨 始自番船载至,香闻百步,广人易其名曰“素馨”,转而入闽。蔡端明云:“素馨出南海,万里来商舶。”

菊 《尔雅》作“鞠”,其名有八,曰“节花”,曰“日精”,曰“女节”,曰“女华”,曰“女茎”,曰“周盈”,曰“傅延年”,曰“阴成”。医家分别其味,有甘苦二种:一种茎紫、气香、味甘,叶可作羹;一种青茎而大,味苦不堪食。今人圃中栽种有二十三种,盖花之隐逸者也。

桂花 或红,或黄,或紫。古词:“红色者为状元,黄为榜眼,白为探花。”郑志宏诗:“清芬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

兰花 兰,香草也,楚人曰“蕙”者,今零陵是也。《本草衍义》云:“幽兰叶不香,惟花香,多生阴地及幽谷中,叶如麦门冬而阔,长一、二尺,花色黄,中有细紫点。春兰色深,秋兰色淡,移植槛中,或置座右,满室皆香。”传曰:“德芬芳者佩兰。”古又以兰比君子云。

瑞春 树高三、四尺,枝干婆婆,叶厚深绿色,有杨梅叶者,有枇杷叶者,有荷叶者。《庐山记》云:“种始出于庐山之中,紫者香浓,白者香淡。”莆阳彭志又有“缠枝瑞春。”

萱花 萱草,荆楚号为“鹿葱”。其叶四垂,其跗六出。《风土记》谓:“妇人怀妊,佩之则生男,故又名‘宜男’。”传谓:“中药性令人欢乐,故又名‘忘忧’。”游子吟:“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古人以此比亲。

芙蓉 一名“拒霜”,一名“木莲”。有红色,有白色,有朝白暮红者曰“醉芙蓉”。出于山者无香,“木芙蓉”是也。出于水者其香清远,荷美渠是也。

指甲花 一名“七里香”,树婆婆,略似紫薇,蕊如碎珠红色,花开如密,色清香袭人,置发间久而益馥。其叶捣可以染甲鲜红。

金凤 树高一、二尺,叶长,花如粉豆,有红,有紫,有白,叶可染甲,子如菜种,着地易生。

玉簪 山谷云:“东南第一花。”一曰“白鹤”,秋叶香;又一种紫色,名“紫簪”。

滴滴金 《兴化志》云:“叶露滴地而生。”

葵 花 有紫白二种。又名“幢节”,又名“剪春罗”,又名“锦葵”。葵心随日转向。诗云:“虽然冷淡无人看,独自倾心向太阳。”

鸡冠花 红白二种。

杜鹃花 一名“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映山红”。有深红、浅红及紫,三月盛开杜鹃苦叫之时,故名。古词:“开时偶值杜鹃声。”俗云:“杜鹃啼血,滴地而成。”未可信也。

草类

《淮南子》云:“神农尝百草。”《博物志》:“黄帝问师旷曰:‘吾欲知岁之苦乐善恶,可乎?’曰:‘岁欲丰,甘草先生。甘草,荠也。岁欲苦,苦草先生。苦草,葶苈也。岁欲恶,恶草先生。恶草,水藻也。岁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蒺藜也。岁欲疫,病草先生。病草,艾也。夫草之生,可以占岁,阴阳、感应之理微矣。’”安之山野间,青茵绿带,草之有名凡一十九种,各考注于下:

蓼草 高而大者为“家蓼”,茎有节,如鼓槌草,秋开花,作穗,红白色,人间种于院落,妆点秋色。生于水泽中者,为“水蓼”,造酒取以和面作面,味辛苦。越王欲复吴,卧则尝蓼以苦其志也。

藻 水草之有文者有二种:其一茎长四、五尺;其一茎小,叶如蓬蒿。以藻名者,言其洁如澡也。传云:“藻取其洁也。”古者,山节藻棁,盖以其有文也。

苹 苹之言宾也。一云水上浮萍,即藻也。叶圆阔寸许,水深洁处乃有,故曰“于以采苹,南涧之滨”。《左传》曰:“苹 蕴藻,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大夫之妻,采之以奉祭祀。”

萍 无根而浮,常与水平,故曰“萍”。叶圆小,一茎一叶,根入水,《月令》季春萍始生。旧说:“萍,善滋生,一夜七子。一曰‘萍’,浮于流水则不生,于止水则一夕九子,谓之“九子萍”。江东人谓之“漂”,言无定性,随风漂流也。《世说》:“杨花入水,化为浮萍。”

蒲 生陂湖间,嫩者惟笋及蒲是也。

芦 即今苦芦也,其笋最苦,或谓之“葭”,其小者曰藋。

茅 茅体柔理直有刺,三脊又洁白,故先王用之以藉,亦以缩酒。《易》曰:“籍用白茅”。《周礼》“大祭祀供茅。”是也。其长大者,用以盖屋。

香茅 似茅而香,人以当茶。制七香酒亦用之,味辛。

仙草 生水泽间,四月间取之晒干,煮熟和米粉,虽三伏成冻,可解热。

紫草 色可染紫。小儿痘疮,煎汤服愈。

菅草 《尔雅》云:“‘白叶野菅’。注谓茅属,有二种。”陆机云:“菅似茅,滑泽无毛,根下五寸中有白粉。柔韧,宜为索。”

仙人掌 如人掌,治肠痔、泻血。

鼠面草 《艾轩集》作“暑菊”,生田野,叶苍白色,三月间人多采之,与米粉同捣作饼饵,蒸熟食之。”

大风草 疗大风疾。

接骨草 生坑涧中,取其茎断之,接则复续,人手足跌伤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