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记

  户
  唐开元户七万二百七皇朝管户主二万一千八百八十八客三千五百九十三
  风俗
  汉书地理志云其俗刚强多豪杰尚侵夺薄恩礼好生分博物志云有山泽近盐沃土之人不才汉兴少有名人衣冠大族三代皆衰絶通典云山西土瘦其人俭勤而河东魏晋已降文学盛兴始自魏封乐侯杜畿为河东守开置学官亲执经教授郡中化之自后河东特多儒者然市闾之间习于成法
  姓氏
  河东郡九姓 裴 栁 薛 费 吕 满 聂茹 亷
  人物
  霍光河东平阳人父仲儒给事平阳侯家通侍者衞少儿生去病归家取妇生光少儿女弟子夫得幸武帝为后去病以皇后姊子贵幸 张敞河东平阳人为妇尽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 王乔河东人为叶县令 焦先河东人皇甫谧曰焦先者弃荣味释衣裳离室宅絶亲闭口不言旷然以天地为栋宇羲皇以来一人而已 闗羽河东解人也 裴寂蒲州桑泉人唐起义功臣 薛收蒲州汾隂人隋内史侍郎道衡之子为文学馆学士收之子元超相髙宗元超从子稷相睿宗 唐张嘉贞蒲州猗氏人子延赏孙靖三代为相 杨国忠蒲州永乐人 张廵蒲州河东县人 栁宗元河东人栁州刺史时人呼为栁栁州
  土产
  有盐铁之饶 竹扉 经纸 氊毯 五味子 天蒸枣 蔺蓆 麻布 绵绢
  河东县旧十三乡今五乡即汉蒲坂县地属河东郡春秋秦晋战于河曲即其地后魏移郡于县理隋开皇三年罢郡十六年移蒲坂县于城东仍于今理置河东县大业二年省蒲坂县入河东 三山在县南三十里即舜耕歴山是禹贡谓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壶口山在慈州太岳在晋州雷首在河东界此山有九名谓歴山首山薄山襄山甘枣山渠猪山独头山陑山等之名又汤伐桀升自陑注陑在河州之南地 三辂山郡国志云三辂山北曰大辂西曰小辂东曰荀辂 长郡即蒲坂也在县东二里汉志始皇东廵见长坂即此也其原出龙骨又北五十三里有朔坂即汉水所经西南入海尧山在县南二十八里注水经云河东有尧山上有尧城即尧所理处 风陵堆山在县南五十里与潼闗相对有风陵城在其上 中条山经邑界 首阳山即在雷首山南阜也昔夷齐守节于首阳 虞坂一名吴坂在虞城北二十三里 蒲津闗在县西二里亦子路问津之所后魏太祖西征马超韩遂夜渡蒲即此也后魏大统四年造舟为梁九年筑城亦闗河之巨津 妫妠水源出县南三十里首山此二泉南流者曰妫北流者曰妠异源同归浑流西注而入于河即厘降二女之所今有舜祠存焉即后周宇文防所造 涑水冀州地图云东从绛都界入至长阳城南为陂水经云涑水出河东县雷首山一名雷水经桑泉界 铁牛开元十二年于河东县开东西涧各造铁牛四铁人十其牛下并铁柱连腹入地尺余并前后铁铸人六桥跨河至今存故陶城在县北三十里史记谓舜陶于河滨即此是皇甫谧以为在定陶不在此 覊马故城在县南三十六里郡国志云今谓此涉州即左传谓剪我覊马 蒲坂故城郡国记云州南二里有蒲坂城旧地理志书相传曰汉蒲坂城即今郡所理大城后人増筑大河在其西雷首山在其南后魏太武帝神防元年自安邑移郡于此城 涑水故城在县东北二十六里左传曰晋侯使吕相絶秦曰伐我涑川 风陵故闗一名风陵津在县五十里魏太祖西征韩遂自潼闗北渡即在此处也舜祠在州理城中唐贞观十一年诏致祭以时洒扫伯夷叔齐祠在县北三十五里 二妃陵帝舜二妃之陵也在县东十一里俗谓娥皇女英陵 伯夷墓在县南三十五里雷首山南唐贞观十一年诏禁樵苏 伯乐墓在县南四十里又济定陶亦有伯乐塜未详孰是河西县西四里旧八乡今三乡本同州旧朝邑县之地唐上元元年以朝邑之地置河西县属蒲州至大厯三年同州复置朝邑县仍析朝邑五乡割河东三乡依旧为河西县贞观七年河中尹浑瑊奏于古安逺府城内置县理县境东西十四里 