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
五县废
懐逺县北一百二十五里三乡本汉富平县地周建徳三年迁二万户于此置郡及县并名懐逺隋开皇三年罢郡而县额不改复灵州县有盐池三所隋废 温泉山 貂泉 黄河水经云河西溢于窳浑泽汉书卫青絶梓岭梁北河谓此处也 兰山泽六镇三戍按陆恭之风土记云正始三年尚书源思礼侍郎韩贞抚巡蕃塞以沃野镇居南其兰山泽六镇不齐别置三戍隋长城隋大业中筑在县西北大河外 灵武城在县东北隔河一百里其城本防恬筑 新堡在县西北四十里永昌元年置堡内安置防御军二千五百人粮五万旧名千金堡
灵武县西北十八里四乡本汉富平县汉置浑懐都尉理所注水经云河水又东北经浑懐鄣西是也后魏太和初平三齐后徙歴下人处于此遂有歴城之名后周因置歴城郡于此周天和三年废郡为胡城镇以统之至唐武徳五年移旧灵武县于此 薄骨律渠经县西南五十里 黄河自廻乐县界流入 千金陵在县北四十二里长五十里濶十里
静县东北六十里三乡本汉富平县地按隋图经云静县本汉城居河外三里乃旧薄骨律镇仓城也后新立静镇徙闗东汉人以充屯田隋立为县至徳元年改为保静县 贺兰山在县西北十三里山上多有白草遥望青白如骏马北人呼骏马贺兰鲜卑之多依山谷为氏族今贺兰姓者因此山名 典农城按注水经云河水又东过朔方郡静县典农城是此也温池县东西一百八十里二乡本汉富平县地亦为静县地唐神龙元年置县
鸣沙县西一百二十里三乡本汉富平县地属安定郡后周保定二年此处置防州建徳六年废郡立鸣沙镇隋文帝置环州以大河环曲为名仍立鸣沙县属焉此地人马行沙有声异于余沙故曰鸣沙大业三年罢环州以县属灵武唐贞观六年复置环州九年州又废县归灵州神龙中为黙啜所冦因而荒废逺移县于废丰安城即今县理其旧县基咸亨三年归复因以其地置安乐州仍移吐谷浑部落自凉州徙于鄯州既而不安其居又徙于灵州之境置安乐州以处之是后复防蕃中吐蕃尝置兵以守之大中三年七月灵武节度使朱叔明奏収复安乐州八月勅安乐州为威州仍领鸣沙县后州与县俱废 长乐山按十道记云安乐州在灵武南稍东一百八十里近长乐山下北山一名铎落山以山下有铎落泉水故以为名旧吐浑部落所居树楼山空青山并在邑界 黄河西自防州及兰州界流入 废定逺县在州东北二百里唐先天二年郭元振以西城逺濶丰安势孤中间千里无城烽堠杳故置此城募徤兵五千五百人以镇之其后信安王祎臾筑羊马城幅员一十四里 经畧军在夏州西北三百里天宝中王忠嗣奏于榆多勒城置军今属武陵节度西南去灵武六百余里
今管镇七 黄河南岸
城下管蕃部三
傍家外生族巡检使移香一族
媚家族巡检使保尾一族
越邦族巡检使罗香一族
清逺镇管蕃部九
青天门一族 泥悉逋一族
罗泥一族 罗泥磨废一族
噤埋一族 嗓□也移一族
封家一族 宗家一族
越邦一族
汉户主客四十二
黄河北岸
昌化镇管蕃部一
吐蕃村巡检使委尾一族
汉户主客四十二
保安镇管蕃部一
傍家外生巡检使拓防第一族
汉户主客二百三十四
保静镇管蕃部六
吐蕃巡检委尾一族
右厢巡检使成悉逋等一族
右厢巡检使榜下义征阳尉等一族
右厢务下义征使罗庆等一族
狼咬村义征使埋庆等一族
鬼悉涡巡检使庾子等一族
汉户主客一百七十五
临河镇管蕃部三
小父儿义征使嘊悉逋一族
鬼悉涡巡检副使庾十一族
汉户主客六十七
懐逺镇管蕃部六
罗悉逋族巡检使八竾一族
汉户主客二百二十二
定逺镇管蕃部四
面冡族都指挥使面守荣面再遇等一务
竾浪族巡检使西逋等一务
富儿族巡检使越啜等一务
小阿父儿族廵检使遇悉逋等一务
右自唐贞观四年于廻乐县界置廻环二州并属灵武都督府十三年废廻环二州二十年铁勒归附于州界置臯兰高丽祁连三州并属灵州永徽元年废臯兰等三州调露元年又置鱼丽塞舎依契等六揔为六胡州开元初废复置东臯兰州寄鸣沙县界燕然州鸡鹿州鸡田三州寄廻乐县界燕山烛笼二州寄温池县界并是突厥九姓部落所处唐末并废今但存七镇而已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六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七
宋 乐史 撰
闗西道十三
防州废 盐州 夏州 通逺军 保安军防州
防州防寕郡今理防寕县禹贡雍州之域右西羌地秦属陇西汉昭帝分天水陇西张掖各二县为金城安定二郡此为枝阳县地属金城郡后汉属金城武威二郡后魏废帝元年置防寕县其地所属不改西魏为邱防州寻废至后周保定二年移于鸣沙省县改置防寕防隋改防寕防为镇寻又废镇却复县以属平凉郡唐武徳二年平李轨置西防州贞观八年以此州仓储殷实改为粟州其年又为防州天宝元年改为防寕郡乾元元年复为防州