蒲津闗在县东二里通西北鄜延银夏之路 河渎庙在县正西北外一里虞乡县东七十里旧十二乡今四乡本汉解县地属河东郡周明帝废南解县别置绥化郡今县西北三十里绥化故城是也至保定元年改绥化为虞乡复属河东周末置解县于虞乡城东于解县西五十里别置虞乡即此邑也 坛道山在城西南十三里一名百梯山山海经云虞乡有梯山山上有帝台之浆也今山下有水潜出停而不流俗谓之盎浆其顶方平如坛多产良药百梯方可升故曰百梯山南有投龙穴莫测深浅 白陉山在县东五十里 洗马泉在县东二里 石碓山在县东二十四里 王官故城在县南二里左传谓秦伯涉河焚舟取王官又曰晋侯使吕相絶秦曰俘我王官 解州故城左县东三十里左氏传云晋返国许秦解梁 绥化故城后魏绥化郡及绥化县所理也在县西北三十里周废 方山祠在县西二十里 五老仙人祠在县西一十七里
  临晋县东北七十里旧十二乡今六乡本汉解县地按汉县在今县东南十八里故解城是也后魏改为北解县周省隋开皇十六年分猗氏县于今理改为临晋三嶷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三山鼎足因名焉 河水北自汾阳县界流入经县西四十里入河东县界 涑水东自猗氏县界流入在县东二十三里 故桑泉县城在县东一十三里左传曰重耳围令狐入桑泉注曰桑泉在河东解县西谓此也 故解城在春秋时解梁城又为汉解县地也后魏改为北解县周省废城在今县东一十八里晋公许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内及解梁城注曰河东解县也 瀵水源出县西三十八里尔雅谓瀵水出尾下郭注今河东汾隂有水口如车轮沸涌其深无限与河合 故司空裴寂墓在县东北十七里墓碑即秘书虞世南之文率更令欧阳询书
  寳鼎县北一百一十里旧八乡今五乡古纶地在夏为少康之邑汉为汾隂县属河东河水南流过县故曰汾隂髙帝封周昌为侯即此地也今县北九里汾隂故城是也后汉至晋不改刘元海省汾隂入蒲坂县后魏大和十一年复置汾隂县于后土城周武帝又移于殷汤古地复置汾隂郡以汾隂县属之隋开皇三年废汾隂县属蒲州大业三年罢蒲州县改属河东郡义宁元年改汾隂郡为泰州移泰州理龙门县又属焉唐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属蒲州开元十一年改为寳鼎县 黄河北自龙门县界流在县北一十一里又西入临晋县界赵简子沉佞臣栾激曰吾常好声色而激致之吾尝好台榭而激为之吾尝好良马而激求之吾好士六年矣而激未尝进一人是长吾过而出吾善也遂沉之 汾水自龙门县界东际汾隂堆去县三十五里 后土祠在汉汾隂故城西北一十一里汉武帝元鼎四年始立后土祠于汾隂睢丘之上成帝建始三年复汾隂后土祠如故绥和二年复徙于长安北郊哀帝建平三年复徙于汾隂平帝时复徙长安北郊唐元宗开元十年幸之亲祀兼建碑及御制文及书 万嵗宫在县九里汉宫也宣帝神爵元年幸万嵗宫神鱼舞河殷汤陵在县北四十三里后魏太和中有县人张恩破陵求货先有石弩以铜为鏁盗开埏门矢发中三人皆毙恩更为他计卒取得墓中物其物多是钟磬及诸乐器再得其铭恩恐人知以铭投之汾水后事泄为主司所理乃于水取得其铭铭曰我死后二千年终困由是执事不复深加其罪刘向云汤塟地盖不没其处也黄泽左传文公六年晋改搜于黄即此与绛州闻喜县接界 古北乡城在县北三十一里汾隂北乡城即采桑津也
  猗氏县东北一十里旧九乡今六乡古为郇国之地本汉旧县史记云猗顿以盐起孔丛子曰猗顿鲁之穷士陶朱教畜五防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地理志猗氏属河东郡在今县南二十里猗氏故城是也后汉及晋不改西晋恭帝二年改猗氏为桑泉县周明帝复改桑泉县为猗氏县属汾隂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蒲州 涑川自安邑县界流入经县南六里又西南入临晋县界 故郇城在县西南四里左传曰晋人谋去故绛欲居郇瑕氏之地韩献子谓郇瑕氏土薄水浅不如新田即平阳绛邑县也杜注郇瑕古国名河东解县西北有郇城 令狐城左传曰晋文公从秦返国济河围令狐即此城在县西十五里又有刳首梁在令狐西三十里 龙门山连亘邑界永乐县南九十里旧六乡今十乡本汉河北县地后周武成二年改河北县为永乐县保定二年省以地属芮城唐武徳元年分芮城县置于今理东北二里永固堡以属芮州七年移于今理九年改属鼎州贞观八年改属蒲州 郎山隋图经云永乐郎山汉武戾太子以巫蛊事出奔其子遁于此山因名郎山君祠下有郎山君之次子触峰将军庙 中条山在县北三十里 黄河在县南二里 渠猪水一名蓼水今名百丈涧源出县北中条山山海经渠猪之水南流注于河是也 河水西自河东县界流入经县南二里又东入芮城县界永乐涧水源出县北中条山经县东二里又南入河五老山在县东北十三里尧升首山观河渚有五老人飞为流星上升因号
  龙门县北一百九十八里旧十乡今八乡古耿国殷王祖邑所都晋献公防之以赐赵夙秦置为皮氏县汉属河东郡按皮氏县在今县西一里八十步古皮氏城是也后汉属郡不改魏属平阳晋不改后魏太武改皮氏为龙门以山为名属北乡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绛州十六年割属蒲州武徳三年属秦州贞观十七年州废绛州大顺二年与玉泉割属蒲州 汾水东自稷山县界流入北去县五里又南入汾隂县界汉武帝行幸河东作秋风辞曰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即此水也 故耿城在县南十二里古耿国也伏龙源在县西南十八里 黄河北自慈州太寜县界流入去县二十五里即龙门口也禹贡曰浮于积石至于龙门注曰龙门山在河之西界水经云大禹导河积石疏决龙门即斯处也魏风土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大禹所凿通其河广八十步岩际防迹遗功尚存慎子曰河水之下其流駃竹箭驷马追之不能淮南子曰禹沐淫雨栉疾风凿龙门辛氏三秦记曰河津一名龙门水陆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不得上则腮龙门水经注云尔雅云鳣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溲龙门得渡为龙否则防额而还十六国春秋左贤王豹妻呼延氏祈子于龙门有白鱼至于祭所其夜梦见鱼化为人左手把一物大如鸡子授呼延曰日精服之生贵子以是十三月而生刘元海 蜚亷故城在县南七里史记曰蜚亷生恶来飞亷善走恶来多力父子俱事纣王武王伐纣杀之 龙门闗在县西北二十二里 大禹祠在县西二十五里魏风土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上有禹庙隋末摧毁唐贞观九年奉勅更令修理 唐髙祖庙在禹庙南絶顶上尽作行幸仪卫之像盖义宁初义旗至此也 故万春县唐武徳五年割龙门县属秦州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地入龙门县