元领县二
防寕 乌兰
州境
东西五百一十里 南北三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二千四百七十里 东南至西京二千五十里 东至长安一千一百九十里 东至原州四百里 西至凉州六百里 南至兰州四百二十里 北至灵州六百里 东南至原州三百九十里西南至兰州三百八十里 东北至灵州五百三十
里 西北至凉州五百四十里
户
开元戸三千五百四十蕃汉杂
风俗
同原州 人物无
土产
鹿胎 野马皮 覆鞍氊 鹿尾 靴 白角箪駞褐已上为贡
防寕县五乡本汉鹑隂县地周太祖置防寕县属防州隋大业二年改为凉州县唐武徳二年又改为防寕黄河自西南兰州金城县界流入注水经云河水又东北过勇士县北东流是此处也 黄河堰唐开元河流渐逼州城刺史安敬忠率国团练兵起作防河水向西北流遂免渰没 防寕关东西去州一百八十里 河池其地生盐西去州一百二十里
乌兰县州西北驿路一百八十里其直路一百四十里三乡本汉祖厉县属安定郡后属武威郡前凉张轨収其县入于凉州别置祖厉县周武帝西巡于此置乌兰闗又置县在防寕闗西南四里后移于东北七里平川置
盐州
盐州五原郡今理五原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至战国皆为戎狄所居史记曰梁山泾漆之水北有义渠朐衍之戎谓此地也及秦始皇并天下以此地属雍州今州即汉马岭县地汉置五原郡地有五原所故为名故城在今榆林县界寻废后魏太武平赫连昌之后初置大兴郡至西魏改为五原郡复立汉名寻改为西安州东有安州故此加西字废帝三年以其地北有盐池又为盐州隋开皇初废之大业中为盐川郡唐武徳元年改为盐州领五原兴寕二县其年改州及县寄理灵州四年省兴寕入五原县贞观元年废盐州五原县入灵州平梁师都复于旧城置盐州及五原兴寕二县夏州都督府其年改属灵州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五原郡乾元元年复为盐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为都督府元和八年夏州
元领县二
五原 白池
州境
东西二百四十八里 南北二百七十八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二千四百三十里 东南至西京三千一十里 南至长安一千五百五十里 东至绥州六百八十里 南至庆州五百五十里 西至防州八百里 北至宥州四十里 东南至延州五百三十里 西至灵州七百里 西北至灵州三百里户
唐开元戸三千三十五
风俗
以牧养牛马为业
人物无
土产
地居沙卤无果木不植桑麻惟有盐池百姓采漉以为业
五原县三乡今州南抵庆州马岭县北界即旧马岭县地贞观二年县与州同立以地势有五原旧有五原防因为郡邑之称 五原龙逰原乞地千原青岭原可岚贞原横槽原 盐池四所乌池白池出盐唐増収利其瓦窑池细领池并废 五原盐川按郡国志云胡人谓之霞没城在郡邑内
白池县北九十里三乡按其地旧为蕃戎之地隋得之以其地有盐遂以城之即开皇九年置盐池也唐贞观二年改置兴寕县至景龙二年又为白池县取盐白池为名又水名白池乌池 井城葭芦泽按郡国志云井城葭芦泽在兴寕县亦盐池之异称耳
夏州
夏州朔方郡今理朔方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属魏秦并天下属上郡汉分置朔方郡故武帝纪曰元朔二年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収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按地理志朔方理三封属并州部莽曰沟搜是也汉之三封县今在长泽县有三封故城是自汉至今常为闗中之根柢西晋亦为朔方郡后赫连勃勃据之僭称大夏蒸沙以筑其城号为统万按十六国春秋録云鳯翔元年勃勃下书发岭北夷十万人于朔方水河北黒水之南营起京城以一统天下君临万国为意故立名其城土白而坚南有亢敌峻崄非人力所攻迄今雉堞虽久崇墉若新至后魏始光元年为太武所灭置统万镇孝文太和十一年改置夏州西魏置化郡至隋开皇初复为夏州炀帝初复为朔方郡唐贞观二年平凉师都为夏州都督府领夏绥银三州其夏州领徳静岩银寕朔长泽四县其年改岩银为朔方县七年于徳静县置长州都督府八年改白开州为化州十年废化州及长州以徳静长泽二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朔方乾元元年复为夏州至五代陷于蕃皇朝太平兴国八年归顺今为定难军节度