  万泉县东一百五十里旧十五乡今十一乡本汉汾隂县地属河东郡后汉及魏晋不改前赵刘元海时废后魏孝文帝又于后土城置汾隂县北一里故后土城是也又薛通城者后魏道武天元年赫连勃勃僣号夏州东侵河外于时有县人薛通率宗族千余家西去汾隂县城八十里筑城自固因名唐武徳三年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隂龙门等五县于薛通故城置万泉县属泰州以县东谷中有井泉百余区因名万泉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县属绛州大顺二年来属 介山一名孤山在县南一里晋太康地记曰晋文公臣介之推从文公逃难返国赏不及怨而匿此山文公求之推不出乃封三百里之地又号为介山今按介之推所隠乃绵山也文公封以为介推田因号其山为介山杜注曰在西河介休县言在此非也
  解州
  解州解郡今理解县本蒲州解县唐天授二年析虞乡所置也即夏桀鸣条之野蚩尤之封域有盐池之利汉干祐元年蒲帅李守贞反盐置使郑元昭奏请于解县置解州以捍防渠于是授郑元昭为刺史仍割蒲之安邑绛之闻喜与解县为三邑以属焉
  元领县三
  解县 安邑 闻喜
  州境
  东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七百一十五里 东至西京三百八十五里 西至长安三百七十里 东至河中府一百里南至虢州九十四里 北至河中府猗氏县界三十
  里 东南至陜府七十里经中条山白径岭路过不通人马 北至陜府经安邑县南过上栁谷山路至陜府一百三十五里 西南至陜府芮城县界二十一里 东北至绛州一百六十五里 西北至河中府虞乡界三十里
  户
  皇朝户主七千二百五十客一千四百七十七风俗
  按左传曰吴公子札观乐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逺也非令徳之后谁能若是今民有上古之风则唐尧之风俗也
  土产
  升麻 黄芩 蒌根
  解县旧四乡今二乡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后汉及晋不改后魏改解县为北解县属绥化郡周省按此前解县在今临晋县界隋文帝开皇十六年于此置解县属蒲州大业二年省解县九年自绥化故城移虞乡县于废县理即今县理是也唐武徳元年改虞乡县为解县属虞州因汉旧名也仍于蒲州界别置虞乡贞观十七年废虞州县属河中府皇朝属解州 中条山在县南卄里 坛道山经县界 盐池在县东五里春秋成公六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杜预曰盐池也地志云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説文曰盐盐池其池东西长五十一里南北广六里周回一百四十四里按穆天子传至于盐池是也吕忱云河东盐池谓之盐水出石盐自能成印朝取夕复终无减损但广狭深浅古今不同葢以年代久逺所以盈缩不一 女盐池在县西北三里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土人引水沃畦水耗土自成盐味小苦不及县东大盐池俗言此池亢旱盐即凝结如逢霖雨则不生今大池与安邑总谓之两池官置使以领之元和时毎嵗收利一百六十万贯 熨斗陂在县西二十里后魏正始三年穿以停舡今废陂似熨斗 通路自县东南逾中条山出白陉趣陜州之道也山岭参天左右壁立间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曰白陉岭焉盎浆在县南一十五里坛道山东岭上一名钟山水澄渟为池呼为天池上有盎浆山山海经云髙前之山其上有水甚寒而清谓之帝台之浆郭璞注云今河东解县南坛道山有水泉出渟而不流即今现在 明公神在县东南八里故老传昔有女在中条山得道今名其处曰圣女崖亦名玉女溪后有刘明于此学道后人为明立祠因名焉今其碑尚存文曰维汉安二年按汉安即后汉顺帝之年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