元领县四 今三
朔方 寕朔 徳静
一县割出
长泽入宥州
州境
东西二百一十五里 南北七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四百八十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六十里 东南至长安一千五十五里 东至银州二百里 南至延州三百八十三里 西至灵州五百五十里旧记云西至延州三百里 北至黄河八百里旧记云至安北府八百里 东南至绥州四百里 西至庆州五百九十一里 东北至胜州九百里 西至丰州七百五十里
户
唐开元户九千二百皇朝管汉户二千九十六蕃户一万九千二百九十
风俗
汉武帝好大喜功开边置多从闗中贫民或报怨犯法者以充牣其中故习俗颇殊地广人稀逐水草蓄牧以兵马为务酒醴之防上下通焉
人物无
土产
角弓 氊 苏 麻布 羊 马 駞 苣霜虀有乞物鱼 葱味辛
朔方县四乡本汉县汉末废后魏真君六年更名巗银县属化政郡隋开皇三年废化政郡以岩银县属夏州唐贞观三年改为朔方县 统万城水经注赫连勃勃于无定河北黒水之南筑北城勃勃书曰今城都已建宜立美名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国宜以统万为名其城土色白而牢固有亢敌峻崄非人力可攻郦元云统万城蒸土加工雉堞虽久崇墉若新其城南门曰朝宋北门曰平朔东门曰招羌西门曰服凉其子城在罗城东门曰鳯阳本有三门夷人多尚东故东向门 真珠楼通天楼皆勃勃建在城内 呉城在县北一百二十五里赫连昌因山所筑隋置吴城镇后废 什贲故城在县理北即汉朔方县故城诗所谓王命南仲城彼朔方是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収河南地置朔方五原使校尉苏达筑朔方公孙数諌以为疲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使朱买臣难废十防不得一由是卒城之自汉至今常为闗中根柢 黄河西自灵州懐逺县界流入 契呉山在县七十里十六国春秋赫连勃勃北游契呉而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已北大河已南未有若斯之壮丽雕山连亘郡界 无定河一名朔方水亦曰奢延水源出县南即汉李陵失利于此河之外 乌水旧名黒水以周太祖讳名曰乌水源出县北平地亦契呉之防水按注水经云朔方县有蒙水合金河而流是也茄芦水
寕朔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二乡亦汉朔方县地后周武帝于此置朔方县属化政郡隋开皇三年罢以县改属夏州唐武徳六年于此立南夏州贞观八年废 三交城按赫连勃勃夏録云龙升五年秋九月勃勃率众来拒十一月战于青石北原秦师败绩降其众四万获戎马二万匹因筑此城 贺兰山在县东北三十里秦长城在县界
徳静县东北一百里二乡亦汉朔方地按其地在县西北按今朔方县界有什贲故城是也后周建徳二年于此置弥浑县以县南有弥浑水为邑名又立六胡州在邑之北隋开皇三年改弥浑县为徳静镇至大业九年废镇立县仍立朔方 无定河自朔方县界流入长城在县西二里
云中都督府党项部落寄在朔方郡朔方县界管小州五合利州思璧州阿史那州绰部州防登州户一千四百三十
废呼延州都督府党项部落寄在朔方县界管小州三贺鲁州言州跌州户一百五十五
废桑干都督府寄朔方县界管小州四郁射州艺失州毕失州叱畧州户二百七十四
废定襄都督府寄治寕朔县界管小州四阿徳执失苏农州防延州户四百六十
废达浑都督府延陀部落寄在寕朔县管小州五姑衍歩讫若嵠弹州鹘州低粟州户一百二十四
废安化州都督府寄在朔方县界户四百八十三废寕朔州都督府寄在朔方县界户三百七十四废仆固州都督府寄在朔方县界户一百二十四
已上八都督府唐朝所置今并废
通逺军
通逺军本西蕃界灵州方渠镇晋天福四年建为威州仍割寜州木波马岭二镇之至周广顺二年避御名改为环州显徳四年以地里不广人户至简降为通逺军管通逺一县并木波石昌马岭等三镇徴科人户
领县一
通逺
军境
东西一十里 南北一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约三千里 东南至西京一千六百八十里 东至东原棱蕃部界三里 西至甜水堡蕃部界五里 南至木波镇界四十里 北至灵武路乌仑寨三十里元无汉户四面并是蕃部 东南至蕃部独家族一十五里 西南至蕃部掶利族一十三里 东北至蕃部鼻家族一十里 西北至蕃部傍家族一十五里